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顺人心
周武王一直等待时机讨伐商纣。为了刺探殷商的虚实,他不断地派探子去朝歌刺探情况。
过了一段时间,探子回来禀报说:“殷商大概要出现混乱了!”
武王问:“混乱到了什么程度?”
“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
“还不行。”武王摇头说。
又过了一段时间,探子回来报告:“殷商的混乱程度加重了!”
“达到了什么程度?”
“贤德的人都出逃了。”
“还是没有达到极点!”武王又摇头说。
过了一阵子,探子回来禀报:“殷商的混乱已经很厉害了!”
“到底怎么样了!”
“老百姓已经都不敢说怨恨不满的话了。”
周武王一听,高兴极了,说:“灭商的时机终于到了。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叫做暴乱;贤德的人都出逃在外,叫做崩溃;而老百姓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那就说明是刑法过于苛刻了。殷商的混乱已经达到了极点。这才是我们出兵的好机会呀!”
于是,周武王挑选了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为先锋,会合诸侯约定以甲子日为期共同发兵。
周武王率领大军前进,纣王派了胶鬲前来刺探军情,周武王接见了他。
胶鬲问:“您率领大军这是要往哪里去?我这次率领大军讨伐商纣。”
“什么时候到达?”
“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你就如实去禀报纣王吧!我不会食言的。”
胶鬲走后不久,天空下起了大雨,日夜不停,周国大军前进很困难。周武王下令全军加速前进。
将帅们都请求说:“士兵们都已经很疲惫了,请大王让他们停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吧!”
周武王叹了口气,说:“我何尝不想这样呢?但我已经让胶鬲把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的消息禀报给纣王了。如果我军不能在甲子日按时到达的话,纣王会认为胶鬲欺骗他,那么按照纣王的性格就一定会杀他。我下令全军加速前进不是为了别的原因,是为了救胶鬲的命啊!”
周武王的大军果然在甲子日抵达了朝歌的郊外,这时殷商大军已经先摆好了阵势。两军一交战,周军势如破竹,殷军大败溃逃。结果周军一举攻入朝歌,纣王被迫纵火自焚。
周武王进入朝歌以后,听说有个德高望重的人,便亲自去拜访他,向他请教殷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
“您如果要想知道这一点的话,那就请您在明天中午的时候再来吧!”那个德高望重的人回答说。
周武王和周公旦第二天提前去了,却没有见到他。周武王觉得非常奇怪。
周公旦思考了片刻,说:“我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他真是个君子啊!他本来就采取了不亲近自己君王的态度,而现在又要把自己君王的坏处告诉您,他是于心不忍呀。至于约定了日期却不如期赴约,说了话却不守信用,这正是殷商之所以灭亡的原因。他已经用这种无声的方式告诉了您殷商灭亡的原因。”
大谋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杷握时机,顺应人心,就能所向无敌。
晋国识先机获胜
春秋时,晋献公把大夫荀息叫到身旁问道:“我打算攻打虢国,而虞国肯定会救它;进攻虞国,而虢国又要救虞,你说如何是好呢?”
