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46300000032

第32章 三国归一统(2)

陆逊以五万兵力,对抗蜀主刘备亲自领军的来势汹汹的二十万蜀军,一方面兵力悬殊,一方面也声势不同。吴军中的将领,有德高望重的老将,有宗室的贵戚,更有跃跃欲试的新人。他们先对陆逊表示不满,认为害怕到如此地步,实在丢脸。后来发展到各自主张,并不听从主帅的命令。陆逊先以刘备是曹操心目中的英雄非同小可来拖延,被逼到无路可走时,只好拿出孙权的尚方宝剑,才把大家的气焰压制下去,任凭蜀军怎样挑战辱骂,硬是坚持不出。这样,诱使刘备在万般无奈下,做出了沿江扎营以避暑的兵家大忌。陆逊迅速抓住难得的机会,一把大火将蜀军烧得毫无招架之力。他年纪轻轻,便能培养出这么深的忍辱功夫,实在难能可贵。当时东吴求和不得,求战不能,已经到了存亡的最后关头。孙权举止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幸亏及时起用陆逊,并全力支持,给以最大的信任,才能够起死回生,把刘备逼入白帝城。陆逊的最大贡献,在使东吴延长了寿命,也让曹丕对东吴刮目相看,不敢轻视。陆逊的忍辱功夫,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不能忍一时的气愤,终将造成莫大的失败。刘备在这一方面,远不及陆逊来得稳重。

5刘备不回成都的道理:谋求永安,唯有教化

彝陵战败,蜀国元气大伤。刘备偷鸡不成蚀把米,当然很不甘心。他在这一次战役中,深深体会到当前的大环境,实际上是善恶清浊,各走极端的结果。尤其是痛定思痛,更容易了解“君子可欺以其方”的道理:关羽和他自己,太过于方正,致使孙权的阴谋诡计,都能得逞。但是,政治的对象,是全体老百姓。社会多元,表示人多意见也多,必须心胸宽广,以大海纳百川的心态,包容、谅解而善加协调,才能合理。

这些年的战争,难免使他有所觉悟:曹操是国贼,一心想要窃国夺权,所以打打杀杀,害死了很多人。自己是皇叔,立志匡复汉室,也免不了打打杀杀,同样害死很多人。孙权仗父兄余荫,依据江险,为了保住江东,伺机侵占荆州,竟然欺骗偷袭,打打杀杀,也害死了很多人。当前三国首领,各有不同的理想,而打打杀杀,害死很多人,则是完全一样。政治真的是这样,只有军事才是不二的途径?通过教化,能不能更加和平有效呢?在这人生的最后关头,要不要采用某种形式,向大家宣示:教化是政治的基础。只有教化良好,政治才有办法清明。这一辈子从事政治,不算成功,趁此战败之际,在教化方面,做出一些贡献,以求不虚此生。

他不回成都,表示政治方面的事务,要交出去让大家操心。自己留在白帝城,把它改名为永安,用意在唤醒大家,谋求永安,唯有重视教化。他在兵败势衰的时候,无力大声疾呼,通过白帝城这一改名,表达了他对后世的最大心愿。

6刘备一生的贡献:教化才是看不见的那一只手

刘备身为皇族,难免以“心存汉室”为本位思维。他为这个目标奋斗了一辈子,临终才发现朝代的兴衰存亡,并不是人力所能够完全加以掌握的。他觉悟到人们所说的宿命,原来就是那一只看不见的手。而他的体会,则是教化重于一切。教化才是看不见的那一只手,左右着历代的更替,也将决定三国的命运。

曹操很早就控制朝政,如果他明白“德本才末”的道理,把自己“治世能臣”的优良才能,尽情地表现出来,把那一份“乱世奸雄”的丑恶面目,借着自反、自律、自觉的修养功夫而加以改变,刘备说不定在曹操表奏他的军功、引他面见献帝、被尊为皇叔时,便和曹操真诚合作,共同辅助献帝,恢复大汉的开国精神,重建诚正忠义的政治风气。但是,曹操始终把刘备当做对手,这实际上等于高抬刘备的地位,也提供给刘备很多的机会。可见恩生于害,害生于恩,这在两人的长期互动中,表露无遗。要不是刘备的种种作为,对曹操产生很大的影响,至少曹操是有所顾忌,否则,他很可能提前废献帝,公然篡位。

孙权如果够义气,就应该信守孙、刘同盟的约定,共同以曹操为敌人,打不过关羽,更不应该蒙骗偷袭,简直不义之极。刘备高举复仇的旗帜,居然还打不过陆逊这个年轻人。这才想起英雄出少年,如果不重视品德修养,不讲伦理道德,年老就打不过年轻人,岂不是老境凄惨,人人到头来都十分可怜呢!

