首都剧场——文化人的心灵家园诚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的普及,卡拉OK的崛起,娱乐教育方式的多元化,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已经大大丰富了,但有一点我们不应忘记,剧场是永远不可能被取代的,她的作用是电影院、卡拉OK厅等艺术场所根本无法替代的。因为只有在剧场你才能享受到原汤原汁的戏剧、交响乐、舞蹈的演出,只有在剧场你才能与艺术家产生真正的交流,也只有在剧场你才能切身体味到艺术无穷无尽的魅力,这是蹲在斗室、守着电视机所绝对享受不到的乐趣和智慧。实际上许多观赏艺术只有在现场才能被感动,才能走入其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剧场与足球场是类似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众多的球迷宁可高价买球票到现场看足球比赛,也不愿蹲在家里看电视转播的缘故。此外,我们还有必要看到这样一点,一流的剧场也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场所。一些演出高雅艺术的剧场都对剧场秩序和观众举止有严格规定和近乎苛刻的要求。广州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就要求入场观众必须西装革履、衣帽整齐,衣冠不整恕不接待。置身于这样一种艺术氛围中,能说不对少年儿童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吗?
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应当是多形式、多方法、多方面的。我们有些教育工作者重视课堂艺术教育,而对课外的艺术教育,尤其是通过剧场对少年儿童进行艺术教育考虑不多重视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实际上少年儿童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启发少年儿童的艺术灵智,点燃孩子们胸中的艺术圣火,决不是单纯在教室和校园里所能完成的。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理由把自己的目光越过校园的围墙,投注到更广阔的天地中,这当中自然也包括剧场。去年以来,在中小学生中有组织地开展的看百部爱国主义影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也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帮助我们打开了一条思路。我们的教育部门能不能也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生到剧场观看一些高水平的艺术演出呢?相信这样做无疑会提高我们的艺术教育水准。
让孩子走入剧场,艺术工作者担负着重要的责任。高雅艺术的未来在于观众,我们应当培育大批高雅艺术的观众。应当坦率地说,孩子们不愿走入剧场,与我们现在的一些艺术表演形式陈旧落后有很大关系,把五六十年代的老套套搬上舞台当然无法吸引孩子们走入剧场。重要的还是要创新,要有新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要努力创造适合现代少年儿童的剧目,特别是创作演出一些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儿童剧、童话剧、木偶剧,等等。使孩子们乐于走入剧场,愿意走入剧场,因为艺术教育毕竟还是要靠吸引而不是强迫。
父母家长是让孩子走入剧场的关键。不少家长舍得投资为孩子买电子琴、钢琴,却不愿带孩子走入剧场欣赏一场高雅艺术的演出,他们似乎忽略了一点,没有良好的艺术欣赏力,孩子的艺术水准是无法提高的。永远趴在电视机前的孩子是无法成为杰出艺术家的,因为,孩子高雅的艺术欣赏力是需要从小潜移默化培养的。毛毛在其新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曾有一段这样的记载:“我们家住得离怀仁堂近,因此只要怀仁堂演戏,我们总是举家前去,爸爸、妈妈是真爱京戏,我们则多是跟着凑热闹。不过看京戏的确是一种好的艺术欣赏。听得多了,看得多了,不但可以知道许多历史故事,还可以帮助提高文化水平。那些戏中的词句,真是太美了。”毛毛成年后的这些感叹是离不开当年怀仁堂的剧场教育的。应当说,如今这个问题已被愈来愈多的家长所认识和了解。新年以来,京城继续举办音乐会,许多家长不怕票价高,毅然带着孩子前去观赏。这似乎给了我们一个鼓舞,一个信号,觉醒的家长会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入剧场。
我们有理由为此庆幸。
5.新的收获新的台阶——第四届省内“五个一工程”文艺类获奖作品印象
一年一度的省内“五个一工程”评选结束了。1996年度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也是我省文艺精品创作和生产丰收的一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显示出我省精品创作的整体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一是电视剧创作大面积丰收。本届评选是省内“五个一工程”开展以来电视剧参评作品最多、质量最高的年度。在获奖作品中,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深刻变化、展示农村一代青年成长历程的《沃土》,有描绘水乡白洋淀风情、刻画老渔民形象的《鱼鹰王》,还有反映转业军官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又是十七个年头》。