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9300000008

第8章 典藏与整理(1)

)第一节 官藏的延续

简书的开始和纸书的日益增多,为传统文化的传递提供了便利,但也面临着如何善加保存与管理的现实需求,所以图书的搜求、收藏与整理便成为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保证。

中国最早的藏书是官藏。根据一些古代文献记载的设官情况推测,周朝以前可能有主管或兼管图书的人员;但正式建立国家藏书机构和有正式主管人员还在周朝。《史记·老庄列传》中说老子曾任周王室的“守藏室之史”,藏室应指图书馆的雏形,守史当是主管图书人员。这个“藏室”当时已经对外开放,可以提供参考资料。史书曾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礼是当时社会的生活准则,是调节古代人与人之间怎样和谐生活的依据。孔子想了解这方面的问题而缺乏资料,所以就到周,去向主管图书的老子请教。当时朝廷的藏书主要是史书,是各国的史书。孔子写《春秋》时就曾到周朝的藏书机构去查阅资料,可见周的官藏已比较丰富,可能已是当时各国的藏书中心。各诸侯国也都有藏书,如周景王曾问晋国的籍谈:“你知道你为什么姓籍?”籍谈答不上来。景王说:“因为你的高祖主管晋国的‘典籍’,所以你才姓籍。”可见晋国也已有藏书。到了秦朝,设御史一官来主管图书,而秦始皇焚书便是对官藏的一次清洗。虽然从西周到秦都有藏书机构来典藏图书,但没有统一名称,见于记载的有天府、盟府、策府、周府、公府、府、周室和室等不同名称。

汉朝建立之后,由于秦朝焚书的影响,图书仅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所以一改秦的败政,广开献书之路,大量收集图书,号召民间献书,开放私学。虽取得一点成效,但民间经秦火之后,心有余悸,还不敢公开自己的藏书。惠帝四年(前191年)又进一步放宽政策,正式宣布废除过去的“挟书之令”(私藏有罪)。文、景两代继续执行这一政策,于是“天下众书往往颇出”。这是西汉的第一次搜集图书。

汉武帝为实现汉帝国的大一统,措施之一是从图书入手来统一思想,但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朝廷藏书已损坏到“书缺简脱”的严重程度,于是决定开展大规模征集图书的活动并改进藏书管理工作。元朔五年(前124年)命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大合天下之书。这一求书措施得到了广泛响应,不久就达到了“积如丘山”的程度。这是西汉第二次搜集图书。

此后又经过一百年,到汉成帝时,国家藏书又颇多散亡,于是在河平三年(前26年)就派了一个名陈农的官员到全国各地收集图书,一面又组织专人整理,加强管理。这是西汉的第三次搜集图书。

经过三次搜集图书的活动,西汉的朝廷藏书数量约达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篇卷,这是指所藏的完整本而不包括残缺本。有大量的图书,便需设立藏书机构,西汉的官藏机构有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兰台、石室、延阁、广内等处;太常、太史、博士、太卜、理官等部门也都分别有藏书之所。

西汉末年,由于王莽篡权,许多士人为保存传统文化,纷纷携带自己的藏书隐遁山林。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号召献书,原先逃隐的人都纷纷到京师献书,又经过明帝和章帝两代的求书,到了东汉中叶,国家藏书量比初期增加近三倍。国家的藏书处所有辟雍、宣明殿、兰台、石室、鸿都宫、东观和仁寿阁等七处。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创置了中国封建中央政权中第一个正式主管图书事业的机构——秘书监。由于这一创置的意义重大,所以范晔在撰写《后汉书》时,特别将其写进《桓帝纪》中。

汉末及魏晋南北朝的各朝都比较注意收集图书。汉末袁涣就曾向曹操建议广收图书,作为教化百姓、招抚群众的工具。曹操很重视这一建议,在统一北方过程中就大力搜集图书。公元二〇〇年,官渡之战时,曹操击败袁绍后就把袁绍的全部图书收归魏有。曹魏还建立秘书、中、外三阁作为国家藏书处所,并设立秘书令、秘书丞等一套官员来主管图书。蜀和吴也都注意图书的收集与典藏,设立“东观”为官藏机构,并委派有识之士为主管。

