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档案
全名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国别 爱尔兰
生卒年 1882—1941
出生地 爱尔兰都柏林拉斯加区布莱顿广场
仰慕 但丁、爱尔兰民族运动领袖巴涅尔
爱好 打板球、歌唱
成就贡献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作家”、“意识流小说之父”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从初露锋芒的《都柏林人》《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到震惊世界的《尤利西斯》,都是以爱尔兰民族尤其是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为背景和中心写作的。乔伊斯终其一生的心血和精力,对生活在这个殖民统治下的小城里芸芸众生生活百态的描写,写出了这个近乎瘫痪的城市的堕落、平庸的生活现实,也借此映照出了西方现代社会意志沉沦、人性失落的荒原世界。
《尤利西斯》是一部寓意深刻的作品,这一部被称为“旷世奇书”的长篇巨著,是乔伊斯的经典之作,仅这个书名就是耐人寻味的。“尤利西斯”本是古希腊史诗英雄“俄底修斯”的拉丁文名称。尤利西斯在荷马史诗中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足智多谋的将帅,也是一个乘风破浪、百折不挠的航海家,一句话,是一个半神话的光辉形象。他年轻时随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巧设木马攻下特洛伊城,又经过10年海上冒险顺利归乡,最后杀死一帮乘虚而入的地方无赖,夺回了财产,回到坚贞的妻子和英勇的儿子身边。但是,乔伊斯笔下的当代尤利西斯——布卢姆却是一个普普通通、庸庸碌碌的广告商,他整日无所事事地在都柏林大街上转悠,出入于邮局、报馆、澡堂、酒吧之间,与人闲聊、争执,同年轻的女子调情,打发着百无聊赖的时光。他的儿子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紧跟着他自己失去了性功能。明明知道妻子莫莉同剧团经理博伊兰正在他的床上打得火热,他却不得不忍辱受屈,故作不知。他在大街上漫游、寻觅,渴望找到一个精神上的儿子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以抚慰多年以来的丧子之痛。正好大学毕业的斯蒂芬因精神空虚、苦闷,在大街上酗酒闹事,被英国士兵殴打,布卢姆及时地救了他,把他带回了家。作品结尾是怀着内疚与期望的布卢姆设想着同妻子重归于好,而睡意蒙?的莫莉也沉浸在对青春和初恋的美好回忆之中。
在这里,人类童年时期的生机和奋进精神已全然不见踪影,失落了信念和理想的现代人类如行尸走肉般地活动在同样沉沦、昏睡不醒的现代文明之都,感觉到的只是迷茫和空虚。昔日的英雄变成了无所作为的反英雄,古代史诗中年轻果敢的王子特洛马科斯蜕化成软弱彷徨的大学生斯蒂芬,坚贞不渝的王后菲娜洛佩摇身一变而成荡妇莫莉。这一意味深长的对比,显示出人类的堕落和无望。
《尤利西斯》问世后,引起的反响是富于戏剧性的。有人称它是借古讽今的警世之作,是一部全新的书,是对“当今时代最重要的反映”,是“一本人人都能从中得到启示而且无法回避的作品”,说“它创造了当代生活的形象,每一章都显示出文学的力量和光荣,是文学在描绘现代生活上的一个重大胜利”,而它的作者是旷世奇才,“超过了我们时代的任何小说家”。但是,更多人认为它是不堪入目的下流之作,是“一个自学的工人写的缺乏教养的作品”,“不是艺术,只相当于抄《伦敦姓名住址录》”,是“冒牌名作”、“魔鬼之书”。对同一部作品,如此地毁誉不一,在文学史上实属罕见。导致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部作品主题太过丰富,内容太复杂,知识极其渊博,文体、风格、语言极富变化,仿佛是一个不断旋转的万花筒,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正是由于它的丰富和渊博造成了阅读上的多种解读和阻碍,尤其是作品中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品最后展现女主人公莫莉内心独白的文字长达四十多页,竟无一个标点,时空颠倒、意识模糊、飘忽不定,令人难以捉摸。据说,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整整花了三年时间才读完它,这实在是文学史上闻所未闻的奇迹。
生活故事
詹姆期·乔伊斯虽然生在爱尔兰,长在爱尔兰,他笔下人物活动的背景也多是在爱尔兰,但是乔伊斯本人一生的大半时间却是在异国流亡之中度过的。早在1902年和1903年,当乔伊斯还是个刚满20岁的青年时,他就曾两次奔赴巴黎求学。1904年,他同后来的妻子诺拉私奔,长时间住在奥地利。1912年,才30岁的乔伊斯就永远离开了爱尔兰。乔伊斯认为只有远离祖国,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它。但是流亡的生活毕竟是艰辛的。乔伊斯在国外当过家庭教师,到学校教过书,当过银行职员,也与人合办过电影院。这些职业地位低下,收入甚少,所以,乔伊斯始终是一个穷酸落魄的文人。
当乔伊斯和诺拉怀揣着借来的钱私奔时,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就是他已经被原来的学校解雇。他扔下诺拉,独自一人四处求援,在路上却被警察抓了起来。最后好不容易找了份教书的工作,但是报酬是那么少,害得这对举目无亲的恋人只好住在租来的破房子里,既无钱买煤油,也无钱买煤,两人甚至连换的外套也没有。没有书桌,爱好写作的乔伊斯只能坐在床上工作,还不得不忍受蚊虫的叮咬。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完成的。《都柏林人》完成后,乔伊斯到处去找出版商,但是屡遭碰壁。为了这本书的最终出版,他奔波了将近10年。