刘备一生的经历,至少带给我们三大启示:

(1)一个人有抱负,有品德修养,不一定就能成功。因为当时的大环境,对事情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力。

刘备天资仁厚,以复兴汉室为己任,立信守义、态度谦和、宽恕包容,都是他的美德。他获得很多人的欢迎和支持,却始终拿曹操和孙权毫无办法。因为同一社会,急于成名的投机分子,不讲究气节的人,大多依附在曹操左右。而江东乡亲,远隔中原,与汉室存亡,并没有太大关系,他们也就拥孙权以建立功业。再说,关羽和张飞过于出色,除了赵云之外,恐怕很多人不敢来共事。大环境造就不一样的形势,往往非人力所能够改变。

(2)政治是有形的,教化是无形的。有形的未必比无形的重要。因为教化是本,政治是教化的具体表现。

刘备一生热衷于复兴汉室,到头来才发现空忙一场。其实他这一辈子的使命,不在恢复有形的汉室,而在实施对社会大众的教化。劝曹操杀吕布、不敢接受陶谦两度让徐州和刘表的礼让荆州、不忍心舍弃百姓而增加作战难度,以及没有采纳庞统席上谋杀刘璋以取益州的建议等,都是很好的示范。他并不因为东征失败,而枉此一生。

(3)美化祖先以教化后代子孙,是中华文化最有效的传承方式。隐恶扬美,也是一种美德,何况对祖先。

刘备纵然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以人无完人来包容他。苏东坡说:“街头听人说三分,闻刘玄德胜皆喜,闻曹操胜皆怒。”可见中华民族的美德,对品德优良者,有所偏爱。喜欢刘备的人愈多,这一代的风气,必然良善。喜欢曹操的人愈多,那就十分危险!

7王朗被孔明气死:阵前没有大道理

曹叡闻知驸马夏侯懋丢失三郡,逃往羌中,蜀军已到祁山,大吃一惊。他赶忙拜曹真为大都督,郭淮为副都督,76岁老将王朗为军师,曹遵为先锋,前来迎战。王朗初遇孔明,两人对话。王朗被孔明气得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曹真料想军中治丧,孔明夜间必来劫寨。乃预先布好兵力,并趁机反劫蜀寨。孔明将计就计,杀得曹军败走十余里,死伤过半。郭淮建议商请西羌人起兵袭蜀之后,以期首尾夹攻。曹真大喜,派人黑夜赴羌求救,并许以和亲。羌人起兵二十五万,号为“铁车兵”,实以骆驼或骡马驾车,直扑两平关。孔明以马岱久居西羌,可为向导,并派关兴、张苞前往御敌。大破羌兵后,将所获羌兵及车马器械,全部发还。曹真连日盼望羌人消息,忽报蜀兵拔寨收拾起程,认为羌兵已经发动攻击,乃分两路追赶。不料,先锋曹遵被埋伏的魏延一刀斩于马下;另一路也为赵云所破,两路都败回魏寨。他只得写奏本向曹叡求援,太傅钟繇奏请司马懿复出。曹叡对前次罢职的处置,也有悔意,赶紧派人到宛城,请司马懿复职,加封其为平西都督。司马懿遂起南阳诸路军,前赴长安。

曹叡知道曹真根本不是孔明的对手,所以屡战屡败。何况上次的事件,很容易查出根源,是孔明散布流言,才造成如此严重的误会。现在又赶上紧急时刻,自然同意钟繇的意见,立刻召司马懿复出,并由曹叡御驾亲征,要司马懿克日前来指挥,以期打败蜀军,击退孔明。紧急时刻,非用人不可,当然相信司马懿。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8司马懿应付孔明的办法:忍字当首

司马懿令张郃为先锋,戴凌为副将,引十万兵到祁山。他的计策,被孔明识破,魏军大败。司马懿赞叹“孔明真神人也”,传命大军尽回本寨,坚守不出。

孔明见司马懿不出,想出一计。传令各处,皆拔寨而起,假装退兵的样子。司马懿说孔明必有大谋,不可轻动。张郃则说一定是粮尽而回,为什么不追?司马懿亲自勘察,蜀兵又退三十里下寨。他依然坚持此是孔明诡计,不可追赶。张郃愿领军令状,一定要追。结果又中了孔明的圈套,魏兵死伤很多。司马懿规定今后切勿妄动,违者军法处置。孔明得病,传令当夜暗暗拔寨,返回汉中养病。孔明去了五天,司马懿才知道。不禁长叹:孔明真有神出鬼没,吾不能及也!

