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炎地,舍离前三地之分别见解,以智慧火烧烦恼薪,因此而悟智慧之本体。即依其觉所起之阿含光,如珠之光炎之位。
(5)难胜地,已得正智,难再超出之位。或谓已得出世间智,依自在之方便力救度难救众生之位。
(6)现前地,听闻般若波罗蜜,而现前生起大智之位。
(7)远行地,又作方便具足地(无相方便地)、有行有开发无相住。即修无相行,心作用远离世间之位。此位往上更无可求之菩提,往下更无被救之众生,因此沉潜于无相寂灭之理,有不能修行之虞,此谓七地沉空之难。此时十方诸佛以七种法劝励精进,再鼓起修行之勇气,以进至第八地;此谓七劝。
(8)不动地,又作色自在地、决定地、无行无开发无相住、寂灭净地。不断生起无相之智慧,绝不为烦恼所动之觉位。
(9)善慧地,又作心自在地、决定行地、无碍住。菩萨以无碍力说法,完成利他行,即智慧之作用自在之觉位。
(10)法云地,又作究竟地、最上住、得大法身、具自在力之觉位。
《菩萨地持经》卷九之十二住中,十地相当于其第三欢喜住乃至第十二最上菩萨住;于同书卷十种性等七地之说,初地相当于第三净心地,第二乃至第七地相当于第四行迹地,第八地相当于第五决定地,第九地相当于第六决定行地,第十地及佛地相当于第七毕竟地。此外,或谓初地相当于见道(通达位),二地以上相当于修道(修习位),或七地及其以前为有功用地,八地以上为无功用地。或初、二、三地为信忍,四、五、六地为顺忍,七、八、九地为无生忍,十地为寂灭忍。或谓前五地为无相修,六、七地为无相修净,八、九地为无相修果,十地为无相修果成。或初地为愿净,二地为戒净,三地为定净,四、五、六地为增上慧,七地以上为上上出生净。如称十地以前之阶位为信地,则十地总称为证地。
又十地之各地有入、住、出三心;入而未安住时为入心,久止其位之盛时为住心,近终入次位时为出心。《成唯识论》卷九谓,此十地依次修习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十波罗蜜(十胜行),依之各除异生性障、邪行障、暗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于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门中不欲行障、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等十重障;各获证遍行真如、最胜真如、胜流真如、无摄受真如、类无别真如、无染净真如、法无别真如、不增减真如、智自在所依真如、业自在等所依真如。依此转烦恼、所知二障,而得菩提、涅槃之果。其中初地至七地之菩萨,有漏心与无漏心相杂混合,故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之分;八地以上之菩萨,唯有无漏心,故为变易生死。
天台宗谓别教、圆教皆各具十地之阶位,然自别教初地之菩萨断一品无明之观点言之,其证智与圆教之初住同等,故谓初地初住证道同圆。因此别教初地以上之菩萨皆能成为圆教之行人,但实际上并无修成者,此谓有教无人。于华严宗,《华严经探玄记》卷九解释十地,谓由根本言之,即属果海不可说之性质者;由觉证之内容言之,有离垢真如;由觉智而言,即有根本、后得、加行等三智;由断烦恼之观点言,系为离开二障;自修行而言,有修愿行乃至受位行;自所修之成就而言,初地修信乐行,二地修戒行,三地修定行,四地以上修慧行;自修行果位而言,有证位与阿含位;自十地寄乘而言,初、二、三地为人天乘,四、五、六、七地为三乘,八地以上为一乘,系寄其位以示行,相当于十波罗蜜;自十地寄报而言,系尽摄于阎浮提王乃至摩醯首罗天王等十王,心念三宝,引导众生。
真言宗亦有十地之说,然于《大日经》中仅举出第八地与第十地,《金刚顶经》亦仅说初地与第十地,故真言宗乃援引《华严》、《仁王》等显教经论而一一论定十地之名目与内容。真言宗之十地可大别为深浅二义,浅略义之十地与前记所述显教十地相同,深秘十地则归结于密教之实义,即强调初地与十地并无高下之别,初地即极果,此因初地能悟极果之故。二地以上则分别显示初地之总德,并对所判别之浅略、深秘二义加以解释。又为表大日如来之果德,故以四佛四亲近之十六大菩萨配以十地。又自本有与修生两面解之,则本有无垢之十地,暗示所有众生本具之菩提心无所限量,故无高下之别;而修生显得之十地系依三密之行来断三妄执而现本有之十地者,故欲至佛果,犹须断一障。
(三)声闻之十地:即声闻修行之阶位,分为十种,即:
(1)受三归地,又作三归行地。即入佛法受行三归之位。
(2)信地,又作随信行地。即外凡资粮位中之钝根者。
(3)信法地,又作随法行地。即资粮位中之利根者。
(4)内凡夫地,又作善凡夫地。即内凡加行四善根之位。
(5)学信戒地,又作学戒地。或指见道以上之信解者。
(6)八人地,又作第八人地。乃见道十五心之位,即须陀洹向。
(7)须陀洹地,即初果地。
(8)斯陀含地,即第二果。
(9)阿那含地,即第三果。
(10)阿罗汉地,即第四果。
(四)辟支佛之十地:又作支佛十地、缘觉十地、独觉十地。即辟支佛修行之阶位,分为十种,即:
(1)昔行具足地,又作众善资地、方便具足地。即于过去之四生百劫等修苦行之位。
(2)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又作自觉深缘起地。即不依师教而自觉十二因缘理之位。
(3)觉了四圣谛地,又作觉四圣谛地。即觉了四圣谛理之位。
(4)甚深利智地,又作胜深利智地。即起深智之位。
(5)八圣道地,又作八圣支道地。即修八正道之位。
(6)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又作知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觉了法界等地。即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之相之位。
(7)证寂灭地,又作证灭地。即证寂灭涅槃之位。
(8)六通地,又作六通性地、通地。即证得漏尽等六通之位。
(9)彻秘密地,又作入微妙地、彻微密地。即通彻缘起微密之理之位。
(10)习气渐薄地,又作习气薄地。即断习气至渐渐微薄之位。
(五)佛之十地:即佛地之诸德,计有十种,即:
(1)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又作最胜甚深难识毗富罗光明智作地。
