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0400000006

第6章 军刀背后的心机(3)

张作霖与他集团的主要成员的关系中,有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分肥法则”,虽然这种法则主要存在于他来自“绿林班底”的老派成员之间。“分肥”源于绿林社会的分赃。对关东土匪而言,行劫、诈财之后,同伙间的分赃活动是至关紧要的。分赃的原则是要分得均,无论功劳大小一人一份,否则就不仗义,当家的如果匿财独吞,那就犯了江湖大忌,除非他想裹财潜逃,洗手不干,而且还要冒随时受到制裁的风险,自然这样做的结果是匪伙离散,彼此火并。施惠与受惠不同,这种分赃行为在参预者眼中并非出于首领的恩赐,而是一种义务,一种对共同占有物理所当然的分割。

对于奉系集团的某些主要成员,张作霖向来不在乎给他们以有权、有兵、有地盘的位置,打下了新地盘,也照样一块一块分出去,尽管第一次直奉战后老派事实上在军事方面已无甚作用,但奉系集团主要地盘仍由这些人把握。对于新派没有地盘的抱怨,张作霖认为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必须象嫁闺女似的一个一个地来,老派资格老,自然要早一些“嫁出去”。

“分肥法则”与前边讲过的结盟意识的仗义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动关系,发生在张作霖身上的一个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这种关系。说是有一回张作霖部下的一个旅长挪了二十四万军饷,正当他打算逃跑或自杀时被张作霖知道,在一顿臭骂之后,该旅长表示要以自杀谢罪,结果张作霖又接着骂道:“你小子太没出息,一个人的生命,岂只值二十四万元,你跟咱们做事,还怕没钱用吗?你好好把军队带好,这笔钱我拨给你好了。”活脱脱一幅兄弟赌输了自己的份子,大哥在责骂之后,又给贴上的黑道仗义图,背后隐蕴那种不在乎钱财(赃物,来的容易),只看重兄弟,看重兄弟关系这种在“分脏”题目下的仗义疏财精神。

4、奉系军阀的儒化政策

与历史上游民取得政权就变得“儒化”一样,奉系军阀集团自“成气候”那天起,便开始进行自身的“正统化”。其集团维系意识中的“儒学”成份第次加重,逐渐地与传统型的军阀趋同。幸好张作霖1928年就命丧皇姑屯,如果天假以时日,也许最终我们在他与“吴小鬼”(吴佩孚)之间就找不出什么质的差别了。

张作霖做胡匪时“本不知书”,但“自当政以来,必日习数字,初仅能书姓名,继则能书准驳”,张口骂娘,杀人如麻的“胡帅”开始装斯文,居然宣称:“吾此位得自马上,然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地方贤俊如不我弃,当不辞卑辞厚币以招之。”竟然也懂得延揽文士,于是在他的“卑辞厚币”下,一批辽沈地方具有“功名”的早就不甘寂寞的“名士”聚于他的名下,如王永江、袁金铠、孙百斛、谈国恒等,形成了奉系集团的“文治派”。

与此同时,斗大字不识一筐,不知儒学为何物的张作霖开始提倡尊孔读经。并下令别出心裁地把四书分科编订,列为各级学校的必修教材,把儒化教育贯彻于中小学教育之中,甚至步过去封建帝王的后尘,煞有介事地召开什么“乡老会议”。在他力图一温皇帝梦的1927年,其儒化政策达到了顶峰,居然对京津等市的现代教育横加摧残,以所谓恢复礼教为名禁止男女同校,还下令制定礼制,准备次年祀孔,再一次重现了袁世凯当年为过皇帝瘾而做的预备动作。

但是张作霖毕竟不同于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乃至后来的蒋介石这些多少读过几天“四书”,儒学背景较深的军阀,他推行儒化政策,采用儒术,起用儒才,多带有生硬和不自然的味道,集团内“文治派”的出现也主要是出于敛财征税的需要,终张作霖之一生,奉军中的教化空气始终淡的可怜。他的统治方法也往往匪气十足,动辄杀人,所谓“昔汉高祖约法三章,余唯约法一章”,即干不好就枪毙。 “对传统权术的袭刚也带有拙劣的模仿气味,如郭松龄反奉失败后,他盛宴“文武百官”,以示庆贺,在酒酣耳热之际,张的随从忽然抬进一个“密箱”,向张作霖报告说,“箱中皆是郭鬼子死后所搜得城内人和郭鬼子的密件”,一时间举座惊慌,在众文武魂不守舍之际,张作霖却下令将箱内之物全部烧掉,不再追究。从头到尾全部照抄曹操的故技,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可鄙。连“文治派”的首领,一向为张作霖所器重的王永江也认为这位“绿林大学”毕业的一主儿的所行所为,既象“腐儒”又带有“鲁莽莽智术”的味道。

