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赞赏商人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为商人争取平等政治地位。《墨经》研究商品交换的规律:“价宜则售。”“价也宜不宜,在欲不欲。”“价宜,贵贱也。”商品价格合适,就能交易成功。商品价格合适,不单由卖方决定,是买卖双方决定:买卖双方都愿意。商品售价可变,或升或降,太低买方愿意,卖方不愿意,太高卖方愿意,买方不愿意。找到一个关节点,买卖双方都可接受,就是合适的价格。“欲”即买卖双方愿意。这是从观察大量商品交换活动得出。买卖双方在市场上讨价还价,经过唇舌争,货比三家,买的愿买,卖的愿卖,价格合适则成交。这是品交换活动的规律。
我国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类市场逐步建立,各交易活跃。大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小到在早市买菜,“价宜赙售”的规律无处不在。“价宜不宜,在欲不欲”的道理,对主义市场经济有现实意义。商品交换是自愿的活动,不能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自主经营。产品定价、销售,由市场调节,企业自主,行政不得干预。人为压价,打“白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容。商品价格总水平由总的供求关系决定。《墨经》说:“买无在反其贾价。刀籴相为价。刀轻则籴不贵,刀重则籴不王刀无变,籴有变。岁变籴,则岁变刀。”籴是买米,泛指商品,这里姑且就粮食而言。
“刀籴相为价”,即刀(货币)和粮食互为等价物。如“1担米=5枚刀币”。在这个公式中,如果把刀币作为等价物,就是说1担米值5枚刀币”。如果把米作为等价物,就是说:“5枚刀币值1担米”。刀币作为货币,具有一般等价物的形态,通常用它的变化,说明商品的贵贱。
“刀轻则籴不贵,刀重则籴不易”,是通常的看法。如“1担米=2枚刀币”,这是“刀轻则籴不贵”。“1担米=10枚刀币”,这是“刀重则籴不易”。从这两个公式看,变化的是刀币。但墨家超出通常看法,认为在这里真正变化的不是“刀”,是“籴”。如果原来“5枚刀币=1担米”,现在相应的变化是:“5枚刀币=2.5担米”,或“5枚刀币=0.5担米”。“刀”是国家发行的货币,不会随便变化,“籴”因年景不同,经常变化。丰收年,粮食供应充足,5枚刀币值2.5担米。歉收年,粮食供应紧张,5枚刀币值0.5担米。“岁”(年景)使籴发生变化,才感到刀发生变化。既然刀不变,所以说“买无贵”。认识到这一点,就应把等价关系反过来看,这就是“说在反其价”。
墨家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上看物价,发现“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物价下跌;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物价上升”的普遍规律。今天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交换,与墨家当时相比,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一点没变,就是物价涨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把物价波动控制在合理幅度内是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不是用行政手段、强行限制商品的价格变动,而是控制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墨学与政治一尚贤和人才何谓贤人?《尚贤上》载墨子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贤人是道德高尚、能说会道、知识广博的人。《说文》:“贤,多才也。”《玉篇》:“贤,有善行也。”贤人有多方面的才能,有善良的德行,德才兼备。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贤人的道德是为人民谋利益,让老百姓得温饱,让社会安定。
《耕柱》载墨子把“谈辩”看作“为义”的手段,墨子“上说诸侯,下说列士”,“遍从人而说”,是为了实现理想事业。为提高谈话辩论的技巧,墨家专精辩学,辩学是墨家的主课,相当于逻辑。毛泽东制定《工作方法60条》,第43条是“学点文法和逻辑”,用意是提高干部的文化素养,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尚贤中》载墨子说:“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担任各级管理职务的贤人,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熟悉各种业务知识,懂得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各司其职,各胜其任。
3.不党不偏
宗法制社会的普遍现象是“任人唯亲”。墨子提出打破宗法制“任人唯亲”的用人原则,不分血缘亲疏、等级贵贱,“任人唯贤”。《尚贤中》载墨子说:“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尚贤”即“任人唯贤”。“不党父兄,不偏富贵”,是否定血缘宗法制的用人原则,否定贵族垄断政治的特权。
儒家主张“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论语·泰伯》载孔子说“故旧不遗。”《论语·微子》载孔子说:“故旧无大故,则不弃。”孔子也说“举贤才”,但他的“举贤才”不如墨子的“尚贤”更有颠覆性、革命性,墨子主张彻底同世卿世禄制的用人原则决裂。
墨子主张从“农与工肆之人”中选贤任能,为农、工、商业者,争取参与政治的权力。《尚贤上》载墨子说:“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主张让权力职位有流动性和竞争性,给农、工、商业者凭自身的德与能参与政治的平等机会。
怎样用贤?第一,尊贤。贤能之士,有德有才,可胜重任。《亲士》比喻说:“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须有宽阔胸怀,容纳贤才。第二,爱贤。《亲士》比喻说:“今有五锥,此其锸,锸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先竭。”“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日:太盛难守也。”最锐利的锥子先用折,最锋利的刀刃先磨光,最甜的井水先喝光。比干忠直被剖心,孟贲勇力被杀死,吴起变法有功被车裂,贤人常因其优长被毁灭,所谓“太盛难守”,贤才应该给予特别爱护。4.尚贤的意义墨子的尚贤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尚贤上》载墨子说:“贤良之士”,“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亲士》说:“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当今世界竞争激烈,人才竞争更甚。重视和重用人才,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邓小平说:“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①
墨子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代表正确的用人路线。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②这是对墨子“任人唯贤”路线的肯定,是今天应继续坚持的用人路线。
《尚贤中》载墨子说:“亲戚则使之,无故富贵、面目佼好使之。”这种情况至今还时有发生。又说:“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这一原则至今也没完全实现,做到“任人唯贤”仍需付出巨大努力。二尚同和管理
墨子认为,必须把贤人政治推广到全国,到处都用贤人管理。《尚同下》载墨子说:“尚同为政之本,而治之要。”“尚贤”这个“为政之本”是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尚同”这个政之本”是解决“怎样管理”的问题。二者都是治理的根本。
“尚同”即“上同”,全国同一于上,前提是全国各级管理职位都由贤人担任,让贤人“一同天下之义”,实现社会安定,天下太平,这是墨子的理想。
“尚同”有“上下通情”的含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信息畅通。《尚同下》载墨子说:“千里之外有贤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赏之。千里之内有暴人焉,其乡里之人,皆未之均闻见也,圣王得而罚之。故唯毋以圣王为聪耳明目与?岂能一视而通见干里之外哉?一听而通闻千里之外哉?圣王不往而视也,不就而听也。然而使天下之为寇乱盗贼者,周流天下无所重足者,何也?其以尚同为政善也。”这种隋况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是一种理想。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日,借助互联网等条件很容易做到,真可以说:“弹指一挥间,千里如眼前。”《尚同中》载墨子说,理想的天子、圣人能够明知“数千万里之外”的事情,人们吃惊地说:“天子之视听也神!”天子的眼睛、耳朵,简直像神!
