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对)
【题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力图复兴汉室、完成统一大业的汉室后裔刘备,由于势单力薄,无力与曹操、孙权抗衡,便广揽人才,筹谋大计。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徐庶推荐给自己的、隐居于隆中的“卧龙”诸葛亮,向他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本文就是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对刘备询问的回答。
文中,诸葛亮从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四个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而提出了“联孙抗曹、内修政理、和抚戎夷”的战略方针。其中,“联孙抗曹”是这一战略方针的核心,只有坚持这一条,才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目标。而“内修政理、和抚戎夷”又是“联孙抗曹”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诸葛亮还高瞻远瞩,指出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必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占领荆、益二州,作为立足点;第二阶段,时局变化时,分兵出击,即北攻宛、洛,牵制敌军主力,并相机夺取地盘;西出汉中,取关中为根据地,进而统一天下。由于采取了诸葛亮提出的这一战略方针,刘备反败为胜,以弱为强,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尽管诸葛亮在《草庐对》中提出的战略目标由于军事上、经济上的种种原因未能最终实现,但他在群雄混战时对时局了如指掌,在纵论天下形势时无与伦比的战略眼光,以及他根据对形势的分析提出的一整套战略方针,无疑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并给中华民族的军事战略思想宝库增添了一件璀璨夺目的瑰宝。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卷三十五《蜀志·诸葛亮传》。
【译文】
自从董卓专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讨贼,割据几个州郡的多得数不清。曹操和袁绍相比,不仅名望低,而且兵力少,但是他竟然能够打败袁绍,从弱者变为强者,其原因在于不仅仅抓住了客观存在的有利时机,而且还有个人谋略的因素。如今,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又挟持着皇帝向各地割据势力发号施令,既然如此,我们实在是不能同他争强斗胜。孙权占据着长江下游一带地方,已经历了父兄三人的治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附,德才兼备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力,既然这样,我们只能和他结盟,而不能谋取他。荆州北面靠近汉水、沔水,南面一直到南海郡的资源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毗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个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占据它的刘表却守不住,这大概是上天有意用来帮助将军的,您是否有夺取此地的打算呢?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肥沃的原野方圆千里,是个号称天然府库的好地方,汉高祖刘邦凭借它建立了帝王的大业。占据益州的刘璋昏庸无能,北面又有张鲁的威胁,那里人口众多,国库充实,但他却不知道关怀爱惜,有智谋有才干的人盼望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既然是皇室的后代,声誉传扬于天下,又能广纳各地英雄,如饥似渴地寻求贤才,如果占据荆、益二州,守住那些险要的地方,西面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南面对少数民族进行安抚,对外与孙权结为友好,对内整顿吏治,一旦天下时局发生变化,就命令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关中出击。那时,老百姓谁能不用筐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浆来迎接将军呢?果真能这样,那么统一全国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帝室就可以复兴了。
【注释】
董卓(?-公元192年):字仲颖,陕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汉末大军阀。昭宁元年(公元189年),他乘汉灵帝死后朝廷混乱之机,带兵入京(洛阳)杀死少帝刘辨,拥立献帝刘协,自封相国,独揽大权,操纵朝政,纵兵作乱,引起军阀混战。
州、郡:均为汉末行政区域,州管辖郡,郡下设县。胜(shēng):尽,完,副词。