奉系财神王永江曾对张作霖有一个评价:“总字(指张作霖,引者注)脑筋最简单,又最杂乱”。原本只想着升官发财的“马贼”。之所以居然头脑杂乱起来,无非是源于他力图改变形象的意识变革,强烈的功利心使得他原本简单思想中杂七杂八,匆匆忙忙地揉进了各种货色,而原来单一的思维方式与率直的性格却没有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他的思想意识呈现出既最简单,又最杂乱的两极对立和割裂的特征,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特征,才赋予张作霖和他的奉系如此多的传奇色彩。

Ⅲ “中西合璧”——阎锡山

属于这种类型的军阀多少在统治形式上借用了若干西化的因素,甚至拿来了某些属于西方文化的思想素材点缀其集团维系意识,可以说他们是属于“嫁接型”的果实,中学其内,西学其外,如果说传统型的军阀集团维系意识的外部特征是“复古”,那么这类军阀的外貌则是“求新”。在他们之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人称“民国不倒翁”的山西王阎锡山。

东洋的日本士官学校,曾出过不少曾经吒咤中国政坛军界的风云人物,如有功于反清革命的“士官三杰”(吴禄贞,张绍曾、蓝天蔚),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讨袁英杰蔡锷,及割据多年的孙传芳、唐继尧和阎锡山,还有后起之秀何应钦与王柏龄等。尽管有浓烈封建气息,强烈的蛮勇氛围,多年正规的政治化军事教育,毕竟给了他们某些在国内无法感受的“欧化”熏陶,从而在他们的行为模式上打上“留学”的烙印。

阎锡山作为士官生中的一员,多年留学日本的经历,虽然没有在军事知识方面有多少长进,但平时耳濡目染日本社会畸态的“敬军尚武”风尚,****的教育和社会组织,使他对风靡一时的****政治理论深感兴趣。主政山西不久,就编写了《****谭问答》的小册子,热切地主张“政府以军国为政策,教育以军国为教育,社会以军国为组织”,以为“不如此,则国权不张,国力不固”。以后,随着时代的前进,阎锡山不间断地撷取某些时髦的主张与主义,装饰他的维系思想,甚至花钱召集社会思想名流入晋,开会讨论所谓社会人生问题。深不可测的城府,极度圆滑的个性与强烈的趋时嗜好,既是阎锡山的为人风格,又是他的思想特征。任何一个军阀集团,也没有晋系那样的严整,施行土地、人民、军队三位一体,从下到上的立体控制与教育化。

1、阎锡山的“几希”哲学

阎锡山是个热衷于谈玄的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诸如理与气,心与物,知与行等等字眼,时常在他的文述中出现,而且他还有个惯于把别人的理论“晋化”或者说“阎化”的癖病,无论是王阳明、曾国藩还是俾斯麦和伊藤博文,甚至于共产主义的片言只语,他都能生吞活剥地烩在山西这一锅里,贴上“阎记”的标签。作为阎锡山维系意识理论基础的政治哲学,也是这样从陆王心学里扒下并化出来的。

