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200000044

第44章 唯识学的实践理论(5)

作此观者无他,只于无论何事何物,观为“唯是五位诸法之一聚识,除此别无一件实有之物”而已!作此观时,妄执我法遣无不尽,而无百论等落空之弊,其殊胜一。真如相性显无不周,而无起信等堕侗之弊,其殊胜二。但观明现前事物,本来如是之实相(譬如饮茶,只是五位诸法之一聚识,别无所饮之茶,只是五位百法之一聚识,别无能饮之;譬如听讲,只是五位诸法之一聚识,别无听者,只是五位诸法之一聚识,别无讲者),而无(观佛境观上地等)悬想他界之弊,其殊胜三。即观明本分,而于余界余地一切分无不通达,若自若他、若染若净、若生若佛、若圣若凡、若因若果、若身若器等,莫不是五位诸法之一聚识故,而无拘局一隅之弊,其殊胜四。

故作此观,但明此理,无论何人,皆可作之,无论何处,皆可作之。他药虽妙,每可由药生病,独此一药,增益损减之执,烦恼所知之障,病无不治,更无从药生病之虞,故为独一无二大妙观门!诸有智者,应动修习!

2.舍滥留纯识

修唯识观,约其所存五法事理有心有境,而境有滥,故舍之不云唯识。滥有两义:一者依他是内,计执实我实法名外。二者亲所缘缘名内,所缘缘名外。心无滥故,留之名唯识。有境有心之意,约总相来说,五法事理中,心心所法为心,缘虑佳故。余三为境,非缘虑故。若细分别来说,相分名境,后三分名心。凡心之起,必托此内境生,境为其因,能生果故,故摄境从心,摄因从果。但心云唯,不言唯境。即所缘的相分,滥于心外的妄境,故舍彼而不取,唯存留后三分之纯识。《唯识章》说:“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由境有滥,舍不称唯,心体既纯,留说唯识。”此乃心境相对的观法。

《心地观经》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如来这一慈悲深切的教导,说明观心的重要性,修观的教徒们,应该好好地依教奉行。

《厚严经》说:“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第八心、第七意、前六识之所缘,皆以自心为境。故佛说一切有为无为皆惟有内识,无余实有心外境法。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书种种五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此三无差别。”心能作佛、心作天堂、心作人类、心作地狱、心作饿鬼、心作畜生,心起则六趣显现,心净则法界坦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岂不观心,断除我法二执,勤求解脱乃至成佛吗?

《唯识章》说:“遣教经言: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制之一处,无事不办等。”今引证经文全段如下: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堕于坑坎。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密器,动转轻躁,但观于密,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经文既说制心,不说制境,故能证成唯心。五根即眼耳鼻舌身。五欲即色声香味触。牛喻五根,人喻比丘。苗稼喻诸善功德,即禅定智慧等。涯者水际,畔者界限。借作穷尽之意。恶马喻五根,辔制喻持戒。坑坎喻三恶趣,即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劫害者,受害于他人,苦止一时,或止一生。因五根而产生的贼祸,不能脱离生死苦海,流转轮回,累世不得休息,故说殃及累世。是故有智慧的人,裁抑五根,而不顺从其欲。切勿放纵,假令不慎而放纵,欲视美色,欲闻美声,欲嗅芳香,欲当妙味,欲能越分的境界,亦当觉知,刹那间即行磨灭。五根之中,心为其主,修习唯识观的人,当为制心。一念起时,随即觉破,不仅驰散,当猛力制之,即摄心住于内识上,一心专注勿散。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虽大火越逸,尚不足喻心之可畏。《百喻经》说,昔有贪夫,于野求蜜,既得一树,举足前进,欲取蜂蜜,不觉草覆深井,因失足而亡。不知观内识的人,则心不能制,其纵欲从境,则如像猿之腾跃,难可禁制。一念不生,诸缘顿息,所以制心,安住内识一处,处种功德,无事不为,具备成办。精纯无杂,升进不怠,折挫伏心,安住唯识正念。依心起恶,依心生善,转灭依心杂染之种,转得依心清静之德。是为舍滥留纯的观行。

3.摄末归本识

心心所法皆有四分,相分是识内所取的境界,见分是识内能取的作用,自证分、证自证分,是心心所识内自体,是变似相见二分的根本,相分见分,俱依识内自体本而有,离识自体本,末法必无。故心王心所自体本生时,皆似所缘能缘相现。证成三分本末义,如《成唯识论》说:“变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体有故。”在修前所说留纯识观后,进一步摄末归本而静住,即舍弃相见分之末,静住自体之本,是为摄末归本。此乃体用相对的观法。