墨子的回答是:“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己思虑。使入之股肱,助己动作。助之视听者众,则其所闻见者远矣。助之言谈者众,则其德音之所抚循者博矣。助己之思虑者众,则其谋度速得矣。助之动作者众,则其举事速成矣。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日: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这种解释包含科学道理。天子、圣人之所以能够如此,并非因为是神,而是集中了群众智慧的结果。当代管理快捷高效,信息畅通,是各级行政机构配置了先进通信设备,制定了严密规章制度,保证了快捷高效,信息畅通。
梁启超《子墨子学说》认为,墨子的国家起源论同于“民约论”:“墨子之政术民约论派之政术也,泰西民约主义,起于霍布斯,盛于洛克,而大成于卢梭。墨子之说,则视霍布斯为优,而精密不逮卢、洛二氏。”认为墨家政治理想与社会主义相通:“墨子政术,非国家主义,而世界主义、社会主义也”,“举国界家界尽破之,而一归于大同,是墨子根本之理想也。”
台湾学者周长辉说:“墨子的尚同尚贤的理想,可以说是一种很完整的‘民主集权的政治”。张伟国说:“墨子的政治理想就算以西洋现代民主政治理想比,也绝不失色。在迎合中国现实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来说,墨子政治理想的价值,不一定在西洋现代民主政治理想之下。”②
《尚同下》载墨子说:“凡使民尚同者,爱民不疾,民无可使。日:必疾爱而使之,致信而持之。”上同的前提是贤人在上,爱民利民。让下级服从,首先须爱护下级,了解下情,顺从民意。集中统一,以反映、汇聚民意为基础。墨子鼓励谏争,认为“令之俯则俯,令之仰则仰”的驯服工具,不是忠臣。墨子的尚同论,对现今的行政管理有积极启发意义。墨学与伦理一兼爱互助
伦理是墨学的重要内容,墨家伦理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型代表,“兼爱”是墨家伦理的重要论题,是墨家的道德理想为战国时期墨家师徒所热忱向往,执著追求。墨家“兼爱”是萑代人道主义的典范,有重要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价值。墨家对“兼爱”多角度、多方面的巧妙论证极富启发意义,值得今人借鉴。1.混乱起因《兼爱上》载墨子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关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兼爱中》载墨子说:“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创立学说,以社会治理为终极目标,“兼爱”是墨子医治社会疾病的药方,他认为社会混乱起因于“不相爱”,对症下药,就要用“兼爱”代替“偏爱”、“别爱”,天下才能由乱到治。社会经济、政治决定伦理道德,伦理道德又对社会经济、政治发生反作用。《诗·小雅》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优秀情操令人敬仰,崇高的德行值得效法。道德教育是提高精神素质、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环节。高尚道德目标是行为的准绳、精神的寄托。墨子倡导“兼爱”是古代人道主义的典范。墨子追求理想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美好愿望值得肯定。
2.兼以易别
《兼爱下》说:“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也,其说将必无可焉。是故子墨子日:兼以易别。”墨子提出辩论学的原则:驳倒别人的错误论题,一定要有自己的正确论题代替。只反对别人论题,没有代之以自己的论题,就像用水救水,用火救火,是恶性循环。墨子提出用“兼爱”代替儒家的“偏爱”、“别爱”。“兼”字本意是一手执二禾,一只手拿两株禾苗,引申为整体、普遍、全部、所有、一切。“兼爱”是普遍平等的爱、没有差别的爱,不分血缘亲疏和等级贯贱。
《孟子·滕文公上》载墨者夷之主张“爱无差等”,主张施爱不分差别和等级。墨家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非儒》说:“儒者日:亲亲有差(等次),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儒家有差别、等级的爱是“偏爱”、“别爱”。
《墨经》定义:“偏也者,兼之体也。”“体,分于兼也。”又说:“权者两而勿偏。”“偏”和“兼’’是对立概念。“兼爱”是普遍平等的爱,“偏爱”、“别爱”是局部的爱,有差别、分等级的爱。“兼爱”和“偏爱”、“别爱”是墨、儒两家对立的道德理想和原则。
3.兴利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