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昆士兰西北部是一处风光独特的地方,白天温暖而潮湿,夜间凉快而干爽。“类火星”的地貌,大片荒芜的沙漠和沙丘、深入地下的矿藏、风景绝美的大峡谷、繁多的钓鱼洞。可以在波特加姆拉国家公园内的草地山峡谷翠绿的水中泛舟徐行,或者到欧泊顿、奎尔派和犹瓦淘寻澳大利亚的宝藏,在克朗克里附近搜寻紫水晶,去月石山采拣月长石。也可以在伯兹维尔路径或普兰提高速公路等著名的内陆路径上驾驶四驱越野车,还可以驱车前往牧牛场或牧羊场学习赶牛羊或剪羊毛。当然,不得不去的就是,位于温顿西南110千米的云雀采石保护公园恐龙路径,观看世界上现今保存最好的恐龙群脚印。
9500万年前(晚白垩纪),澳大利亚西部还未脱离南极板块。空地之上,大约180只小型恐龙正在捕食,它们分为两个种类,小的虚骨龙类,只有鸡大小,大的体型与鸸鹋差不多。它们虽然体型相差甚远,但是食性不同,倒也相安无事。不远处的丛林深处,树叶间隙处隐约显现出一抹血红色的纹饰,目光紧紧锁定在空地上觅食的小型恐龙内。
空地上的小型恐龙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即将面临的危险。虚骨龙在地上啄食黑压压的虫子,小鸟脚龙则灵活地摆动着自己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保持平衡,鸟嘴一样的角质喙在地上寻找残枝断叶。丛林中的树叶微微颤动,小鸟脚龙好像察觉到了危险,但它又被地上的食物吸引,推挤着旁边的小龙抢夺新鲜的叶子。丛林中的阴影慢慢压低身体,像箭上的弦一跃而出,一条9米长的暴龙出现在空地之上,原本嘈闹的空地瞬间安静。暴龙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咬住离他最近的小鸟脚龙,口中巨大的咬力将小鸟脚龙骨头瞬间咬碎。突然而来的危险令群龙乱了阵脚,全部逃散到安全的丛林里。
在这个史前的奇观发生后不久,水位开始上升,淤泥被晒干之前,细腻的沙子掩盖了足迹,足迹就这样被掩盖在沙泥之下。随着这湖泊和河流水位继续升升降降,河流填满沙泥,沼泽干涸,郁郁葱葱的低地森林也枯萎了。当沧海变成桑田,被沉积物覆盖的足迹便被压缩入石,幸运的流传下来。
1962年,当地采石场附近车站的管理员在此地搜索蛋白石(蛋白石也称欧珀,当光线射入蛋白石,就会分解为七种颜色,呈现出彩虹般耀眼的光芒。澳洲十九世纪以来一直被称作是蛋白石的主要产地,这种美妙的石头因为其特有的颜色和光泽而闻名)时无意中发现了一组奔跑的小恐龙脚印。当古生物学家到达云雀此地时并没有抱很大的希望,但是他们发现了大量朝着同一方向奔跑的小恐龙足迹时,发现这里有些意思。当一个大恐龙脚印出现的时候,这出9500万年前的故事仿佛是在眼前发生。暴龙悄悄接近他的猎物,找准时机,一举扑过去,小恐龙们四处溃散。
此地距离昆士兰西部温顿镇西南部约110千米处,1976年-1977年,在昆士兰博物馆和昆士兰大学多位学者指导与澳大利亚志愿者和陆军的支持下,挖掘队伍正式开始作业。此处被命名为云雀采石场,因为一位名叫拉克(云雀)的志愿者贡献很大。穷山恶水,条件极其恶劣,挖掘队伍一共挖开了超过60吨的围岩,揭露出约210平方米的化石岩,上面约有3300个恐龙足迹。
