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曹冲去找了把小刀将自己穿的衣服戳了许多小洞洞,活像老鼠咬坏的一样。完事后,便装成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去见曹操,一脸苦闷地说:“父亲,您看,我的衣服给老鼠咬成这样。听说,老鼠咬坏了衣服,主人一定凶多吉少。我真有点发愁呀。”
曹操听了不禁哈哈大笑,摸了摸儿子的头,劝慰道:“你别听人瞎说,绝没那回事,这纯属是迷信,胡说八道!”
曹冲拜别父亲后,去见那个库吏,胸有成竹地说:“现在,您可以去自首了,我保您没问题!”
库吏还有点将信将疑,便犹犹豫豫地将自己捆绑了前去向曹操请罪。
曹操见状,诧异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啊?”
库吏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我……我工作失职,仓库里的马鞍被老鼠咬坏了一点。”
曹操哈哈大笑道:“孩子的衣服穿在身上都给老鼠咬坏了,马鞍挂在桩子上,不是更容易被咬坏了吗?算了,算了。”
说着,曹操让左右替库吏解除了绳索。
库吏跪谢了曹操,又马上跑到曹冲那儿,千恩万谢了一番,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大谋略:当我们面对某个问题感到很难解决的时候,不妨找一个参照物来与之做一下比较,可能那些问题就会变的微不足道了。
诸葛恪添字得驴
三国时代,东吴有个十分聪明伶俐的孩子叫诸葛恪(203—253),他是蜀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侄儿。他父亲叫诸葛瑾,字子瑜,是诸葛亮的长兄,在东吴做官,为人忠厚老实。
有一天,吴国君主孙权大摆筵席,宴请东吴文武百官。宴会笑语喧哗,气氛非常的喜庆热闹。
忽然,孙权发现官员个个都在对诸葛瑾开玩笑,一个劲儿地向他劝酒。诸葛瑾不胜酒量,面孔红得似乎要滴出血来。此时,跟着父亲赴宴的7岁的诸葛恪,毫无怯色,代父亲擎起酒杯向官员们回敬:“伯伯叔叔,来而不往非礼也。你们也喝,你们也喝。”
孙权见状,忽然来了兴致,心里冒出一个开玩笑的主意。他当即对左右咬着耳朵说:“如此这般。”
时间不长,下人从御花园牵进一头毛驴。那驴脸上挂着个长长的标签,上面写着“诸葛子瑜”四字。
百官看了无不鼓掌,一时间哄堂大笑起来。有些人还朝诸葛瑾指手画脚。原来诸葛瑾的面相略长,酷似驴脸。
诸葛恪见人们拿自己的父亲开玩笑,非常的生气,可表面上却装出一副高兴的样子,跪在孙权面前请求道:“大王,请允许我添上两个字,助助雅兴,可以吗?”
孙权大喜,当即命令左右捧出文房四宝。
诸葛恪握着毛笔,在标签上加上了“之驴”两字,这下就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
大家一看,又惊又喜,一个7岁的孩子竟有如此的头脑,大家都不住的称道。
孙权欣喜地拍拍诸葛恪的头,说:“真是个讨人欢喜的聪明孩子!好,这头驴就奖给你们父子吧!”
大谋略:有时候我们在既有的事物上只须稍加雕琢或润色,就可能有一个大的改观,甚至完全与原来的意义相反。
张玄之反讥邻居
张玄之是晋代有名的将军,在他8岁的时候,掉了好几颗乳牙,一时没有长出来。说笑之间,嘴巴张开着,只见红红的舌头,让人看了很是有趣。
一天,张玄之正同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踢毽子,旁边正围观着好些男女,兴致勃勃地看他们踢毽子并为他们做着裁判。
有位邻居见张玄之正张着没牙的嘴,气喘吁吁地踢得正欢,就走上前去说:“小公子,请教你一个问题,好吗?”
张玄之看了看那笑容可掬的男人,也笑道:“伯伯,有什么问题您请问吧。”
男人便问道:“狗窦(洞)为什么开得这么大啊?”
张玄之一听,这人原来是在嘲笑自己,很不高兴地瞥了那男人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狗洞大开,是为了让您能自由地出入啊。”
“哗——”院子里的人们哄然大笑起来。
那个男人顿时涨红了脸,很是无地自容,但心里又暗暗钦佩:张玄之的机智善辩,果真名不虚传啊!
大谋略:有道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当我们遇到出言不逊的人的时候,不要姑息迁就,要以牙还牙,维护我们的尊严。
王慈含蓄斥无礼
王慈,字伯宝,南齐时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齐武帝时曾任吴郡太守、司徒左长史等职。
有一天,一个叫谢超宗的小伙伴来找王慈玩耍。当时王慈正在练习写字,看到他那聚精会神的样子,超宗就走到跟前问:“你写的字比起虔公来,谁要好一些?”
