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1700000007

第7章 仙源故乡

从蜀山深处流出的道教

宗教的产生往往跟政治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蜀地自古以来多名山大川,历史上又数次作为割据西南的小朝廷而存在,这在客观上就为宗教的产生和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许多大师级的人物从广袤的华夏大地,于不同的时间汇聚蜀中,潜心修道,建造了巍峨的寺庙,创立了各自的宗教派别。

汉代末期,在离成都不远的大邑县城十五公里的鹤鸣山上,有一个鹤发童颜的老者,盘腿坐在山洞里修道。他微闭双目,聆听着微风从洞外一棵古柏吹过的声音。他就是中国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

张道陵是民间对这位神仙似的人物的称呼,其实他本名叫张陵。《古今图书集成》说他生于东汉桓帝时代,是沛国丰邑人,年轻时“长游太学,博通五经”,晚年便潜入成都附近的鹤鸣山修道。鹤鸣山是一座苍松翠柏环绕、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这里远离战争和人力的破坏,山涧中溪水潺潺,各种奇峰异石遍布,整个山形如展翅欲飞的玄鹤。张道陵到此山以后,每日里勤修苦练,打坐、炼丹,苦苦寻求长生不老之术,饿了就采一些野果充饥,渴了就到山谷的小溪边喝一口溪水。

经过漫长而苦闷的实践,张道陵终于在鹤鸣山上成功地创立了道教。这时,他不再待在山洞里面壁而坐,而是来到山洞外面的一张石桌上,在温暖的阳光下写作他修炼的心得《道书》。这本书一共有二十四篇,内中详细地讲述了道教的修炼法则,是道教最原始的一部经典。书成以后,张道陵刮干净脸上的胡子,穿起一件道袍,又把两尺来长的头发束在头顶,然后沿着山路来到大邑县及成都平原的乡村市镇传道。

开始,蜀地的人们对这个鹤发童颜的老头心怀戒备,认为他的道术纯粹是骗人的伎俩,因此看见他来就远远地避开了,有的人家干脆把门也闩上,这使张道陵内心很纳闷。后来他在一个繁华的集市上同一个卖狗皮膏药的老头聊天,那老头听了他的口音,就问他:你是外地人吧?张道陵回答说:我是沛国丰邑人。老头说:这就对了,你从外地来当然不知道蜀中的习俗,我告诉你,蜀人对“五”这个数字十分崇拜,你要传教,就得了解地方民情,所谓入乡随俗。依我看,不如把你的道教更名为“五斗米道”,凡是来入道的人,都需交纳五斗米作为拜师的礼物。这样一来,不但你有所收益,而且蜀人也会对你的道教渐渐产生好感。

张道陵听了老头的劝告,觉得颇有道理,于是便依计而行。果然,前来入道的人渐渐增多,不似先前那般冷清。当然,张道陵除了向人们宣讲道教的理论外,还把他在实践中体会到的一些“神异功能”演示给人们看。对于一般的乡村老百姓而言,这些神异的功能无疑是最具诱惑力的。随着入道的人慢慢增多,张道陵无须再走村串户地动员,而是安闲地坐在鹤鸣山中等待着信徒的到来。由于每个入道的人都需交纳五斗米的入道费,因而山中积蓄渐丰。张道陵便把这些积蓄变成银两,雇了一些人力,开始在山中修造道观、铺设道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本土宗教渐渐在蜀地兴起。

由于张道陵一家三代修炼此术,所以后来人们称张道陵为“天师”,张道陵的儿子张衡为“嗣师”,张道陵的孙子张鲁为“孙师”,五斗米道在民间也就被称为“天师道”。自从东汉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天师道以后,此山便成了人们膜拜的仙山。隋唐时山上的道观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宋元明清数代,当朝的皇帝们也都敕赐重建或修缮过。作为一种遗留的人文景观,鹤鸣山曾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观瞻,比如唐代著名的“一瓢诗人”唐求在《送友人归邛州》的诗中,就谈到他从鹤鸣山下经过的情形:

鹤鸣山下去,满箧荷瑶琨。

放马荒田草,看碑古寺门。

渐寒沙上雨,欲暝水边村。

莫忘分襟处,梅花扑酒尊。

唐求骑着马跟朋友一起从鹤鸣山下经过,因仰慕此山之名,所以把马放在荒凉的野地里吃草,他先上山看了前代遗留的石碑和山门,又在一块青石板上席地而坐,把随身携带的酒拿出来对饮。直到后来天空阴云密布快要下雨,二人才掸一掸身上落满的梅花,继续上路。从诗中的描写看,唐代的鹤鸣山已不像后汉时那般热闹,而显得萧瑟凄凉。

南宋时,著名诗人陆游曾经到鹤鸣山的寺观里住了一晚上,并且留下一首七言律诗,叙说他在山中的观感:

西游万里已关天,釆药名山亦宿缘。

老柏干霄如许寿,幽花泣露为谁妍。

苔黏石蹬扪萝上,灯耿云房扫榻眠。

安得仙翁索米术,一生留此弄寒泉。

陆游攀着藤葛从青苔遍布的小路上了鹤鸣山,夜里躺在道观的一张竹床上,心想:如果张道陵还活着就好了。陆游对那种隐居的清苦生活实在很向往,这应当是历代大文人的共性。

自从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道教以后,后世有三位著名的道家人物曾在此山修炼过。他们是杜光庭(又号广成子、杜天师)、陈抟(号扶摇子)以及著名的道教大师张三丰。

杜光庭乃唐代末年京兆杜陵人,懿宗时考进士没考上,一气之下便跑到天台山去当了一名道士。后来因为躲避战乱而流寓入蜀,先是被前蜀皇帝王衍任命为谏议大夫,但这个做惯了道士的著名诗人对做官没有兴趣,因此便时常跑到鹤鸣山的道观里去修炼。杜光庭有一首《题鹤鸣山》的诗,记录了他修炼成功时的喜悦心情:

五气云龙下泰清,三天真客已功成。

人间回首山川小,天上凌云剑佩轻。

花拥石坛何寂寞,草平辙迹自分明。

鹿裘高士如相遇,不待岩前鹤有声。

继杜光庭在鹤鸣山修道之后,第二位在此修炼的著名人物是陈抟。陈抟是五代亳州人,一生中享有周世宗所赐“白云先生”和宋太宗所封“希夷先生”两个封号,他在鹤鸣山留下的真迹,据说是镌刻在天柱峰侧的八个大字:“龟鹤齐寿,福禄康宁。”

第三位在鹤鸣山修道的人物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张三丰。张三丰,辽东懿州人,生于明代洪武初年。据说洪武年间,他曾经受到过明太祖的召见,明太祖很喜欢他,还赐给他一枚玉牙。后来,张三丰来到成都青羊宫,住了大约一个月时间,便遁入鹤鸣山修道去了。再后来,明成祖朱棣听说张三丰这人很了不起,已经几经转世活了好几百岁,很想见他一面,便派遣龙虎山的道士吴伯理和身边的两个太监,带着皇帝的御书和香,到鹤鸣山来找寻张三丰。但是鹤鸣山山深林密,哪里去找这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驻世仙人呢?于是三个人一商议,决定在鹤鸣山麓建一座迎仙阁,朝夕焚香膜拜,希望他能现身。果然,不久张三丰就出现在迎仙阁了。太监们握着他的手说:“张神仙,皇上好想念你啊,快跟我们到京城去享受荣华富贵吧。”张三丰淡淡一笑,开口说道:“你们回去告诉皇上,只要他勤政爱民,便是活着的神仙。我喜欢山野里无拘无束的生活,京城嘛,就不去了。”因为这段史实,鹤鸣山至今留存着迎仙阁和明成祖迎张三丰的诏书碑。

张三丰曾在鹤鸣山留下过他的两首诗作。

其一云:

沽酒临邛入翠微,穿岩客负白云归。

逍遥廿四神仙洞,石鹤欣然啸且飞。

其二云:

道士来时石鹤鸣,飞神天谷署长生。

只今两涧潺湲水,助我龙吟虎啸声!