荀息说:“虞国国君非常贪婪,喜爱珍宝,请您把垂棘产的玉璧和屈产的名马送给他,向他借路去攻打虢国。”
晋献公说:“宫之奇是虞国的贤臣,他一定会进谏阻止这件事。”
荀息说:“虽然宫之奇聪明通达,但性格却很懦弱,他是虞国国君从小养大的。性格懦弱就不会强争劝谏,聪明通达则说话简洁,从小在宫中长大,就不会受到虞公的重视。况且祸患远在他国之后,而宝物珍玩就摆在眼前,虞公是个平庸之人,他不会预料这件事的后果。”
于是晋献公就派人到虞国,送上宝玉名马,宫之奇果然进谏说:“俗话说,‘唇亡则齿寒’,虢国和虞国互为屏障,相互依存,并不是能互相把对方当成礼品送给别人。晋国现在可以从我们这里借道把虢国灭掉,不久以后就可以把我们灭掉。”
虞公没有听他的劝告,坚持给晋国借路。晋灭掉虢国后,回来时就顺道攻打虞国,虞国国君只好牵着名马、抱着玉璧前来投降。
大谋略:在分析敌情的时候,首先必须对敌人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这样,就不会陷入盲目的境地。
韦孝宽计诛明月
北周武帝于公元575年7月亲率大军,兵分六路讨伐北齐。为了一举消灭北齐,周武帝派了大将韦叔裕镇守通往北齐的要塞玉璧。
韦孝宽在军事上善于用间。为了摸清北齐国内的政治、军事情况,他培训了大批间谍人员,打入北齐国内的各个角落搜集各种情报。不论是他派遣到北齐的间谍,还是他从北齐收买的间谍,都能为他尽职效劳。因此,北齐朝廷内部有什么矛盾,兵力怎样部署,军队有什么动向,韦孝宽可谓是了如指掌。
然而,后来北周的用间活动被北齐的左丞相斛律光识破了。斛律光,号明月,是北齐战功卓著的大将军,能征善战,智勇双全。斛律光向齐后主报告说:“周武帝对我国虎视眈眈,派大批间谍刺探我国情报,我朝内的许多大臣也被他的间谍收买,当了内奸,请皇上您务必清查惩办这些人。”
没等齐后主说话,与斛律光素有恩怨的宰相祖孝接过话茬,说:“听丞相的意思,既然我朝内大臣都是内奸,只有你一人清白喽?”他冷笑了一下,接着说:“你这是对当朝皇上的污蔑,真不知你的用心何在?”祖孝平日总是在昏庸的齐后主面前花言巧语,大献殷勤,因此深受宠爱。齐后主闻听此言,他不辨真假,即刻把斛律光赶出朝廷。
虽然斛律光受到祖孝的奚落与皇帝的否定,心中不快,但为了国家的安危,他忍辱负重,暗中加紧防备北周的入侵。
间谍们把北齐朝廷内发生的矛盾以及斛律光私下的活动,报告给韦孝宽。韦孝宽心想要顺利的战胜北齐,必须首先除掉这个敌手,于是他找到了参军曲严,请他编几首歌谣,散发出去。歌谣写的是:“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溃,槲树不扶自竖”等等,这里的“升”,原指旧时的容量单位,十升等于一斗,十斗即为一百升,等于一斛,歌谣中的“百升”是影射斛律光的斜字。北齐后主姓高,歌谣中的“高山”是影射并后主。这两句歌谣的意思是:斛律光想要当皇帝,北齐王朝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韦孝宽令间谋们把写好的歌谣传单,散发到齐国的京城,并让孩子们在大街小巷上传唱。祖孝见了这些传单,他把情况报告给齐后主,又借机添枝加叶地大加渲染。高缔听信了谗言,怀疑斛律光要谋反,立即下令杀了斛律光。
韦孝宽听了这个消息后,认为时机已到,马上奏请周武帝兴兵伐北齐。由于外攻内应,北齐很快就被消灭了。
大谋略:要想削弱自己对手的实力,应想办法了解其内部矛盾,分裂对方,这样就会有机可乘。
晋文公退兵制敌
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把自己的亲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嗣君,设计害死了长子申生,同时也将公子重耳和夷吾逼走了。
重耳历尽千辛万苦,经过齐、曹、宋及郑国,过着流亡的生活,很多国家对他态度冷淡,有的甚至不肯收留,在曹国,曹共公听说他肋骨长得不同寻常,趁他洗澡时偷看,使重耳感到很羞恼。后来,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热情地接待了他,这让他非常感动。
一天,楚成王设宴款待重耳。忽然问道:“如果公子能够回到晋国做国君,将怎样报答我?”
