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暄对门达的问话,一律回答“不知道”,并且显出一副挺委屈的样子:“我杨某人一个下贱艺工,没念过什么书,既不识文断字,又同您大人无冤无仇,怎么会干这缺德事?不过,我可以告诉您这件事的真相。”
门达会意,马上屏退左右。
杨暄见四下无人,就神秘地眨巴着眼睛告诉门达:“告诉门大人您吧,这都是内阁李贤教我干的!他要我呈给皇上一封奏书,至于上面内容到底写了什么,我实在是不知道。您如果当着文武百官,敢在朝廷上质问我,我就敢讲个彻底,图个痛快。这么做了,那李贤一定再也没有办法抵赖了!”
门达听后,马上得意地笑了,命令道:“来人,摆酒。设宴好好款待杨暄!”
第二天早朝时分,门达忙将此事上奏明英宗。明英宗当即发话:“诸位大臣都集中午门外。今天,朕要当着你们的面,把门达和袁彬的事弄个清楚。”
杨暄刚给领到午门,门达右手直指李贤:“这是非全由你搬弄出的,杨暄已经都从实招认了。”
李贤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惊讶得发起呆来。杨暄突然大声喊叫:“我该死,我该死!我死也就罢了,为什么要诬蔑好人?我是个市井小人,怎么有缘见得着内阁李贤大人?老天在上,这实在是门达叫我死咬住李贤大人的。”
门达正诧异间,杨暄利索地数落着门达干的20多件违法乱纪之事。门达听得无地自容,当场灰头土脸。明英宗听罢,一声长叹,眼光复杂地注视着门达。
英宗虽然未将门达治罪,但是从此对门达疏远很多。袁彬开始分掌南部。一年后,被召回京城升任要职。奸官门达因另一案件受牵连,被明英宗贬往广西,最后死在那里。
大谋略:对待坏人,应该通过自己的聪明机智来战胜他们,勇敢地揭发坏人,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
王振造佛正礼法
北京功德寺后宫的佛像相当精美。和尚说:英宗正统年间,张太后经常到这里,通常住三夜后才回宫。当时皇上年纪尚幼,跟随母亲游寺,宫殿中住宿用品,一应俱全。太监王振认为后妃游佛寺,不合礼法,于是就秘密造了这座佛像。
完工后,王振又请皇上对太后说:“母后的大恩大德,儿子无以为报,已经命人修造一座佛像,请求安放到功德寺的后宫,此后酬报您的大德。”
张太后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下诏中书舍人写了金字佛经,放置在东西厢房。因为佛像和佛经在这里,无法休息,从此以后,张太后也就不到功德寺来了。
大谋略:要想让身份地位高贵的人改变自己不良的举动或生活习惯,就应该投其所好,让他所笃信的东西限制他自己的行动。
假戏真做救穷人
少司马梅衡湘当初任固安县令时,固安县有很多位高权重的官员,他们很瞧不起县令,稍微有点不满意,就同县令争执,从不肯让步。梅衡湘总是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们。有一个宦官带了个猪蹄子送给他,要求他代为收债。梅衡湘便烧好蹄子,摆下酒席宴请那个宦官,并派人将欠债人召来,当面斥责欠债之人。
欠债人诉说自己是多么的贫困,梅衡湘斥责他说:“贵人的债是什么债?你怎么敢以贫困来推托呢?今天一定要还来,否则,那就用棍杖打死你!”欠债人涕泪横流地离开了,那个宦官生出恻隐之心,开始有点可怜欠债人了。
梅衡湘觉察后,又把欠债人叫到面前,眉头紧锁说:“我也知你十分贫穷,但实在没有办法。你赶紧卖掉妻子和儿子,快拿钱来见。尽管如此,我既当了你的父母官,怎么能够忍心让你们骨肉马上就分离呢?暂且宽限你一天,晚上回去跟妻儿诀别,黄泉下相见吧!”