《成唯识论》所说,即证成三分本末之义。诸识体即自证分转似相见二分而生,若无自体,相见二分定不得生。如无头时,角定非有。识体是依他起性,转似相见二分,故言识体转似二分。此依他非有似有,实非二分,似计所执二分见相,故立似名。第六、第七二识我法熏习力故,诸识二分生时,皆以实我实法所执二分显现。故论所谓,我法分别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此即彰显摄相见末,归自体本义。

《唯识章》引《三十颂》言:“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此引本颂证成摄相相见末,归自体本义。世间圣教说有我法,但由假立,非实有性。假有两种:一、无体随情假,多分是世间外道所执。虽然没有如彼所执的我法,但随彼计执心缘,亦名我法,故说为假。二、有体施设假,圣教所说,虽有法体,而非我法,本体无名,强名我法。不称法体,随缘施设,故说为假。此中总义显示,众生由无始以来,横计我法分别心故,熏习第八阿赖耶本识中,后遂有相见分生。愚夫不了此唯内识,依之妄计有实我法。我法实无,随彼妄情所执之相名为我法。故知世间所执我法,是假非实。因为是无体随妄情计执而假说我法,故是无体随情假。圣都依据内识所变的相分见分,为起言论,断染取净,引生真见,假为立名,说为我法。法体实非我法,圣教假名安立,故知圣教所说我,即预流等,所说法,即五蕴等,亦是假说。法的本体是有,故是有体施设假。

我是主宰自在义,法是执持义,即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如一国之王,或是领袖,有自在权力,主宰权力,其权力如同于我,所以我是主宰义。法是轨持义者,轨是轨范,可令看见听到觉知等的人,对它生起为某物的感觉。在一定时间内,任持其自己体相不坏不失,而保任摄持之,所以名执持义。

我法二种俱有种种差别相状,若名若义诸相转起。如世间所执我相,谓我亦名有情及命者等。情即情识,我有情识,名为有情。色心相续,名之为命,我有此命,故名命者。圣教所说的我种种相,如说预流果,预入圣人的流类,故名预流,即声闻乘初果。如是说一来,不远,无学,以及其余贤圣名称。法种种相,如有外道名吠世史迦,立说六句义:一实、二德、三业、四有、五同异、六和合。以及其余各外道所立各种法的名称。圣教所说法种种,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以及诸余善巧法。转即随缘施设。随诸世间横计种种我法等缘,施设世间我法。随诸圣教安立证得等缘,即施设为圣教我法。转是起义,随彼彼缘,起彼种种我法相故。

世间圣教所说我法诸相,皆依内识之所转变。即种子识,变为现行。现行识,变为种子及见相分,故名为变。依此所变,而假施设为我法相。即显示识所变者,实非我法,而诸世间及诸圣教,假说我法,假设言诠。识是了别,说识亦摄心所,决定与识相应故,隐劣显胜故。变谓识体转似二分,即诸识体自证分,转似相见而生。若无自证,二分定不起,如无头时,确定非有。及无境时,而影不起。依此依他相见二分,施设遍计所执我法。相见二分,是实非无。若虽于此依他二分,彼遍计所执我法无所依故,所以说依他为执依止。

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所变见相分的相状,各各有无量众多,但能变的识唯独决定只有三种:一、异熟能变,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思量能变,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了境能变,即前六识,了境相粗故。

《唯识章》引《解深密经》说:“诸识所缘,唯识所现。”为证摄末归本义故,引此文来。《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说:“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毗钵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善男子!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所缘有二:一、亲所缘。二、疏所缘。亲所缘者,谓诸所有心心所法,各自变起影像之境。疏所缘者,谓彼影像所托本质之境。此中所缘,唯亲非疏。说识所现故,谓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故。《成唯识论述记》说:此意汝谓识外所缘,我说即是内识上所现,无实外法。识者自证分见分也。见分为标云识,是取能缘用。所缘者相分,唯识者自体分。所现故者,相见二分,由是三分末意识分明。

《唯识章》总结说:“摄相见末归本识故,所说理事真俗观等,皆此门摄。”这不单为解释《解深密经》文义,实是总结摄末归本的前文。《三十颂》及什论文义,亦摄相见末归识本故,皆是摄末归本之证。诸经论所说理事真俗等,亦本与末,皆此内摄。修唯识观者,了知本末的意义,理应摄相见之末,安住内识之本体自证分,静注思惟,唯识观成,染法可断,净识可得。

4.隐劣显胜识

修摄末归本的唯识观后,进而修隐劣显胜的唯识观。此观重要,涉及隐劣心所的唯识观法,比较前观更为微细。要知经论说唯识,亦包括心所在内,因其隐劣,故不单说。心及心所俱能变现,但说唯心非唯心所。以心王之体殊胜,心所劣依胜生,隐而不彰,唯显胜法。虽心心所各自体分变似相见二分显现,然诸教中但说唯心不言心所,以心是所依为主胜故,心所是能依,如臣劣故,隐劣心所,显胜心王,故但言唯心,不言心所。

