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2100000002

第2章 散文辑(1)

(一)我们无处安放的哀伤

如果不相信灵魂不死,我们何以堪受这样的悲恸和绝望。

——题记

1

它是怎么来的?

5月12日,央视南院。那个阳光还算灿烂的下午,正在餐厅淘影碟,有人突然闯进来,表情怪异:地在动?动?

回到楼上,各栏目间已嘈成一团,所有人都站着,手机、座机不停敲键,成都、绵阳、都江堰……听筒里传来的全是沉寂。空荡、可怕的忙音,这是生死未卜的忙音,这是与世隔绝的忙音……至今,这忙音仍幻听般住在我耳朵里。

那是生命突然失明的感觉,它让你怀疑时空的真实性。

远方,远方怎么啦?难以置信的集体失踪!那股空白和哑默,是科幻片里才有的恐怖……你甚至觉得并非对方有问题,而是自己遭遇了不测。是的,我们被远方抛弃了,开除了,遗忘了。

没任何预兆,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大半个中国被袭击。

我们目瞪口呆。

一时间,忘了火炬往哪儿传,传到了哪儿。

几天后,有人这样描述那一刹的降临:“家门口,常有载重大货车过往,12号午后,又一阵轰隆隆,隔壁老曾没遇到这么大的动静,正准备出来骂街,没到门口地就晃了……事后才知,是北川那边的山塌了。”

所有活着的人,都只剩下一个身份:幸存者。生死存亡,简单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仅仅因为距离,因为你脚踩的位置,因为你恰好走到了某处。

我突然看清了一个事实:人生,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余生”。

我不会忘记那幅照片:一只石英钟睡在瓦砾间,指针对准14时28分。

这是它扔下的第一个夜晚。守着电视呆到天亮,我觉得入睡是可耻的。我知道,这个大雨滂沱的夜里,很多人会死去,很多灵魂会孤独远行……这样的夜,和1亿年前的夜没区别,冰冷无声,没有光亮,没有站着的东西……这样的夜,他们应有人陪。

13日下午,给已飞赴灾区的同事发了条短信:人最容易夜里死去,给废墟一点声音、一点光,哪怕用手机,让生命挺到天亮……汶川、北川、青川……中国版图上,没有谁像你镶嵌如此多的“川”字,然而现在,正是这一个个川,刺痛着泪腺和肋骨。知道吗,就在不久前,我还在《中国国家地理》“新天府评选”的对话中,大肆谄媚你天堂般的诗意,滔滔不绝以你为例,鼓吹“‘天府’就是沃土和乐土,就是全世界乞丐和懒汉都向往的地方……”想想忍不住脸红,你就这样羞辱了我。

是的,正因为那一个个川,才有了你的曲线和妖娆,才有了你深寺的桃花、竹林的茶香、马帮的铃声、雪山上的梦境……知道吗?你的美曾让我神魂颠倒,感动得我泪流满面。然而今天,这美竟成了天堑,成了饕餮之口,成了生离死别、咫尺千里的险阻,成了让人诅咒的墓穴……当然,这不是你的错。其实,我只是不敢正视你的罪。

是的,大地,我不恨你,即使你犯了天大的错。我只能不可救药地爱你,别无选择。

2

窗外,一排粗壮的白杨,密匝的枝头几乎贴到了玻璃。这些天,每见这些无动于衷的叶子,我总会想,在川西,在那10万平方公里的震墟上,最高者莫过于这些树了吧。想着想着,就会发呆,眼前掠过一些景象。

这个5月,一个人要想掩饰泪水实在太难。

我为那些来自前方的哭诉而流泪:消失的山峦,消失的村寨,消失的炊烟,消失的繁华……无数个家叠在了一起,叠成薄薄的一层瓦砾,肉眼望去,城墟一览无余。一条条川路被拧成了麻花,裂口深得能埋下轮胎,几千公里的盘旋路上会盘旋多少车?那一天,几乎没有车辆能到达目的地。

我为那些随处可见的情景而流泪:瓦砾上,一群无精打采的鸽子,一只不知所措的小狗的眼神,它们像忧郁的孤儿;天在哭,一位母亲站在废墟上,撑着伞,儿子被整栋楼最重的十字梁压住了,只露出头,母亲不分昼夜地守着;一位丈夫用绳子将妻子遗体绑在背上,跨上破旧的摩托车,他要把她带走,去一个干净的地方,男女贴得那么实,抱得那么紧,像是去蜜月旅行。

