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21

第21章 二谛义(2)

但缘起性空为矛盾的统一原理,真俗二谛是佛法的纲要。真谛,即所说的第一义谛或胜义谛;俗谛,又称世谛或世俗谛。真谛说空,俗谛谈有,因此又叫空有二谛。三论宗认为,解释二谛有两种不同:一是以真谛为理,即诸法皆空的实相之理;以俗谛为教,即世间缘起假名的语言文字。世间的语言可以表达法性真理,如来借此缘起事物说法,以表达真如法性真理,都是从世俗谛法说,所以俗谛是教。二者非空非有是中道,说空说有,空有二谛都是教,以赅摄于教二谛即指“于之二谛”(于谛),叫做言教二谛。仍然是真谛说空,俗谛说有,真空俗有是佛所说,故二谛是教。

《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批判自性,建立缘起,所以空有二谛也是无自性的,对空说有,对有说空,所以空有都没有自性,只是相对而言安立的假名。言教二谛的空和有,乍一看名相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统一的。如《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空。”色空不二就是二者的统一。“色即是空”,与“教之二谛”(教谛)。分别言之:①“于”即“所依”之义,指事物是缘起无自性;“空即是色”,指本性空的事物才能随缘生起,性空不碍缘起。因此说有,是不离开空的有,言空是离不开有的空,这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空有不二,虽然对立而又是统一的,对立是相对的,统一是绝对的。所以经中说“一切世谛若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客观事物就是这样的。具有中观见解的人,看见空有常常是统一的,没有观见解的人,看见空有总是相对应。此外,又有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吉藏于《二谛章》与《大乘玄论》卷一揭示出“于教二谛”与“四重二谛”之说,此即“四重二谛”。中观见就是佛菩萨的中道正见,中道正见就是经中所说的般若智慧。如果看见有就认为是实有,说无就以为什么都没有,视为实有称为“于俗谛”;圣者灼鉴,那就是执空有二边是实的偏见,是生死的根本。现在说的二谛的空有,是相对缘起的空有,相对空而说有,针对有而说空,说空不住空,说有不著有,空有圆通,相即无碍,不同于一般人定性对立的空有。这是我国中观学派三论宗空有二谛的基本内涵。

于教两种二谛

我国中观学派三论宗有二种二谛,就是于谛和教谛。于谛和教谛这两个名词,是三论宗所专有的,在其他各宗派著作中很少见,甚至见不到。三论宗把真俗二谛分为于谛和教谛,并且主张二谛是“教”,这是其特点。

三论宗把真俗二谛分为于谛和教谛,诸佛乃依之而宣说教法者,是根据“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是世俗谛,二第一义谛。”青目解释这个偈颂时说:“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谓有,‘于’世间是‘实’。诸圣贤真知颠倒性故,知一切法性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三论宗根据这段长行和这段长行中的二个“于”字而在教谛之前建立了“于二谛”。其于二谛的大意思,诸法实相,非空非有,世间诸法,也非定有定无,本来是不二相的。但是说它是有,“于”世人是实,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如下三家说,世人认为是“实”,所以叫做“世谛”;说诸法是空,“于”出世二乘圣人是实,出世圣人认为是“实”,所以叫做“真谛”。诸法实相,既是非实非有,但是对“于”凡圣二种人来说,就成为是“空”、是“有”的两种谛实,这两种谛实,就是空,有二谛,这种二谛,就称之为“于二谛”或者“二于谛”。显而言之,“于”的意思就是指“于”诸法实相上而有凡圣不同的理解,各自认为是实,不合乎诸法自身真实的真实,知其为空,就叫做“于谛”。