司马懿的不怒功夫,可以说是孔明磨炼出来的。当然,他的个性,才是根本的原因。他原本不想当官,被曹操逼出来任职,却又不重视他。不做不行,要做也不行。在曹操的威势下,他不忍耐,又能够怎么样?曹丕继任,司马懿受到重用。临终时还指定他为三位辅佐大臣之一,却由于曹叡的猜疑而自请罢官。一个人经得起这样起伏浮沉,没有忍耐的个性,哪里承受得了?现在又遇到孔明这位高人,善用各种计策,真真假假,弄得司马懿头昏眼花。他干脆发挥不怒的功夫,任凭孔明怎样挑逗、刺激,不打就是不打。反正孔明远道而来,不能速战速决,于蜀军不利。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司马懿既然抓住了,就不会轻易改变。孔明遇着这样的对手,也实在头疼!

9孔明气死曹真:恨气填胸死未消

曹真病愈,劝曹叡伐蜀。以曹真为大司马征西大都督,司马懿为大将军征西副都督。引四十万大军,来取汉中。这时孔明病好多时,每日操练兵马。心想在这种季节,大雨淋漓,魏军再多也没有用,只派王平和张嶷,先引一千兵士去守陈仓故道。大军安居一月,待魏军退时,再出兵追击。果然不出孔明所料,大雨连降三十日。魏军退时,曹真和司马懿意见不同,结果司马懿棋高一着,所料想的都成为事实,气得曹真卧病不起。

孔明后出祁山,听说曹真病重,在营中治疗。便写一封信,赞扬司马懿而嘲弄曹真,叫降兵拿回去交给曹真,即放他们回去。曹真在病床上看到信,恨气填胸,当晚就死在营中。司马懿用兵车装载,差人送到洛阳安葬。孔明趁机找司马懿斗阵法,司马懿排出“混元一气阵”,被孔明识破。继而孔明排出“八卦阵”,司马懿一看便知,却无法破解。魏军大乱,死伤十之六七。司马懿退在渭滨南岸下寨,下令坚守不出。

曹叡用这两人正副搭档,原来就不妥当。孔明若是利用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激起他们的内斗,岂不是渔翁得利?孔明对此,不但了如指掌,而且善于灵活运用。现在一封信气死曹真,反而便宜了司马懿。

就显秩序来看,我们可以骂司马懿。孔明也打从心里头不喜欢他。然而隐秩序居于平衡的立场,应该帮忙的时候,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司马懿从中获利。

10孔明送妇人衣服给司马懿:气人反被人气

孔明用计,一向灵验,计到敌除,单单逃掉司马懿父子。难怪他感叹地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也。司马懿算得到孔明的计谋,却打不过孔明,只好坚守不出。

他这种忍耐功夫,使孔明十分无奈。岁月不饶人,一天天快速过去。面对这种激之无效、攻之不获的人,拿他实在没有办法。他终于想到一计,把一套妇女衣服,装在大盒子里。写一封信,叫人一并送给司马懿。

司马懿当然很生气,但是他的忍耐功夫,确实无人可比。他接受下来,好好款待来人。问说:孔明忙吗?吃得好吗?来人告以十分忙碌,吃得很少。司马懿转向诸将说:食少事烦,能活得久吗?来人回蜀营,一五一十,都向孔明报告。孔明十分伤感,自觉神思不宁,诸将因而不敢进兵。魏将们知道这件事情,都很愤怒,认为大国名将,不应该忍受这样的侮辱。纷纷请求出战,以决雌雄。司马懿不得不上书曹叡,请求准予出战。

曹叡这一次,表现得非常有默契。他想司马懿坚持不战,怎么忽然改变主意?莫非是请将强烈要求,才借用他这一块盾牌,要抵挡诸将的压力?于是下令不得出战。这时传来东吴的讯息,说原本陆逊上表吴王,要和蜀军前后夹攻曹魏。不料中途奏表为魏兵所获,因此暂时不采取行动。孔明长叹一声,昏倒于地。气人的人,遇到不生气的人,往往更加气愤,反过来把自己气得半死。孔明的修养很好,想气他并不容易。现在司马懿忍辱功夫比谁都高。孔明气不动他,怎么能不生气呢!

