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3700000022

第22章 梁惠王上(1)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⑥;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⑦。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 —前319),名罃,惠是他的谥号。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魏国又叫梁国。②叟:老人。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④庶人:老百姓。⑤交征:互相争夺。征,取。⑥家:指拥有封邑的卿大夫。⑦餍:满足。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邑有利?’士人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拥有一百辆,他们拥有的不是不多了。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不会满足的。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需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①:‘经始灵台②,经之营之。庶民攻③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④,庶民子来。王在灵囿⑤,麀(yōu)鹿攸伏⑥。麀鹿濯濯⑦,白鸟鹤鹤⑧。王在灵沼,於(wū)轫(rèn)鱼跃⑨。’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⑩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注释~~~①《诗》云:引诗见《诗经·大雅·灵台》。这是一首歌颂周文王德行的诗,全诗共四章,文中引的是前两章。②经始:开始规划营造。灵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③攻:建造。④亟:急。⑤囿:古代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⑥麀鹿:母鹿。攸:同“所”。⑦濯濯:肥胖而光滑的样子。⑧鹤鹤:羽毛洁白的样子。⑨於:赞叹词。轫:满。⑩《汤誓》:《尚书》中的一篇,记载商汤王讨伐夏桀时的誓师词。时:代词。这。害:何,何时。丧,毁灭。女:同“汝”,你。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此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上说:‘开始规划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汤誓》中说:‘你这太阳什么时候毁灭呢?我们跟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

诵读星级★★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则移其民于河东②,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③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④。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⑤,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⑥,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⑦,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⑧。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释~~~①河内:魏地名。今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地区。凶:年成不好,闹饥荒。②河东:魏地名,在今山西省安邑县一带,位于黄河以东。③填然:形容鼓声充盈的样子。④兵:武器。走:逃跑。⑤直:通“只”,只是。耳:罢了。⑥数:密。罟:网。洿:深。⑦庠序:指学校。古代的地方学校,商朝叫庠,周朝叫序。教:教化。⑧颁白者:指老人。颁,同“斑”,斑白。负:背上背东西。戴:头上顶东西。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呢,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遇饥荒,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地方,把河东地方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考察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方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讥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进入水深的池塘,鱼鳖就会吃不完;刀斧按季节进入山林,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大的宅地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不要失去他们繁殖饲养的好时间,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生产的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教育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刀子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诵读星级★★★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tǐng)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⑤。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wū)⑥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yǒng)⑦者,其无后乎!’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①安:乐意。②梃:木棒。③庖:厨房。④厩:马栏。⑤饿莩:同“饿殍”,饿死的人。⑥恶:疑问代词。何,怎么。⑦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或木偶。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始作俑者”就是指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⑧象:同“像”。

译文~~~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类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恐怕是会断子绝孙的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诵读星级★★★

原文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①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②;西丧地于秦七百里③;南辱于楚④。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⑤,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⑥;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注释~~~①莫:无指代词,没有谁。②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前341年,魏国与齐国战于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③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④南辱于楚:前323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失去八座城邑。⑤比:替,为。壹:全,都。洒:洗刷。⑥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译文~~~梁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只要有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就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降低赋税,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抽出时间修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这样,就是让他们制作木棒也可以打击那些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那些国家剥夺了老百姓的生产时间,使他们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深渊之中,大王去征伐他们,有谁来和您抵抗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大王请不要疑虑!”

诵读星级★★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yù)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cù)然②问曰:‘天下恶(wū)③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bó)然⑥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前318年至前296年在位。②卒然:突然。卒,同“猝”。③恶:疑问代词。何。④与:从,跟。⑤七八月:这里用的是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⑥浡然:兴起的样子。⑦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牧,治理。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而来。⑧由:同“犹”,好像,如同。

译文~~~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后告诉别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天下统一才能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吗?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得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真像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像雨水往低处奔流一样,谁能阻挡得住那汹涌的势头呢?”

诵读星级★★

原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之事②,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庄子

    庄子

    《庄子》是《老子》以来最重要的道家典籍,是传承和弘扬道家思想的第一经典。《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它涉及到伦理、哲学、人生、政治、科学、艺术诸多方面。
  • 难经(四库全书)

    难经(四库全书)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热门推荐
  • 剃头匠

    剃头匠

    杨川年幼时体弱多病,长到九岁命已垂危,遍访名医却无人可治,最后是被村子里一名剃头匠师傅连夜送去赶尸客栈才救了一条性命。然而,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剃头匠这行的门道,也很少有人知道剃头匠自古以来便是有专门官职的,一是“礼官”,负责帝王公爵的发型仪表。二是“髡(kun)刑官”,是断发为刑的刽子手。剃头削发有很多门道规矩,此行中的高手甚至能看面断脉,知人疾病生死。我是民间剃头匠人,说说这行里不为人知的禁忌与手段。
  • 视你如命:富少的99次逼婚

