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5500000001

第1章 书香(1)

1.热爱人生的精灵——读张立勤散文集《痛苦的飘落》

此书中相当一部分篇什作于立勤生病前后。生动地记录下她面对疾病、面对死亡的心态和她向疾病和死亡抗争的经历。生与死本是人生难免碰到的课题,然而,当一个正处于人生灿烂季节的二十九岁的女人面对死神狰狞面目时,她的心灵该承受着何等的重压和磨难呢?

“生与死安然走到了一起,它们已经把其中的一只手伸给了对方。然后紧紧握了起来,我的灵魂、我的肉体似乎马上就要顺着这交融从生变为死,太快了,本来漫漫人生刹那间就被压缩成一条缝隙。”作者“无法接受这个死亡的预兆”,“不可能,不可能,我不会得这种病,不会!”然而毕竟这是残酷的现实,“我突然置身于一个充满呻吟哭号的地方”,“对生命的惋惜和恐慌甚至匆匆而去又无所谓的萧瑟”。她的长发全部脱落了,左臂被掘出了一个洞穴,死神似乎已握住了她的手。恰恰在此时,作者才深切体验到:“当你面对死亡很近很近的时候,你突然变得那么吝啬,你会留恋每一片树叶,每一缕阳光,每一个难忘的的清晨和黄昏。”

张立勤像在《痛苦的飘落》中,作者对于生死的彻悟,对美好人生的留恋显得特别真切、特别动人,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女人在与死神抗争中的种种心境,以及战胜死神重新获得生的权利后那种喜悦亢奋的情绪。作者在这里传递给我们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命的留恋,对未来的向往。

对人生、对亲人、对朋友的深挚的爱,对人间友情的温馨追忆是《痛苦的飘落》这本散文集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充满爱心爱意的人物时时游动在这本小册子的篇什间。“一条被大都市遗忘”的老街上的小吃店,姑娘常为那个因为照顾病中的妻子而疲惫不堪的丈夫“从里面找个凳子”。“小旅馆看门的师傅。总惦念着给他打满开水留着,有时从家里给他带几块烤白薯……”(《爱,在这条老街》)以她的彩笔,以她的风彩在小城“这块古老的画布上亳不吝啬地抹了一笔”的穿大红色风衣的女画家(《小城飘来一件红风衣》);恋依绿色,“为了那松,那绿的给予;为了这山,这水,这小镇母亲般的哺育”而在那遥远的千米海拔的山巅上日夜守护电视差转站的小伙子(《为了那遥远的山颠》);为了新婚夫妇能有个属于自己的窝而甘愿让出楼顶小屋的老修脚工(《空荡荡的楼顶》);在作者被困病床,几乎被漫无边际的夜空窒息时,给她带来《卡门序曲》,鼓舞起她战胜疾病信心的女护士(《卡门》);尤其是“像母亲伺候一个婴儿,难以做到的温柔和细腻的付出”的丈夫。正是这些充满爱心的普通人,正是这些人间真情使作者“懂得依循自己美好的情愿生活多么幸运,珍惜每一次幸运又迎着生活的纷繁和曲折。”

哲人曾说过,人需要在盐水里泡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经过生与死折磨的张立勤,精神境界跨越了一个新的阶段,散文创作也跨越了一个新的阶段。她的散文更大胆、更张扬、更灵气逼人了。《痛苦的飘落》在艺术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点,一是作者对生活感受敏锐、笔触细腻;二是作者意象跨度大,作品中流动着诗的情调。

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捕捉最能体现的情物特点是女性散文的特点,张立勤在这点上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残缺》。这是一篇描述父母离异后给女儿心灵造成残缺的散文。爸爸妈妈离异后,作者写道,“妈妈不怎么爱讲话了,一双浑浑的眼睛,像浮满落英的深井,为什么,为什么这样深深的,深深的连女儿也望不清呢?”在这里作者对母亲的苦痛未着一字,但母亲内心深处的创伤已跃然纸上了。再如,对母亲的孤独,作者并不直接写,而是用母亲养花来点染,“妈妈养了许多花,在爸爸走后,摆满了她的窗台。妈妈辛劳的伺候着这些花……妈妈盼着花开,花开一次,她脸上才露一丝浅浅的笑。花枯萎时,她好忧伤哟,然而,很快就被另一枚花的开放掩去了。”在这里妈妈似乎已与花为伴了,她的孤独也就显而易见了。类似这样敏锐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在集子里是随处可见的。