张三丰的诗其实写得一般,跟陆游写鹤鸣山的诗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但仙人遗墨还是值得珍视的。

道教在鹤鸣山上经过了张道陵、杜光庭、陈抟以及张三丰等人的传播推广,逐渐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本土宗教。当然,道教的产生似乎跟老子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涓涓细流最终汇成大江大河这样一个事实。

蜀中最负盛名的道观青羊宫,据说即因老子而创立。当鹤发童颜的老子骑着一头青羊到关外漫游时,曾有人问他以后到哪里可寻找他的仙踪。老子用一首寓意玄远的诗表达了他未来的去向,其中明确提到了“青羊”这个词语和“蜀”这个地域。当人们看见青羊宫中幽亮而神闲气定的青羊时,都忍不住要想起老子来。根据各种民间传说,老子的形象曾经数度在青羊宫和蜀中显现。蜀人深深地相信,只有蜀中的仙山和道观能够真正吸引来无影去无踪的各路神仙。

唐代李氏王朝从来就自称他们是老子的后裔,曾经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玄宗避难入蜀,自称在利州的益昌县山岭上亲眼看见老子骑着一匹白马横空出现,并且显示了戡平安史之乱的征兆。唐玄宗非常感动,当即命人在此山修自然观,在成都修福唐观。《全唐文·历代崇道记》甚至记载说,有一回观内办大斋会,空中忽然飘下香气馥郁的五色烟雾,氤氲不散。等这一阵烟雾散开以后,半空中神光闪现,只见老子穿着一身雪白的衣服,右手拿着一把扇子,神情怡然地出现在山顶上。

南怀瑾在蜀事迹

佛教虽然是外来文化,但自传入蜀中以后,就呈现出绵绵不绝、欣欣向荣的态势。人们也许还记得唐玄奘当年在成都出家的情形;还记得著名的大慈寺鼎盛时期的状况,那时僧人多达两万。同时蜀地还诞生过马祖道一、圆悟禅师等一大批影响过中国佛教的大师级人物。以下将要着重叙述的,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蜀中学习、修炼佛法的经历。蜀地对那些来自外域的大文人确有一种归隐般的吸引力,难怪抗战时期因蒋介石政府和学术机构内迁而来到成都的南怀瑾和吴宓,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家的念头。

南怀瑾别号“玉溪”,现居台湾省,其作品《论语别裁》《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老子他说》《金刚经说什么》《禅话》等数十种风行于世,其被认为是佛学和国学方面的大师级人物。南怀瑾的籍贯乃浙江乐清县,父亲名叫南化度,母亲姓赵。抗战时期,在国民党中央军校担任教官职位的南怀瑾随校内迁来到成都。当时南怀瑾有个朋友名叫郭正平,也在军中任职,因病寄居在四川峨眉山大坪寺,一面养病,一面参修佛法。南怀瑾以前对佛法一直很依恋,因此趁军校假期也来到峨眉山修禅。《维摩精舍丛书》记载说,南怀瑾与郭正平、传西等人每天跟随老师袁焕仙参究佛法。