我为那些声音而流泪:一个10岁女孩在废墟下坚持了60小时,被挖出10分钟后去世,凋谢之前,她说“我饿得想吃泥”;教学楼废墟上,由于坍方险情,救援被命令暂停,一位战士跪下来大哭,对死死拖住他的同伴喊“让我再去救一个!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

我为那些永远的姿势而流泪:巨石下,男子的身体呈弓形死死罩着底下的女子,女子紧抱男子,两具遗体无法拆散,只好一起下葬。一位中学老师,撑开双臂护在课桌上,这个动作让4名学生活了下来……我为一排牙印而流泪:当一具具遗体入土时,一个小姑娘哭喊着冲出封锁线,士兵上前劝慰,突然,小姑娘抓起了一只胳膊,猛咬下去,胳膊一动没动,小姑娘又拔出胸针,对着它狠狠扎下……事后,士兵说:“如果我的痛能减轻她的痛,就让她咬吧。”

我为最后的哺乳而流泪:一个年轻的妈妈蜷缩着,上衣向上掀起,已停止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含乳沉睡,当她被轻轻抱起、与乳头分开时,立即哇哇大哭……我为那些伟大的诀别而流泪:震墟下,李佳萍鼓励身边的学生,一定要坚持,活下去,人生很美好……当预感自己快不行的时候,她用尚能活动的手,把另只手上的戒指摘下,塞给离她最近的邹红,“如果你能活着出去,把它交给我先生,告诉他和女儿,我爱他们,想他们”。杨云芬,一位被轮番救援几十小时的婆婆,在自感无望时,哀求大家不要再徒劳,去救别人,被一次次拒绝后,她用玻璃割破手腕,吞下金饰……在我看来,这份放弃和决不放弃,同等伟大。

我为那些天真而流泪:一个只有几岁的漂亮男孩,在被抬上担架后,竟举起脏兮兮的小手,朝解放军叔叔敬了个礼。一个叫薛枭的少年,被送上救护车时,竟对周围说:“叔叔,我想喝可乐,要冰冻的。”面对这些未褪色的稚气,我总想起某首老歌,“亲爱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是否遗失了心爱的礼物,在风中寻找,从清晨到日暮……”其实,我最想说的是,孩子,你们不需要太坚强,不坚强也是好孩子。

我为走远的读书声而流泪:14时28分,这是个最威胁课堂的时刻。地震最大的伤口,最大的受难群,就是书包。聚源中学的风雨操场,成了五月中国最大的灵堂,孩子的遗照挂满了天空,像一盏盏风筝组建的班级。映秀镇小学校长的头发一夜间白了,他的400个孩子,只剩下了百余人,镇上的长者哀叹,下一代没了……我还为一名乞丐流泪:某地大街上,捐赠箱前来了个残疾人,他只有半个身子,撑一块木板滑行,大家都以为他只是路过,可他竟然停住了,举起盛满碎币的缸子……看这幅图片时,我心头猛然揪紧,5·12之后,这世上又要增添多少拐杖和轮椅啊,可敬的兄弟,你是在帮自己的同路人吗?

我还为那最后的遗憾而流泪:陈坚,这个被压了70多小时的汉子,这个在电视直播中脱口“各位观众各位朋友,晚上好”的人,这个戏称自己是“世上第一个被三块预制板压得不能动弹”的人,这个在电话连线中告诉孕妻“我没啥远大目标,只想和你平淡过一辈子”的人,这个不忘为救援队喊“一、二、三”助威的人……就在被挖出、被抬上担架不久,竟再也不理睬他的观众了。

一位军医撕心裂腑地喊:陈坚,你这个浑蛋,为什么不挺住不挺住啊!

是的,这是肉体对精神的背叛,本来我们以为它们是一回事,可实际上不是。两者一点也不成正比。肉体甚至像一个奸细,在我们最以为胜券在握的时候发动偷袭。

是的,我们哭得那么伤心,像一群被抛弃的孩子,像失去了最熟悉的亲人。是的,如果你活下来,你将创造一个完美的奇迹,你将以一场神话般的胜利拯救这些天来人类的自卑和虚弱,你将感动全世界,不,你已经感动了全世界。

想起了一句话:即使死了,也要活下去。

放心吧陈坚,今后的日子里,我们替你活着,生活你的全部。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3

我为一座县城的湮灭而流泪:北川。

这个像火腿面包一样、被两片山紧紧夹住的城池,这个曾地动山摇、草木失色的地方,由于受损严重、山体松弛和堰塞湖之险,其废墟已无重建可能。从5月21日起,这座有着1400年县史的栖息地,将全面封闭,所有灾民和救援队撤出。等待它的,很可能是爆破或淹没。