特别让人欣喜的是,一些市电视制作单位注意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创作生产出了一批观赏性颇强的电视剧,承德市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双网》,把反腐倡廉与刑事案件侦破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剧情扑朔迷离,充满悬念,有较强的观赏性,受到观众的喜爱。此外,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也呈现上升势头,廊坊市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反映农业产业化的专题片《历史性跨越》,省电视台录制的反映希望工程的专题片《希望》,以及衡水电视台拍摄的展示衡水人民抗御1996年特大洪水的专题片《英雄本色》,都以独具特色的选题和精良的构思制作,显示出我省专题片创作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电视文艺晚会有新的突破。1996年度,在文艺工作者和电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电视文艺晚会创作终于迈出了新步伐,在策划创作和导表演诸方面都有新进展。省电视台1996年春节文艺联欢会《乡音乡情乡恋》格调欢快明朗,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气氛。编导者着意在这个庆祝传统民族节日的晚会上糅进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色调是大块大块的橙红,朴素大方,既有地域特点又有春节氛围。唐山市抗震救灾二十周年纪念晚会《凤凰颂》展现了唐山人民在震后二十年重建新唐山的战斗历程,讴歌了经过大灾大难考验的军民鱼水深情,整台晚会场面宏大,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电视剧《沃土》剧照三是歌曲创作质量显著提高。从这次全省“五个一工程”歌曲评选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全省音乐界团结拼搏所取得的成果。《我们的希望小学》是一首感人肺腑的少儿歌曲,它通过一个因希望工程刚刚复学的少年之口,道出了边疆少年儿童对求知的渴望以及对希望工程的衷心感激。这首歌曲歌词简洁形象,曲调民族特色与现代旋律结合得颇完美,受到专家与群众的一致好评。《绿色的歌》是一首青年歌曲,洋溢着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高昂情调。《万家灯火》是我省中年作曲家郑新兰的新作,这首歌歌颂了祖国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安乐祥和的大好局面,感染力颇强。
四是广播剧呈现恢复性增长。在这次申报参评的广播剧中出现了一些思想内涵深刻、艺术质量较高的作品。《唐山孤儿的故事》以绿豆、二燕两个地震孤儿走出孤儿院到步人社会为线索展开矛盾冲突,构织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讴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深情颂扬了老一代唐山人对地震孤儿的关怀和培养,展示了新唐山人崭新的精神风貌。《周恩来的中学时代》以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的学习生活为主线,通过几个生动感人的侧面,赞颂了周恩来青少年时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和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这部广播剧是一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6.浅谈话剧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冲撞与交流
话剧是“五四”时期传入我国,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综合艺术,电视艺术则是新兴的艺术门类。20世纪30年代电视艺术登上舞台后,各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撞击。而在诸门类艺术形式中,没有哪一种艺术像话剧那样最直接地感受到电视的威胁。从某种角度说,电视曾一度扼住了话剧的喉咙,使其真正感受到生存的危机。
在历史上,话剧有自己的辉煌鼎盛时期,《罗密欧与朱丽叶》、《奥塞罗》、《玩偶之家》等一批不朽剧作曾使话剧艺术在诸门类表演艺术中处于霸主地位。莎士比亚、易卜生、曹禺等一大批杰出剧作家的名字铸在了艺术发展的里程碑上。
话剧遇到麻烦始自19世纪末,那时新奇的电影诞生了。它消解了话剧的巨大声威和影响,夺走了相当一批观众。然而电影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如片源限制和缺失了观众与演员直接接触的剧场性等,使话剧依然葆有自己的剧场和观众。话剧与电影并行不悖地发展,这一点在中国艺术舞台上表现最明显。
话剧与电影几乎都是在20世纪初进入我国的。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电影的进入并没有对痴心文明戏的艺术家产生多大影响。30年代,曹禺先后创作了《雷雨》、《日出》等不朽剧作,郭沫若《棠棣之花》、吴祖光《风雪夜归人》等话剧在搬上舞台时都曾产生轰动效果,周恩来曾七次看过《风雪夜归人》的演出。这种情况一直绵延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配合政治运动,教育人民群众,话剧总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它在都市拥有大批青年观众,更使其在各门类艺术中举足轻重。
就我国来说,话剧艺术遇到的最大麻烦始于80年代电视普及走红之后。从那时开始,电视事业高速发展,到1994年,我国已有两亿多台电视机,电视剧年产量达六千多集。这一姐妹艺术眨眼间崛起了,话剧发觉自己有了强劲的对手,受到挑战。