青目解释“于二谛”后接着说:“诸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

空有二谛

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说就是真俗二谛。”三论宗据此句而建立“教谛”。吉藏的《中论疏》对有关于“教二谛”说:“问:云何是二于谛?云何是教谛?答:所依即是二于谛。以‘于’凡圣皆是‘实’,故称二于谛,亦是于二谛。谓色未曾空、有,于二解是实,故云于二谛。能依即是教谛,诸佛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皆是诚谛之言,故称为实。”三论宗虽然建立于谛和教谛两种二谛,但其主要的还在说明和主张二谛是“教”,而二于谛只是说明其是两种不究竟、不合中道的两种偏执,都是佛陀说法遣破的对象,教谛是言教的手段。

《大乘玄论》卷一,为了建立二谛是教,提出五点理由:第一,对不二中道是理实,即:①二谛之体为一,所以说明二谛是言教。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不二中道既是理实,二谛是假施设的差别名相,所以是方便言教。又非有非无是中道,为了破除众生执空执有的毛病,而说有说无,这自然是言教。所以说二谛是教。第二,诸佛如来观照缘起的事物,并不一定把他看作是有或者是无,因为缘起的事物并非是实有或者实无,纯粹是以中观实智,直契诸法实相。诸佛了解众生执有执无,不能理解真如法性的真实性;以方便力,说空破有,说有破空,令众生悟入非空非有的真如实相。以说为教,有关二谛之论究极为兴盛,借教显理,所以二谛是教。第三,很多学佛的人,都认为二谛是理,既然是真理,就不能违反,不能动摇,这样便成了定性二见,不能反映缘生事物无常变化无自性的真相,反而障蔽中道实相的启悟。现在要想拔除二见的病根,故说有无都只是方便,有无都不究竟,不应住在有无中,所以说二谛是教。本节专门讨论我国三论宗关于二谛的论说。第四,有无是众生多邪见的根本,我国自从《成实论》与《中论》之讲习开展,经论中强调批破有无二见。有和无是两种偏见邪见,如凡夫执有,二乘执无;贪爱多的人执著有,邪见重的人执著无,九十六种道所执都不出有和无。诸佛出世,如果再说有无两种定理,反而增加众生的执著。现在明白地学习有无二谛,就能通达不二正理,所以说二谛是教。第五,学佛的人,听说二谛是方便教,便作不定解,免于执著。又能由此通达正道,超凡或圣,有这些利益,所以说二谛是教。

《摩诃般若经·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龙树解释说:“菩萨为著有的人说空,③二谛之体的中道。其次,为执空的人说有。”《中论·观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既依二谛说法,说法即是说教,说教实际上是为了利益众生,真实不虚,所以叫教谛。三论宗自摄山僧朗以来,即主张二谛是教,而不是从嘉祥大师才开始的。《大乘玄论》卷一说:“山中兴皇和上(尚),述摄岭朗大师言二谛是教。”这里说的山中、兴皇,指的是僧诠和法朗。法朗没有见过僧朗,所以没有传述,是经过僧诠辗转述说才可以转述,故说:“山中兴皇和上,述摄岭朗大师言二谛是教。”《二谛章》卷上说:“自摄岭以来,并明二谛是教。②“教”,即“能依之义”,系指诸佛依六尘境界所说之教法。所以山中(僧诠)师于本疏说:‘二谛者,诸佛未出世以前即存在,乃表中道之妙教,穷文章之极说,道非有无,寄有无以显道,理非一二,因一二以明理。”故知二谛是教,在我国中观学派之三论宗相传,由来已久。

四重二谛

真俗二谛,有时也叫作有无二谛。中国中观学派三论宗根据经典中的不同说法,建立四重二谛。但真俗二谛的名称出于经论,为佛教各宗所共用,那么三论宗所说的真、俗、空、有与其他宗派有什么不同?这须要用《初章义》来检别。所谓初章,即初学入门的第一章。初章是三论宗用来论证和区别是自性还是缘起的一种方法。《初章义》说:“他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故有不由无,即无不由有,②二谛之体个别,有是自有,无是自无,此种有无名自性有无,即定性的有无。今无有可有,则无无可无。无有可有,由无可有;无无可无,由有故无。由无故有,有不自有;由有故无,无不自无。有非自有故非有,无不自无故非无。非有非无,相对缘起,假名有无。”这是显示自性与假名的不同。所以《初章义》是破除自性的利器,彰显缘起的假名,入中道之要轨,显示无碍的圆融。是为“所依于谛”(本);听闻诸佛说法,而众生得以理解者,是为“迷教于谛”(末)。通过初章可以认识其他宗派以二谛为定理,三论宗之祖吉藏大师于所著《二谛章》卷下详述古来对于“二谛之体”之十四异说,便落在实有自性中。三论宗所说的二谛是相待缘起假名,名称虽同,而含意迥异。依这相对的假名为基础,建立四重二谛。