当“行七”的法事进行到第三日,老师袁焕仙忽然手执戒板,对传西说:“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快告诉我,快告诉我。”传西不作声,袁焕仙摇了摇头,禁不住自己笑道:“又放走一个。”又用戒板指着南怀瑾,道:“这是什么?这是什么?快告诉我,快告诉我。”南怀瑾也不作声。袁焕仙先生却点头笑道:“你倒还可以。”于是便把南怀瑾领到佛像面前问道:“刚才我叫你快回答,你为什么默不作声?”南怀瑾道:“我当时不知该说什么,所以不作声。”袁焕仙先生说:“你现在心中有个什么吗?”南怀瑾又无言以对。袁先生便让他大声地喝几下。刚喝了三声,就叫道:“停下!你看你是个什么?”南怀瑾道:“现在我心里找不到个什么。”袁先生道:“这是千圣所传的心灯,你自己的慧命啊!不要再有什么犹疑,赶快拜谢。”大家听袁先生这么一说,都感到惊愕,以为这是在游戏。南怀瑾自己心里也不知该怎么办,便装作明白,仍然回到众人中。不久,大家各就各座,南怀瑾便起身问道:“既然您说学人已经有个入处,为什么一想到生死,便马上觉得前途茫茫,不知所归?”袁先生厉声说道:“丢人!你自己看看你说的,生死不了的那个份上到底是有生死还是无生死?是前途茫茫,还是后路茫茫?”南怀瑾当下如释重负,豁然开朗,于是跪拜于地。当时在场大众都正在闭目打坐,南怀瑾同传西相邻而坐,四顾众人都在坐禅,真好像无病吟唱,传西也正在凝神端坐。南怀瑾心里收拾不住,几次都将笑出声来。袁先生便振声大骂道:“你干什么不懂事!”南怀瑾当时被袁先生一骂,好像生病之人发汗、做梦之人惊醒,猛然惊悉这个根本大事原来如此不费力、不值钱。于是收敛笑容,马上将心思收回,与同学及传西等寂然打坐。

过了三天,果州道士来到峨眉山,在袁先生的卧室里闭门围炉夜谈。南怀瑾远隔好几座楼宇,便看到袁先生室中的人物、状态,听到他们的谈话,好像亲临现场一般,心里感到非常惊讶,便叫人去请袁先生到祖殿来,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一切都告诉了先生。先生大骂道:“我还以为你是个人物,怎么还作这样的见解呢?”骂毕生气地回到房中,闭门便睡。南怀瑾无言以对,也只好回去就寝。

这年冬天,著名的佛教大师虚云老和尚从曹溪南华寺来到陪都重庆。成都诸位贤达聚在文殊院,共推昌圆法师与袁先生前往陪都,邀请虚老到成都来弘法。南怀瑾陪同袁先生到重庆拜见虚云老和尚。席间,袁先生把上面的事告诉了虚老。虚老道:“唉!南先生,假使没有袁老居士眼疾手快,你就很危险了。”此后南怀瑾回到成都,便辞去军校教职,打算久住山中,还经常对郭正平、传西等人说:“这也是奇缘啊!如果不是遭逢国难,哪会有机会来四川?如果不入四川,这一段提不起放不下的公案,又会在哪里了断呢?仔细想想,真是让人汗泪交加啊!”

当年5月,南怀瑾忽然从成都失踪,袁焕仙先生和朋友们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时间又过了三个月,才打听到他栖身在峨眉山大坪寺,专心致志地在那儿闭门修炼,这一年南怀瑾才二十五岁。在《维摩精舍丛书》中,还有南怀瑾在灵岩参禅时对袁先生的问话,这些问题就像禅宗里面的“话头”和“公案”一样,读起来颇能启人智慧,十分精彩。如:

问:“怀瑾朝夕孜孜,百无所寄,祈先生示个归家坦途,入道捷径。”

先生曰:“蓦直不怠,即是坦途,曰二曰三,允非捷径。”

问:“直捷下手工夫,义当何先?迈向归家道路,车从何辔?”

先生曰:“汝但外舍六尘,内舍六根,中舍六识而不作舍不舍想,自然头头上明,物物上显,途中即家舍,家舍即途中也,捷莫捷于斯,先莫先于斯。”

问:“何云六根?何云六尘?何云六识?”