心所总有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共五十一个。心所的名义有三:一恒依心起,心王若无,心所不生,要心为依,方得生故。二与心相应,心不与心相应故,又时、依、缘、事,四义具故,说明相应。三系属于心,以心王为主,心所系属之,心有自在、非心所具,以是义故,系属于心。有此三义,故名心所。

心王心所在取相上有同有异,心王取境,唯取总相,不别分别。如缘青黄赤白,但总取青等,不更分别。心所于彼,则取总相和别相。

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作模,勾画轮廓,尽形象而已。弟子填彩色,彩于模填,不离于模,如取总相,着彩色时,令美好丑恶出现,如亦取别相。心心所法,取境亦尔。心王心所,在世俗谛上讲来,各别有体,而且在取相上,比心王更盛,因为它取总相又取别相,助成心王完成所缘事。起染起净,关系至大,修唯识观者,如果只重心王而不重心所的现起,那就要成为大错误。修观者,心必须平等正直住,一念心起,若不平等正直住,则所有染净心相,都由心所助成,岂可忽略对心所的生起吗?修观者心须重视之,才能知道隐劣显胜的殊胜义的唯识观法。

无著在《大乘庄严经论》中,引弥勒菩萨颂说:“许心似二现,如是似贪等,或似于信等,无别染善法。”心王心所各别有体,缘起各别故。然说心王似心所现者,心所如臣,依心王势力生故。所以说心王似心所现,非说心王即心所。许心似二现者,亦摄心所,以恒相应故。据《成唯识论述记》说似有二义:一无别体,由心生故,说之为似。变似见相二分显现者是。二虽有别体,由心方生,为依胜故,说之为似。即贪等是。颂文总说似者,通此二义。如是似贪等者,似心外所计实有二分等法,故名为似。贪等者,等取嗔等一切染法。谓心所依心势力生故,如心王似相见现,心所亦现相见似实有贪等一切染法相见。或似于信等者,是亦如前心所示现相见似实有信等一切善法。皆是心心所相见,然心所依心势力生故,说似彼现。心王与心所,如日与光,非即非离,始离光无日,无光非日。故心心所缘同时同处非即非离,而其缘境影像相分四分合识体故。故颂文说,许心亦摄心所,恒相应故。标心王胜心所劣,隐劣显胜其义已明。如说一国领袖巡视出访,决有干部多少随行。如《唯识章》说:“虽心自体能变似彼见相二现,而贪信等体亦各能变似自见相现。以心胜故说心似二,心所劣故,隐而不说,非不能似。”即说《大乘庄严经论》言许心等者,亦摄心所,以恒相应故,所以识心这句话,亦摄心所,标示了心王胜,心所劣,隐劣显胜之义非常明显。

《唯识章》还引证《无垢经》的文义,证明隐劣显胜之义。旧译《维摩诘经》弟子品说:“后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佛说众生垢净,皆由心起,故众生垢净皆应求心之本。新译《无垢经》说:“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静故,有情清净。”心者,第八本识;有情者,五蕴假者。就道理上说,心所垢故,有情垢等,以心胜故,遍举心言。《成唯识论》说:“谓染净法以心为本,因心而生,依心住故。心受彼熏,持彼种故。”《成唯识论述记》说:“染净诸法以心为本者。谓有漏无漏染净之法皆以本识为本。故云心染情染,心净情净也。因心而生者,谓有为现行法皆因种子心而生也。依心住者,谓有为现行法皆依现行识而住也。心受彼熏者,谓本识现行受染净有为法现行之熏也。此什上文依心住故也。持彼种者,谓本识现行持彼有为法之种子也。此什上文因心而生也。随心染净有情染净者,即以所生能依之法和合假者为有情也。”

前面依护法正义已经说过,心王心所各别有体,故第八本识受熏时,实际上都是心所与心王相应而使有情成为染净。如心王生起现行时,贪等烦恼与之相应,则使有情成为杂染者。如果是信,惭愧等与之相应,则使有情成为善清净者。修唯识观的人,应重视当前一念心,看它的现行是否平等正直住于识观,如果不是平等正直住,应即观察是烦恼相应呢,是善法相应呢?若是烦恼相应,就体停息,即使是有为善法相应,亦应就体停息,而摄心住于唯识上。这是彻底了知隐劣显胜的唯识观义。

5.遣相证性识

前第四重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名唯识已,今此重意其心王中事,理相对遣事证理名唯识。《唯识章》云:“识言所表,具有事理。事为相用,遣而不取。理为性体,应求作证。”识言所表,具有五法,谓识名相等。五法中前四是事,后一是理。现在这一观中,遣事相用,证理性体,即显示遣除遍计、依他二性,而证圆成实性。理者识之实性,即二空所显真如,相谓识相,即心、心所、色、不相应等。用谓义用,即俗谛,相有别义。何故遣之不取?谓此是凡夫所执境故。染依他带实有相故。理谓识性,即绝言真如。体谓体实。即真谛相无别一实真如。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圣经故事:先祖与先知