中国中观学派三论宗为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建立四重二谛。第一重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此系毗昙家之说。第二重以“空,有”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此系成实家之说。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为俗谛,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为真谛。第四重以前三重为俗谛,而以“言亡虑绝”之绝对境界为真谛。第三重与第四重系指大乘之地论家、摄论家。

吉藏大师评论历来之二谛,说为“鼠喽栗二谛”(犹如老鼠食栗,尽食栗肉而残余栗皮;即指真谛为空,俗谛为假有之说)与“案苽二谛”(犹如探水取瓜,复将瓜沉入水中;即指与俗谛为假有,凡夫见之,其“假有原来即空”为真谛之说)二种。

这四重二谛,如果从教理上分,都可以说俗谛为教,真谛为理,辗转随缘,灵活运用。虽然有四重二谛,但早朝的中观学派多用第一重,后来三论宗多用第二重,所以三论宗常说《般若》若空若有都是教,非空非有是中道第一义谛,说二谛是教,就是根据第二重二谛说的。如其他宗派说,“三论”、《般若经》是通教,虽谈二谛,不说中道,系指诸佛说法所依之六尘境界(即现实之世界)。同一六尘境界,三论宗讲第二重二谛,已说非空非有为中道。第三重中,若二谛,若中道,空、假、中三谛都是本宗的俗谛,非三、非不三方是真谛。摄论师说,三性(三谛)是安立谛为俗,三无性非安立谛为真。宣说真实妙有之教,称为“教俗谛”;超越言语思虑而宣说无所得之理者,称为“真教谛”。现在讲明,凡是有言说的都是世俗,言亡虑绝才是真谛。

建立四重二谛者,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接受悟解有所不同,为适应根性不同的有情,所以建立四重二谛。又为了解释经论,建立四重二谛,经论中或说有为世谛,称为“于真谛”。于谛复又分为本末二种,空为第一义谛。如《摩诃般若经·具足品》说:“菩萨住二谛为众生说法,空为第一义谛。”这就是第一重二谛的意思。《道树品》说:“若有若无,世谛故说,非第一义。”就是第二重二谛的意思。《华严经·性起品》说:“不著不二法,以无一二故。”《摩诃般若经·十善品》说:“不以二法,不以不二法。”这是第三重二谛的意思。《华严经·十住品》说:“谛了分别诸法时,无有自性假名说,悉欲分别世谛义,菩萨因此发初心。一切诸法言语断,心行寂灭如虚空;悉欲分别真谛义,菩萨因此发初心。”这是第四重二谛的意思,因为经典中说二谛不同,为了解释经典里的含义,今学者易于理解,所以建立四重二谛

同类推荐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
  •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一日一禅(超值金版)

    “禅”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彻人的心性;“禅”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的心路。禅的思想是空灵、豁达、开阔、明朗的人间清流;禅的生活是积极、自在、简朴、自适的安心方式;禅的理念是教人首先学着放下自欺、自怨、自慢和自我枷锁,然后才能海阔天空地任意翱翔;禅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练习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然后再粉碎自我。《一日一禅(超值金版)》所撷取的佛学故事,篇篇隽永,字字珠玑,每个故事就是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汪沁心的泉水,一把理解现实人生的钥匙。以禅养性,以禅修身。旨在帮助你借助禅这面镜子,照亮自己的心境,借助禅这盏明灯,清净自己的心灵,明心见性,去掉自心的污染,以此和谐性情,舒适身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热门推荐
  • 腹黑王爷骗妃记

