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孩子一起看电视
有研究调查显示,婴儿在襁褓时期,即容易被电视所吸引;三个月大的孩子,会因为电视中的声音而聚精会神,观看荧幕中影像的变化;两岁半的幼儿会逐渐喜欢看电视;而五六岁的,则已会选择自己有兴趣的节目。由此可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电视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常言道:“一张画胜过千言万语。”因为孩童时期的接受方式是以感知、记忆为主的,而电视正是一种以生动的画面辅以语言、音乐的视听媒体。精美的画面、动作以及优美的声音同时刺激孩子的感官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能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知识、经验,提高孩子的形象思维,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因而也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显示,长期看电视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心孩子看电视的问题。
一位母亲说,她儿子上小学四年级,每天放学回家,书包一丢,就坐在电视机前,非把爱看的动画片、连续剧都看完了才写作业。家长非常着急,又打又骂又讲道理,该用的办法全用了,一概不管用。孩子嘴上说这个连续剧看完了就不看了,结果这个完了下个又开始了。母亲担心孩子是不是得了外面说的“电视病”?
这样的场景和担心对很多家长来说,并不陌生。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家庭电视机普及率已经超过了90%,青少年每日收看电视节目时间超过了3小时。近几年来,因孩子看电视而引发家庭矛盾的案例时有发生。如何处理好其中的利害关系,一直是家长们头疼的问题。
家长担心孩子看电视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怕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妨碍学习;二是怕影响视力;三是怕一些电视节目教坏孩子。
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若电视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势必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长时间看电视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对别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很多电视广告带有很强的煽动性,一些电视节目让孩子盲目崇拜。一个12岁的男孩儿将来的理想竟然是要做职业杀手!他给的理由是:“因为电视里的杀手都很酷,很英雄。”
面对这诸多问题,很多家长首先把电视定位为引起祸端的种子,因此简单地对孩子看电视进行控制。据统计,27%的家长完全不允许孩子看电视;69%的家长强调只能看有用的节目,而且不能耽误功课;4%的家长对孩子看电视基本不管。
其实,问题的产生,不是电视的错,家长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孩子看电视的行为。果断杜绝或是放任不管,都是极端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家长应该在充分认识看电视利弊的基础上,多和孩子一起看电视,正确引导孩子看电视,让看电视成为一件科学而快乐的事情。
1.多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很多家长会觉得,自己整天忙于工作,连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都抽不出时间来欣赏,更别谈花时间陪孩子看那些幼稚无聊的节目了。就因为缺少陪伴,往往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家长因为担心,完全不允许孩子看电视,这样确实杜绝了电视带来的不利影响,但也给孩子的成长减少了不少乐趣,阻断了孩子获取外界信息和知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另一种就是完全放任孩子看电视,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只有在看电视的时候会特别乖,不吵也不闹,两眼盯着电视屏幕,很省心。这样的“省心”,给社会带来了不少“儿童电视孤独症”患者。
国外专家经过观察和研究后指出,患了儿童电视孤独症的孩子,即使再经最优良的教育,将来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也就是说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很好地生活。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孩子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父母不妨先放下手边的事情,坐下来陪孩子一起观看。这样是一种自我放松的方式,也能向孩子表达你的关心。父母和孩子一起看电视,不但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更能适时指导孩子吸收正确的知识与观念。
2.帮助孩子选择电视节目每个电视节目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观众群,正如每本书都有自己的读者群一样。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课题组的专题研究显示,有两类节目最适合少年儿童观看:一类是儿童文学作品,像儿童文学名著、童话改编的故事片、动画片;另一类是知识性作品,如大自然探险、科普专题、科幻题材等。
在选择时,父母应先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能一味地以自己的观点为准。父母应先了解孩子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如果认为节目不适合孩子看,应该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适时告诉孩子反对的理由,不是禁止孩子看电视,而是认为节目内容不适合,且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样,一方面让孩子感受父母的关心和重视,另一方面也给孩子表达意见和喜好的机会。
3.与孩子一起讨论节目内容一些节目孩子看了之后会有些疑惑,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应正确对待。在自己了解的范围内,尽量给予及时正确的回答,千万不要有搪塞、敷衍的态度;不能及时解答的,也要告诉孩子你需要查找资料后再给予回答。这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积极思考发问的赞赏和鼓励。