1976年的大火,强烈的紫外线造成的砂岩褪色,内陆地区的高温和潮湿季节的暴风雨让足迹开始破裂,沙尘暴的侵蚀,使这批足迹的恶化程度超过了过去的9500万年。2002年.此地建起一个永久性展览馆,展览馆可以抵挡外界的温度、风雨、流水对足迹造成的损害。在昆士兰的内陆,展览馆外面是炽热的太阳,但是步入展览馆就像走进了一部史前动画,身临其境。在9500万年前的远古大陆,这样的场景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但是只有这一次被幸运地记录在了石头上,永久地保存了下来。为了保护好这批足迹,展览馆在外层和里面的红色隔离墙之间,还填充着价值250万澳元的刺草,这可以起到吸热、防潮的作用。头顶的水晶天窗则可以滤掉有害于足迹的紫外线,展览馆的两侧还铺设有太阳板阵列,将可怕的烈日转换为馆内的资源。
学者们还根据足迹复原出了一些恐龙的大致数据。暴龙足迹长51厘米,时速约6.9千米,臀高2.6米全场8米至9米,头高(站立式足底到头顶的高度)3米至3.5米。敏捷龙足迹长4.5厘米,复步长62厘米,时速约12千米,臀高13厘米至22厘米,全长45厘米至75厘米,头高15厘米至25厘米。温顿龙足迹长4.5厘米至30厘米不等(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复步长62厘米至3.3米,时速16千米至17千米,臀高14厘米至1.58米,全长45厘米至4.5米,头高20厘米至1.6米。
就像身临其境与恐龙一起散步奔跑,这条恐龙的逃散之路,带领着游客们一起畅游9500万年前的史前大世界。从澳大利亚北部的休斯敦开始,经里奇蒙,再到温顿,恐龙道这个三角地带集中了澳大利亚最丰富的恐龙和爬行动物化石,这条绵延550千米长的恐龙道,展示着澳洲波澜壮阔的历史。
知识小贴士:恐龙的脚印
恐龙的脚印化石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但真正认识它却是比较晚的事。
1802年,一位美国青年在他的家乡康涅狄格峡谷附近的红色砂岩中,发现了许多恐龙脚化石,但当时被当成是鸟爪的化石;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诺亚的渡鸟的脚印,把《圣经》里的故事强加到恐龙脚印上。我国云南省晋宁夕阳彝族自治乡的彝胞有个习俗,当他们要埋葬死去的亲人时,送葬的队伍必须抬着棺材沿着一行“金鸡爪”的方向走向墓地。后来古生物学家发现当地人说的“金鸡爪”,原来是一行恐龙的脚印化石。恐龙的脚印有三趾的和四趾的,还有趾间有蹼的脚印。三趾脚印看上去很像鸟或鸡的爪印;有些脚印与大象的脚印相似。三趾脚印有些是植食的鸟脚类恐龙踩的,有些是肉食的兽脚类恐龙踩的。大象似的脚印可能是蜥脚类恐龙留下的。
从脚印排列特点分析,这些恐龙有四足行走的,也有两足行走的。恐龙的化石脚印大小不一,相差悬殊。小的脚印长不到10厘米,大脚印长可达40厘米~50厘米。一般说,恐龙的骨骼比较容易形成化石,而脚印却很难。原因是,脚印从产生到石化,条件很苛刻。如果恐龙从干燥的地面上走过,脚印根本不能形成;如果恐龙从稀溜溜的、含水分过多的泥地上走过,脚印虽容易形成,但也容易消失;只有在泥沙地面的湿度合适时,脚印才能清楚地留下来,而且不会很快自行消失。脚印形成后,要在较短时间内被干燥定型。在尚未被自然力破坏前,这些定了型的脚印要被后来的沉积物严严实实地覆盖。在不见天日的深深的地下,历经千百万年的岩化作用,原先松散的泥沙变成了岩石,脚印化石才能大功告成。恐龙生活的地方,炎热低洼,水源丰富,河湖发育,因此具有很好的形成脚印的先决条件。虽然脚印化石形成的条件十分苛刻,但恐龙仍然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化石脚印。这些化石脚印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发现,有时连续分布近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