画面上,那幅“欢迎您来到北川”的牌子,刺疼着我。

别了,北川。没有仪式,来不及留恋,来不及告别。

撤离前,他们匆匆去家的瓦砾上,焚一叠纸,烧几炷香,挖一点可带走或自感重要的东西,一只箱子、一块腊肉、一兜衣物、一缕从亲人头上剪下的青丝……一个年轻人抱着一幅婚纱照,捂在胸前,表情僵滞地往城外走。我知道,这是他唯一的生命行李了。

同事告诉我,撤离途中,常会有人突然掉头跑向高处,只为最后看一眼县城、老宅和那些刚刚拱起的新坟……我彻底懂了什么叫“背井离乡”。

前年,做唐山大地震30周年纪念节目,曾看到一位母亲给儿子动情地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洋房,最漂亮的是铁菩萨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面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开滦矿务局有自己的体育馆,带跳台的游泳池,还有一个有落地窗的漂亮的大舞厅……”

大地震的冷酷即于此,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我们的视觉和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纪念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唐山的图片都难觅。

震后,新一代的唐山人几乎完全失忆了。乃至一位美国人把他1972年途经此地时的旧照送来展览时,全唐山沸腾了,睹物思情,许多老人泣不成声。

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和概念,它是有容颜的,它需要物象对称,需要视觉凭证,需要细节还原,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能与眼前的故乡相认?

有人说过,百万唐山人虽同有一个祭日,却没有一个祭奠之地。30年来,对亡灵的召唤,一直是街头一堆堆凌乱的纸灰。

莫非北川也要面临类似的命运?一代后人将要在妈妈的讲述中虚拟故乡的模样?还有那些不知亲人葬于何处的幸存者,无数个清明和祭日,他们将因拿不准方向而在空旷中哭泣,甚至不知该朝对哪一丛山冈……还有那些连一张亲人照片都没来得及挖出的人,未来的某个时分,他们将因记不清亲人的脸庞而自责,而失声痛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代人的乡愁,一代人的祭日,一代人的哀伤……我知道它何时开始,却不知它何时结束。

4

我将记住一位同事的号啕大哭。

5月21日,在绵阳通往北川的山道上,一个老人挑着筐,踽踽而行。余震不断,北川已临封城,记者李小萌在回撤途中,迎面看见了这位逆行者,他太醒目了,因为已没人再使用他那个方向……老人很瘦小,叫朱元云,68岁,家被震塌了,在绵阳救助点躲了一周后,惦念地里的庄稼,想回去看看。

李小萌劝老人别往前走了,太危险,可老人执意回去,“俺要回去看看,看看麦子熟了没有,好把它收了,也给国家减轻点负担。”

又从北川那边过来了俩人,也挑着担,装着从家里刨出的一点吃食。他们也劝老人别回去,“那边危险得很”。

李小萌:“你现在这些东西,是你全部的家当吗?”

男子:“是,就这些喽。”

李小萌:“你家人呢?有孩子吗?”

男子:“死喽,娃儿都死喽。”

李小萌:“那你妻子呢?”

男子:“老婆,我老婆也死喽。”

李小萌:“还有其他家人吗?”

男子:“我妈,她也死喽。”

李小萌:“一家四口,就剩你一人了?”

男子:“就剩我一个喽。”

另一男子:“他们死的死喽,我们活下的要好好活。”

俩人与老人道声别,走了。

自始至终,他们的语调、神情都和老人一样,平静,轻淡,没一点多余的东西。

无奈,李小萌嘱咐老人把口罩戴好,路上小心。

走出了几十米,那背影似乎想起了什么,转过身:“谢谢你们操心喽。”

孤独的扁担一点点远去,朝着空无一人的方向……几秒钟后,李小萌突然扭脸号啕大哭,那哭声很大、很剧烈,也很可怜……当在电视上看到这几秒的哭时,我再次感到肩头发颤。虽然我已被它震撼过一回了,那是在编辑机房。事实上,小萌哭得比电视上更久更厉害,为“播出安全”,被剪短了。按惯例,那哭是要整个被剪掉的,可那天竟意外留住了。这是央视的幸运。

庄稼在那儿,庄稼人不能不回去——这是本分,是骨子里的基因,是祖祖辈辈的规矩。老人遵守的,就是这规矩。这就是事情的全部真相。

是啊,规矩就是真理。正是这真理,养活了无数的人,我,我们。老乡们的平淡让我感动,李小萌的失态也让我感动。那哭是职业之外、纯属个人的,但它却让我对所在的职业充满敬意和幻想。

