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叫“当局者迷”。经过观察我们发现,职场上的“当局者”们,迷惑者多,清醒者少,常常是退出职场--不当局了,才恍然大悟,后悔不迭。
很多人觉得银行不错,争着抢着进银行,但是一进入便不知不觉地迷失了。特别是那些刚刚进入银行的新人,看不明白银行里的岗位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让自己激情不再,纷纷扰扰的人情世故让自己迷茫,更看不清自己未来发展的走向,看不懂接下来在自己身边发生的各种变故。疑惑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他们糊里糊涂地应付着自己的岗位和工作,在混沌中浪费了银行岗位这一宝贵资源,磕磕绊绊地走过了本该绚丽多彩的银行职场,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
每个银行职员都需要借一双慧眼,把银行、岗位、工作和自己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让自己在银行的工作更快乐、更充实、更多彩。
我们可以从古代先贤的经典中获取智慧,也可以从当代的职业指导理论中汲取营养,还可以从别人走过的路中看到应该怎样进退行止。
警惕银行职员的职场病
疾病影响人的健康成长和生活质量,职场病影响个人的事业发展和职场的生存质量。
银行职员的个人发展要受到银行业规律的制约,职场病常常与银行职员的发展相抵触,因而,有了职场病就一定会影响个人的发展。
银行存在一个进入壁垒,除了社会声誉、收入待遇等原因外,银行对职员学历的要求较高,这使得很多人很难进入这个行业,银行的岗位逐渐变成了充满竞争的岗位。可是很多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入了银行,却很快发现银行与自己原来想的不一样,这便容易诱发职场病。
而在银行工作的时间一长,你就会发现,职业转换的成本很高。出了银行你会发觉自己除了银行业务之外,别的事情都不会做,这会让你备受打击。
银行的工作确实让人羡慕,然而,每一个银行从业者的个人经历都是一段短暂而又漫长、快乐而又疲惫、荣耀而又辛酸的故事,有的人甚至被职场病折磨得死去活来。
你有职场病吗
张女士是北京一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银行工作将近三年,一直在一线做柜员。
刚进银行的时候,面对人们羡慕的眼光,她确实激动、骄傲了好一阵子。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整天面对单调的工作,她曾经燃烧的激情渐渐冷却下来,甚至接近熄灭。她常常感叹:“整天点钱,啥时候能点出个头啊!”
她曾经想要干一番事业,要把自己的知识用到工作实践中,要做银行的管理者,要用自己的努力打造一个最优秀的银行网点……可是三年过去了,她觉得领导一直没有给自己这样一个机会。
在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工作经常出错,为此她不止一次被领导批评。她的心情坏到了极点,偏偏生活中的各种麻烦事也接踵而来,渐渐地,她觉得在银行工作下去已经看不到希望和未来。这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跳槽。
在没有为下一步做好充分准备的时候,她再次被领导批评,一怒之下,就递交了辞职报告,对领导的挽留也不屑一顾,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
此后,她先是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当销售员,与银行柜员相比,这是一个轻松自在的工作。可是没过两个月,她还是辞职了。问她辞职原因,她说:“挣得少不说,工作技术含量比银行柜员还低。”
后来她又去了几家公司,都没有坚持下去,最后被逼得没办法,读研去了。
三年后,她又来到曾经工作过的这家银行应聘,几轮下来,她还是被淘汰了。
这时她有些后悔,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这就是典型的“职场多动症”在银行职员中的反映。
类似张女士这种受职场病困扰的现象,在银行里经常发生。
银行从业群体圈子很小,但是职场病症却与社会上其他职业群体一样,几乎每个人都有,只是表现不同而已。
银行职员要自觉地分析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状态,及时发现职业行为中的问题,做出准确的诊断,以免自己被职场病所误。记住,只有及时确认、治疗和缓解自己的职场病,才能实现职业发展预期。
银行是经济的枢纽,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速,银行发展也日新月异。人在银行,各种环境和条件在不断地变化,各种各样的问题随时发生,由此带来的职场病也就在所难免。如果能够在发展过程中随时随地设计路线,自觉经营岗位,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去修正自己的发展路径,调整自己的生存方式,就可以有效避免职场病带来的许多麻烦。
我们研究发现,职场病有很多种,直接反映到银行职员身上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多动症。
这种病症多发生在年轻职员身上。特别是日趋激烈的银行业竞争所引发的人才竞争,加剧了岗位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一是盲目羡慕别人,这山望着那山高;二是不懂得珍惜和利用自己已经得到的工作和岗位;三是职业价值观错位,导致自我迷失。