阎锡山的哲学可以名之曰“几希”哲学,因为“几希”这个怪词是他奢谈心情时使用率最高的一个。所谓“儿希”即孟子所说的:“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中的那个“几希”。阎锡山认为,“这一点‘几希’,系与生俱来,是人独得的,极为可贵。”人生来带有这么个无形的“灵通宝玉”,所以是为人,禽兽没有,所以为人所食。这宝贵的“几希”是个什么东西呢?“几希,即良知良能包。”按阎的说法,人的意识或者说精神世界可以一分为二,“曰良知良能,日感知感能。良知良能自然能别是非,明善恶,是为人生之本能,感知感能,则非感于己,而无所知能。如日无色则见不动,耳无声则闻不动之类”。相应的,人心也有两层: 内心和外心,阎锡山解释说:“内心就是所谓道心,外心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人心与人欲及感知相联系,而道心则与天理及良知相联系,所以有时道心和人心也被阎说成公心和私心。往阎锡山看来,人既具有产生日常意识的感觉器官(外心),又有产生道德意识的无感无觉无形的“器官”(内心)。与前者相联的是知觉及相关的人的欲念,与后者相关的则是人的求善去恶动机及道德追求。就阎锡山而言,无论是前者的实在的官能和后者那种超实在的官能,都是小可缺之须臾,没有了前者,人的肉体则不能存在,没有后者肉体存在也没有意义,“假定‘良’、‘感’为十,各成其五,则无亏损之成就。若为四六或三七,则一方添病,一方减能;两数之差愈人,则人类之缺憾愈多。“良知”与“感知”虽各占一半为宜,但前者却居统率和主导地位,阎锡山以骑者与马的关系比喻良知与感知,认为人善骑与马力人结合为最好,驽马与善骑搭配次之,而蹩脚的骑手与烈马相配则害之。也就是说人必须以良知良能统驭感知感能,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价值的实现,否则既为己害,亦为人害。为此,纵使将人性压抑得象一步三晃的蹇驴也在所不惜。

“良知良能”是王学的滥调,无非是说人的道德意识生来就有。而“感知感能”却是阎锡山从近代心理学理论中剥下来的,因为王学从不承认事物的客观实在性,以为事物的存在不过是意念的作用,所以也就无所谓感觉和感知,阎锡山从王学的一元论变成他自己的二元论,一方面固然体现了他中西合璧的嫁接风格,另一方面也是他对身处的物欲横流、铜臭熏天的军阀世界的一种适应,军阀的集团维系,说到底还是要靠金钱的支持,如果阎锡山真的象当年王夷甫一般“口不言钱”地谈玄,哪里还会有人听他的,维系道德也只好去见鬼了。

但是阎锡山并不是一个彻底的二元论者,充其量只能算作一元半论者,因为存如何实现良知良能的统驭问题上,他又回到了王阳明那里,因为内心显然是被外心包在里边的,故尔“人小亲涉事时,以良知良能用事,当事涉己时,则为感知感能作主,良知良能反为包围流不出来。”所以要想始终由良知良能作主,就非得“致良知”不可,也就是要“自内讼”。进行道德自省,使良知通达内外。至此,绕了一圈,又伺到了王阳明的去“私欲”的“格心”“正心”上去了,所有的外心与感知感能,都变成了“私欲”的代名阅。

军阀不是阔谈玄机的形而上学家,也不是劝善规恶的道德家,他们的哲学都是一种功利性极强的政治哲学,旨在弘扬集团的维系道德,为此,他们不能不规定具体的道德标准,划出可见可行的“正轨”,而“良知良能”鼓噪,无非是让人们相信他们所强加的“道德”约束是出自于人的内心,从而服从起来更加心甘情愿,俯首贴耳。

2、阎锡山的“横竖”政治

阎锡山认为,人的“感知感能一定要纳入正途”,如果良知良能硬是作不了主,就必须要“以政治遏制之。”所以,阎的一生提倡过多种名目的“政治”,诸如“用民政治”,“村本政治”之类,而最能反映其政治性格的是所谓“横竖政治”。

这种“绝妙”的“横竖政治论”,其第一种含义是:所谓“横政治”就是指共和民主政治;所谓“竖政治”,就是帝王专制政治。在阎锡山看来,两者各有利弊,“竖政治者,以一人之精神贯注全国,治易,乱亦易,横政治者,则以众人之精神贯注一人,乱难,然治亦难。”民主政治让人民参予政治,这是万不可行的,但专制政治下人民与政治全不相干,似乎也不利于统治。在阎看来,为政必须“鼓舞人群中人人固有之政治性,“把政治放在民间”。就是说要把政治触角伸到每一个普通老百姓头上,让人民自觉地接近他的统治思想和方法,置身于警察化、军事化的政治网络之中。这就是阎锡山所谓的既非民也非专制,且亦民主亦专制的横竖叠加政治,实际上是进一步深化的专制政治。

横竖政治论的第二种含义是教化与政治的合一,因为要使老百姓达成良知统驭感知的精神格局,不但要依赖“严父良兄政治以责制之”,还必须有“良师益友诱导之,予良知良能觉悟之机会,”所以“吾国古来君师并重,即政教之意也,二者于人类孰重?答:以竖言,则教育重,而以横言,则政治重”。竖为道德教育(教化)。横为警察统治,一文一武,一软一硬,又一个横竖交叉。