曹操(公元155-220年):自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县)人,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二十岁举孝廉,任洛阳都尉,后升为顿丘令。汉灵帝中平元年,参加镇压黄巾起义,扩大了势力。后借讨伐董卓之名,占据中原,逐个消灭群雄,独专汉朝大权,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他不但善于用兵,而且长于文学,今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气魄沉雄,慷慨悲壮。袁绍(?-公元202年):字本初,汉末大军伐,作冀州牧,割据冀、青、并、幽(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北部一带)四州。公元200年,他率军数十万攻打曹操。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官渡一战,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于:和,介词。
非惟:不仅仅是。天时:有利于进攻的天气、时令。这里指作战时遇到的有利时机。
挟(xié):挟持,用实力逼迫。天子:即皇帝。诸侯:这里指割据称雄的政治势力。
孙权(公元182-252年):子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他继父孙坚、兄孙策之后,占据江东(今长江中下游南部)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他采纳诸葛亮的计谋,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连蜀汉、北抗曹魏,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建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国号吴。
三世:三代。指从孙坚、孙策到孙权父兄三人。
贤能:德才兼备的人。用:使用,效力。
荆州:东汉十三州之一,今湖北湖南一带,治所在汉寿(今湖南省常德市东)。汉:汉水,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在汉口入江。沔(miǎn):沔水,汉水上游,在今陕西南部与汉水合流。汉水、沔水合流后,通称汉沔。这里指汉水中下游一带。
利:有利的地势,名词。南海:郡名,包括今广东绥江、大罗山以南、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
吴:吴郡,包括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和浙江省北部,治所在吴(今浙江省苏州市)。会(guì):会稽郡,包括浙江省大部及福建省的部分地区,治所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吴会:吴郡和会稽郡的合称。
巴:巴郡,包括今重庆市和鄂西部分地区,治所在江东(今重庆市北)。蜀:蜀郡,即四川西部地区,治所在成都。
殆:大概,表推测语气。所以:这里作“用……来”解。将军:指刘备。刘备(公元161-223年):子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因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辅佐,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后取荆州,占益州和汉中,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废汉献帝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诸葛亮为丞相,总理蜀汉军国大政。
益州:东汉十三州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及云南、贵州、湖北、陕西、甘肃等省的一部分,治所在成都。险:指地势险要。塞:交通阻塞。险塞:意思是易守难攻。
沃野:肥沃的原野。千里:形容地广,不是实数。
天府:天然的府库。比喻肥沃险固,物产丰饶。
高主:指汉高祖刘邦。刘邦在楚汉战争之前,被项羽封为汉王,占据巴、蜀、汉中,并以此为基地,积蓄力量,终于打败项羽,建立西汉。
刘璋(?-公元219年):字季玉,当时的益州牧。闇弱:昏庸无能。
张鲁:字公褀,“五斗米道”领袖,农民起义首领,在汉中建立政权,威胁刘璋。
民殷国富:人口众多,国库充实。存恤:抚慰爱惜。
帝室之胄:皇族的后代。胄(zhòu):后代。刘备是汉景帝刘启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信义:信用和道义。著:显著,著称。这里意思是闻名、传扬。四海:天下,指全国。
戎:古代我国西部各少数民族的统称。
夷:古代我国西南各少数民族的统称。越:古代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各少数民族的统称。
上将:大将,指善于用兵作战的将领。将(jiàng):率领。宛:宛郡,治所在今南阳市。洛:洛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宛、洛:泛指中原一带。
身:亲身。秦川:关中,今陕西、甘肃渭水流域一带。
箪食:用筐子盛着饭食。箪(dān):用竹或苇编成的圆形筐子。壶浆:用壶装着酒浆。箪、壶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霸业:指统一全国的事业。
汉室:汉朝的帝室。兴:复兴。
(为后帝伐魏诏)