和孩子一同观看节目时,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了解孩子想法,适时纠正孩子错误的观念,进而引导孩子的是非观念和价值判断。
另外,家长还可以就电视节目的内容,给孩子提出一些问题,鼓励孩子去联想和思考,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判断能力,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4.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看电视习惯看电视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忽视用眼卫生,家长多和孩子一起看电视,能很好地帮助孩子纠正不良习惯,保护视力。
家长应该注意电视机的摆放,电视机的角度和距离适当,一般两米到两米半合适,距离太近了会增加眼睛里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致使近视眼的发生。看电视时还要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姿势,靠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者看电视时姿势不端正,则可能导致脊柱弯曲的发生,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家长还应该帮助孩子控制看电视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不要过长。平时应该提醒孩子,约半小时让眼睛休息一下,看一看稍远一些的东西或者去室外望一望远;每过一个小时以后,还应该使眼睛休息几分钟。
看电视时,室内的光线要适宜。晚上看电视时,最好在电视机的侧面较远处放置一只瓦数较低、光线柔和的电灯。此外,多食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动物肝脏,以保持良好的视力。
5.规范全家人的收视习性7岁以前,儿童连续看电视不要超过半小时,7~9岁儿童不要超过1小时,10~12岁的儿童不要超过1.5小时,13~15岁的学生不要超过2小时。要改正孩子沉迷电视的坏毛病,需要父母一起重新检讨收视习性,规划出每日固定的收视时段,让孩子明确知道何时才是他的收视时间,父母也要以身作则遵守规定,带领孩子改变惯有的收视习性。
孩子喜欢看电视,并能从电视中汲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父母应该多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看电视习惯,引导孩子正确、科学地看电视。在看电视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及时为孩子解答疑惑,引导孩子思考,从而拓宽孩子的思路,增加孩子的积累。
(七)多陪孩子玩益智游戏
益智游戏是指那些通过一定的逻辑或是数学、物理、化学甚至是自己设定的原理来完成一定任务的小游戏。益智游戏通常以游戏的形式锻炼了游戏者的脑、眼、手等,使人们获得身心健康,增强自身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维敏捷性。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的益智游戏娱乐性也十分强,既好玩又耐玩。
据英国皇家科学院研究发现,经常玩益智游戏的人,比不玩的人平均智商高出11分左右,大脑开放性思维能力较高。美国医学专家也发现,50岁以前开始玩成人益智游戏的人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只有普通人群的32%,而从小就玩益智游戏的人发病率不到普通人群发病率的1%。由此可见,多陪孩子玩益智游戏,能很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也能让降低父母自己患病的几率。
1.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不同的益智游戏益智游戏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规则,但是不同的游戏有不同的侧重。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适合的益智游戏,在游戏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孩子的各项能力。
年龄小一些的孩子,父母应该重点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因为年龄小的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感官的刺激。这个阶段,父母可以选择“分类”、“找茬”、“连连看”、“对对碰”等游戏,帮助孩子在充分观察的前提下,找出相同的物品,对物品进行分类或是找出所给图画的不同之处。
随着孩子的成长,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选择“猜谜”、“脑筋急转弯”、“逻辑推理”、“数字推理”、“记忆力”等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轻松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2.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不同的益智游戏游戏之于孩子,就像是工作对于成人。不同的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同样的,不同性格的孩子,也应该选择不同的益智游戏。
益智游戏虽然能很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但是父母不应该忽视了它本身的“游戏性”。在为孩子选择益智游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考虑孩子的性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让孩子更好地在游戏中成长。
专注力差的孩子,家长可以教孩子玩棋类游戏,如跳棋、围棋、象棋等,这些游戏不仅有趣,还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全局观念,同时培养孩子的耐性和专注力。
思维比较局限的孩子,家长可以选择“猜谜游戏”、“脑筋急转弯”、“数字推理”、“侦探游戏”等,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引导孩子多角度思考,发散孩子的思维。
性格霸道的孩子,家长可以选择“纸牌”、“角色扮演”等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与人合作的重要性,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
家长在和孩子一起玩益智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游戏对孩子最大的锻炼是哪一方面,这样才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不会只是把游戏当做游戏。