横竖政治论的第三种含义是哲学上的,阎锡山认为:“一横一竖,相交则为十字,天地间万事万物,皆可括尽无余。横竖两者,横者见其平,竖者见其中。平者不移之谓,万理藏其中;中者不偏之谓,万理亦藏其中。中平两者,有表有里,可经久矣。”这一套横竖玄论,同样用阎锡山的话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对(正确)不在不对(错误)的反面,而在对与不对中间,中间是既不保守,又不放纵。至此我们尽可以说,横竖政治,既是当年诸多名流政客所醉心的“西洋政治与东方道德结合说”的滥觞,又是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不偏不倚,持中持平说的翻版。一句话,就是日本****政治的中国版。

3、阎锡山的维系网络

阎锡山的集团维系方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对组织、团体化的偏好。他认为:不结团体是我国人的大病,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道理大错了,世上有许多事非结团体不能办。如果人人都被组织进各种名目的团体之中,则自己既是团体的一分子,团体就是代表自己,所以服从团体,就是服从自己。

基于这种思想,在阎锡山的军队里,除军事建制外,还存在有各种名目团体,如“军人法政讲习所”,“军政研究会”,“军人讲演会”,“军人洗心社”,“自省堂”以及其他教育或研究班,学习小组,讨论会等等。到阎锡山统治末期甚至发展成帮会山堂式和***化的“三三铁血团”之类的组织。这种名目繁多的团体,一是起成员间的相互监视、相互牵制作用;二是起特务化的控制作用,因为所有这些小组织都受阎的直接领导,有事都要向阎直接反映;三是便于进行有组织的精神灌输,如洗心社每周举行自省活动,自省前先作宗教式的静默,然后由讲长人讲孔孟尊君之道或王阳明的良知良能学说。

中国农村的乡村一级的社会组织,一向是传统统治的“永久冻土层”,官方的触角很少伸到这“冻上层”的下面,统治的实现只能依靠官方代表(一般为县级单位)与当地乡绅及宗法势力达成某种共契,尽管经过了多次的改朝换代,这“冻土层”却依然我故。阎锡山是最早一个对乡村社会组织进行改革的军阀。从1917年开始,着手在山西实行村制改革。1920年“进山会议”①(即从1920年6月开始,进行有一年多的由阎锡山召集的所谓“学术讲座会”,后由百余名社会名流参加,因会址在山西省政府后院的进山会馆故名“进山会议”。)以后,进一步使村制改革走向深入,从而在山西实现其社会组织化、军事化、警察化的设想,实现对山西人力、物力、财力诸资源的最大限度的榨取。

同类推荐
  •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论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及相互影响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的影响。早在中国的史书《漠书》中,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而在日本的史书中,关于中国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就地理形势而言,在古代社会中,中国一直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且各方面都较为先进的大国,因而日本把中国看成是自己民族学习的榜样。
  • 国宝拾趣

    国宝拾趣

    《国家地理·神秘中国》是一套以地域事件为单元散点透视、实地实拍、实证实录的图书,从地理人文风貌,到社会历史心态,有记录,有拍摄,有考察,有论证,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把历史之树的绚丽风采展示给大家。从社会生活的细节上,揭开历史的面纱,看一看神秘中国的精彩。每本书中围绕同一主题生发出的不同故事,就像几片相似的树叶,为中华历史的大树平添几抹生命的绿色。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
  • 医统江山

    医统江山

    前世过劳而死的医生转世大康第一奸臣之家,附身在聋哑十六年的白痴少年身上,究竟是他的幸运还是不幸,上辈子太累,这辈子只想娇妻美眷,儿孙绕膝,舒舒服服地做一个蒙混度日的富二代,却不曾想家道中落,九品芝麻官如何凭借医术权术,玩弄江湖庙堂,且看我医手遮天,一统山河!章鱼威信公众号Stonesquid欢迎加入
  •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5

    其实我们一直活在春秋战国5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在这段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战国的550年间,那些空前绝后的伟大人物和传世经典井喷似的涌现:孔子述《论语》、孟子写《孟子》、老子写《道德经》、墨子写《墨子》、孙子写《孙子兵法》、鬼谷子写《鬼谷子》、韩非写《韩非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五霸开创了谋略计策的典范,战国七雄构建了现今中国版图的框架。
热门推荐
  • 大演化