我还羡慕小萌,她终于不再隐瞒,不再克制,不再掩饰。

这些天来,我终于听到了自由的大哭。

哭和泪不一样。放声大哭,是灵魂能量的一次迸溅,一次肆意的井喷。

它安放了我们无处安放的哀伤。

5

一个在震墟上呆了半月的新华社朋友说,回北京的第一个清晨,从昏睡中揉开眼,当隐约听到鸟叫,当看见窗帘缝中漏进的第一束光,他掩面长泣……他说难以置信这是真的,昨天还是废墟,还是阴雨连绵,还是和衣而卧……他说受不了这种异样,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空气,没有粉尘,没有螺旋桨、急救车、消防车、起重机的尖厉与轰鸣;脚踩在地上,没有颤巍巍的反射……他说受不了这静,太腐败了,有犯罪感,对不住昨天仍与之一起的那些人,他说想再回去。

是的,我理解你说的。

是的,我们真的变了。从惊天动地的那一刹,生活变了很多。泪水让我们变得洁净,感动让我们变得柔软,震撼让我们变得亲密,哀容让我们变得谦卑,大恸让我们变得慷慨,剧痛让我们对人生有了醒悟……72小时的黑白世界,让我们前所未有地体会到了那个早就存在的“生命共同体”的存在。

那么,我们还会再变回去吗?惯性会让我们原路折返——会再次把我们打回原形、收入囊中吗?哪一个更像我们自己,更接近我们的本来和未来?

祝福这个“共同体”吧,它不能辜负那么大的牺牲,不能虚掷那么高的成本和代价。

即使不能飞翔,即使还要匍匐,也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前行。

2008年5月30日

(二)汶川的樱桃红了

5月的高原,樱桃又红了。

然而,此时的它们,却无人采撷。命运将之留给了枝头,留给了无边的空寂和凋零。

例年的5月,若从都江堰前往九寨沟,在北纬31度、东经103.4度这个地方,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停车,走向那些红盈盈的箩筐。

我一直觉得,樱桃是最让人心神荡漾的东西,盯着它,就像盯着一粒从《诗经》里飞出的词,那缕冰澈之光和肌肤的柔莹,会把你拖入梦幻……世上有一个网址,叫“汶川信息港”。每年5月,这里总会贴出一些漫山樱桃的图片,有的是旅行摄影,赞美高原小城的风物,有的是果园写真,充当农贸特产的广告。

不出所料,从5月12号午后起,这家网站就再没有更新的迹象。樱桃的图片仍在,但是去年的。像所有地方信息港一样,它也有一个论坛版块,叫“汶川龙门阵”。我用鼠标轻触着它,迟疑了会儿,双击。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代文学大作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俄苏现代文学大作

    主要讲了俄国现代文学精品和苏联现代文学精品两大部分,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2)

    世界最具欣赏性的优美散文(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天地颂(第三部)

    天地颂(第三部)

    “两弹一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的历史奇迹,不仅是增强国威的科学技术成就,也是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财富,以一种永恒的创造之魂铸成中华民族不朽的丰碑。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永不言老的革命激情,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十年打磨,推出了洋洋洒洒的巨著《天地颂——“两弹一星”百年揭秘》,为我们留下了又一红色记忆。"
  •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我的幸福何处安放

    我的幸福何处安放

    作者通过对十几位花季少女的采访,将她们只差一步就幸福的经历用口述实录的形式展现出来,其中包括了她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经常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的帮助,愿与读者产生共鸣,莫要重蹈覆辙,再次踏上不幸的旅程,更愿每个长辈用温和、恰当的方式带自己的孩子度过那段宝贵的青春岁月。花季少女如同浩瀚的海洋,表面上的起伏不定,是因为内心的汹涌澎湃。每一个激流或暗礁都是她们内心面临的困惑、挣扎、挑战与无助。
热门推荐
  • 妖孽太猛

    妖孽太猛

    “妈咪……你是……开玩笑的吧!”韩筱米不确定的问,因为她那老狐狸妈咪,完全就没有一点说笑的样子,她不过是抱着一点点小小的希望而已。“你看我像是说笑的吗?”“妈咪!你有没有搞错?我才十九岁?”韩筱米终于忍不住大声抗议起来。“有什么关系?你如果担心的是结婚年龄的问题的话,那你就不用担心了!因为你再过六十三天就二十了,你冯妈妈和她儿子这点时间还是能等的!”他?他回来了?韩筱米……
  • 果香飘飘