在艰苦的条件下,乔伊斯写作异常勤奋,他经常借弟弟的裤子穿,裤子磨了洞又没有供换的裤子,只好在大热天穿上燕尾服来掩盖。因为拖欠房租,他们被房东赶出来,在暴雨下的大街上四处寻找藏身之处。
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和《尤利西斯》都是在别人提供赞助的情况下写成的。为了不辜负别人的支持,他只好没日没夜地工作,这使他身体变坏,经常晕倒。也使他眼病加重,多次动手术,差点失了明。写作《尤利西斯》时,他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一共花了两万个小时,连停下来休息一天也不敢,因为一旦躺下就再也爬不起来了。当他写作《菲尼根的苏醒》时,视力差得连书上的字都看不清了。然而病魔和厄运没有吓倒乔伊斯,他用贝多芬的事迹来激励自己,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流亡在艺术的汪洋大海里,历尽了千难万险终于拾取到艺术的精华。因此,他获得了“现代尤利西斯”的美誉。
身为艺术大师的乔伊斯却找了一位半文盲的妻子,而且他们在一起相濡以沫地生活了27年才正式结了婚。
乔伊斯意外邂逅诺拉听起来像是一个罗曼蒂克故事。22岁那年的一天,乔伊斯在都柏林的大街上散步,路遇一位款款独行的金发女郎,一席摆谈之后,乔伊斯被这位活泼爽快的姑娘深深地吸引了。6月16日那天,他们第一次约会,结果当晚就住在了一起。后来为了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乔伊斯把《尤利西斯》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了6月16日。诺拉来自下层,文化很低,乔伊斯跟她的恋爱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但是,乔伊斯就是看中了她那天然的美,执意跟着她。诺拉也喜欢乔伊斯,当乔伊斯要求她跟他一起私奔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文化程度的限制使诺拉难以理解乔伊斯的天才,她也不明白《尤利西斯》究竟有什么价值。当乔伊斯把自己写的书赠给她时,她关心的只是这本书值多少钱,能否改善她和孩子们的生活。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对乔伊斯的爱,也不影响乔伊斯对她的感情,尽管他有时会感到难过。对于诺拉来说,乔伊斯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男孩,是一个有着诸多缺点的人,是她的贫穷而可爱的丈夫,也是一个嗓音很好的男子汉,她甚至喜欢他的歌声更甚于喜欢他写的书。在乔伊斯的眼里呢,素朴而勤劳的诺拉不仅是一个能干的妻子,而且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她那稚气而率真的美使他沉醉不已。有一次,他们在一起看电影,当看到电影中的薄情郎抛弃了情人的镜头时,诺拉竟大喊警察来抓人。她那傻气的举动使乔伊斯又好笑又感动,乔伊斯还常常因为诺拉跟其他男人在一起而嫉妒呢。
乔伊斯和诺拉因为当年私奔出国,所以一直没有正式结婚。为了使女儿免受私生子之嫌,1931年4月,他们才在伦敦正式举行了婚礼。这一年,乔伊斯已经是49岁了。
上大学时的乔伊斯是一个有才华但是也相当调皮的学生,老师们很器重他,但是乔伊斯有时根本不买账,弄得老师无可奈何。他的法语老师卡迪克教授经常表扬他,却被他一再捉弄。有一次,乔伊斯上课迟到了,他还大摇大摆地走进教室,若无其事地站到窗前,一动不动地望着窗外一群送葬的人。卡迪克教授很恼怒,他挑衅地打开旁边的一扇窗户,伸出头去直盯着乔伊斯的脸,看他作何反应。乔伊斯却仿佛压根儿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你好!先生,”他镇定自若地用法语说道,“我正在数送葬队伍里的马车。”为了进一步捉弄卡迪克教授,乔伊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让好友乔治翻译一篇法语故事给他看,看了以后,他故意把这篇翻译贬得一塌糊涂。事先同他串通一气的乔治心领神会,也装出一副被激怒到忍无可忍的样子,勒令乔伊斯向他赔礼道歉。乔伊斯故作不从,乔治就扬言要同他决斗。明明是一场小题大作的演戏,老实善良的卡迪克教授却信以为真,他生怕学生在他的课上出了什么乱子,赶紧出面调解。乔伊斯和乔治根本不听他的,摆出一副誓不罢休的架势,害得这位可怜的人来回跑了好几趟。
传世名言
艺术家像创造世界的上帝一样,存在于他的作品之内、之后、之外或之上,他遁身隐形,超然物外,在旁边修剪自己的指甲。
你是爱尔兰人,就必须按照自己的民族传统写作,借来的风格是不行的,你必须写你血液里的东西,而不是你脑子里的东西。
抓住了都柏林的心,也就抓住了世界上所有城市的心。
生平大事
1882年2月,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拉斯加区布莱顿广场。
1898年,进入都柏林皇家大学学习语言和哲学。
1904年,开始写作《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斯蒂芬英雄》,发表短篇小说《姐妹俩》,邂逅诺拉,同她私奔。
1905年,完成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
1912年,永远离开爱尔兰。
1916年《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出版。
1918年,开始发表《尤利西斯》。
1931年,同诺拉正式举行婚礼。
1938年,完成《菲尼根的苏醒》。
1941年1月,逝世于苏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