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学的时候就是这样。那时候从我的家到学校要走过一个书店,一个很小的书店。我几乎天天放学经过都要走进去,我当然是很喜欢读书的,看看书架上的书,看看是多少钱一本,如果正好口袋里有钱,够买一本我想买的书,我认为,我就会买下来,如果没有钱,或是钱不够,就等下次买,放在属于自己的书橱里、书架上,就把它当成一桩事情放在心里……大多数的时候是没有钱、钱不够的,可是走进书店的感觉本身就很好(让我有一种想走进去的激情和欲望似的),安安静静地,有几个人在那儿翻书,可是,我也安安静静地翻,然后带着书的感觉和印象离开。就买一副最简单的书夹,把它们夹在书夹里,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这是一件很美的事。
其实我并没有买过多少书,那时候的小孩毕竟比现在的小孩穷,口袋里不可能一直有钱。三十年过去了,没有书橱、书架,除了一本商务印书馆的《袖珍英汉辞典》还在,其他的也都已丢失,但是不知为什么,我总感到自己后来的道路、人生、精神、趣味…
…都跟它有一些什么关系,虽然没有工资,好像它正是有着一种隐隐约约的“奠定”与“开辟”的作用,讲不清楚的,但是感觉得到,感受到的时候内心充满诗意和激动。
买书的时候,这就是买书。
它们更是能给你一种精神性的可能是不容易说清楚的感觉,一种会对未来发生影响的记忆和温馨。
当然了,当然不可能一直有着清醒的“理性”,有的时候总是会跟感觉与流行走,现在又是一个“流行的时代”,这也没什么,我想谈的是另外一点,就跟感觉和流行走好了,不跟感觉和流行,还是年轻的生命吗?但是也不妨更懂一点标准。
有空就翻一翻,读一读;没有空,我是一个上班和拿工资的人,它们也是一种风景,一种气息和氛围。注视经典,选择经典,一个中学生,青睐世界名著。在我小学的时候、中学的时候,是绝没有真正懂得世界名著的价值和伟大的,总是听大人们说、老师说,但是并不懂得。而现在算是懂得了,有价值的书,懂得了它们的不朽,它们的故事的伟大语言的伟大,那一个个人物的人性光辉和色彩,他们的崇高赞美意义和讽刺意味,否则我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知识和思想的人。我可以对此谈出很多的体会和感受。
它们不像语数外那样,一定是给你直接的功利和目标,给你分数和权利(考取重点中学和大学……),可是如果口袋里有了一些钱,但它们所叙述的故事和诗意会感动你,其中的知识和文化也是对你视野之窗的打开和推进。但是我今天不想谈这些,真是不朽和伟大!买了一本书,写上自己的名字,写上是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在哪个书店买的,当时自己上几年级……过了很多年,也应该买些书。买一本好书,翻开来看到,是非常有意思的,能让你想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