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shào)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本文记述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不满、反抗。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gǔ)献曲①,史献书,师箴(zhēn)②,瞍(sǒu)赋,矇(méng)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qí)、艾修之③,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xí)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zhì)④。
注释
①瞽:有眸子的盲人。先秦时期,乐官多由盲人担任,所以也称乐官为瞽。
②师:少师,一种乐官。
③耆、艾:在古代,年六十称耆,年五十岁称艾。这里指年长的师傅和朝中的老臣。
④彘:地名,故址在今山西省霍县东北。
译文
周厉王残暴无道,国中老百姓都责骂他。召公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忍受不了暴虐的政令了!”周厉王听了大怒,他找来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那些敢于责骂自己的人,责骂者一经告发,周厉王就将其杀掉。于是,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相遇,也只是以眼神示意一下。
周厉王非常得意,他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毁谤之言了,他们再也不敢乱说话了。”召公说:“这只是把老百姓的嘴堵起来罢了。以堵塞的方法来防范老百姓的嘴,比堵塞江河的后果还要严重。堵塞江河,一旦决口,必会伤害很多人,堵塞老百姓的嘴,其后果也将如此。所以,治理江河的人,应该排除堵塞而疏导流水;治理百姓的人,应该开导百姓,让百姓说话。因此,天子处理政务,要让三公九卿以至其他各级官员进献讽谏的诗篇,乐师进献反映民意的乐曲,史官进献可资借鉴的史籍,少师进献箴言,无眸子的盲人来朗诵,有眸子的盲人来诵读,各行业的艺人都来进谏,下层百姓都来表达自己的意见,近侍大臣尽规劝之责,同宗大臣弥补王的过失,察其是非,监督其行为,乐师、史官用乐曲、史籍对王谆谆教诲,年长的师傅及朝中老臣再做相应的修饰整理,最后由君王来斟酌取舍,付诸实施,这样一来,事情就会有效实行而不违背情理。老百姓有嘴,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物资源都从这里出产;又像大地有高地平洼等各类沃土一样,衣服食物都从这里产生。老百姓用嘴巴发表意见,政事施行后的好坏得失就能反映出来。好的就推行,不好的就设法防备,这是增加财用衣食的办法啊。老百姓把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说出来,朝廷切实可行就去做,怎么能堵塞呢?如果要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
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劝告,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只过了三年,大家就把周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一文一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