西晋统一后,就把魏蜀吴三国的图书收集起来,各地也向中央献书,官藏数量有所增加。据文献记载,晋武帝时朝廷藏书量达两万九千多卷。但是,西晋后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朝廷藏书丧失殆尽。东晋建立后,作了一些努力,但收效不大,朝廷藏书仅有三千多卷,又经过五十多年,到孝武帝太元十年(385年),才勉强恢复到三万余卷。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都很重视图书收集工作。宋有官藏图书一万四千余卷,齐有一万八千多卷,梁初期有两万三千多卷,而到梁元帝时,前后不过五十年,官藏量达十万多卷,增长速度不可谓不快。陈立国日浅,国力衰颓,无暇及此。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是当时的少数民族政权,虽有一定程度的汉化,但终究不如南朝。南北朝的各个政权都基本沿袭魏晋旧制,设立主管机构和专业人员。

隋统一后,文帝很重视收集图书和提高藏书质量的工作。他认为陈朝的官藏图书质量低劣,便进行整理、完善。他招募善书之士重新抄写正副本;又运用政治和经济(赏格)手段广泛求书,各地献书很多,所以隋初官藏量达到三万余卷。文帝去世,炀帝继位,后世对炀帝贬词甚多,但他对完善、充实国家藏书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首先,增加了复本量,每书有五十个复本;其次,图书质量分类管理,当时把图书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用红琉璃轴、中品用绀琉璃轴、下品用漆轴以示区别;第三,图书内容分库典藏,在洛阳观文殿修建书库,东厢存经史书,西厢设子集书;第四,精选库本,炀帝曾派学者柳在嘉则殿从国家藏书中挑选好书、精书、完整本三万七千余卷运到洛阳,藏在修文殿作库本。炀帝对提高官藏图书的质量所做的成绩是不容抹杀的,不能因其过而没其功。

唐建国之初,首先把隋在洛阳的藏书用船运到长安,不幸在三门峡附近遇难沉没,只打捞到一小部分,所以唐初官藏量不多。经过几代皇帝的征书活动,到了玄宗时期已达八万多卷。唐朝在征书的同时还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机构。主管图书工作的是秘书省,由秘书监领导,有秘书郎四人分管四部图书。值得注意的是在秘书省的编制中正式出现装潢匠、熟纸匠、笔匠等工匠,证明唐朝十分重视官藏的增补藏书工作。唐玄宗在开元时期曾于长安和洛阳同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抄书、校书工作,仅洛阳乾元殿抄书即达五万多卷,并准许百官到乾元殿去参观阅览。虽然对读者有一定范围的规定,但它终究是开放官藏图书的一个良好开端。这次大规模的抄书活动不仅对唐朝的官藏图书在质量上有所提高与增广,更重要的是对唐以前文化进行了一次总结性工作,许多古代文化遗产借这次抄书而流传下来。但在开元以后,由于政治不稳定,战乱不断发生,图书事业有起有落,官藏散失毁损严重。到了唐末,官藏图书量急剧下降,几乎难及万卷了。五代十国时期,只有几个政权如南唐、前蜀藏书较多,其他都无甚起色,已经难复旧观了。

宋代朝廷藏书中心是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和秘阁,这四个藏书处所统归于崇文院主管。宋太祖时,以史馆为藏书建设重点,太宗以后便以秘阁为藏书建设重点。宋朝朝廷藏书主要是三大来源:一是从五代十国接收过来,其中西蜀藏书量多质高;二是奖励献书,从太祖到徽宗曾多次规定得官给价的办法征书,凡献书多的量材任官,献书少的从优给价,不愿献书者则借抄;三是以唐朝目录为准,向官员们提出缺书目录,多方募献;四是官修和新撰书都要上交样本,贮藏馆阁。由于多渠道征书,所以官藏书量颇有增多。据统计,北宋馆阁藏书的总数是六千七百六十五部,七万三千八百七十七卷。北宋末年,由于靖康之乱,使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的积累毁损殆尽。因此,南宋便面临着重建图书管理机构和恢复国家藏书的任务。它首先恢复了秘书省的建制和工作,接着从各方面征集图书。著名藏书家、原任的高级官员和原主管图书的官员成为征集图书的主要对象;原藏书机构、出版印刷中心地区、寺庙等成为征集图书的主要地区和单位。由于采取了上述的有效措施,南宋的朝廷藏书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宋朝理学昌盛,游学风气很盛,因而书院增多,南宋时有两三百处之多。为了理学家宣传和阐述自己的观点,也为了便于供应士子阅读,所以书院藏书崛然兴起,成为一大藏书系统。