“虔”是王慈父亲的名字。王僧虔的隶书写得相当棒,在当时小有名气,按理说王慈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在当时哪个年代,当着儿子的面毫无忌讳地直接提人家父亲的名讳,这可是一大忌禁。谢超宗如此无礼,王慈心里边很恼,但他却不动声色,从容地回答说:“我写的字和父亲大人比起来,就好比是鸡与凤相比。”
谢超宗一听脸顿时羞得通红,不说一句话就狼狈地走开了。原来,谢超宗的父亲名叫谢凤。王慈在这里是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父亲书法的敬佩,又含而不露地点了谢凤的名字,可谓是“礼尚往来”,应对机敏了。
还有一次是在王慈10岁的时候,他与蔡兴宗的儿子蔡约一起到寺庙拜佛。当时,寺庙里香烟缭绕,沙弥们正在合掌诵经。蔡约见此情形,就跟王慈戏言道:“和尚们今天真正叫做僧虔了。”这是有意提到王慈父亲的名讳。
王慈一听,非常气恼,张口道:“你说话这样无礼,像你这样的人,将来怎么去兴蔡氏之宗呢?”
王慈一方面批评了蔡约,一方面也含蓄地点了蔡约之父蔡兴宗的名讳。蔡约顿时哑口无言,心里不由得自责:“我这是何苦,真是自讨其辱呀!”
大谋略:在遇到那些有意与我为难的人的时候,要以智对智,智慧才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
少年智辩胜狂僧
隋朝时,有个和尚叫三藏法师。他对佛经略知一二,但学得不深,只懂得几许皮毛,可是他却常常夸夸其谈,大言不惭地自诩为天下佛学权威。一些善男信女为他的“博学”所迷惑,对他佩服得是五体投地。
一天,他照例设斋拜佛,讲经说法。各地佛教信徒都慕名赶来,将设置讲桌的斋坛围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
这时候,三藏法师清了清嗓子,摸了摸发亮的光头合掌于胸,微闭双目,口中念念有词,睁开双眼,面带微笑,正式地讲起学来。
信徒们一齐恭而敬之地聆听三藏法师那天书似的教课。有的实在是听不懂他在讲什么,只能自怪娘生了自个一颗笨脑袋,就端详起法师嘴角的白沫沫,看着它们忽儿起泡儿,忽儿消散开,倒也是打消瞌睡的好办法。
好容易等他讲完,那些健嘴巧舌的子弟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难题来,哪知三藏法师竟是对答如流,而且还说这答案出自某某佛经。从没有看过什么佛经、文化水平很低的信徒们,只得个个耷拉着脑瓜子,仰望着大师诚惶诚恐地崇拜起来。
此刻,三藏法师看到自己这些信徒们崇拜自己的样子,显示出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气,眼睛微微乜斜着,流露出“天下佛学舍我其谁”的狂妄之光。
这时忽然间,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从信徒人群中倏地站了起来,大声问道:“大师,我记得有部佛经上写着关于野狐和尚的事,它把‘狐’叫做‘阿舍黎’(佛家语,意思是可作规范的高僧)。请问,这部佛经叫什么名字?”
三藏法师听了面色刷地变白,一时语塞。但毕竟他吹牛讲学多年,也算是阅历丰富,便很快恢复了从容的态度,“嘿嘿”冷笑两声,来了个偷换论题的把戏,向小孩严厉反问道:“你这小鬼嗓子尖,个子小,为什么不拿‘声音’来补养你的身子呢?”
小孩不甘示弱,当即针锋相对,反唇相讥道:“请问你眼窝深,鼻子长,怎么不割下鼻子来充补眼睛呢?”
三藏法师又羞又恼,还没有发作,这时坛下的人们已经哄然大笑起来。
大谋略:靠欺骗和蒙蔽来混日子,它的生命是不会长久的,肥皂泡即使再美,最终还是要破裂的,因此要想做个不一般的人要靠真本事。
何妥反嘲顾教官
何妥是隋朝的名士。在他年仅8岁的时候,有一天,左邻右舍的大人对他说:“小妥啊,你在我们地方上可称得上是没有对手的神童了,要是你到京城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去,那就可要处处碰壁,大败而归了。”
小何妥撇了撇嘴,不服气地说:“国子学又怎么啦?难道有三头六臂会吃人吗?”