    视你如命:富少的99次逼婚

    【正文已完结】阴差阳错,她惹上了恶魔。“你已经贴上了我的标签,还想嫁谁!”她看着毁了她所有梦想与幸福的男人,不屑,“宫锦丞,想要我的心,除非----我死!”若干年后,他牵着一个缩小版的自己,“儿子,等下你要聪明点,能不能搞定你妈咪就看你自己的了。”“爹地,我做事,你放心。”于是,父子两神秘兮兮的跑到她面前。他直视她,“小姐,你----儿子掉了!”
  • 腹黑恶少我投降

    腹黑恶少我投降

    “捕妻令:木水灵,限你三个小时,乖乖回到我的身边!”各个机场屏幕、各国家报纸报道着追妻令,她瞬间成了名人,“该死!你到底想怎样?”他嘴角扬起一个邪恶的微笑,伸手搂过她,在她耳边轻吐,“卖身!”--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仙也有江湖

    神仙也有江湖

    从现代都市中跑过去淌混水的小白丁又如何?照样可以和神仙勾肩搭背,混得风生水起!师父不喜欢我?不鸟他!他老人家没了我不行,因为只有本小姐才拔得出那把要命的剑!那个什么神兽啊,法宝啊,本小姐就不客气的笑纳了!仙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 弃心狂君

    弃心狂君

    【本文一女N*男+少许玄幻+极度血腥+温馨浪漫+轻松搞笑】雷家“真拉风”三姐妹雷(家)穿系列!!雷真《弃爱冷君》:雷拉《弃情邪君》:雷风《弃心狂君》:本文(别被开头吓到你!)---------------------------简介:错了,真的错了,这一切都错了,十五年的亲情原来如此渺小,在江山与权利间化为乌有,烟消云散……在进入棺材的那一刻,我多希望自己就此死去,那抹来自地狱的幽灵,却把我从死亡边缘救起,只留下一句:好好活着,别回来了……第二天,我便成了季国的重金通缉者:哥哥的贱妃!--------------------------------小视频地址:(内容只是提示,全部以本文为主)本文慢热,第一人称演义,开头超级虐身,后面轻松温馨。或许勤勤写的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勤勤的风格,但是,为了保持环境的干净,不喜请绕道!自重!谢谢~-------------------------推荐勤勤文文:吸血贵公子Ⅲ,吸血鬼与天使的故事:《捡回来的吸血王》属于穿越之作,第一人称:《爷,我真的是男人》另类血族专情轻松文:《我的相公不是人》都市专属爱情小白文:《宝贝惹到火》:属于穿越之作:《弃心狂君》:架空作品:《狂妄王爷销魂妃》:穿越一女N男作品:《替身王妃》:血族的诱惑:《我的专属血奴》:血族深情之恋:《吸血贵公子》:都市滥情男女:《危情》:
  • 金牌王妃要翻天

    金牌王妃要翻天

    当她再一次睁开眼睛,有人欺负吗?看她如何能屈能伸,要雨的雨,赶上了穿越的人潮....她:相府嫡女,养精蓄锐翻了这天,她已是她。她已不是那个任人欺负的大小姐,她:女子特战队队长,要风得风,无人问津何必在乎,一次任务中,清净的生活挺好,却被丢弃在废弃的院落里,无人问津的大小姐.....
  • 末日光芒

    末日光芒

    旧世界,他不受待见,一无所有。新世界,他万丈光芒!………………………新书《魂剑符》疯狂求收藏和推荐票,朋友们点进去看一看帮咱冲冲榜!!
  • 为人三会:会做人 会说话 会办事

    为人三会:会做人 会说话 会办事

    一个人的做人方式会在说话和办事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而说话和办事中的细节与态度也能折射出做人的风格。会说话、会办事,你的人格魅力将得到提升,不会说话、不会办事,可能麻烦重重惹人厌。所以说,做人就是办事,办事就是做人,当做人和办事相互交融时,做人中掺入了技巧,办事时透出了境界,再通过恰当的语言让对方感知,生命的意义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深刻、更加丰富,为人也会更加洒脱和自信。《为人三会:会做人、会说话、会办事》以为人做题,以做人、说话、办事做眼,内容古今鉴用,中外融通,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为人这个主题,阐述了现代人立足社会应当掌握的技巧和策略。
  • 中国史纲

    中国史纲

    本书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以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自由的行文风格阐释主题。
  • 女中医的养颜养生经

    女中医的养颜养生经

    本书从饮食、经络、四季等方面告诉女性朋友如何从细节入手为自己的养颜、养生服务,带给大家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将看似深奥难懂的哲学和中医原理,通过细致入微、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具体实例与操作展现给广大女性朋友,成为人人都能做到的日常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