在散文热风吹拂的今天,执笔从事散文创作的当不在少数,然而真正能形成自己的意韵并为读者所喜爱的并不多,张立勤确实就是这不多中的一个。散文集《痛苦的飘落》已经向人们显示了作者的创作实力和水平。我们有理由期盼张立勤不断有新的锦章佳作问世。

2.余愿子孙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读《曾国藩教子书》

曾国藩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曾权绾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近一个世纪来,对他的评价从“古今完人”到“汉奸刽子手”竟有天壤之别。然而不管骂也好,捧也罢,谁也不能不承认,曾文正公在教子方面取得了成功。他的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以自学通英文,成为清季著名外交家。在与沙皇俄国的谈判中不畏强权,据理力争,夺回了大片国土,被称为清末唯一的一次外交胜利。其次子曾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相当的成就。

那么曾国藩是如何教子的呢?从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教子书》中似可窥见一斑。

一曰读书要立志。曾国藩在同治元年给其长子纪泽信中道:“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曾国藩对其子读书求学督导甚严。这本书中选收的每封书信,都有一段是专门谈读书情况的。

二曰做事须有恒。曾国藩说:“人生唯有恒是第一美德。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又言道:“故望尔等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功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若拘苦疲困,则不能真有恒也。”

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在教子方面不是一味督责,而是循循善诱,视身教重于言教,与子女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研究,让孩子做到口服心服。即使对封建社会视之为敲门砖的科举考试,曾国藩也看得很开,咸丰八年他在给长子纪泽信中道:“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榜后即当看《诗经注疏》……”这种对科举考试的达观态度在封建时代政治家中也是鲜见的。

曾国藩言道:“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这个思想渗透在这本教子书字里行间,也可以看作是其教育子女的指导思想。

3.读《女作家影记》

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套十分精致,装帧考究的书,淡黄色的封套,典雅的纸张,配上每位作家亲笔签名的藏书卡,透着浓浓的书香和高雅的品位——这就是铁凝主编的《女作家影记》。

演员可以出写真集,模特可以出写真集,作家能不能出写真集?当然可以。作家在写真集中展示的是她们独特的感情和生活,铁凝主编的这套写真集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尝试。

摄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当它们累积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成了凝固的历史。在这部影记中,读者可以“看到能呈现某种历史的呼吸的图片”,几乎每幅照片后面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1958年,叶文玲因哥哥被错划右派而失学,无奈之中她到杭州找到了十年未见的姐姐,于是有了姐妹合影。在这张照片旁作家写到:“我的花袄和围巾是借大姐的,大姐的‘行头’是借同事的。”当年的困窘已跃然纸上。在舒婷的影记中有一张妈妈和她们兄妹的合影,那是“给在山区挖煤的‘右派’父亲寄一张照片,妈妈要我们快活点,我遂半咬嘴唇做哭笑不得状。”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定格在我们面前的是痛楚和辛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冤假错案平反昭雪,知识分子的境况有了根本改观。在作家们的影记里,我们看到了叶文玲与平反了的哥哥分别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后在北京的合影,看到了成为作家的舒婷欢快的身影,让人强烈感受到新的时代为作家带来了新的生活。

生活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当我们阅读作家的作品时,常常为他们创造的故事和人物所感染,同时也常常带来一个问题,作品里描述的生活作家都亲身经历过吗?这部《女作家影记》第一次以写真的形式向我们开启了女作家的生活之门,让我们看到了浓缩在生活征途上的那个独特的作家自己。张抗抗1966年当红卫兵时大串连到北京,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女孩子头戴军帽、腰扎皮带、手持红语录在天安门前的留影,而且被作家称为当年“顶顶紧要的事”。无独有偶,在舒婷的影记中,我们也看到十五岁的舒婷大串连时以相同姿势在天安门前的留影。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几乎每一位作家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不平凡的道路,生活在影记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这里有铁凝下乡时和伙伴们在棉花地里的合影,有张抗抗打着绑腿在林海雪原之间小歇的照片,有舒婷第一次下工厂劳动和伙伴的照片,那上面“战斗在一起”的题词更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对作家和对作家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从而对她们的作品有了更深切的观照。在影记中,有的照片相当个性化,像池莉品酒的照片,可以称为精品,恰是她率直性格的写真,而作家自己写的照片说明也堪称一绝:“酒是一个好东西。酒真的是一个好东西。过去有很长时间我没有体会出来,后来不知道怎么就明白了。一旦明白,我再也离不开酒。”