11司马懿为何比周瑜高明:情绪管理比筹划能力重要

周瑜究竟是不是被孔明气死,我们实在不必加以追究。但是,司马懿情绪管理的功夫,毕竟比周瑜要高明得多。周瑜心中,抱持“既生瑜,何生亮”的怨恨,果然不幸而“心想事成”,终于怀恨而死。司马懿一句“诸葛亮真神人也”,表示了“吾不如”的自谦。言为心声,同样能够心想事成,顶着敬贤的光环,而心安理得。

倘若当初诸葛亮过江,舌战群儒之后,周瑜能够接受鲁肃的建议,抱持共同努力,齐心奋斗的心情,促使孙权和刘备精诚合作,联合抗曹。我们对周瑜的观感,必然大为改变,认为他比司马懿还要高明。因为在那种孙权势力远大于刘备的时刻,能够有这种胸襟和肚量,当然更为难能可贵。周瑜一生的结局,也不致那样悲惨。年纪轻轻,便怨叹:“每争必高我一筹,天意乎?人力乎?”紧紧抓住小乔的手,伤心而亡。

司马懿和周瑜一样,在数度较量之下,孔明好像都计高一筹。但是,他所采取的应对策略,远比周瑜高明。我们可以说周瑜逆着走,而司马懿则顺着来。是不是由于周瑜的前车之鉴,司马懿才发挥逆向思考,我们不得而知。至少司马懿遭受孔明散发的流言,而削职回乡,到头来对司马懿都有利无害。可见凡事你把它当成好事看,它就是好事;把它当做坏事看,它便成为坏事。果然心想事成,值得大家好好去体会。同样一位孔明,周瑜把他当做敌人,结果被活活气死。司马懿把他看做高人,从他身上学得很多东西,使自己更安全,更持久!

世间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产生不相同的看法。但是两边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想事情时,最好正反两面都想一想,才能发现真正的道理。

1孔明辅佐刘禅:样样想在前面

刘禅继位时,才16岁,从来没有到前线打过仗,也没有参与什么大的事情。由此可见,刘备原先并没有称帝的野心,否则不可能不特别加以教导和训练。

父亲样样强,儿子常常自认为不如。临终时又当着大家的面,要刘禅兄弟皆以父事丞相。分明是孩子不懂事,要听孔明的话。就任之后,所有事情都由丞相裁决处理。甚至于指定张飞的女儿当皇后,刘禅也遵照接纳。刘禅和孔明这样高明的人在一起,自然显得样样都不行。

同类推荐
  •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二十讲

    《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极具代表性的名著,是各界人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历史智慧的重要津梁。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而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本书以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重大主题为主线,以单元统摄选文,选编《资治通鉴》对若干重大史事的叙述,加以详备的注释和解说,在彰显司马光大家手笔的同时,注重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政治智慧的发掘。
  •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喧嚣过后、浮华散尽,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也终未逃脱王朝兴替的历史铁律。大臣权争、家奴作乱。煌煌大唐由一个无赖瘪三划下了休止符。百年的明丽华美之间,有着怎样难以破解的隐秘与奇诡?中晚唐的团团迷雾之中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真相?深度解读中晚唐的绝密隐私揭秘唐朝灭亡的历史真相。让我们拨开中晚唐的神秘面纱,重新阅视阴谋与背叛,一究大唐沦亡的细节。
  • 大明武夫

    大明武夫

    赵进平凡一生,没想到在明末有了新的开始他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凭手中矛,平万里河山,这就是大明武夫
  • 大锦衣

    大锦衣

    穿越过后,父母双全,欣喜交加,身体强壮。怎奈身为王爷近卫的他,匹夫一怒严惩恶少,却得罪了恶少背后锦衣卫的权势,从此亡命天涯。结识江湖好汉,快意恩仇,尽显男儿本色。先皇驾崩,新皇登基,却是自己的奶兄弟,深入朝堂,入主锦衣卫,开始一场旧日江湖恩情和现实利益的纠葛,以及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
  • 风宪名臣传

