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有趣——前两年,克凡和龙一来京开会,晚上来我家聊天,说起龙一创作的《潜伏》来。当时,以这部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正在播放,颇为轰动,人尽皆知。我跟龙一开玩笑地说,回头,我也写一部卧底的故事,你写一个,我干脆写一堆。只是说过,也就忘脖子后面去了。前不久,偶尔看到清朝画家江萱画的一幅长卷《潞河督运图》,气势恢弘不亚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立时有了创作的冲动。于是,就有了这部作品。
我尝试着用“三言”“二拍”式的语言,来叙述一个虚构的故事,当中刻画了形形色色有趣的人和事,还有许多我对逝去的那个时代的解读。有些人物,直接就是来自当今现实生活中,不过是加以敷衍、改头换面了而已。这部书,跟我以往的创作风格迥然不同,过去我没这么写过,估计将来也不会再这么写了。完成之后,我还是发现有许多稚嫩的地方,因为身体欠佳,已无力再精益求精了,但愿不会让读者讨嫌就好。
不知不觉,我已虚度了半生,我给自己总结了一下,半生大致经历无非是:上学,上班,上医院。这几年,更是足不出户。一日,读郑逸梅先生的《艺林散叶》,其中提到一件趣事,郑逸梅与徐碧波为邻,两家仅仅相距一百余步,但都腿懒,有事辄付邮简以传达。我很欣慰,暗暗引为知己。
因为卧床的时间久了,四肢就闲着,但大脑则显得忙碌。相对静止的生活,反而令我更愿意从事创造性劳动,尽可能地使自己创作风格多样化,不墨守陈规。这部作品就不是传统的线性结构,而是大量采用内心独白,便于从心理层次上来反映人物的内在性格,这样多少有点挑战读者的阅读习惯。类似的探索效果如何,还有待读者的检验。
在此,借编辑给我的这个机会,我还要多说一句: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在意我创作的其实只有我母亲,她不识字,但是她珍惜我写的每一个字,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母亲是我创作的原动力之一。我创作其实并非是艺术创作那么简单,更大程度上,是我的精神寄托。感谢曾帮助过我的朋友们,比如克凡、仲宪、龙一、老谭、九涛、成国和徐献。另外,在这本书出版过程中,责任编辑认真负责,并提出了一些不错的建议,令我感动。
雪屏
2011年11月26日于北京
人物表
文良老爷:男。三十上下。慈禧太后的差使。
林驿丞:男。三十来岁。名白。精明、风流、体格好。潞河驿站小官。
张目:男。二十多岁。绰号“千里眼”。
李耳:男。二十多岁。绰号“顺风耳”。在驿站中掌管厨下活计。
王品:男。二十多岁。绰号“铁嘴”。在驿站中负责槽上活计。
三娘:女。二十多岁。实名宋石榴。一身轻功,日行千里。
祝氏:女。二十多岁。一个年轻寡妇,与林驿丞生情。
房三爷:男。中年。花铺老板。
蒲先生:男。中年。香铺老板。
黄老板:男。中年。书铺老板。
静怡师父:女。二十多岁。
九儿:女。十五六岁。李耳媳妇。
金铃:女。二十来岁。王品媳妇。
景儿:女。八九岁。林驿丞收养的女儿。
伴儿:男。十五六岁。孤儿。茶楼一伙计。
厨子:男。烧得一手好菜,其实另有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