(2)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又作无垢身威庄严不思议光明作地。
(3)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又称作妙光明月幢宝帜海藏地。
(4)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又作净妙金光功德神通智作地。
(5)火轮威藏明德地,又作光明味场威藏照作地。
(6)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又作空中胜净无垢持炬开敷作地。
(7)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又作胜广法界藏光明起地。
(8)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又作最胜妙净佛智藏光明遍照清净诸障智通地。
(9)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又作无边庄严俱胝愿毗卢遮那光作地。
(10)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又作智海陪卢遮那地。
《大乘同性经》卷下说:“此地是如来十地名号,诸佛智慧不可具说。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故,复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转法轮故,说深法故。第三地者,说诸声闻戒故,又复显说三乘故。第四地者,说八万四千法门故,又复降伏四种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诸外道故,又复降伏傲慢及众数故。第六地者,教示无量众生六通中故,又复显现六种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现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第七地者,为诸菩萨如实说七菩提分无所有故,复无所著故。第八地者,授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第九地者,为诸菩萨现善方便故。第十地者,为诸菩萨说一切诸法无所有故,复告令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大涅槃故。”
以上声闻十地、辟支佛十地、佛十地皆出自《大乘同性经》卷下,三者与菩萨十地,合称为四乘十地。
等觉位: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称为等觉。故位于菩萨修行阶位五十二阶位之第五十一位,于六种性之第五。等觉又称等正觉(意为与正觉相等之觉)、有上士(妙觉佛陀称为无上士,对此,等觉称有上士)、一生补处(意谓次一生成佛)、金刚心(如金刚坚固之心,能摧破烦恼)、鄰极。等觉菩萨成佛之前,在凡夫位时比照真理修行,此谓“入重玄门”。
妙觉位: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极,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故亦为佛果之别称。亦称妙觉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之妙觉位。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槃之理。《天台四教仪》中,说明别、圆二教妙觉位之差异,谓别教之妙觉位坐于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之法论;圆教之妙觉位则以虚空为座,成就清净法身,居于常之光土。
五十位次,十信是外道。凡夫初发心修习的信心,信什么?信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信真如法性的真理,要经过十个位次,信心才能成就。十住又名十解,谓理解三宝功德,理解法性真理,而安住其中。十行,指修行。既然理解佛法,必须依理起行,深入实践。十回向为菩萨修行四摄六度法门,同时亦教化众生,所生功德、回向众生及佛道。由住位至回向位这三十心的行者,超脱外凡,名为内凡,称为贤位菩萨。十地,菩萨所有的真实功德,都在这儿,登地之后,都叫圣位,断除三界烦恼,了脱分段生死,以慈悲愿力不住涅槃,常在世间,修六度万行,教化众生。
菩萨成就修行,时间上要三大阿僧祇劫。大约从初发心到初地,为第一阿僧祇劫,从初地到八地为第二阿僧祇劫,从八地到佛果是第三阿僧祇劫。阿僧祇劫译为无数,是佛教形容大数目名称之一。菩萨的修行过程,就是断烦恼证菩提的过程。烦恼即贪嗔痴等诸烦恼,能令人心烦意乱,又能迷惑人心,所以又称为惑或使。无量的烦恼难以备举,但一般五住地惑总摄一切烦恼。即见、思、无明之烦恼,有: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等五种区别,称之为五住地惑,此系《胜鬘经》所说。因此五种惑为一切烦恼之所依住,又能生烦恼。据《大乘义章》卷五本释之:
1.见一处住地,即身见等三界之见惑,入见道时,并断于一处。
2.欲爱住地,即欲界烦恼中,除见、无明,而著于外之五欲(色、声、香、味、触)之烦恼。
3.色爱住地,即色界之烦恼中,除见、无明,舍外之五欲而著于一己色身之烦恼。
4.有爱住地,即无色界之烦恼中,除见、无明,舍离色贪而爱著己身之烦恼。
5.无明住地,即三界一切之无明。无明为痴暗之心,其体无慧明,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前四种烦恼为烦恼障,无明住地是所知障,三乘圣人、阿罗汉、辟支佛,断除了三界内“四住地烦恼”,了脱分段生死,证得偏真涅槃。但没有能断尽“无明住地”之烦恼,包括大乘登地菩萨,也没有能断尽无明住地烦恼,还得受三界外的“变易生死”。
《胜鬘经》说:有漏业为因,四住地烦恼为缘,招感三界内“分段生死”;以无漏业为因,无明住地烦恼为缘,招感三界外为“变易生死”。为了断除五住地烦恼,了脱二种生死,所以要修学佛道。声闻、缘觉虽然出了三界,但并不究竟,证菩提成佛才是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