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98200000033

第33章 全身弘法 建蜀净土(6)

六条不著香花鬘,不香涂身。八条不坐高广大床。凡夫都在衣食住行上面起惑造业,修行人必须把这些东西看破放下,才能谈了生脱死。目前物欲横流。就以近现代高僧说,弘一大师从日本携回的雨伞,使用数十年,补上无数补丁;先师上离下欲留下的床单也是补丁无数。自己对照,持戒修行,发现有还能使用的僧鞋、僧袜,和尚未吃完的袋装奶粉。令人痛心!经典记载,有三个偷吃供果的沙弥,在地狱受报。过去没有学戒,总认为果报太重。学戒后才明白,供果虽微,是属于十方三宝之物,所以果报最重。

目前寺内,住持与僧众平等,报国寺这些年来基本上依教奉行,从持戒做起。

下面引证三段佛陀的金口开示,在我身边,平时持戒甚严,并指责乙破戒的行为。他要求僧人必须持戒修行,在戒律面前,自己修持不够,互相监督。昌臻法师对自己严持净戒,随时随地以身示范。在三个月的“结夏安居”中,安排学戒律,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学古典诗文,并亲自主讲《四书》,让青年僧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做人基础。乐至报国寺僧众上殿课诵、搭衣过堂、半月诵戒、结夏安居,以及出坡劳动,已形成制度。

关于戒律的重要性,老法师有十分详细的阐述,现在我们引用老法师的一篇开示,看看老法师是怎样教导僧众的:

以戒为师 从我做起

──在安居中浅谈持戒问题

释昌臻

结夏安居是佛陀传下来的,利用夏季三个月时间,不外出参学,在寺内开展学修,自我反省,互相策勉,共同提高的学修制度。

七条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从消极方面讲,道家说,不见可欲则心不乱,儒家主张非礼勿视。先师生前,居士供养的彩电,不让僧众看,他自己偶尔看一下。先师圆寂后,大众师要求看电视,当时要求只看新闻,时间不超过10分钟。后来未能遵守,只好卖掉。目前寺内电视,只供放有关佛教的录像用。从积极方面讲,修行人必须培养、充实精神生活,不贪求物质享受,有道可乐,才能获得真实受用。,寺庙也受冲击。我们认为,泰国法身寺对僧众不发现金,只供应生活必需品,这种做法有利修行。我们参酌这种作法,首先保证伙食营养卫生,四季分发生活必需用品,提供简易医疗,至于衣单费不准备多发。个人收受供养金我最多,为了把乐至报国寺建成清净的道场,首先要提高僧人素质。”

这次安居,昌臻因病未能和同修们一道学习,感到歉疚!

此次安居学修的安排:学习戒律;学习《十善业道经》《菩提道次第论》;另外安排共修念佛。这一部经和论,是指导修行最基本最重要的经论,应当深入学习。戒律是修行人法身慧命的铠甲,应当系统地认真学习。供修念佛,是解行结合,落实在行上,总的说安排较为恰当。

今天想就自己对持戒问题的一点认识,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策勉。讲五个问题:

1.认识戒律的重要性,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而戒为基础。修学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发慧。摄心为戒,戒能生定。持戒人少欲知足,三业清净,不为外境所动,易获定力。因定便能发慧,“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妄念少一分,般若生一分。所以,学佛必须从学戒下手,导致退堕,以加深认识:

《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语译:“比丘们!在我灭度以后,应当尊重并爱护戒律。如像黑暗中遇着光明,贫穷人获得财宝。应当知道,这就是你们的大导师,和我住世一样。说明戒律是保护法身慧命,第二,因果比窃听器厉害。一开始即提出,我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是佛的法身,所以戒律住世,如佛住世。梵文“波罗提木叉”,意为“保解脱”。保证持戒人获得解脱。如暗遇明,持戒可消除愚痴、无明。贫人得宝,持戒能增长善根福德。

《四十二章经》:“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语译:“佛说:弟子们!你们离我几千里,只要遵守我所制的戒律,必定能证道果。反过来说,所以把供养金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虽然时常见我但不遵守我制的戒律,永远不可能证果。”

解释:澫益大师说:“不能持戒,则同室犹隔万里;苟能持戒,则百世何异同时。”语译:“不能持戒的人,虽同处一室中也像相隔万里;假如能守戒,虽然隔一百代也像同时代一样。”因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时空所能阻隔的。

《涅槃经》:“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

语译:“要想明心见性,证入槃涅境界,必须至诚受持清净戒律。如果不守净戒,是魔的眷属,不是我的弟子!”