    风宪名臣传

    凤元五年太皇太后赐府邸后王爷长居蕴月园,两位公子却在王爷府邸跟随其生母生活。反倒是一名唤江蕴月的弃婴跟着王爷住在蕴月园内。据闻这小江相公长了一双极好的眼睛,颇似早已经香消玉殒的景怡王妃,想必如此大家才传王爷特别看重他。官场新丁江蕴月,从七品绿衣小吏,鸣锣开道,登场!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战争之魂

    战争之魂

    当那硝烟散去之时,留给世界的到底会是什么呢?所有生物的灭绝?所有人类的死亡?真正的和平?审判日将要再次上演,连接着这次圣战的新的圣战将要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重新出现,人类的命运,这个星球的归宿到底是什么?
  • 弃妇翻身计:BOSS走着瞧

    弃妇翻身计:BOSS走着瞧

    面对对面挑衅的男人,他邪肆一笑:“如果你不嫌弃她是被人穿过的破衣裳,尽管拿去!”契约......私生子......绯闻......前女友......一场猫与老鼠的游戏开始上演,然而这背后竟然还有更大的阴谋。这一切,让她的心悴然成灰!几年后,她涅盘重生,修炼成一名惊世名媛。她踩着光环回来,呼风唤雨。小心了,那些曾经侮辱、欺凌她的人,她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 邪尊的宠妻

    邪尊的宠妻

    我愿站在三生石上、忘川河边三千年,乞求与你生生世世的痴缠,爱恋永不灭。那一夜的大火,烧去了她全部的爱恋灭门之恨,江湖风雨一朝红颜醉倾尽万古柔当她浴火重生,再临尘世万丈光华,灼了谁的眼?玉洁冰清,迷了谁的情?他将她一手带大,她是他捧在掌心的宝,谁敢动她,他必天涯海角,虽远必诛!他是她指腹为婚的夫君,却辜负了她的一颗真心。权倾武林又如何,当他察觉时,那抹身影早已不在身旁。他是隐宗的左尊,是整个江湖无法超越的神话。他狂傲不羁,恣意风流,却为她心动,只想倾尽所有去疼她宠她。还有他、他、他……是谁守护了谁七世,毫无怨言是谁辜负了谁七世,追悔莫及是谁找寻了谁七世,再不放手前世千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这一次的擦肩是谁辜负了谁的情,又是谁会错了谁的意?宠文、慢热,求收藏!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名门婚事

    名门婚事

    他是名门少,尊贵而神秘。但在她面前,却隐去一身光芒,化身平凡。她是草根女,身份平平。但在他面前,却高高在上,众星捧月。本文讲诉灰姑娘变身名门夫人的故事。位面瘫权爷,唯妻是从的故事。
  • 培养杰出能力的经典故事全集

    培养杰出能力的经典故事全集

    要成就卓越人生,杰出的能力是不可或缺。青少年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正是挖掘自我潜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黄金时期。本书结合当今社会现实,通过经典故事,总结出19种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最基本而又最突出的能力,帮助青少年自觉培养好各种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获取成功,做好充分准备。
  • 深度迷失

    深度迷失

    白领李冰红被莫名其妙卷入一桩凶杀案,为了洗清冤屈查明真相,李冰红在自由作家蓝一方的帮助下展开了调查,但与她接触过的证人一一离奇死去,李冰红发现事情更加复杂,自己的过去竟然全部是虚构的,实际上她只存在1年的真实记忆。是谁抹去了她的真实记忆又给她伪装了虚假的过去?除了警方还有两路神秘人在追捕她,他们究竟为了什么?一直像猎犬一样对李冰红紧追不舍的警察沈阳身上隐藏了什么秘密?尽全力帮助李冰红的蓝一方来历也扑朔迷离,最终一切都指向了荒山中的一座废弃已久的研究所,真相在那里大白……
  • 十卡

    十卡

    爆红的游戏,莫名死亡的玩家。你知道什么是人心吗?那么鬼怪呢?追求刺激而进入游戏的人们,感受到游戏越来越不对劲……2370年,凭空出现的游戏……
  • 改变一生的健康习惯

    改变一生的健康习惯

    健康不是到了中年之后才开始关注的事情,而是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它就藏在你身边的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中。本书从日常生活、饮食、睡眠、运动、服饰、美容、心理健康、养生保健、性生活几个方面,分别讲述了你健康一生的120个习惯,让你摆脱一些看似正确的坏习惯,精力充沛土面对每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