    果香飘飘

    林果香在20岁的时候通过爷爷给的传家古玉穿回了前世,一醒来却发现:大嫂吵,婆婆闹,大姑一家看热闹。秀才软弱,大伯木讷,还有一堆极品邻居时不时的跑来添油加醋,一家子好不热闹。这些都不怕,咱会功夫,大不了一棍打之。可是为什么自己这个未婚人士不但成了两个孩子的妈而且肚子里那个还未出生便不幸夭折?算了,既然成了人家的妈那就要尽到该尽的责任,且看她与恶婆婆和大嫂等一切阻碍她过幸福小日子的恶势力作斗争。
  • 奉子相夫

    奉子相夫

    才死三天,未抬出门,就有人来打娃,惦记老公?岂有此理,孰可忍,孰不可忍! 占了人家的躯壳,做了人家的娘,好歹替人家出头,维护奶娃权益,夺回奶娃他爹,看正妻死而复生,坚决打击狐媚小三...... 啥?俺没资格?俺可是三媒六聘,八抬大轿抬进你家大门,拜了天地宗祠牌位的!有木有?到底有木有?
  • 陶娃子的爱恨情仇

    陶娃子的爱恨情仇

    后来制陶人的妻子不得不背井离乡,他们追踪过女魔头、降服了吸血怪兽、跟火狐狸斗智斗勇……然而,拜刘志为师傅,陶娃子也失败过,师徒二人历经千辛万苦,陶娃娃本是陶瓷世家祖传下来的一个镇窑之物,他在与山大神周旋时,在她临走时把陶娃娃送给了刘志。种种磨难……他们得到了玉仙神龟和跟屁虫神奇的帮助,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妖魔鬼怪,因为被宦官的孙子发现,非要这个陶娃娃。陶娃娃显灵之后,发誓要为陶人怪讨回公道。制陶人怪死后,用智慧和勇敢清除了障碍。一路上,县太爷刘志为了给制陶人伸张正义,却被奸人顶替。于是,喝下了不该喝的忘情茶……,他的妻子到县衙去告。制陶人哪里会把镇窑之宝送人?便惹来了杀身之祸
  • 让成功来敲门

    让成功来敲门

    天资+机遇+优良性格=成功。从这个人生成功的公式出发,本书分别探讨了天资——人生成功基础,本书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认为,机遇人生成功阶梯,优良性格人生成功的关键。围绕成功公式,进一步分析和诠释如何开发天资潜力、如何把握机遇、如何认清自己的性格以及修炼性格的八大途径和方法
  • 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历史的底稿:晚近中国的另类观察Ⅱ

    继《历史的坏脾气》之后,推出了第二本《历史的底稿》。两本书的观察怎样另类,有何特别,用张鸣的话概括,可以是四个字“不合时宜”。《历史的底稿》的序言里,他说出了“不合时宜”的原因:在社会生活里,一个稍有个性的人,常常会感到窒息。打破这种窒息,对我来说,就是时不时地发一点不合时宜的怪论。其实也不怪,都是些用常识的理性判断出来的常识而已。张鸣写晚近中国的两本书,引述的不是什么大事件和大话题,都是些逸闻趣事中的人情世故。《历史的底稿》里,牙刷、辫子、人头像章文人的舌头以及义和团的药方都被作者拿来当题目,乍一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不了历史这本大书的,却又能被作者扯出不简单的命题来。
  • 冰肌玉仙

    冰肌玉仙

    一个天生没有灵根,被所谓“仙人”断定无法修炼的农家少女,无意中获得了一只奇异的纹叶雕花翡翠碧玉钗…… 从而获得了罕见的冰灵根,血液更是化成紫色,拥有了提升炼丹百分之百成功率的逆天神效…… 在无限的星空里,探索长生的奥妙,冰封万里,冰河咆哮,成就冰之极致。 这里有正统的修仙,也有很萌很有趣的黄金小兽,进来看看吧,您一定不会失望!
  • 佛解人生

    佛解人生

    本书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如果有人问:阴历和阳历是怎么来的?篮球队中为什么没有1、2、3号队员?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天的枫叶为何会变红?为什么日食发生在初一而不是十五?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吗?如果不是,那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您能答得出来吗?也许您已经发现,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您所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文化。本书内容广泛,涵盖文学艺术、科举教育、官政典制、科技发明、风俗礼仪、衣食起居、节日节气、天文历法、宗教哲学、体育娱乐、医疗保健、建筑园林、考古文物、自然生物、地理景观、历史军事、政治经济等文化的各个层面,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沽龙引

    沽龙引

    别问我龙的出生,我们都是华夏龙的传人,那些从人类文明长河里漫游过的几千年。是龙族们念念不忘的前世今生,有幸的是今天我们都活到了2012,龙年里那些被人遗忘的故事你还记得哪些?我曾为魔幻中红龙在永恒之井大爆炸前投下的那里魔幻种子而感动了一个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