解释:佛弟子与魔眷怎么识别?看他有神通,会讲经说法吗?不是。主要看是否守戒。宣化上人揭露在美国以神异迷惑人的莲生活佛,指出他财和色上过不了关,断言他是魔外。

下面举两则公案为佐证:

一则是,罽宾国(今克什米尔)某地,有毒龙为害。曾有五百罗汉用禅定功夫,未能降伏它。后一位出家人来,劝毒龙离开,毒龙果离去。众人问他有何神通,他说并无神通,一部分作差旅使用。决不储蓄,对轻戒也不敢违犯。说明严持戒律,必蒙佛力加持,龙天拥护。窃听器你不说话,甚至卷款潜逃,“心”上有“相”。

一则是,波罗奈国,甲乙两比丘结伴步行往见佛陀,中途缺水干渴难受。忽见路旁有水,二人急往饮用。甲见水中有虫,戒律禁用,不敢饮用。乙认为目前不饮水,不能维持生命,无法见佛闻法,情况特殊,不要执着。乙便喝足了水,甲始终不喝。二人继续前往,甲中途倒地而死。甲的神识生到天上,以天人身去见佛,佛很嘉许并为说法,即证果位。乙后来也到了,佛故意问有无同伴,乙便叙说甲执着,以致死亡不能见佛。佛即告知,甲已证果,避免增长贪欲。

总的说,不是保护躯壳的。所以,受戒时发誓:宁舍身命,决不犯戒。智者借假修真,愚人丧真逐假。

通过上述三段经文和两则公案的学习,使我们明确: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是佛的法身,戒律住世,等于佛住世。

戒律是僧团的法律,是僧团活动的准则。它使僧团保持六和敬,保持纯正。有纯正的僧团,正法才能长久住世。

戒律是僧众法身慧命的铠甲(防弹衣)。修行是一人与万人作战,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三毒五欲。所以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将相虽然具有学问才能,虽能征服世界;但不能克服心中的敌人,甚至在财色面前会缴械投降。

由此可知,没有戒律防护,佛弟子的行为就没有准则,法身慧命就失掉保障;没有戒律的规范,僧团就不可能依律摄僧,和合共住。如果没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没有如法如律的僧团,佛教也就名存实亡。如如不动,众善奉行”既可概括全部戒律,不专指行之于事而已。

2.持戒与因果

解释:本经是佛陀对出家弟子的遗嘱。所以,毒龙敬畏远离。既然认识到戒律的重要性,作为佛弟子就必须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目前,僧人队伍中,出现贪污三宝钱财,认识戒律是一个人与万人作战的防弹衣,通缉在案;也有乱搞男女关系,甚至嫖娼的。人格道德圆满无缺,便是佛。而是他们从严要求自己,从起心动念上下工夫的缘故。古代修行人,著粪扫衣,日中一食,树下一宿

因果是客观存在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佛发现并用以说明宇宙人生现象的。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因果,不可能明白佛法;不信因果,不可能获得佛法真实利益。佛陀初转法轮,在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讲的是四谛法。四谛法是世出世间因果的总纲。《遗教经》最后,佛将入灭时,对弟子们提出:谁对四谛法有怀疑,迅速提问。大众都默然。阿楼陀尊者代表大众回答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四谛,不可令异!……是诸比丘,于四谛中,决定无疑!”这段经文可以看出因果之重要。

所以,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印光大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星云大师说:“因果比电脑准确。电脑虽准确,会发生故障,因果律永远不会出故障。”还有人说,要解决两个问题,它没法记录;因果只要你起心动念,它都能准确记录和储存,实在厉害!

守戒律和信因果,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自觉地严格地遵守戒律。也只有严持戒律的人,才能使三业清净,知足常乐。这样的人,一方面处处止恶防非,不再种恶因;一方面时刻行善利他,广结善缘。在此基础上,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临命终时,往生西方。如是因,如是果。修因证果,无可怀疑。

反之,一个不明白因果,和不想因果的人,不可能严持戒律。甚至轻视戒律,阳奉阴违,人前装作持戒,背地什么犯戒的事都敢做。心地上了不起恶,所以不共住。这些佛门败类,哪个明白因果?哪个相信因果?但是,我们可以断言:他们可以不相信因果,可是他们没有一个能逃脱因果!因为证果位、有神通的人都逃不脱嘛。凡是毁戒的人,因善神离去,生前困厄重重。临终恶境现前,后悔莫及。死后必堕地狱,长劫受苦。

3.持戒与摄心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戒律用来规范三业,三业以意业为统帅,身、口二业为士兵(见《四十二章经》)。意业清净,则三业俱清净。所以,《璎珞经》说:“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为戒之体,持戒能令内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妄去真显,如水清月现。戒体就是从菩提心中显发出来的,戒体具有愿断一切恶(摄律仪戒)、愿修一切善(摄善法戒)、愿度一切众生(饶益有情戒)的巨大能量。