【题解】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上《出师表》,然后以后主刘禅的名义下了一道讨伐曹魏的诏书,这就是有名的《为后帝伐魏诏》。诏书痛斥曹魏篡国害民的罪行,正式授予诸葛亮“专命之权”,提出了东与孙权“合谋”,西与凉州配合的策略。诏书下达后,诸葛亮即率军北驻汉中,部署伐魏事宜。这篇诏书,反映了诸葛亮对敌我双方形势的透辟分析,体现了攻心政策在北伐曹魏时的灵活运用,但也存在一些在当时具有一定号召力的糟粕,如“奉顺符谶”、“龚行天罚”等,这是应当加以鉴别的。
朕闻天地之道,福仁而祸淫;善积者昌,恶积者丧,古今常数也。是以汤、武修德而王,桀、纣极暴而亡。曩者汉祚中微,网漏凶慝,董卓造难,震荡京畿。曹操阶祸,窃执天衡,残剥海内,怀无君之心。子丕孤竖,敢寻乱阶,盗据神器,更姓改物,世济其凶。当此之时,皇极幽昧,天下无主,则我帝命陨越于下。
昭烈皇帝体明睿之德,光演文武,应乾坤之运,出身平难,经营四方,人鬼同谋,百姓与能,兆民欣戴。奉顺符谶,建位易号,丕承天序,补弊兴衰,存复祖业,诞膺皇纲,不坠于地。万国未定,早世遐殂。
朕以幼冲,继统鸿基,未习保傅之训,而婴祖宗之重。六合壅否,社稷不建,永惟所以,念在匡救,光载前绪,未有攸济,朕甚惧焉。是以夙兴夜寐,不敢自逸,每从菲薄以益国用,劝分务穑以阜民财,授才任能以参其听,断私降意以养将士。欲奋剑长驱,指讨凶逆,朱旗未举,而丕复陨丧,斯所谓不燃我薪而自焚也。残类余丑,又支天祸,恣睢河、洛,阻兵未弭。
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伐,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
昔项籍总一强众,跨州兼土,所务者大,然卒败垓下,死于东城,宗族焚如,为笑千载,皆不以义,陵上虐下故也。今贼效尤,天人所怨,奉时宜速,庶凭炎精、祖宗威灵相助之福,所向必克。
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天命既集,人事又至,师贞势并,必无敌矣。
夫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今旍麾首路,其所经至,亦不欲穷兵极武。有能弃邪从正,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国有常典,封宠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叶、中外,有能规利害,审逆顺之数,来诣降者,皆原除之。昔辅果绝亲于智氏,而蒙全宗之福;微子去殷,项伯归汉,皆受茅土之庆。此前世之明验也。若其迷沉不返,将助乱人,不式王命,戮其妻孥,罔有攸赦。广宣恩威,贷其元帅,吊其残民。他如诏书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称朕意焉。○《三国志》卷三十三《蜀志·後主传》裴注引《诸葛亮集》。
【译文】
我听说天地间祸福转化的规律是,富贵来自仁德,灾祸来自邪恶;多做好事的兴盛,多做坏事的灭亡,这是古今不变的常理。因此,成汤和周武王靠施行德政被天下人拥戴为圣王,夏桀和商纣因过分残暴而导致灭亡。从前汉朝的帝业中途衰败,国法过于宽容凶暴邪恶之徒,董卓乘机发动叛乱,造成京城一带的混乱。曹操成为祸害的原因,是他乘机操纵了朝政,从而残害、盘剥天下百姓,怀藏无视国君的野心。他的儿子曹丕,竟敢接着制造祸乱,他盗据帝位,更改国名,像其父曹操一样凶残。在这动乱的年代,皇帝的权威被掩盖,如果天下没有能主宰朝政的国君,那么汉家的帝业,就会随之倾覆。
昭烈皇帝实行完美通达的德政,大力推广文治武力,顺应历史的潮流,亲率大军去平定国难,治理国家,因而人神同心协力,百姓顺从赞助,万民欢迎拥戴。先帝恭敬地遵循上天的预兆,建立帝位,改换国号,按照上天的安排,补救各种弊端,振兴衰落的行业,保全并恢复祖宗的基业,承继并巩固汉家的正统,不使它衰落覆灭。可是全国还未平定,先帝就过早地去世。
我在年幼时,继承治国的大业,还未通晓老师的教诲,就担负起祖宗留下的重任。天下分裂阻塞,政权还未重建,我长久地思考其原因,决心要扶正补救,继承并发扬祖宗的事业,但还未能获得成功,我是多么担心、焦虑啊!因此,我起早睡晚,不敢让自己无所用心,常常节俭度日,以增加国家的费用;鼓励人们按时令从事耕种,以增加百姓财富;把兵权给予正直的将领,任用才智杰出的人才,让他们参与决策;禁绝私心杂念,抑制个人欲望,从而培养忠勇的将士。正当我准备仗剑出师,讨伐凶暴叛逆的人,曹丕却忽然死亡,这就好比没有点燃我们的柴火,他却自行焚毁了自己。曹魏集团的残余丑类曹睿,又制造巨大的灾难,在中原一带放纵横行,依仗兵力强大而不停地挑起战端。
诸葛丞相坚定果断,忠心赤胆,奋不顾身,忧国忧民,先帝把复兴汉室的重任托付给他,要他来勉励劝谏我。现在,我把指挥蜀汉大军的兵权授予他,并给他自行决断军中大事的权力,由他统率步兵、骑兵二十余万,督察率领全军行动,庄严地执行上天对叛逆的惩罚。消除灾祸,平息战乱,收复汉室旧都的目标,就要在这次北伐中实现。
从前项羽统领一支强大的军队,占据州郡,兼并土地,所从事的是宏大的霸业,然而最后却在垓下遭受惨败,在东城自刎身亡,同宗的人也惨遭毁灭,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笑料,这都是由于他不行仁义、侵侮君王、虐待百姓的缘故。如今曹魏的奸贼却去仿效,这是上天和百姓所怨恨的,我们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应当迅速行动,但愿凭借“炎汉”精神和祖宗神灵相助的福,大军所到之处,都能获取胜利。
吴王孙权同我一样忧虑国家的灾难,他决定秘密出兵,与我共同讨伐,从背后牵制夹击敌人。凉州诸国各派月支、康居的首领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到我国接受指挥调度。大军向北开发,他们就要率领兵马,振戈而起,率先奔驰。既有天命相佑,又有内部同心协力,军队忠贞,力量集中,我们一定会所向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