    腹黑王爷骗妃记

    “殿下,孩子我不要!”白翎冷冷说道。司马宏陵微怒,说:“什么?不要?那是我在你肚子播的种子,要收获才行啊!”白翎一瞥,不屑的说:“他不该来这个世界!”“你就那么狠心,信不信,本宫废你武功,关你禁闭!”“你敢?”“我怎么不敢?”
  • 金牌相公溺宠财迷妻

    金牌相公溺宠财迷妻

    ◇一对一温馨宠文。女主扮猪吃老虎,男主腹黑强大。惨遭车祸?某女:没事开车开这么快干嘛,我的一块钱还没有捡到呢!庶妹刁钻?某女:智商太低,手段太次,要不是我闲着无聊,都懒得陪你玩!姨娘伪善?某女:喜欢装么?那就试试看,就怕到时候你笑都笑不出来!被逼嫁人?某女:为了捡一块钱被撞死穿越成郡主,应付庶姐姨娘还要被逼婚?惹不起,我逃婚总可以了吧!◇雷人回答“南宫鑫这小子虽然花心了点,可是你堂堂郡主嫁过去,谅他也不敢对你不好!”父亲关切劝道。某女摇头,“这不是重点。”“小姐是担心世子爷的心不在小姐身上?小姐如此貌美,世子爷见了一定会爱上小姐的。”丫鬟再接再厉的劝道。某女继续摇头,“这也不是重点。”“那重点是什么?”姨娘眼神怨毒,笑意温柔。某女悠悠的叹了一口气,恨铁不成钢的说道,“他对我好不好,爱不爱我,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居然是个败——家——子——!”说到最后几个字已经有些咬牙切齿了。众人面面相觑,想要开口说这世子爷家财万贯,就是败一辈子也败不完,可是看到某女吃人般的眼神,都一个个闭上了嘴巴。若干年后,某女仰天长叹,这家伙这么有钱为什么你们早没告诉我?害得老娘离家出走,卖身做保镖,被这狐狸男耍了又耍?!◇无耻对话某男,“帮我个忙吧?”某女,“不帮。”某男,“那这些银票我都喂狗去了!”某女,“汪汪!”某男,“。。。。”某男,“你会喜欢我么?”某女,“不会。”某男,“那我教你好了。”某女,“。。。。”◇经典表白“璃珞,你肯回来就好了,爹爹已经把婚事退了,以后再也不逼你嫁人了!”父亲疼惜的望着某女。某女无奈翻起了白眼,她不肯嫁的时候老爹非要逼她嫁,现在她想嫁了老爹又把婚退了,这是个什么节奏!!正在腹诽之际,某男已经翩翩而至,对着安西王发誓道,“我愿立誓,若得璃珞为妻,定当一生不负,与她一生一世一双人!”安西王听完瞪大了眼睛,一向花名在外的宣南王世子居然为了他女儿愿意一生只娶一个妻子?!错愕的嘴巴还未曾合拢,安西王看向某女。“还有呢?”某女忍住唇角的笑意,故作平淡的问道。“婚后所有财产都归娘子掌管!”某男笑道。“好!”某女两眼放光,欣然应道。安西王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重点!◇无节操溺宠“世子爷,不好了!世子妃把公主给打了!”下人慌慌张张的禀报道。某男不慌不忙,懒懒挑眉,宠溺笑道,“打就打了,大惊小怪。”
  • 腹黑王爷精明妻

