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在个人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资源状况进行梳理,根据资源对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作用进行排列,找到核心资源,优化必要资源,稳定基础资源,开发辅助资源,让所有的资源向发展目标聚集,并各自发挥相应的作用。
银行目标是个人目标的核心,也是个人目标应该发展的方向。银行职员的个人目标要建立在银行目标上,这样才能充分利用与银行相关的资源,否则有些银行资源就会约束个人发展。
对于个人发展目标来说,那些已经被开发利用、自己可以支配的资源是一种正向资源,是一种支持性资源;那些没有被开发利用、难以有效支配却对实现个人发展目标有用的资源,如果开发得好,也可以成为正向资源;那些对自己发展目标产生约束性的逆向资源,需要有效控制。
银行职员要了解自己的发展成本,发展成本就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好好控制的资源。
个人的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就需要围绕目标对资源进行分级,以便开发利用。
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根据需要分出很多级,通常情况下资源可以分为四级。
第一级:核心资源。它处在目标统领中心区域的某一点上,是实现发展目标最关键的资源。离开它,资源效能就无法发挥,目标就难以实现。这一资源对其他资源有凝聚作用,由于这一资源的存在,其他资源会向发展目标聚拢,并引导其他资源发挥相应的作用。
第二级:必要资源。它是目标、支持性资源、约束性资源交叠的部分,是实现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资源。离开它,发展目标就难以按期实现。这一资源也是核心资源的匹配资源,保证核心资源发挥作用。
第三级:基本资源。它是支持性和约束性两类资源的交叠部分,是实现发展目标所需要的一般性资源。离开它,发展目标的实现就会出现困难。这一资源是已开发资源,处于待利用状态,它会随着目标的升级而不断被利用。
第四级:辅助资源。它是两类资源分别涵盖的部分,大部分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后备资源,辅助各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提升。这一资源大部分是待开发、未充分利用的资源,是其他资源的准备性资源,一旦被开发利用,将会变成基本资源、必要资源或核心资源。
资源计划论证得越充分,编制得越详细,自己就会看得越清楚,利用得越好。
发展三步走
韩先生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一名职员,在职读电大,1990年毕业。那时,银行里有大专文凭的职员还不多,他在三年的离岗学习中,觉得自己改变了很多。于是,他自信地对自己的室友说,他要在十年内成为市行的副行长。这个想法被传出去后,同学们都笑话他。
韩先生设定这个目标,并非随便说说,他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的。他把自己的想法归纳为三步走:第一步是用两年的时间成为中层副职,第二步用三年的时间成为中层正职,第三步用四至五年的时间成为市行副职。
他在为实现第一步目标而奋斗时,首先对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进行了认真分析、排列和整合,清楚地认识到哪些资源可以为他所用,并有效地将这些资源与其他资源相配置。
电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市行的人事科。他首先研究了这一岗位的人员提升规律,并针对岗位职责和人员配备要求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找到了工作和利用现有资源的方法,尽快补充自己的不足。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被任命为人事科副科长。
第一步实现了,他又开始研究第二步计划。他研究了系统内人员晋升规律,发现在人事科长期工作能够提升为实职领导的很少,于是他便积极要求到基层或业务部门任职。那时正好有人员调整的机会,他被调整到支行任副行长。
到了支行后,他的首要目标就是成为支行的行长。
他从几个方面对自己的资源和状态进行了分析。
第一,个人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经验能否承担这一职务,还需要进行哪些补充。
第二,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业绩是否令领导和员工满意。
第三,个人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是否适合这一岗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程度有多高。
第四,平时自己所表现出来的领导能力、凝聚力及工作状态能够得到哪些人的认可。
第五,个人的行动能力和自我审视能力是否足以支持今后的发展。
第六,个人所形成的工作特色和优势是否足以超越竞争对手。
第七,是否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了最重要的事情;是否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是否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浪费时间。
第八,是否能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平时做事是否恰到好处,能够实现机会的积累;是否能够在进行机会取舍时做出正确选择;在机会来临之前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
第九,定期评价自己的核心资源,看其是否已经确立了;必要资源是否与核心资源相配套;基本资源是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利用;辅助资源是否有能力及时转化为现实有用资源;全部资源的组合是否恰当、合理。