那人说:“吃人倒不会吃人。不过,那儿都是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人,你去了只能虚心求教,否则,必定会自讨没趣的。”
何妥笑道:“如果我去国子学当然会虚心求教,但如果他们有人恃才傲物,欺侮我是小孩,我也不会买账的。”
邻居听了,似信非信地摇摇头,没再说什么兀自走了。
何妥果然不服气,他终于找了个机会,跑到国子学里去,站到教室旁虚心聆听那些学者的讲课。
正在这时候,某教室下课了,涌出了一批学生。走在最后的是一个教官,名叫顾良。他看见了何妥,又惊又喜地说:“嗨,你不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何妥吗!今天什么风把你吹来啦?”
“顾大人,我特来国子学一游,顺便恭听您的教课,真是获益匪浅。”何妥恭恭敬敬地说。
顾良见他小小年纪说起话来,老成持重,刚柔相济,在暗暗赞叹之余,也不免生出开他一个玩笑的想法,便说:“你这何妥的姓氏,究竟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的‘河’啊?”
顾良说着,顿时吸引一些学生也围拢了过来,嘻嘻地笑着,看何妥如何作答。
何妥略加品味,就明白了顾良玩笑之中揶揄的意味,于是应声答道:“您老先生不是姓顾吗,那么请问,那是‘眷顾’(照顾、关怀之意)的‘顾’,还是‘新故’(新近死去或新旧之意)的‘故’啊?”
顾良顿时面孔绯红,哑口无言。
何妥到17岁,凭着他的智慧和才干,被湘东王用重金聘去干事业了。
大谋略:有道是,有志不在年高,有理不在声大。做学问凭的是真才实学,不要倚老卖老,否则的话,只能是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李世民智救父亲
隋朝末年的隋炀帝是个无道的昏君。有个奸臣素来与李渊不合,要借隋炀帝之手害死李渊。于是,他投隋炀帝之好,提出让李渊百日之内为皇帝修建一座豪华的宫殿,若到时不能修好就处死李渊。
圣旨传到李渊处,李渊知道奸臣想借此加害自己,一百天怎么修得好一座宫殿呢?可是圣旨已经下来了,身为人臣,他又怎敢抗旨不遵?看来是死到临头了。他的次子李世民对父亲说:“百日之内修一座宫殿是不可能的,大宫殿完不成,我们就修一个小的。只要宫殿的布局符合皇上的心意就行。我认为修造宫殿的关键在于人,我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我们肯出重金,我们就一定能够收罗到各种人才的。”
李渊听了儿子的话后觉得他言之有理,便派人四下寻访又贴告示,广招京城内外的能工巧匠,匠人们因重赏而趋之若鹜,果然,百日不到宫殿就修建成功了。宫殿虽不大,但精致堂皇很合隋炀帝心意。
可奸臣还是不死心,他继续向隋炀帝进谗言,说宫殿是李渊早就修好了的。宫殿修好没几天,隋炀帝又召李渊到朝廷上,厉声道:“你真是胆大包天,竟敢欺骗我,百日之内怎么能造起这座宫殿?听说这是你早就造好准备自己用的,你私造宫殿有谋判朝廷之罪?来人呐!推出去把他给我斩了!”
李渊知道这一定是昏君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连喊“冤枉”。突然,殿下传来一声高喊:“陛下,冤枉!请刀下留人。”
原来是李世民听说隋炀帝又把父亲叫去,知道事情不妙,便紧随其后跟来了。隋炀帝见来人是个少年,有些奇怪。便阻止行刑的兵士,叫李世民上来问话。
李世民跪下叩拜,报了姓名身世,就说:“陛下,我父亲是冤枉的!这座宫殿是我和父亲一起监造的,确实是百日之内才造好的,请陛下查验。”
“那么你有何证明它是才造好的?”
李世民说道:“请陛下派人拔钉验锈,揭瓦验泥。新修的宫殿,钉子没有生锈,瓦泥还是湿的。如果是早修好的,钉子一定生锈了,瓦上也会生霉斑。”
隋炀帝立即派人验查,果然见钉子无锈,瓦上无霉,泥土也是湿的。这就证明了宫殿是新造的。于是隋炀帝重赏了李渊父子,同时处罚了进谗言的奸臣。
大谋略:在我们蒙受不白之冤的时候,光靠说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正本清源,拿出真凭实据来,到时候别人再怎么说也是无济于事的。
贾嘉隐巧对大臣
唐朝的名人贾嘉隐,相貌奇丑,五官不端正,两颗门牙暴出嘴外。然而,他学问高深,才思敏捷,被人称为“神童”。
有一次,他接受皇帝的召见。皇帝见他聪明伶俐,机智非凡,高兴地设宴招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