亲情是这部影记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宗璞手持汤勺喂父亲饭的照片,让每一个人都会产生由衷的敬意。爱踮脚跟的妹妹与铁凝亲昵的合影,渗透着一股浓浓的手足之情。在迟子建的影记中有一张“父亲在校运动会开幕式上讲话”的照片。迟子建加了一段说明相当精彩:“每逢父亲正襟危坐在主席台上,我就觉得格外滑稽,想起他在家中的种种劣迹,诸如不爱洗脚,诸如喝多了酒漫天胡吹,便觉得他当校长是个过错。只有年长之后我才明白,父亲是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他一生致力于办学,对官场拉帮结伙的作风格外反感……”父女亲情拨动了每位读者的心弦。作为继母,方方为儿子特意选了一张照片,并带着深情的母爱写到:“儿子毛头,他现在已经是个大男孩了,个子比我高出半头。在我跟他一起上街买东西时,都是他用自行车带我,这使我感到特别得意。”

文字优美是作家写真的一大优长。欣赏《女作家影记》,实际上也是在欣赏一篇篇美文。恰如主编铁凝在总序中所言:“是照片引我们注视起写作之外我们的生活,亦使我们每个人对这本影记的写作比对其他时刻的写作投入了更多的兴趣和情感。”正是由于带着浓浓的真情实感,我们才看到了一些来自心灵深处不可多得的散文。宗璞为自己的影记编了辑,并题了“梦之痕”“亲之赐”“师与友”“景和故事”等很贴切的名字。舒婷自己既是诗人,又是散文名家,她的影记中留下一些动人的诗篇。而方方更以其平实深刻的文风打动我们,她写到:“安宁是一个人最好的感觉。我们这样的家庭,和其他别的家一样,有非常和睦的时候,也有大声争吵的日子,然后在和好如初的气氛里,再把吵架的事自我调侃相互嘲笑一番,日子就这么过着,既不浪漫,也不刻板……一切都以正常的速度向日子深度进展。”

无疑,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4.危机来自何处——读《苏联的最后一年》

“五一”长假读了一本《苏联的最后一年》,也算是一种收获吧!因为这本书在我的案头已躺了一个多月了。总想读,却又总抽不出整块的时间。我知道,断断续续地读这样的书是很难理出头绪的,不过,当初在北京三联书店买这本书的冲动和疑问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漠和褪色。问号,一连串的问号还时时在我的脑海回旋:一个建立了近七十年的联盟国家为什么顷刻间瓦解?一个有着两千万党员、执政近七十年的大党为什么瞬间溃散?一个被党的前辈推上政治舞台,号称有“新思维”的领导人为什么会黯然下台?

好了,作为著名学者的前苏共中央委员的麦德维杰夫,试图用《苏联的最后一年》这本书为我们解答这些疑问。

我还清楚地记得,1989年的春天,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到我国访问,作为当时国际政坛的风云人物,作为共产主义运动“新思维”的倡导者,戈尔巴乔夫是气宇轩昂的。而当时的中国正面临改革开放以来一场严重的风波。不知道当时戈尔巴乔夫是不是预感到自己将面临的危机,更严重的危机!