这样进行深入分析后,韩先生对自己和环境看得更清楚了,行为更自觉了,很多事情都很有针对性。当行长调离时,他顺理成章地成了继任者。这时距离他毕业还不到五年。
到了支行行长的岗位后,他又再一次进行了规划。除了大致按照上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外,他还对上一级副职的可能人选和条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当时有三个人已经被列为后备人选,一个是支行的行长,两个是市行部门的总经理,他认为,自己与他们相比,能力和任职条件都差不多,甚至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比他们更突出,但是自己没有部门负责人的任职经历,而且还没有成为后备干部。
为此,他准备用两年的时间解决后备问题,再到部门任职。他经过充分准备,进行一系列有计划的工作,终于如愿以偿。最后,他顺利地成为市行的副行长。
韩先生的资源配置可能有他的特殊性,但是他给我们的启示却有普遍性。
尽管个人的发展资源配置会因人而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配置方式和配置结果,但是基本的规律是普遍适用的。
韩先生在组织自己的资源配置时,不是盲目的,而是始终围绕着个人的发展目标;不是凌乱的,而是系统的配置,他尽力让各种资源相互融合、目标一致。
韩先生在配置资源时,始终关注整体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因为银行里不会只有一个人,所有的事情也不会是一个人可以决定的,要想变得优秀,就必须比强大的竞争对手更强,稍有差池就可能变得平庸。
韩先生经常对自己的资源配置状态进行检测,找到向竞争对手学习的内容,确认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快解决。
优秀就是在比较和较量后产生的。
要想自己变得比别人优秀,你就必须更好地利用资源。
增加岗位“复利”
银行资产增值的办法中,有一项叫“复利”,个人发展资源的利用也有类似“复利”的现象存在。会利用“复利”效应的人,个人发展效率会比较高。
岗位“复利”的产生是对岗位资源综合利用的结果。
如果你能够在利用一种资源时产生多个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而不是只有单项收益,那么你对资源的利用率就比较高,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就会产生多重效应。
岗位“复利”是有心人创造的。面对你现有的资源和条件进行认真思考是非常必要的,思考之后的综合利用效果才会更好。
岗位资源的可用性需要挖掘,挖掘得越深,可综合利用的资源内容才能越丰富。
戴上“摄影家”的帽子
苏先生在一家股份制银行的支行做风险管理工作。单位为了实时记录一些资料,给风险管理岗位配备了一台相机,由苏先生进行管理和使用。
开始时,苏先生并没有觉得这台相机对他来说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渐渐对摄影产生了兴趣。他想:既然学了,为什么不下点工夫学得好一点呢?于是他开始拜师学艺,真正把摄影当成一件正事来做。
他开始研究相机在工作中的应用。他发现除了可以将照片做资料留存外,还可以用照片做一些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图片展示。在那之后,苏先生先后做了三套风险警示系列图片,得到了上级行的表扬。
他深入研究了以银行为主题的摄影艺术,真正把工作与业余生活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生活,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增加了技能,也完善了银行形象,提高了银行的知名度。
他先后拍了“银行建筑”、“银行节奏”、“银行文化”、“银行生活”等多个系列摄影,受到了圈内人的重视。不到三年,他就成为本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
大家都知道他照相照出了名堂,在行里,他的技术派上了更多的用场。
单位有什么活动,他就是首席摄影师。
他还协助工会组织了书画、摄影、体育比赛等活动,年年都是工会活动积极分子。为此,行里特意为他买了一套比较好的摄影器材,让他提高水平。
他的摄影作品年年都能拿奖,他的名气也渐渐大起来,甚至成了行里的一张名片,通过他,很多人知道和了解了他所在的银行。
去年,他又成为省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以及市摄影家协会的理事。
苏先生的物质资源利用方式是一种最简单的资源利用方式,由于他深入地综合利用资源,使资源利用的效果变得明显,利用的价值不断放大。
从苏先生身上可以看到,资源利用是一个步步深入的过程,开始可能是单一的,逐渐出现嫁接、移就的可能性,进而多重和延伸利用,效果随之成倍增加。
物质资源的利用如此,非物质资源的利用更是如此。只要你有这种意识,对它的利用方式就会有很多,效果也会随着利用的深入而逐渐放大。
对于摄影,苏先生从工作需要到喜欢、研究,再到成为行家里手。这是一个从形到神、从身到心、从实用到艺术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资源多重利用和效果不断叠加的过程。
由于苏先生的摄影爱好,他的社交圈子放大了,他认识了市内外的许多摄影名家和摄影爱好者,其中很多人成了他工作上的“贵人”。
利用资源也是一种职业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你会越来越优秀。
看到自身的优势,认识自身资源的意义,个人资源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利用。
优秀的银行职员一定是那些将工作岗位相关资源挖掘、利用好的人。
真正优秀的银行职员一定是与银行同呼吸、共命运,推动银行发展和团队建设的主力。
没有胸怀和智慧的人是难以与别人从容共事的,更不能把大家的力量聚拢起来,不能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无法成就自己的事业。
要想让自己优秀起来,就不要计较在哪家银行、哪个岗位,而要千方百计把岗位当做“银行”来经营。
要想自己变得比别人优秀,你就必须更好地利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