这个问题可把重耳难住了,他低头想了一下,回答说:“奇珍异宝,楚国都不会缺少,我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您?”楚成王说:“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吧!”重耳只好回答:“如果我能够回国当上国君,将来万一楚晋交战,双方军队相遇,我将会率军退避三舍。”楚王满意地点了点头。
重耳离开楚国后到达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在外漂泊了19年的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登上了君位,他就是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励精图治,很快使晋国强大起来。有一次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文公率领军队救援,终于与楚军在城濮相遇,想不到他在楚成王面前所说的“万一楚晋交战”竟变成了事实。其实,在那个诸侯混战的年代,大国之间刀兵相见算不了什么稀奇事,只是楚成王没有想到晋国的发展会这么快,现在竟然可以与他抗衡了,当时的一句“戏言”不幸而被道中了。
为了遵守当时许下的诺言,重耳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晋军将士都不能接受这个事实。认为退兵就意味失败,目前晋军士气正旺,怎么能因为当时的一句玩笑而退兵呢。
唯有大臣狐偃明白晋文公的用意。他劝大家说:“退避三舍,一可避楚的锐气,积蓄自己的力量,二可使国君立信于世人,这是上好的计策呀!”晋文公正是这样想的,退避三舍是非常有利的,并非是意味着失败。
但楚军却认为晋军胆怯,不敢迎战,顿时神气了起来,以为晋军不堪一击,便趁晋军退军之际,迫不及待地进攻。
谁知晋军守缩防线,退到了有利的地形处,便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很快就把楚军打败了,实现了晋文公以守为攻,转守为攻的策略,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道义上都取了胜利。
城濮一战,奠定了晋文公称霸诸侯的基础,使他后来能够称霸诸侯。
大谋略:有时候,退并不意味着失败,退可以积聚能量,只要找准有利时机,发动反攻,仍会夺回战争的主动权。
晋文公攻原得卫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
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
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这是攻下原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了。
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
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
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
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
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大谋略:“信盖天下,然后方能约天下。”领导者只有守信用,才能取得部属的信任;做人只有讲信义,才能交天下朋友。
弦高惑敌退秦兵
公元前627年,趁晋文公去世的机会,秦穆公企图再次插足中原,于是他让孟明视等率兵攻打郑国。当军队行至滑国时,碰到了郑国商人弦高,他将去东周做生意。知道了秦军此行的目的后,弦高便假借国君名义,用十二头牛来迎接秦军,同时让人偷偷赶回郑国去给国君报信。秦军见到这种情形,以为郑国早有了防备,就马上取消了袭击郑国的计划,他们把附近的滑国灭掉后就返回去了。
大谋略:善于制造假象迷惑敌人,就不会在战争中吃亏。
智鼓士气获全胜
春秋时期,大夫华氏叛离了宋国,宋元公率兵讨伐华氏。华登率领吴国的兵士前来援救华氏,在鸿口被击败。华登又率领余下的兵士向宋元公的军队发动进攻。元公想临阵脱逃,
厨人濮说:“虽然我是个地位卑贱的人,但可以为君王战死,却不能护送您逃亡,请君王等一下。”
于是他巡行军队,说:“凡是挥动旗帜的,就是国君的战士!”大家便响应他的号召舞动旗帜。结果,宋军击败了华氏。
厨人濮用袍裙裹着一颗人头,扛在肩膀上跑着大喊:“华登被杀了!”于是宋军一鼓作气把华氏彻底打败了。
大谋略:军队的士气关乎着战争的成败,士气高涨的军队就能够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赢得最后的胜利。
阳处父智解陈危
楚国太子商臣与令尹子上攻击陈国,晋国派兵去救陈国,两国军队隔水为阵。晋国统领阳处父知道太子与令尹子上素有间隙,心中怨恨令尹子上,心生一计。于是派人告诉令尹子上说:“请你的军队稍向后退,待我军涉水而过之后,要怎样都随你了。”
于是,子上命楚军稍微退后。阳处父见此,就对晋军说:“大家看啊,楚国军队不战而逃。”
又派人密告楚国太子商臣说:“令尹子上接受晋国的贿赂,所以才撤军的。”
商臣把这消息告诉成王,成王大怒,就将令尹子上杀了。终于解除了陈国的危机。
大谋略:利用计谋令敌人的内部自相猜疑,自乱阵脚,就会不攻自破。
曹刿长勺论战术
公元前六八四年春天,齐国重兵进犯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