所有危机的根源都是经济危机。苏联经济的严重下滑是危机的真正起点。作者告诉我们,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最明显例证就是越来越糟的经济形势,这已经不是什么低迷增长和滞胀问题,而是经济混乱和严重下降。当时苏联国内几乎所有地方都对肉、糖、油、米,甚至牛奶都实行凭票限额供应体制。肉类罐头、香肠、便宜的糖果和葵花油,在商店里早已脱销,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等连续几年下降,财政赤字大幅攀升,外汇和黄金储备都连年剧跌。苏联1985年的黄金储备在1500—1800吨之间,而且每年还有300—500吨的黄金产量,但是到了1990年底,苏联黄金储备却仅剩500吨;苏联在1985年初的外汇储备在120亿美元左右,可到了1990年底,本来就很少的外汇储备又下降一半。濒临破产的经济形势,让执政者甚至都不敢按惯例发布1990年的统计报表,1991年度预算和新的五年计划更无人问津。作者慨叹:苏联被带进一个很深的死胡同!

如果仅仅是经济危机还并非没有良药,更可怕的是“整个国家和它的领袖已经迷失航向”。作者在书中尖锐地指出,1990年至1991年间,作为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已经失去了平时的自信和乐观,他的助手甚至认为他的政治意志已经“萎缩”。应该说1991年是苏联的多灾多难之年,但就是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年初,也没有任何一个嗅觉敏锐的政治家会分析出庞大的苏联帝国会在当年就土崩瓦解——这几乎是那时的人们无法想象的。甚至布热津斯基在他的《大失败》一书中还坚信:苏联将坚持几年到几十年。但是所有的预言都被“不自信”的戈氏击碎了。在一连串事件,包括立陶宛危机、8·19事件等严重危机的处置中,戈尔巴乔夫表现出的不负责任和优柔寡断加快了苏联这艘巨轮的搁浅和下沉。作者详细描述了在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回到莫斯科参加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会议时被叶利钦训斥和羞辱的情形,叶利钦几乎胁迫着戈尔巴乔夫同意了停止俄共活动的法案。书中作者常用踉踉跄跄、怅然若失、脸色苍白来描述戈尔巴乔夫。可以想见,由这样一位软弱、不自信的总统掌控,苏联不崩溃岂不是咄咄怪事!

同类推荐
  • 闲情偶寄(中华经典随笔)

    闲情偶寄(中华经典随笔)

    去其糟粕”的原则,主要依据雍 正八年芥子园《笠翁一家言全集》本并参照康熙十年翼圣堂本,选取了《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的几乎全部文字,《居室部》的大部分 文字,包涵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内容。本书编选校注点评者本着“取其精华,其他各部的少量文字,约十万言,占全书篇幅的二分之一。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的一部所谓寓“庄论”于“闲情”的“闲 书”,对书中个别难懂的字句,尤其是典故、术语、人名和地名等等,尽量详细地作了注释
  • 读者精品(人生点滴)

    读者精品(人生点滴)

    人真正生命的诞生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 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本书收录了多篇现代名家散文佳作,总之,其中既有优美的山水游记,也有回忆性的人物小记,还有充满哲理的美文,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内容丰富,笔力深厚。从形式到内容,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并且由专家、名家为您解析,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引导您鉴赏每一篇散文,使您更加深刻体验文中的韵味与涵义
  • 我笔下的七宗罪

    我笔下的七宗罪

    《便衣警察》《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海岩为大众所熟知,这得归功于他笔下的这些剧。海岩是个奇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却成为高级经济师、著名作家、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写小说改剧本,屡屡创造收视高峰,而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企业家。本书主要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解读海岩;第二与名记者对话;第三海岩杂烩;第四网络海岩,是一部海岩的传记文集。
  • 月光下的银匠

    月光下的银匠

    在故乡河谷,每当满月升起,人们就在说,听,银匠又在工作了。满月满满的升上天空,朦胧的光芒使河谷更加空旷,周围的一切变得模糊而又遥远。这时,你就听吧,月光里,或是月亮上就传来了银匠锻打银子的声音……《月光下的银匠》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共收作者阿来的短篇小说13篇,包括《野人》、《槐花》、《群蜂飞舞》、《阿古顿巴》、《月光下的银匠》、《格拉长大》等。
热门推荐
  • 腹黑太子天降萌妃