3.玩益智游戏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益智游戏本身鼓励孩子积极思考、积极动手做,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益智游戏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充分表达意愿的机会。孩子能否得出正确答案、有没有成功完成任务,都比不上孩子主动思考有意义。在玩游戏的过程中,父母应重在鼓励孩子多角度看问题,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发散孩子的思维,开阔孩子的视野,而不应一味强调游戏结果。
优秀的益智游戏很好地将游戏的娱乐性和益智性结合起来,在游戏过程中能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发散孩子的思维,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父母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格,为孩子挑选的益智游戏能让孩子在获得快乐的同时,轻松地长知识,很好地开发孩子的潜能。
(八)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
晴晴今年11岁,从小体弱多病,用妈妈的话说就是“吃药长大的”。每当冬天来临,晴晴就没完没了地感冒,于是在请假休息中把功课耽误了。后来,晴晴的妈妈从一位健身教练那里得知,健美操是一种有氧运动,能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锻炼人的心肺功能,所以就给晴晴办了一张健身卡,每星期都带她去练一到两次健美操。
刚开始练习时,由于长时间没有运动,晴晴浑身上下觉得疼痛。她有点儿想放弃,但是在妈妈的鼓励下,她还是坚持下来了。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晴晴再也不会因为练健美操而感到身体不适。相反,她渐渐感觉练完健美操身心舒畅,学习时也更有精神。让妈妈感到欣慰的是,晴晴的体质增强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经常感冒,也变得比以前更坚强。
生命在于运动,无论孩子体质弱还是体质强,坚持体育锻炼都不可缺少。让孩子从小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体魄,增强孩子抵抗疾病的能力,还能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有必要把体育放在孩子教育的重要位置。孩子做事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也较容易转移,如果父母放松督促,孩子在体育锻炼上也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会降低体育锻炼的效果。那父母到底该如何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呢?
1.告诉孩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所有人眼中,小华是一个学习勤奋、刻苦的好学生,各科成绩都很优异。在学校认真学习不算,每天放学后,小华就匆匆回家,然后学习到深夜。她每天的生活都在模式化中进行,基本上是两点一线:教室——家。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学习上,连学校的早操锻炼都不愿参加,体育课也总是找借口请假。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小华的身体条件特别差,感冒是家常便饭,而且时常头晕耳鸣。老师建议小华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小华却不以为然,小华的父母也觉得她应该抓紧时间学习。结果,中考前夕,小华因为精神压力过大,身体超负荷,晕倒在教室里。小华的家长非常后悔。
因为体质差,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业,我们应该以此为教训。对孩子来说,学习无疑是主要任务,然而体育锻炼同样不可忽视,因为要想学得好,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要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足够的精力和体力是必要的保证,而这必须通过体育锻炼得来。如果忽视体育,即使孩子学习再勤奋,学习成绩再好,他也会成为“跛子”。
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孩子明白“健康的体魄是做好任何事的前提”,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获取成功的重要条件。
2.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往往怕吃苦,缺乏毅力,很多孩子对于体育运动是能躲则躲,能逃就逃;或者因为大人疏于管理,除了学校的体育课,平时孩子干脆就没有运动意识。
让孩子动起来,强身健体,离不开父母的督促和提醒,而更有效的办法就是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不仅保证了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父母自己的体育课也补上了。
小影其实很有运动的天赋,什么东西都是一学就会,可就是懒,一有时间就待在家里看电视。有一天,爸爸对他说:“小影啊,我听你们体育老师说,你羽毛球打得不错。”小影得意地点点头。“那你教爸爸打打呗,你看爸爸这啤酒肚,他们都说运动减肥最有效最健康,你帮帮爸爸吧!”小影看了眼爸爸的肚子,有些不情愿地答应了。从那以后,每天下午放学后,小影都会和爸爸在小区楼下打一个小时的羽毛球。小影的技术很好,常常引来旁观人群的赞叹。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坚持了半年,爸爸的啤酒肚小了,小影也喜欢上了羽毛球,养成了每天锻炼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学会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选择孩子喜欢和适合孩子的体育项目,激发孩子的热情。在锻炼的过程中,要放下家长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习。父母的陪伴和鼓励能给孩子坚持的勇气和信心,让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
家长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体育项目以及各类项目的锻炼技巧和注意事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和帮助孩子科学地进行锻炼。
3.丰富体育锻炼的内容体育锻炼不应该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只要适合孩子的身体状况、能起到强身健体作用的运动或游戏,都可以纳入到家庭体育锻炼的范畴之中来。可以跑步、游泳、打球,也可以散步、跳绳、游戏,家长应征求孩子的意见,灵活选择。