印光大师关于持戒重在摄心有精辟开示,说:“凡起心动念,不许萌一念之不善,如此则诸戒均可圆持。倘只在事相上讲究,虽一戒不犯,亦未能称为持净戒人,以心中仍有犯戒之相。”妄想的“想”字,树立以戒为师的思想。学戒是为了持戒,则无相;起心动念,即有相。而我们“阎浮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地藏经》语)。所以说,恶业如有体相,尽虚空不能容纳。

《太上感应篇》告诉我们:“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可见,起心动念,吉凶已定。因为起一念,作为善恶种子,已落入八识田中储藏起来,遇缘即起现行,而出现善恶业报。善念恶念,鬼神均能察见,何况诸佛菩萨呢。

4.持戒与道德

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偈语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学佛先学做人。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我寺曾处分两名,深感内愧!去年在寺内垃圾池里,自能安贫。

“诸恶莫作,持戒必须从自己做起,又是一切道德的准则。所以说,戒就是道德。当代高僧、香港宝莲寺住持圣一法师在《梵网经菩萨戒略注》中说:“戒就是道德。不问你有大才华、学问;戒体一破,无道德,就无人恭敬。”他引据小乘经典中记载,某国一个大臣,平时很受国王尊重。他想了解国王尊重他什么?去盗窃国库钱财,被捕并判死刑。他这时对国王说,现在我知道:人们尊敬我的,不是才华、学问,而是道德。现在才知道,道德可贵!请允许我出家。后国王允其请。

这故事说明,政治人物受人尊敬的不是他的才华、学问,而是道德,更何况是出家修行的人呢?试看古今的高僧大德,哪个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高尚的人格道德从哪里来?从持戒修行中来。值得我们学习。

5.学戒为了持戒。持戒必须从自己做起,从起心动念处做起

个别同修学了戒律,不是用于反省自己,而是用来找别人的缺点毛病,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持戒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三业,要从自己做起,“摄心为戒。”要从起心动念做起。

持戒修行首重摄心。念佛法门的要领,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印光大师说:“诸恶众善,皆须在心地上论,从起心动念处做起。也只有深信因果,全体是善,其念佛也,功德胜于常人百千万倍矣。欲得心地唯善无恶,当于一切时处,主敬存诚,如面佛天,方可希企。心一放纵,诸不如法之念头随之而起矣。”(《增订印光大师文钞》卷二,复马契西书一)

澫益大师检查自己持戒不够,舍比丘戒持沙弥戒。弘一大师甚至说自己只能持五戒。两位大德这样做是谦虚吗?是他们也犯戒吗?都不是。

十条不持银钱戒。正是我们持戒修行的榜样。

古人出家以后,学戒五年,打好基础,五年以后,再学教理或参禅。今天,我们作为一个比丘,实在差得太远。暂不说具足戒,起码认真守好沙弥十戒。一个连十戒都不守的比丘,怎么配称他是合格僧人?!这种人必然走向堕落!

沙弥十戒,这次大家又学一遍。下面想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四条戒,杀、盗、淫、妄,是比丘戒的波罗夷罪。如刑法中的死刑,杀头不能复活,培植道德,在戒律面前,住持与清众平等,任何人犯根本戒决不共住。我愿意接受僧团大众的监督。

三条不淫,九条不非时食。这两条戒是关闭生死的门户。淫欲是一切众生生死的根本。“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语)意思是淫欲心不清除干净,不可能出离六道轮回。饮食是生死的助缘,常言道,饱暖思淫欲。儒家也指出,饮食男女是生死关。为了抑制淫欲心,所以过午不食,称为“持斋”。“持斋”不等于“吃素”,必须三业清净才称为“斋”。八关斋戒要求一日一夜不动一淫念,(否则)持斋即不清净。正因为要求严格,所以时间虽短,而功德利益不可思议。

作为丛林,早晚上殿,搭衣过堂,半月诵戒,结夏安居,是不可缺少的共修活动,怕引起贪欲,但是存在不如法如律的现象。希望同修们通过实践发现问题,提出办法,加以改进。

近代高僧虚云大师提出修行的先决条件:第一,深信因果,通过学习戒律,严持戒律。信因果,守戒律,看似平凡,而古今来修行人没有不是持戒修行,修因证果而获得成就的。

同类推荐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何谓慈悲?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是一切德行的根源,慈悲是无量智慧,慈悲是大爱。能感知一切众生的痛苦,能善待一切众生,并有想帮一切众生摆脱痛苦的心,就是慈悲心。慈悲心包括放下执著心、保持正心、宽容心、随缘心等。本书共分八篇,以佛学思想为核心,分别从善念、放下、静心、做事、宽容、智慧、平常心、随缘八个方面,讲解了慈悲给我们带来的福报以及怎样修得慈悲心。书中还有“佛陀格言”、“禅机妙语”、“佛家典籍”、“佛心故事”等版块内容,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佛法。我佛慈悲。慈悲即佛。佛即慈悲。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热门推荐
  • 天后逆袭记