跳槽是一件风险与机会并存的事,应该发生在有能力控制风险和把握机会的时候。而那些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人,将无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表演的职业舞台。
银行职员请记住一点:若是频繁跳槽,无论你有什么理由、计划多么周密,都是有害的。
第二,倦怠症。
一个人在银行同一岗位工作的时间一长,就容易产生倦怠症。
倦怠症的表现:一是精神倦怠,无精打采;二是目标倦怠,茫然不知所措;三是责任倦怠,消极怠工;四是情绪倦怠,灰心丧气;五是压力倦怠,心力交瘁;六是兴趣倦怠,成就感丧失。
银行是一个知识、技能折旧率较高的行业,倦怠状态会让自己的职业生涯走回头路。
第三,素质恐慌症。
银行业的职业竞争,拼的就是素质。随着银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人会产生素质恐慌症。
素质恐慌症几乎人人都有,只是各自的表现不同。素质恐慌症的表现:一是不能与银行从业所要求的素质同步,难以形成职业发展持续推进动力;二是职业能力下降,解决问题和创造业绩的能力降低;三是只有单一的银行工作技能,银行从业扩展能力不足。
越是想获得职业发展的人越是容易出现素质恐慌症。造成素质恐慌症的原因:一是先天不足,基础没打好;二是后天失养,不能够及时充电;三是营养消耗超量,来不及补充,那些职务提升过快的人尤其如此。
银行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素质不够高的人有可能被激烈的竞争淘汰。
第四,岗位眩晕症。
岗位眩晕症的表现:一是不适应目前的岗位,经常被工作搞得晕头转向;二是不知道怎样表现自己,往哪个方向发展,向什么地方努力;三是不能及时积累职业经验,总有一种惊慌失措的感觉,办事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造成岗位眩晕症的原因:一是缺少必要的职业准备,角色转换没有及时完成;二是没有走出职业适应阶段;三是对自己所承担的岗位责任不清楚;四是对自己的职业经历缺少必要的总结;五是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岗位眩晕症不仅会造成员工的心理创伤,还会设置发展障碍,让员工迷失方向。
第五,作为侏儒症。
作为侏儒症的表现:一是说得多做得少,轻易下保证,结果不兑现;二是做事不踏实,投机取巧;三是缺乏主动精神,遇事推诿;四是凡事都依赖别人,不能独自承担工作责任。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地位就是人们对努力作为的认可,有作为侏儒症的员工不仅不能有作为,更不能有地位。
如果工作是谋生的手段,努力工作才能谋得美好生活;如果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干得越多,承担的责任越大,能力才会越强,结果才会越好,个人价值才会升值。
记住,你把工作的责任推给谁,你就是在成就谁,就是在为自己培养一个新的岗位竞争对手。
第六,职位急躁症。
职位急躁症的表现:一是炫耀自己的学历,想一步到位;二是心理预期过高,总希望领导虚位以待;三是总想干大事,不屑于做小事;四是受不得别人怠慢,经不起考验;五是总想一夜成名,缺少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
欲速则不达,个人发展也是如此。在岗位上,只有你比别人行,才能生存得好、发展得快;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比别人行,最终的结果一般会比别人差。
第七,成长高原症。
成长高原症的表现:一是技能高原症,职业技能再提高陷入了困境;二是禀赋高原症,个人的职业天赋已经发挥到了极限状态;三是生理高原症,个人的生命周期已经到了支持个人发展的极值;四是竞技高原症,竞技状态难以保持下去;五是观念高原症,观念跟不上银行的发展,慢慢脱离岗位需要;六是机会高原症,已经没有上升的通道。
缺少激情和动力就会缺少空间和机会。颓废是遭遇成长高原症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心理提前衰老,各种职场病症就会不时袭来,职业更年期也会提前到来。
成长的瓶颈是自己,只有突破自我才能成长;不能勇于把自己及时归零,就会快步走向发展的高原区。
银行每个窗口都是“黄金地段”
银行是“窗口单位”,是服务机构,对外是开放的,对内则是封闭的。
银行内部的条线区隔,造成了岗位间的差别。正是由于这些差别的存在,才出现了岗位选择的难度,有的人便会更加在意自己在哪个岗位上工作。
其实,只要身处银行,在哪个岗位上工作,对自己的发展来说都差不多,重要的是你能否充分利用岗位资源来为自己的岗位加分。
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以货币经营为主的岗位便是主流岗位。人们大多愿意挤在主流岗位工作,为的是让自己发展得更快一些。
同样是经营货币的岗位,很多人不愿意做柜台服务,他们认为这种岗位离核心业务远,妨碍个人的发展。
面对主流业务岗位,人们更愿意做管理性的工作,他们认为这些岗位更容易使自己被提拔、被重用。
人们这样想,自有道理,但是这势必会进入观念误区。
其实,对每个银行职员来说,银行的每一个窗口、每一个岗位都是升值潜力很大的“黄金地段”。
何晓工作法
“我服务、我快乐”的“何晓工作法”已成为金融行业的一面旗帜。
何晓和“何晓工作法”是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倾力打造的一个个人服务品牌。