    腹黑太子天降萌妃

    她“从天而降”,不慎砸落他头顶上,因此跟他结下不解之缘,牵绊一生。他是夏国太子,素有仙人之姿,聪明绝顶,年纪轻轻就带兵亲临战场,威慑天下。他不苟言笑,手段狠绝,是百姓心中的战神,却在战场上收留了她,对她无微不至,疼爱有加。据说,太子不但收留了那女子,还对她视若珍宝,甚至为了她,拒绝纳妃。而事实上……“谁要再说太子疼我,我就灭了他。”因为犯错而被惩罚的某女孩忍不住怒骂。想她原是金牌影后,竟穿越成了个小孩子,还被这腹黑的男人吃的死死的,太丢人了。话音刚落,头顶就响起一道慵懒的声音,“哦?你的意思是本宫还不够疼你?”某女闻言,立刻蹭着太子的衣衫,口是心非,“谁说的?我灭了他,瑾哥哥最疼轻儿了。”片段一:某日,正在书房看书的夏瑾寒见下人带着鼻青脸肿的小丫头进来,脸色立刻变得铁青,问,“怎么回事?”太监战战兢兢的回答,“回殿下,轻儿小姐跟琳郡主打架了。”“输了还是赢了?”“赢了,嘻嘻。”小丫头抬起头,有些激动,又有些害怕的看着他。闻言,前一刻还满脸冰冷的男人一把将那小东西抱起来,在她脸上亲了一口,“很好,没给本宫丢人,这是奖励。”片段二:某日,宫宴上皇后光明正大的将几名不错的千金小姐送到太子面前,让他选一个适合的回去做太子妃。某女孩见状,眼中闪过一抹狡黠,娇小的身影往人群中一站,道,“皇后娘娘,轻儿觉得这位姐姐不错,温婉贤淑,大方得体,长得又漂亮……”话没说完,某太子一把揪起她的衣领,将她带离现场,而后狠狠的瞪着她,“你再说一次?”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师妹难当:高冷师兄霸道爱

    师妹难当:高冷师兄霸道爱

    一朝穿越居然长了一张惊天下的容颜,而她却又因为这张容颜不得不远离自己的亲人。十年学艺归来,盯着张平凡无奇的脸整日晃荡着,享受着应该平静而温馨的生活。但是为啥身边还有这么多的事情?好姐妹的男人被人控制,帮亲姐夫上位,顺便来个江山大统。这也就算了,为啥又蹦出个不是亲娘?好吧,为了姐妹刀山油锅也要去。正走着梅娘回头一看,不好,师兄追来了。快跑!
  • 独傲九天

    独傲九天

    地狱归来的男子如何在这块大陆上面征服少女、斩杀仙人,让人闻风丧胆的魔在他看来也就只是蝼蚁,而让人崇拜的神也只是他的奴隶。强大的技能,强悍的身体,逆差的时间修炼,坚定的毅力,让人疯狂的法宝......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笑死人不偿命(大全集)

    笑死人不偿命(大全集)

    汇集各路最新的段子与笑话,让你捧腹不止,包你乐开怀!尽在《笑死人不偿命》。
  • 百喻经故事全集

    百喻经故事全集

    是印度古代佛教寓言故事集的汉文译本,全名为《百句譬喻经》,列入汉文大藏经,原文尚未发现。百喻经原著者为第五世纪印度僧伽斯那。古文汉译本为南朝齐(公元497~502)时来华僧人,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与其他经书不同之处在于,全书通过九十八个浅显、易懂、通俗而目幽默的故事,把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因果报应、从正道、布施、持戒等向大众讲解得清晰明了。因此它可以说是一部典型的佛经寓言,而目也是众多佛经中少数的平民化、大众化经典。由于《百喻经》成书较早,目均由文言文译写而成,阅读起来似有些难度,因此,特将白话译文一并推出,并做相应点评,同时还配以相近相关的小故事来加以深化。希望对大家的阅读理解能有帮助。
  • 老滩

    老滩

    本书叙写新世纪的老人与海,记录和展示辽东湾的生存状态,经作者精心打造,沉着,大气,悲悯,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戏剧性冲突紧张生动,扣人心弦。通篇画面感强烈,抒情韵味浓郁,兼具地域性,人文性,历史感,现实感,颇具史诗风格,余曾先睹为快。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