    大演化

    将这几个转折点串联起来,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大熊猫悲壮震撼的进化历史。也可以深切感受到大熊猫三百万年来能顽强生存下来的强大生命力。,《大演化》是第一部以文学形式讲述演化历史的巨作,也是一部集科普性、思想性、文学性于一身的特色之作!作者以优美的文笔,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生动再现了大熊猫的演化进程。全书分为六章,每章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描写大熊猫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最具影响力的科技精英(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科技精英。如詹姆士·麦克斯韦、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本森和基尔霍夫、罗伯特·科赫、巴甫洛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汤姆逊、克斯·普朗克。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星星索

    星星索

    黄蓓佳2010年最新倾心力作“五个八岁”长篇儿童小说系列中的第三部。1967年,八岁男孩小米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爸爸被关进牛棚,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妹妹,弟弟圈圈调皮捣蛋,全家的生活变得更加混乱和忙碌。小米的八岁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周围充满了紧张慌乱的气氛;他的一位老师被逼疯了;爱养鸽子的曹叔叔的脚被枪打伤了;爸爸被迫去导演一场革命晚会;在“文攻武斗”中小米还差点被打瞎了一只眼睛。一个偶然的机会,小米认识了神秘的“猫眼叔叔”,猫眼叔叔是印尼华侨,会吹悠扬婉转的印尼民歌《星星索》,能讲生动的童话故事,会弹一手漂亮的钢琴,能写动听的交响乐,他帮小米推开了一扇了解广阔世界的窗子
  • 绝世小萌妃

    绝世小萌妃

    传说,古代男人有三好,钱多,体软,易压倒。可是,当陆染染遇到这只腹黑,邪戾,变态到无限大的妖孽王爷时,却只有被反压的份。他唯一的乐趣是,“养肥她,霸着她。”她直言不从,他誓死不放,且看她在压榨与被压榨中与他如何较量。
  • 20几岁每天学点经济学

    20几岁每天学点经济学

    本书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20几岁的年轻人介绍一些最基本、生活中最常用的经济学原理,从而让年轻人在轻松的阅读中探究生活中常见现象背后隐藏的经济规律,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理性地处理自己的日常行为,理性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 乱世仙侠

    乱世仙侠

    张山峰是川北民间一个广为流传的仙侠,《乱世仙侠》就是刻画一个以张山峰为首的仙侠集团。通过对张山峰为首仙侠集团的生动细腻,而又情节离奇曲折的描写,真是达到写人写妖写鬼写出人间苦乐辛酸,刺官刺贪刺恶刺尽官场污浊黑暗。
  • 落霞孤鹜

    落霞孤鹜

    民国初年,落霞和玉如本是两位苦命的女子,在留养院的相遇,自小与父母失散,被人贩子卖到官宦人家当仆人,不堪富贵人家的百般虐待,一心寻死的落霞,与童年丧母,受尽继母凌辱,被亲戚视为累赘的玉如,一见如故结拜成异性姐妹;可命运的捉弄却让她们爱上了同一个优秀男人江秋鹜,正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写法,达到了“浑然天成而真切的”的境界,因此小说出版之后,立即就改编并拍成电影,由著名影后胡蝶主演。
  • 剑心轮回

    剑心轮回

    杀尽天下该杀之人!剑,然而一场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三足金乌。让他从一个弱者领会了杀戮,段痕,为剑术天才的转世,自小跟着师傅学武,从杀戮中学会了用剑!直到成为万人敬仰的巅峰强者!剑心轮回!,盘古后裔,修罗剑道!为他打开了一扇成为强者的大门
  •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安徒生(中外名人传记青少版)

    《中外名人传记:安徒生(1805-1875·青少版)》内容简介:安徒生认为:他自己的一生堪称是一部美丽动人的童话,情节曲折变幻,引入入胜。他永远怀着对远方的渴望,有着一颗永不停歇的驿动的心。他在广袤的大地上行走,踏歌人生。贫穷和孤独,繁华和绚丽.痛苦与泪水,收获与喜悦,误解与抛弃,接纳与回归,所有人生的酸甜苦辣,他都一一品尝。他留下的每一串脚印,他走过的每一个驿站,都值得人们久久回味。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取之不尽的宝藏。他耀眼的光芒,时刻照亮前行的人们。他留下的不仅是童话,更是他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执着,他留下了闯劲,留下了勇敢,留下了毅力。他百折不回的坚毅脚步声,仍然在世界各地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