辽夏金各朝也都设有官藏机构。辽代的国史院、昭文馆和秘书监等,其职掌都与修写校雠图书有关,也有一定的官藏,各级地方教育系统都拥有藏书。西夏的官藏机构大体模仿唐宋而分汉人夏人两套机构。金朝的官藏机构主要是秘书监,设各级官员,专掌文籍,金在与辽、宋争战中掠取不少图籍和书版以充实官藏。

元朝虽以蒙古族入主中原,但因不断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对以传播汉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图书仍给以一定的重视。元初的图书来源主要得之于宋、辽、金,而以从南宋得到的尤多。它不仅接收图书,而且还括取书版,重印图书,并曾两次下令求书,但收效不大。元朝建政后为安抚汉人儒士,鼓励建立书院。据统计,元朝新建书院一百四十三所,兴复五十六所,改建十九所,共二百二十七所。这些书院以理学为主旨,都有相当数量的藏书,有的书院还编有藏书目录。

明太祖灭元后,大将军徐达收集了元大都(今北京)所藏的图书典籍运送南京。这是宋辽金元的旧藏,多为宋元刻本和抄本,奠定了明朝的官藏基础。明成祖建都北京后,又把这部分书运回北京,藏于午门东新建的文渊阁中,同时还不惜代价派人四处求书。至宣宗时朝廷藏书约两万部,近百万卷,其中刻本十分之三,抄本十分之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藏书量。全部图书都贮藏在文渊阁。可惜自此以后,历朝皇帝都不加重视,明世宗甚至公然拒绝臣下抄补藏书的建议。由于皇帝不关心,管理不善,以致火灾焚毁,虫鼠啮蚀,官员盗窃,官藏损坏严重,日益走向下坡路。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理文渊阁藏书时,现藏与原目相校,其结果已是“十不存一”,特别是唐宋善本“悉归于乌有”。所以当时一位著名学者感叹地说,长此以往,我们将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了。在图书毁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削弱官藏的职能,如撤除历代相沿的秘书监这一管理图书的机构,把文渊阁藏书拨归翰林院典藏管理,取消了独立的国家藏书机构,形成明清两代有内府藏书而无朝廷藏书的现象。明朝书院遍设十九省,共有千余所,但并未受到重视,嘉靖以后还多次遭到废毁。它的藏书量尚不太少,一般都有数千卷。

清沿明制,没有设立专门的国家藏书机构而分藏于内阁、翰林院及国子监等处。原有的朝廷藏书也因明清之际的动乱而散毁甚多,所以清初顺治至乾隆各朝都多次下令征书,但收效并不显著。乾隆中叶以后,为编《四库全书》,采取若干切实有效的措施,如皇帝御笔题词奖励,用官撰大书换献书,在《四库全书》总目注明献书人姓名等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到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的两年半时间内,各地进奉的图书量达万种以上,使官藏得到较大的充实。

在修《四库全书》的第二年(乾隆三十九年)即开始建阁以备贮藏《四库全书》的写本,先后建立了北四阁和南三阁。北四阁指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的文津阁和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建阁工程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文渊、文源和文津阁落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溯阁的建成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阁先后贮藏《四库全书》一部。北四阁的藏书虽未公开开放,但它的建成和使用大大充实了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国家藏书。南三阁指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和杭州西湖的文澜阁,分别建成于乾隆四十四(1779年)年至四十九年(1784年)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将《四库全书》写本三部陆续送到三阁。南三阁是允许士人到阁抄阅的,在传播古代文化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清宫内还有一些藏书处,如昭仁殿的“天禄琳琅”收藏宋辽金元明五朝的善本书;坤宁宫后的摛藻堂和圆明园的“味腴书屋”分藏《四库全书荟要》各一部;养心殿的“宛委别藏”放置四库续收书等等。清代前期的书院藏书远不及宋明,后经康雍时期的恢复与提倡,由原来的五十一所增加到五百七十一所。这些书院大多具有官办性质,其藏书来源主要是官颁,辅以书院购置和私人捐赠,但终不能与官私藏书相比。