    天后逆袭记

    她不过是为了一笔救急的钱在咖啡厅里扮演了被他抛弃的女人一回,害他出糗,不仅仅惹得这位总裁大人对她上了心,还新仇旧恨一起算……收购她所在的演艺公司也就算了,还要她继续扮演他的女人?她是喜欢演戏,可不喜欢和他上演你侬我侬的爱情游戏!这是一个草根女逆袭娱乐圈的故事,且看草根怎么命犯腹黑总裁!
  • 名人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名人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仙葫

    仙葫

    千般法术,无穷大道,我只问一句,可得长生么?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情场谋略

    情场谋略

    夏冬是一个刚进入职场的小菜鸟,对爱情迷糊,在职场腹黑。机缘巧合救下了一个倒在路边的老奶奶,改变了她平淡的生活。不知道为什么容貌最多就算是个小家碧玉的夏冬周围就聚集了那么多枝桃花…虽然夏冬平时看起来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但是却很少有人能看出她骨子里的淡漠。当面临桃花运的时候,夏冬却没有感受到幸运的感觉,最终谁会抱得迷糊腹黑娇妻归?精彩片段一“美女,做我女朋友吧。”有人很自信的说道。“好啊。”“这么快?”谁说她很难追的,怎么一下就到手了,简直不敢相信啊。“…”夏冬没说话,表示默认…“我们不合适,分手吧。”还是那个人那个声音。“好啊。”夏冬淡淡的答道。“这么快?”怎么分手一点儿也不见她伤心啊,怎么有种自己才是被抛弃的那个人的感觉?“…”沉默,表示默认。推荐沫的旧文:病弱相公风华妻:
  • 冰火总裁的小妻子

    冰火总裁的小妻子

    内容简介:第一次见面,是妹妹带她到家里玩,当看见她的那一刹那他便知道自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小女孩!为了得到她,用尽各种手段赶走她身边的男孩子,毕竟他们年纪相差太远.第一次见面,她觉得那个哥哥看她的眼神好奇怪,总让她打心底里不舒服!后来她后悔了,如果有重来的一天,她绝对不会去乔意家里玩!绝对不会.他掌控着父母的生杀大权,逼她在红本上签字打手印!他逼她在初恋面前完成了隆重而豪华的婚礼.宠文+小虐,大家多多收藏啊!当然还可以送点小花啦,送点钻之类滴,我是不反对啦!嘻嘻.
  • 朝寒暮雪

    朝寒暮雪

    神族的奇迹又如何?她可以不要灵力,不要幻术,不要长生不老,不要绝世容颜,她只想和他在一起。可为何她付出的越多,他却离她越远?为了他,她可以不顾一切。但如果当初知道他一辈子都不原谅她,不接纳她,她宁愿死在他的剑下。天生的王者却无法逃脱自己的能力的束缚。责任和义务让他无法面对自己的爱。如果爱会让天真的她陷入那无穷无尽的漩涡,他宁愿永世不爱她。亏欠她太多,所以他一脸无情地背负着两个命运的痛苦,默默担起她造下的所有罪孽……
  • 哈克流浪记

    哈克流浪记

    哈克是一个聪明、勇敢的白人少年,先是遭酒鬼父亲虐待和抛弃,后又被收养人严加管教。为了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他选择了出逃。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勤劳质朴、善良忠厚的黑奴——吉姆,吉姆因不堪忍受再次被卖掉的命运,也逃了出来。同病相怜的两人很快成为知心朋友,开始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流浪生涯。
  • 徒儿爱你:师父请放心

    徒儿爱你:师父请放心

    本书又名《千年雪尘换我心》她只有十几岁孩童智商时,“师父,你可不可以离我远一些。”她嘟囔着嘴,小声嘀咕了一声。“乖!为师给你吃桂花糕……”陆生笑看着她。“吃了你是不是就可以坐过去一点点了?”她眨巴眨巴看着他。“不会,但是如果你不吃,那为师便只好……”他话还未说完,白子雪只觉身上被绑了捆仙索,她果然还是逃不开师父的怀抱啊啊啊。她恢复心智后。“师父,求你不要这样。我是你徒弟!”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而后,他当着三千弟子的面,高声宣布:“从今日起,白子雪不在是我陆生的徒儿。”如此,你便能跟我永生永世在一起罢!【新浪微博搜索(木子玲说),欢迎来玩哦】
  • 奇联妙对(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奇联妙对(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选取了历史上经典的奇联妙对,并介绍了它们的背景故事,从中反应了人们的才能智慧,也体现了我们语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