先生曰:“石头即六根,柱子即六尘,琢棒即六识。”

问:“先生如此漫言,学人不会。”

先生曰:“如此漫问,谁要汝会?”

问:“教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接,所生眼耳鼻舌声意等之识,别曰六识。今日六根即石头,六尘即柱子,六识即琢棒,无乃大违教义,言不该典欤?”

先生色然不悦,忿然握管,书曰(先生正在忌语,所以用笔):“汝既已明了教义,贯通道理,即自解脱可也,何投吾处,絮絮叨叨于是?”掷笔寂然在定。怀瑾无语潜退。

南怀瑾先生现在虽然已是高士大德,但当初也免不了挨先生的骂。禅宗的“棒”和“喝”于此可见,禅宗的机锋和参究方法也于此可见。南怀瑾因特殊的机缘进入蜀中,在成都和峨眉山潜心参修佛法,他带着自己的心得和感悟离开蜀地到了台湾以后,仍然时时想起他在蜀中的岁月,言语中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和感激之情。

同类推荐
  • 老陈说鄱阳事

    老陈说鄱阳事

    本书是江西省鄱阳县电视台开播的《老陈说鄱阳事》一档节目的文学结集。在书中作者较完整系统地回顾了鄱阳历史的悠久和鄱阳文化的璀璨。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雾满拦江PK当年明月?谁是幽默讲史第一人?读者自有公论!清朝多少事,都付笔谈中,让你笑得肚子疼的清史读本:《别笑,这是大清正史》讲述自努尔哈赤出世(1559年)至顺治二年(1645年)史可法困守扬州86年问的大清历史。此时正是清朝崛起、明朝灭亡之大动荡、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其问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既精彩纷呈,又血腥。惨烈。作者娓娓道来,虽然嬉笑怒骂,但却谑而不虐:看似散漫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看似如小说家言,实则以信史为本。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才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
  • 尽显繁荣(1990-1999)

    尽显繁荣(1990-1999)

    本书主要介绍了1990年到1999年这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涉及我国的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党的政策,经济发展,港澳回归等等。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历史常识

    在数千年的进程中,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为自己谱写下了波澜壮阔的辉煌画卷。本书内容有:不朽的辉煌建筑,像万里长城、大运河、皇家故宫等;惊叹世人的文明创造,像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让人感怀不已的英雄人物,像蔺相如、项羽、卫青、岳飞等。你想了解这些知识吗?那就不妨翻开本书会心一阅。
  •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两汉时期的生存法则

    楚汉相争,为何最终刘邦坐拥天下?指挥千军万马尚游刃有余的韩信,竟死在一个女人之手!两朝栋梁的周亚夫,为何落了个”不反地上,亦反地下”的罪名?书生难开国,草莽却成英雄,这又是什么道理?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时代,两汉历史蕴藏了无尽的智慧,其中有关谋略、有关人性、有关处世……
热门推荐
  • 爆笑囧妃:邪王N次追妻

    爆笑囧妃:邪王N次追妻

    穿越成废物有什么关系?拜一个牛逼的师父,整个大陆照样横着走!次日,云若若满身酸楚的醒来质问:“你不是说,整个大陆横着走么?”妖孽男淡淡的开口道,“你昨晚不是横了一晚?”
  • 重生异能女特务

    重生异能女特务

    传说向家从古到今留传一神秘宝藏,牵扯六家,她上一世单纯浑噩,只晓得样样乐器不离手,在重生之后能否查明家破人亡的真相?他是神秘的离世高人,是否真的远离六家之外,无爱无欲?只是为何他邪魅的语气仍在她耳畔回响,向奈,无论上天入地,你永远都逃不过我的手掌心!
  • 诗的见证

    诗的见证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
  • 职业经理人必备的八个素质

    职业经理人必备的八个素质

    如果你还在担心甚为经理人的自己不够专业,那么就要先从道德自律、情绪管理、领导方略、战略决策、执行能力、团队协作、创新素质和文化构建能力这8个素质修炼起。
  • 总裁的正牌情人