另外锻炼的时间上,家长也应该灵活安排。不一定非要大块大块的时间,也不一定非要到室外,做家务、在家做一些简单的器械运动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垫上锻炼,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4.体育锻炼要循序渐进身体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一般在短期内不容易看到锻炼效果,家长和孩子不要灰心,更不要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不断提高。父母要了解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及孩子的运动兴趣取向,合理地安排运动时间、运动负荷。
英国的教育家洛克说:“健康的身体方有健全的精神。”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很多时候孩子不爱锻炼,是因为孩子没有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自我控制力差,不能很好的坚持。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多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帮助孩子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指导孩子科学锻炼,让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习惯。
(九)跟孩子一起回忆童年
“妈,今天班上有个同学说他九个月的时候就会走路了,我什么时候会走路的?”儿子一回家就缠着妈妈问。
妈妈让儿子等一等,不一会儿从房间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了翻回答儿子:“你啊,你是十个月零二十天的时候学会走路的。”儿子凑过来一看,原来妈妈手上拿的是一本记事本,详细地记录了他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哪天学会爬,什么时候站立,第一次叫妈妈,什么时候长出第一颗牙……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每一件事情旁边还留了爸爸妈妈当时的心情。儿子一看可激动了,干脆坐到妈妈旁边,一件一件细细询问,妈妈也一一回答,看到有趣的地方,母子两人还会一起开心大笑。儿子抱着妈妈的脖子说:“妈,你和我爸对我真好!”妈妈也觉得很幸福。
童年是人生最单纯、最美好的时段,每一个人都会怀念起那段无忧无虑单纯的快乐。每一个孩子其实都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充满了好奇,包括“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小时候乖不乖”、“我小时候聪不聪明”等等。对于孩子有记忆之后的成长经历,孩子也会时不时地怀念,希望能有人一起来分享。
父母和孩子一起回忆他的童年,能给家庭教育带来很多好处。
1.拉进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父母和孩子一起回忆童年,说起那些孩子不曾记起或是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体察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学会心疼父母。而父母在回忆的过程中,也可以重温孩子小时候的温情和初为人父母时的天伦之乐。和孩子一起回忆童年,在温馨的回忆中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感受爱的感动和成长的喜悦。
2.加深孩子的自我了解和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正确的自我认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个体对自我的觉察,或者说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经由记忆和思想的反应。在形成记忆之前的个体是不会有自我意识的,记忆是一切思想的基础,自我认识是个人在思想之上的对于环境的反应。因此,让孩子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是重要而且必要的。
童年是一生的基点,父母应该多跟孩子一起回忆他的童年,和他一起梳理他的成长过程,回忆他成长中一些有意义的事件。每一代人都有特有的童年经历和时代背景,和孩子一起回忆他的童年,可以加深孩子对自己出生的了解,加深孩子对成长环境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了解。父母和孩子一起回忆他的童年,能帮助孩子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对完善孩子的心灵和精神世界很有好处。
3.让孩子学会感恩和孩子一起回忆他的童年,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会让孩子学会感恩。他们会感激父母的养育和辛苦,会想念那些童年的玩伴,会感谢老师的每一句表扬。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就有了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懂得感恩的孩子,必定会珍视生命,用心去生活。
4.能加深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对同一件事情,父母和孩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对于童年的记忆也是一样。童年里发生的同一件事,由于家长和孩子的角度不同,所留下的记忆也会有差别。和孩子一起回忆他的童年,走进孩子的记忆,从孩子的角度去重温他的成长,帮助父母更好地了解孩子。
5.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孩子一起回忆他童年时候那些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能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力量。孩子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值得夸奖和骄傲的,和孩子一起回忆他的童年,回忆他的每一次成长进步,让他也看到那个一点点长大的了不起的自己。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增强孩子的自信,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孩子对自己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充满了好奇。每个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和孩子一起回忆他的童年,和他一起重温成长的每一次进步和感动。让孩子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了解自己,了解父母,学会感恩。让孩子懂得珍视生命,用心积极地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