)第二节 私藏的发达

周秦时期,虽以官府藏书为主,但也逐渐出现私人藏书。私人藏书与私学的兴起有关。周朝后期,以官府官员为师的官学被孔子等人私人讲学所打破,孔子弟子三千便是私学培养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当时称为士。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分立争雄,各个政权为巩固和壮大自己,很需要有才识的士,这就推动了私人讲学活动。私学的兴盛使图书也开始由官方传入民间。一些“士”为了谋求利禄,便针对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学识,提出种种对策来取悦国君,因而需要大量图书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论点。如苏秦曾到各国去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来说服各国国君,希望能挤进各国的政治集团,但他没有达到目的,回家后遭受到家庭的冷遇,于是“陈箧数十”,发愤读书。这说明苏秦有私藏图书数十箱。当时还有一位著名的名学家惠施有简书五车,这就是后世“学富五车”故事的来源。《韩非子》的《喻老》篇中讲到有个名叫徐冯的人曾对人说过“智者不藏书”的话,也可见私人藏书已非个别现象。“藏书”这个词语可能最早见于此。

私人藏书对保存图书有过重要作用,秦朝焚书,官藏大多被毁,而散在私人手中的便易于保存,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分析汉初许多书重新出现的原因是:“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

西汉的学者也都有私人藏书,如刘向、班斿、扬雄都有藏书。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一部分不肯合作的人便带着图书到山林中去隐居,也可以证明私人有藏书。

东汉时私人藏书家比以前增多,著名的有杜林、班固、蔡邕和华佗等,其中以蔡邕最为著名,他是中国第一个藏书近万卷的私人藏书家。《三国志·王粲传》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蔡邕请客,王粲求见,蔡邕因为王粲是位才华横溢的后起之秀,所以匆忙去迎接,以致把鞋子都穿倒了,给后世留下了“倒屐相迎”的成语故事。客人们非常诧异,蔡邕特别介绍了王粲是异才,自己还不如他,并表示要把全部藏书文稿都赠与王粲。蔡邕有权赠书充分证明这是私藏。

同类推荐
  • 无法湮灭的悲怆

    无法湮灭的悲怆

    本书重新还原那段悲抑的历史。当赵登禹挥动大刀倒在血泊、赵尚忐惨死汉奸宵小之手、杨靖宇的弹尽粮绝英雄末路都以细节的方式呈现时,读者如何忍住不哭?当一个团半日之内临阵“升迁五个营长,都壮烈牺牲”,却仍与力量悬殊之敌对峙,当田横五百士的遭遇重演,被日军逼上绝路的八百多名十七岁左右的新兵,在叩拜了天地父母后前赴后继地跳入黄河,读者如何忍住不哭?……哭泣,不只是泪奠英雄,更为那打不垮的民族之精神。
  • 群蜂飞舞

    群蜂飞舞

    本书系汇集了众多当代一流名家自选的代表作品,专为文学爱好者量身打造,引领读者进入当代文学的中心地带。《群蜂飞舞》为著名作家阿来的作品精选集。 《群蜂飞舞》分中篇小说和散文二部分,内容包括《行刑人尔依》、《阿古顿巴》、《槐花》、《老房子》、《群蜂飞舞》、《声音》、《血脉》、《野人》、《鱼》、《月光下的银匠》等。
  •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

    这是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也是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都应该阅读的文字。它是来自人和自然互赠性情的心灵之歌。书中收录多多诗作60余首,随笔40多篇,另有作者行脚途中若干摄影作品。
  • 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行走在历史的田野

    历史的田野广袤无垠,我所涉足,不过其中一二。仰望人物星空,灿烂无比;偶尔史林折枝,余香满手;记录编辑思绪,回味无穷。每天都在迎接新的太阳,感动与感奋,交织在跋涉的征途。
  • 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

    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

    宋词佳作汗牛充栋,美不胜收,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 读者朋友的喜爱。作者在本书的编撰体例上力求创新和突破,除原词外,更加入对作品的解读、注释,并由作品的内容引申到历史人物、风俗习惯,传说典故等。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优美精当,有助于读者在掌握原词的美学内涵、陶冶性情的同时,对作者、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有所了解。在书的版式上注重视觉形象与词境交相辉映,触发读者的通感。
热门推荐
  • 驭兽第一妃

    驭兽第一妃

    某男率众来迎“我们成亲吧!”她挑眉“我只会御兽,废物成天才?NO!安溪夏誓把废材装到底!欺负她的自断脚掌,不会成亲!”他化身苍龙“我已成兽,专等你驾驭!”她不屑“我不会驭人兽,要她命的直接挥剑自尽!她身藏神器、统驭万兽归来,只会驭禽兽!”红纱满天,毁她名声的生不如死,一铺千里,他揽她入怀邪魅一笑“你不会刚好,放蛇咬她的反被蛇咬,我来教你!”
  • 怀香公主上集完