何晓是从前台柜员成长起来的普通员工,在建设银行山东省分行济南历下支行一直从事柜面服务工作,她将简单的服务过程演绎成精致的服务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何晓工作法”。
何晓1993年入行,一直从事柜面工作,这是一个很多银行职员不愿意长期做下去的岗位。大多数人认为这个岗位的工作单调、重复、枯燥,很难有大的发展。可是何晓却不这样看,当有人从柜台调走,问她为何不换换岗位时,她说:“看到客户因为自己的服务满意而去,我就感到特别快乐,感觉自己特别有价值。客户给了我工作,给了我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我对客户一直有感恩之心。”
一天,一位客户来到何晓的柜台前要办理销户手续,并解释说:“不是对你们的服务不满,只是我的公司离贵行太远,办理业务不太方便。”何晓听了,没有因为流失客户而不快,而是说:“没关系,不管您是开户还是销户,我们都很高兴为您服务。”客户满意而去。三个月后,办理销户的那位客户又来到何晓的柜台前,笑着说,他就是冲着何晓的服务而来的,这次他专门把个人的一百万人民币存在了建设银行。
当然,银行的客户也有难伺候的,何晓受到委屈的时候,就躲到卫生间去流泪,留给客户的始终是快乐和真诚。她说:“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价值所在。”
何晓处处用心、用情、用智服务,从细节入手为客户解决问题,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客户的信赖。有个单位的支票印鉴不清,两次被退回,下班后,何晓就买来印泥送给客户,并提醒客户避免因退票影响入账;遇到客户查询账户余额时,何晓会写一张小纸条递给客户,而不是大声告诉客户,她认为,必须要保护客户的隐私;有些企业财务人员并不是科班出身,对业务流程不熟悉,她在为这些人员办理业务时总是交代得特别仔细,不需要客户填写的,她就事先填写好,并且在客户容易出错的地方一一用铅笔勾上。她把自己的心、情、智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
十八年来,何晓始终如一,她所经办的业务无一差错,无一违章违规,并且无一客户投诉。她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最终概括成一套简单易行的“何晓工作法”。这套工作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倡导“快乐服务”,二是服务过程用心、用情、用智,三是注重服务细节,四是创新服务流程。
2005年,“何晓工作法”在建设银行支行得到推广,全行实现了服务网点“零投诉”,2006年山东省建设银行在其所属网点推广“何晓工作法”,被客户誉为“快乐银行”。何晓2005年当选山东省建设银行分行“十大杰出青年”、“巾帼建功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省分行优秀行员,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状、“五一”劳动奖章、省分行突出贡献奖、“巾帼建功十大标兵”、“感动建行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银行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平凡而忙碌的,何晓却超越平凡,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甘愿忙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对所有人来说,岗位本身都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的价值会因为对待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面对这些工作岗位,常有五种不同的对待方式:第一种是用成就感来激励自己出色工作,第二种是用归属感来推动自己努力工作,第三种是用愉悦感来诱导自己享受工作,第四种是用负罪感来驱使自己完成工作,第五种是用自卑感来强迫自己应付工作。这五种对待工作的不同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工作结果,这些不同的结果势必会影响个人的发展状态和未来人生。
从何晓的案例中可以看出,银行的每一个工作岗位和每一项工作都值得你为之付出,你在任何一个岗位都可以做出相应的成绩,都可以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从而推动自己的发展。
应该说,银行的每个工作岗位都是个人发展的“黄金地段”,不同的是个人对岗位资源的开发能力。
自我提升职员等级
银行的职员等级一般是按本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确定和调整的,银行职员无法确定和调整自己的职员等级。
除了银行按照组织管理程序确定的行员等级外,银行的管理者还会根据每个人的实际能力对每个职员做一个等级评价,同时确定一个内心的评价级别,这要比按照组织程序确认的行员等级更有价值。
一个职员得到职务提升或者被委以重任,一定是因为他在人们心目中具备履行职责、承担重任的素质,与其在行员序列中的等级并不是对应的。
你想成为哪级行员,比你实际是哪个等级的行员更重要。
在岗位工作中,自觉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能力,能够承担更高层级的工作任务,你才可能顺利地走向更高级别的岗位。
持续地提升自己,才会持续地向上走。
从文书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