    本书讲述从上帝创造世界到大卫当犹太国王的故事,对应《圣经·旧约》的前12卷。共分五篇,内容包括:开天辟地的故事、犹太先祖的故事、大卫王的故事等。
  • 拈花笑佛

    拈花笑佛

    本书是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的佛学巨著,梁启超的一生与佛学有着不解之缘。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听南怀瑾讲佛学

    听南怀瑾讲佛学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南怀瑾先生发表了大量著作,堪称博学多产的著述名家。目前可知的南氏著作已达三十多种,内容涉及儒、道、佛和神仙巫术等三教九流的各家思想学说,以及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的方方面面。本书主要总结了南怀瑾先生的学术理 论和研究成果,是对其系统整理研究的一个全面过程。对于佛学爱好者来说,能够从本书中详细了解到佛学的起源、发展以及现状,还能对佛学著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热门推荐
  • 独裁抢爱:小魔女不好惹

    独裁抢爱:小魔女不好惹

    本文是2009年妖妖魅儿所著的《无忧魔女》的续集,开篇介绍一下。以方便各位读者知道一些事情的起末,她是乐家的宝贝,无忧的魔女,从小上有长辈疼宠,下有兄长呵护,自然,这个性子,就有些精灵古怪,让人不敢恭维,不然,哪会发出招夫令,扬言无论不管是谁把她大小姐伺候高兴了,就可以……他是黑暗世界的‘冥王’,有着无以伦比的权和势,当然背后还靠有金山,银山,可是,钱,乐家不缺,小魔女也不缺,权,乐家不少,小魔女也不稀罕,论起帅吧,乐家的三兄弟,个个都超过他,承诺以后宠那丫头吧,可乐家人已经把她宠得天下地下都唯她独尊了,这想要抱得美人归,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只能抢啊,抢啊……
  • 霸爱首席的赌约新娘

    霸爱首席的赌约新娘

    回国第一天就被那个邪魅的男人来了场时尚的ONS,还有更悲催的事情没有?有,因为再次遇见了这个腹黑的男人。一场赌约,展开了一段意外的情缘,一次绑架,毁灭了三个人的幸福生活,一个骗局,颠覆了所有的可能与不可能的发生……爱情,不是一场赌注,他是你追我赶的角逐,他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博弈。【沂羽谷原创社团出品】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空腹健康革命

    空腹健康革命

    断食养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自然疗法,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宗教,几乎在每一种宗教里,都有断食的说法。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说过:“若五体之内有任何变患之时,先应断食物矣!”基督教的鼻祖耶稣也说过:“为了健康的关系,神会劝你挨饿,饿可以涤清肠胃,可以使人健康却病。”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断食是进入宗教的门户。”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一直提倡通过“服气辟谷”修炼成仙。
  • 宋江管理有一套

    宋江管理有一套

    一般人要讲忠、信、义,当领导更要讲忠、信、义。人不忠就不叫人,这个忠不是让你愚忠,而是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与团体。忠是有条件的,要看具体人,信则是无条件的,对小人也要讲信,否则你也成小人了。义是对自己人好,很多人干事老让亲者痛而仇者快,就是不明白义的重要性。义有小义,有大义,小义大义都好,小义有小成,大义有大成,当领导要有大义。
  •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本书告诉我们:生命最需要的是最精神的能量,亦即心灵温度;教育之道在于心灵,温暖心灵是教育的核心,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温暖的,他的大脑潜能就会自然激发与拓展。说有温度的话,做有温度的教育,上有温度的课……
  • 幽默改变人生全集

    幽默改变人生全集

    幽默是一种饱含情趣的人生智慧,它有一种能够引发喜悦、消弭冲突、转化情绪、带来欢笑的特性,令人解颐、畅怀、回味和神往。
  • 正能量

    正能量

    坚持正向能量,人生无所畏惧!到底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而在此书中,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正能量》是一本世界级心理励志书,也是《怪诞心理学》作者的转型之作。这将是继“不抱怨”之后,引发全国团购热潮的励志读本!书中的内容深入浅出,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并结合多项实例,教会我们如何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内在的正能量。
  • 搜寻野人大冒险(科学大探险)

    搜寻野人大冒险(科学大探险)

    乐乐淘、小猴和博士这次坐着魔毯来到了另一个地球上的诡异位置——神农架。神农架各个方面在他们眼中都神奇诡秘,但他们来到此地最想解决的就是野人之谜。不像别的科学家来到此地只是,采集到野人留下的蛛丝马迹,乐乐淘、小猴和博士跟野人多次照面,还误闯了野人谷,面对野人的围攻,他们该如何应对呢?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