    怀香公主上集完

    晋国公主怀香梦中于一个陌生男子相好,并有了身孕,和公主一母所生的太子哥哥为了自己能顺利登上宝座,要对未婚妹妹下毒手,怀香公主和贴身丫鬟磬儿设法私逃出宫,怀香公主要千里寻夫------。
  • 你不知道的事

    你不知道的事

    对于夏珞岚而言,人生是一个进退两难的迷局,她的头顶始终悬挂着一柄不知何时坠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原以为离开故乡去往千里之外可以摆脱这致命的威胁。却不料它如影随形,而她在异乡,会遇到顾锌白,新生辩论赛上他风度翩翩,他家世良好左右逢源。他的光辉使本欲隐藏起自己的夏珞岚藏的更深躲得更远,爱意在晦暗角落里异变成自我催眠的厌恶。她原本以为此生与他最好的结局就是不相识不相知,却不料最后却跌落进相爱的深渊里去。
  • 婚宠:嫁入豪门

    婚宠:嫁入豪门

    离家两代人口自山上祭祀完离老爷子下来,天空已经褪去早晨的一丝清凉之意,太阳当空,光色灼灼。山中道路崎岖,来来去去只能单靠脚力,几方女眷又皆是大户出身,从小娇生惯养,何时受过这种苦。心中早已叫苦连连。三少奶奶朱萌萌心直口快,真丝手绢擦了把汗,忍不住对着老太太抱怨,“娘,怎么把爹安葬在这里啊,山路不好走,来一次多不方便啊。”大少奶奶段倾城拾起眼风看了一眼老太太,又冲……
  • 盛宠庶妃

    盛宠庶妃

    穿越成一名小小的庶女,秋明月既不自怨自艾,也不悲天悯人,而是悠闲的过着她的小日子。她的愿望很简单,只是保护母亲和弟弟平安长寿。可为毛那些人就不那么见不得她好呢?嫡母刻薄,处处找茬。嫡姐刁蛮,针锋相对。嫡妹伪善,处处算计。还有各位叔叔婶婶,堂姐堂弟堂兄堂妹,个个不省心。终于某一天,某女怒了。我靠,老虎不发威当老娘是病猫?嫡母陷害欲毁清白?我李代桃僵,让你抱着你的宝贝女儿在角落里哭吧。嫡姐颠倒黑白,强加罪名,欲害她失宠。我让你打掉牙往肚子里吞。嫡妹笑里藏刀,借刀杀人,我让你自食其果。姨娘算计、庶妹帮凶...小小宅院里每天上演不同好戏,热闹非凡。为了应付这一群三姑六婆,秋明月既费脑力又费心力,还得想尽办法求得圣旨把母亲升为平妻。好不容易松了一口气,天降厄运。什么?要她嫁人?嫁给荣亲王世子?那个从六岁起就坐在轮椅上据说活不过二十岁且不举的残废?可嫁过去她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王妃面善心恶,不怀好意。太妃精明狡诈,心思狠毒。大伯心机深沉,欲夺权位。妯娌小姑小叔冷眼相对,各谋算计,处处打压...这些也就罢了,可...妖孽夫君不举?我靠,谁说的?那老娘肚子里的孩子哪儿来的?他身中剧毒活不过二十岁?我靠,那抱着她的人是谁?精彩片段一:“世子,世子妃的嫡母要对她施以家法。”“来人,砍了那女人的手。”某人满面黑线!!!!!!!!又一日。“世子,世子妃不小心打碎了王妃精心培育的墨菊。”“嗯,母亲闻起来就说是我打碎的。”“...”“哦,对了,派人到宫中去说一声。我记得上次苏州太守进贡的一盆凤凰振羽,既然世子妃喜欢,就去内务府吩咐一声。”某人嘴角抽搐,“可那凤凰振羽已经被皇上赏给淑妃娘娘了...”“告诉淑妃,那盆花本世子要了。”某人风中凌乱了!!!!!!!!!精彩片段二:某侍卫急匆匆而来,“世子,太妃说要给你选侧妃,人已经在门外了。”“赶走。”“可是...”“滚!”一块砚台瞬间飞了出去。侍卫堪堪躲过,擦去额头上的汗珠。“世子妃听说后带着丫鬟回娘家了...”话还未说完,眼前一阵风闪过。眼前哪还有人影?精彩片段三:太后寿宴,琳琅满目,觥筹交错,酒过三巡,邻国皇子提出和亲。“陛下仰承天恩,仁义天下,我皇敬重,愿与大昭联姻,结为秦晋之好,永不开战。”大昭朝臣面露喜色,皇上面色不改,眼中含笑。
  • 我老婆不是人