    总裁的正牌情人

    “哈哈哈!我还第一次听别人把自己的爱情比喻成罐头的!”杜佳佳大声地笑出了声,不知道下次她又会比喻成什么玩意?“不是罐头是什么?对!我是个可怜虫,被那些该死的王八蛋用力踢开的可怜虫。”说着她嗷嗷大哭起来,引得旁边的几个男人纷纷的把眼神投向了她,搞得死党有点不好意思地把身体全转向了她。“你有没有搞错啊!说哭就哭,我还真佩服你!一次比一次狼狈。”杜佳佳不是想笑话她,只是觉得谈了那……
  • 离婚

    离婚

    她是他捡回来的一个丫头,从黑市人口贩卖里跑出来的女孩,被抹去了记忆。所以在她的世界里,就只有他一个人!她的一切全是他给予的,身份,证件,吃喝住行,然后长大了,顺理成章成了他的妻子。......她一直知道!他在外面不止她一个女人!因为他每次醉酒回家,领子上都会沾着红唇印,她可以若无其事的把它洗掉。报纸,杂志都有他秘密幽会情人的照片,亲吻着的,搂抱着的,她可以选择不看报纸,不碰电视,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就仅限这栋华丽的屋子里。但是,为什么他要把别的女人带回来?让她亲眼目睹自己的无知?......她什么也不要了!全都不要了!是他的东西,她会还给他的!曾经吃他的,穿他的,用他的,就算她乞讨,她也会努力挣钱还给他!她唯一一个愿望就是,从此和他形同陌路,不要再让她回首让她心痛到想死的男人!=====================================她成了疯子,然后离婚了!一个人在街上开始行乞,到当上保姆,再从保姆爬上文职秘书,直到摇身一变成为时装界竞相追捧的神秘设计师,身价数百万的她,却依然只穿着破破烂烂,昏暗的灰黄旧衣。她赚到的钱到底去了哪里?穷酸的行头,冷淡的个性!对那些黄金单身男子避之如蛇蝎,谁敢动手碰她一下,就拿消毒水把他从头洒到尾。她想爱就会爱个彻底,要恨就会恨的决裂,说她死心眼也好,说她个性洁癖也好,她都可以不在乎,而她唯一想要的,只是一个平凡的家,平凡的丈夫,和平凡的一切。即使泪已流干,但在心里她曾哭了多少回,伤心了多少回,不会有人知道,她也不需要任何人怜惜......推荐优秀作品:文苑舒兰《懒惰女王爷》穿越时空女尊文。天泠《破鞋弃妃》穿越时空正剧文。落随心《七夫人》穿越时空正剧文。鹦鹉晒月《低调少奶奶》现代文后妃《狂野未婚夫》现代文张小鹿《狂魔烈焰》玄幻文月出云《侧妃不承欢》纯架空枫飘雪《驭妖》玄幻文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恶魔欺负我

    恶魔欺负我

    简直就是恶魔嘛!不就是长得帅了一点,比别人酷了一点吗?有什么了不起的,居然可以这样欺负别人。猫猫个咪的,恶魔你就放马过来吧,本姑娘才不会害怕呢。可是,为什么还是有些小小的心动呢。
  • 唐僧带队有一招

    唐僧带队有一招

    唐僧师父慈悲为怀,一路解救众生,无论是弟子们,还是路人,都认为他是当然的救星,加入他的事业。众人皆知唐僧心软,但不知唐僧的心也很硬。唐僧一定要去西天取经,这不是心硬又是什么?唐僧是佛家,孔子是儒家,二人境界相通,都能“循循然善诱人”,使人“欲罢不能”。这是一种极高的管理境界。孙悟空等人也一直不得不追随唐僧,陪他西游,一直到取回真经。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