电视艺术除了具有电影的逼真性、蒙太奇等之外,其独有的特长是观众欣赏的方便和随意性。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电视剧、电视艺术片和其他电视文艺节目。这些优长都是话剧艺术所不具备的,是话剧的短处。话剧在电视艺术洪水般的冲击下自然在劫难逃。电视艺术对话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它一方面瓦解话剧演员队伍,另一方面,它夺走了大批观众。电视剧的生产量大,市场需求量更大,电视界自身力量根本无法胜任,同时由于技术的改进和经费较少,所以在巨大市场面前,话剧演员几乎都被拉进电视剧创作的队伍里。话剧的萧条、电视的红火,使许多话剧演员不得不争上荧屏。最后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话剧院团不得不弃主业奔副业,停下话剧演出,干起了排演电视剧的行当;一大批优秀话剧演员脱离话剧界,跻身影视界,成为电视艺术界的骨干力量。各地的电视剧制作中心和电视台,相当一批中坚力量来自话剧界。同时,电视艺术拉走了话剧原有的热心观众。电视艺术是家庭艺术,观众不用出家门就能欣赏到精彩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既方便又舒适。在这种情况下谁又愿顶风冒雪跑到剧场观看话剧演出呢?观众的流失对话剧艺术的打击是沉重的,辛辛苦苦编导的一台话剧,拿到剧场演出却卖不出票去,甚至赠票也观者廖廖。一种艺术形式最担忧的不是创作人员的减少,而是读者和观众的减少。一个没有读者和观众的艺术形式,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电视艺术的冲击下,一些著名话剧演员曾拒演过电视剧,有的人甚至不看电视剧,与此同时,电视界的好心人也力图挽救话剧艺术于水火之中。他们曾在电视上有计划地播出过话剧,然而他们恰恰忽略了话剧最有魅力的剧场性——观众与演员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被无情剥夺了,所以失败的结局从策划之初就已经注定了。
那么,在电视艺术声威显赫的时代,话剧艺术是不是就走投无路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经过交锋和冲撞,话剧界开始冷静下来,重新认识电视艺术与话剧艺术的所长和所短,重新寻找和确立话剧的艺术定位。
其实,电视艺术在许多方面,是在话剧艺术的滋养下繁衍成长起来的。电视剧严格说就是话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除了承继电影蒙太奇手段外,电视剧更多地在创作手法上承接了话剧的主要艺术特征——戏剧冲突。哪一部电视剧里能没有戏剧冲突呢?这种情况在长篇电视连续剧中更明显。即使是一些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也都是由于强化了戏剧冲突才取得成功的。《四世同堂》、《围城》、《三国演义》、《西游记》都是范例。而那些缺少戏剧冲突的电视剧,观众一般是不愿看的。此外,近年来,电视艺术还试图将话剧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剧场性引入荧屏,创造出剧场效果,这在喜剧电视剧中尤为突出。像情景剧《我爱我家》,编导就将剧场效果引入剧中,使电视机前的观众不再孤独寂寞,而感觉有一批观众与自己一起看演出一样,重新找到了在剧场看戏的感觉。应该说这种尝试是成功的。既然电视艺术学习借鉴了话剧艺术的优长,丰富发展了自己,那么话剧艺术为什么不能适应时代和观众的需求,发挥自身优长,学习借鉴姐妹艺术的长处,创造出观众欢迎的话剧品位呢?头脑冷静、信心坚定后,话剧艺术的前途就显露了曙光。
首先冒头的是戏剧小品。80年代中期它在荧屏上一露面就博得观众欢迎。戏剧小品实际就是微型话剧。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戏剧冲突尖锐,既适合电视所需,也迎合了观众的欣赏心理,所以她的好运也就注定了。戏剧小品中又以讽刺幽默类的最受欢迎。这些年比较成功的戏剧小品如《超生游击队》、《卖大米》等为此提供了佐证。在电视艺术与话剧艺术共同哺育滋养下,戏剧小品已成为电视荧屏里一个重要艺术品种。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是鼎足三分:戏剧小品、歌舞、曲艺。
接着登台亮相的是小剧场话剧。话剧界改变了一味编演大型话剧的旧方法,适应商业社会需求,尝试演出小剧场话剧。小剧场话剧更贴近观众,更贴近生活,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情人》、《越洋电话》等小剧场话剧一推出就颇受欢迎,以致近年每年都有了全国小剧场话剧的调演。
回顾以往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电视时代曾被讥为恐龙化石的话剧艺术在与电视艺术冲撞融合中,一定会找到自己的艺术定位,让姐妹艺术携起手来,共同创造艺术事业繁荣的明天。
7.三足鼎立多彩多姿——谈京味海味粤味电视剧
近年来,在我国电视剧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电视剧悄然崛起,愈来愈赢得观众的喜爱。其中成果显著成绩斐然的是“京味”、“海味”和“粤味”电视剧,此三类电视剧,在剧情、结构、语言、音乐等方面都构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出现了一批优秀电视剧,如“京味”的《四世同堂》、《甄三》、《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我爱我家》等;“海味”的《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结婚一年间》、《孽债》等;“粤味”的《商界》、《外来妹》、《公关小姐》、《情满珠江》等。这些优秀电视剧的出现,使我国电视剧形成鼎足三分、多姿多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