    腹黑王爷精明妻

    她是学富五车海归的学子,她是丞相家的小千金,虽同名同姓,但两人绝不会出现交集,一场意外的救人事故,她无缘无故坠入了一架空时代,穿越成了她,她自信,她大胆,她相信自己在古代同样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他是一闲散王爷,不管朝政,但却深受皇帝的宠爱,他表面风流浪荡,实则才华俱佳。当腹黑的他遇上精明的她,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精彩小片段(一)“喂,你是不是应该道个歉再走?”少年脚步微顿,并不理会,目不斜视,继续向前。某女怒,俗话说得好,庶女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推之得,嫡女很生气,后果更严重。上前一记飞来一扫,某女迅速带着自己的小丫鬟逃之夭夭。座右铭其一:此时不逃,更待何时。(二)“你四我六。”某人应该没有理解错。“错了,本来我是想你三我七的,念在相识一场的份上,打个折,你四我六。”某女开口了。“......”某人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原来你是属狮子的!”“不,我是属老虎的。”某女一本正经。座右铭其二:脸皮厚才是王道!(三)某人优雅地坐下,挑了挑好看的眉,嘴角习惯性地扬起一抹邪魅的笑容,“丫头,嫁给我吧。”某女淡定地放下手里的茶杯,这才转向他,无辜的眨了眨眼“说说看吧,你看上我哪里了?”某人沉思了会儿,“你很坏。”“......”座右铭其三:女人不坏,男人不爱!◆◇◆◇◆◇◆◇◆◇◆◇◆◇◆◇◆◇◆◇◆◇◆◇◆◇◆◇◆◇绝对的宠文,1V1。。。。。。友情链接:谨啄米《病弱世子,别太宠我!》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邙珠

    邙珠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天地开辟阴阳,阴阳两大族群阵营下,无数的小族生命繁衍。一切,从这里起航!新时代的诞生记……
  • 爱神迷踪馆

    爱神迷踪馆

    在一场山泥倾泄的灾难里,夏雨瞳借助尹熙妍的身躯复活了,这令她和尹熙妍的男友日凉产生了痛苦悱恻的感情。日凉的好友沐小轩决定拯救夏雨瞳,协助她到伍德切斯特公馆寻找复活的机会,却先后遇到九宫王族背叛者偃柒夜和吸血鬼殇夕。殇夕因此发现了夏雨瞳的纯吸血鬼体质,为得到她的能力而搞出许多是非,并且利用尹熙妍来打击她这段复杂的感情。
  • 妥协的力量

    妥协的力量

    在成长中,妥协是等待与忍耐,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在爱情中,妥协是理解与牺牲,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温暖;在交往中,妥协是宽容与谦逊,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洒脱;在对抗中,妥协是和谐与从容,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境界。本书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让你在故事中体悟,你什么时候需要妥协,如何妥协。
  • 红楼幻梦之天上人间

    红楼幻梦之天上人间

    读红楼,常感意难平,以手中拙笔,抒胸中块磊,纵横天上人间,也要给林妹妹一段不一样的人生!说什么天意如刀,不过是几个糊涂家伙的一场争斗…那神仙一般的人儿,怎忍心让她泪尽夭亡。纵有那天命难违,我也要逆天改命…她,林黛玉,万年寂寞里唯一伴我的一抹绿色,我保定了,那怕为她颠覆了这三十三层天,杀尽满天神佛…他,天界最神秘的仙人,为救我,不惜倾尽热血,为护我,不惜与天为敌,这份深情,又岂是滴水恩之比。为他,我愿舍弃一切,只为跟他并肩,天下地上永不分开…
  • 回到乱世建山寨

    回到乱世建山寨

    宅且腐的崔茉雪穿回南北朝乱世,正高兴捡着个11向的老公,却发现这个老公其实很腹黑……而同时有六个姑子小叔分家产,四个婆婆虎视眈眈,又会碰撞出什么?乱世出英雄,不想成就一番大事,那就种田、八卦,继续宅好了,顺便挑战一下“富不过三代”的俗谚……只是,这一大家子别说听她的,能不欺负她就不错了,不过,她可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哼!穿越宅女当自强,别想欺咱没娘家!
  • 飞碟与外星人

    飞碟与外星人

    人类总是充满好奇心,富有求知欲望,不仅对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和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都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人类的心理特征,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动因。从地球到宇宙,从自然到历史从科学到艺术,在这许许多多的领域中,无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