    我老婆不是人

    那都不是我风格,干脆,一个帅哥遇到鬼会怎么样?逃跑?害怕?哼哼,直接娶回家才是真的,其他都弱爆了!!真心希望大家能喜欢,记得帮我收藏,各种满地打滚求表扬啊!!!!!
  • 天火巨澜(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天火巨澜(中国近代历史大事详解)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国人精神底蕴之所在,是民族长盛不衰之根本。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是每一位中国人所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本套丛书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以一个全新角度纵览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全书以全新史料,记述了上溯古代,下至公元1912年的中国历史进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艺术、外交、法律、宗教、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详实,存真去伪。并由历史国学权威学者、专家最终审定。
  • 瞿秋白传

    瞿秋白传

    想为大家辟出一条光明的路,却因为多余的话一度被误为多余的人。五四风云人物书系《瞿秋白传》,36年悲剧人生说历史误会,从容就义是书生,74载烟云过尽见个人性情,细节还原真秋白。
  • 紫云之巅:剑弑凡天

    紫云之巅:剑弑凡天

    他来自传说中消失了百年的江湖门派,身怀无数奇门绝技,却韬光养晦,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隐藏身份,究竟是为了什么?她一身红衣如火,倾国倾城,却生性豪爽,不谙世事,嗜酒如命,奇怪的姓氏又会勾勒出怎样曲折离奇的江湖仇怨?两人同时闯入表面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巨大阴谋中,偶然的相遇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上演的一场弑杀群雄,剑指天涯的少年传奇。
  • 痛婚之宝贝你被捕了

    痛婚之宝贝你被捕了

    (已完结),当婚姻成为卡在喉咙里的那根刺,吐不出也咽不下,该如何承受这痛?**“表姐,其实姐夫真正爱的人是我!原本不想告诉你的,怕你伤心,可我已经怀孕了!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求你成全我们吧!”女孩水眸含泪,泫然欲泣,好像受伤害受委屈的人是她。“……”林惜瞠大清眸,简直不敢相信这次的小三竟然换成了她的表妹!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六年来,在背叛和屈辱中度过的婚姻,令她痛苦疲惫不堪。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她隐忍至今,却想不到,小三也可以同样高喊口号——我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千疮百孔的婚姻犹如爬满虱子的华丽长袍,她毅然撕裂它,决然转身--这个男人送给你,附赠酗酒的公公刻薄的婆婆还有冰窖般的大房子,只有女儿我带走!义无反顾地冲出残破的围城,她带着孩子该如何立足如何生存?**那双深邃似海璀璨如星的黑瞳,敛尽峰芒之后依然慑人心魄。回忆的伤太重,让她至今无法复原,无法对视那双曾给予她无数悸动的眼眸。爱情破灭,婚姻失败,这世间所有美好都似乎离她远去!她还敢再奢望幸福吗?面对男子在她危难时的扶持和关怀,冷切的心慢慢回温。“听说过魔鬼和神灯的故事吗?”男子魅惑的眼在迷离的灯火处睇着她,似笑非笑。“……”“林惜,我是那只被装在神灯里的魔鬼,而你……”男子吐字如魅:“就是我盼了几千年又恨了几千年的渔夫!”*****年少时的痴狂,无论对错已成追忆!为何还苦苦纠缠不休?蓦然回首,谁还在那抹温暖的灯火阑珊处等她?今生今世不离不弃?--------请看离婚女人如何凤凰涅槃,蜕变重生的故事!新坑开挖,每天更新,绝不断更,如若断更,第二天补上两更,亲们请收藏跟读,谢谢哦!感谢可爱的读者,花开谁相依为烟茫建的读者群,群号:186169057,验证信息是烟茫任何一部作品的名字,欢迎大家踊跃加群!O(∩_∩)O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宝贝儿,你被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