欠债人听到这话哭得越发厉害。那个宦官也哭了,终于推辞说不愿再要债了,为他毁掉了债券。此后凡是欠中贵人家的债都得到了宽大处理。
大谋略:为了救人于危难之间,有时候可以“不择手段”,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达到救人的目的是根本。
杨一清计诛刘瑾
杨一清同宦官张永,一同领兵讨伐安化王。杨一清同张永在军中谈到反对宦官刘瑾的事,仗义执言,并从袖子中拿出两份奏疏,一份写的是平叛之事,一份是告发刘瑾之事。杨一清嘱咐张永说:“当你领兵回朝的时候,见到皇上,先上奏平叛之事,皇上一定要问你其他一些情况,你就谎称有事,让皇上退去左右,这时方可呈上弹劾刘瑾的奏章。”
“如果不行怎么办?”张永说。
杨一清说:“别人去说,行不行还难说,如果你去说那绝对没有问题。不过你叙述时一定要思路清晰,万一皇上不相信你,你马上给皇上磕头,请皇上立即召见刘瑾,收缴他家中私藏的兵器,劝说皇上亲自登上城头进行检验,并说:‘如果刘瑾没有谋反的迹象,万岁可以把奴才杀掉喂狗。’再磕头哭泣,皇上必然对刘瑾的所作所为非常之愤怒;刘瑾如被杀,你必然会得到重用,可以改变刘瑾的所作所为。成此功业,你将和吕强、张承业一样流芳千古。我只盼望你立即行事,千万不要有片刻迟缓!”
张永听罢,深受鼓舞,一下子站了起来说:“我怎么会怜惜自己的余生,不想报效君主呢?”不久张永去见皇上,不出杨一清所料,事情果然取得了成功。刘瑾最初被逮捕时,得到圣旨降为南京奉御。刘瑾上书,乞求二三件旧衣服保暖,皇上可怜他,于是下令给他一百件旧衣服;张永担心事情发生什么变故,便与内阁大臣密谋,让监察御史弹劾刘瑾。弹劾中涉及过去依附刘瑾的一些大臣。
张永拿着奏疏来到左顺门,对谏臣们说:“刘瑾当政时,我们都不敢发表什么见解,何况那些大臣们呢!今天有罪的只是刘瑾一个人,不要连累其他的人,可以拿这份奏疏,马上呈报上去。”
等到奏疏送上去后,刘瑾被杀,受到牵连的只有文臣张彩一人及武臣杨玉等六个人。
大谋略:有道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做某件事情之前必须未雨绸缪,有一个周全的计划,否则是很难成功的。
假借摔跤捆鳌拜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八岁时就继承皇位。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鳌拜欺康熙年幼,索尼年老,遏必隆无才软弱,苏克萨哈威望低,横暴专权,屡兴冤狱,栽培死党,甚至乱杀苏克萨哈及其子姓。
康熙对鳌拜的专横乱政耿耿于怀已经很久了,早就想解除他的权力,但又考虑他战功多,势力大,所以迟迟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下手。
康熙八年(1669),康熙已成为十六岁的小伙子。对鳌拜的专权已经是忍无可忍了。最后,他终于想出除掉鳌拜的计策。他一方面亲近任用鳌拜,另一方面装作不理朝政,经常挑选一些同龄有力的少年侍卫在校场练习摔跤扑击,以此来麻痹鳌拜。鳌拜见康熙每天这样庸庸碌碌,不务正业,心中非常高兴,觉得康熙难成大器,因此对康熙放松了警惕。
一日,鳌拜去观看康熙摔跤角斗。康熙见机会来了,乘其不备,命令侍卫们把鳌拜摔倒捆起。这位老谋深算的鳌拜被擒,开始的时候还以为是康熙在和他开玩笑。鳌拜四面树敌民愤极大,王公大臣列其三十大罪状,请求康熙帝灭其族。
康熙下诏说:“尽管鳌拜罪大恶极,该夷其族,然而念其多年为国效力,屡建战功,以其家财抵罪,免死拘禁。另对其死党逐一治罪。对鳌拜制造的冤案逐一进行平反,这样,康熙皇帝从此开始牢牢掌握了大清的政权。
大谋略:当我们的实力尚无法和敌人抗衡的时候,不妨韬光养晦,迷惑对方,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一举将对手制服。
发展农桑治苗疆
乾隆元年(1736),由于战乱频起,加上天灾,贵州苗疆各部,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而驻扎在当地的官兵不仅不体恤还对他们残酷镇压,因此苗族各部对当地驻军很有敌意。
这年刚好按察使陈德荣赴任,见到这种情况后,他就劝当地的驻军,说:“苗族人也是人,你们只知道杀戮,不懂得安抚,难道不知道治水只堵不疏必定成患的道理?”于是陈德荣,根据民情,详慎轻重,顺情而治,苗疆逐渐安定下来。
乾隆四年(1739),陈德荣又根据当地实情,上疏皇帝,说:“贵州山多水足,可以大量开辟荒田,但是,那里的老百姓穷极潦倒,没能力使贫瘠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可以开垦的荒山野地很多,又不允许他们去开垦;这里桑葚鲜美,老百姓却不知道养蚕缫丝的方法。如果我们从不善此道的人开始教习,鼓励他们垦荒养蚕,一些人学会了,再带动其他人。这样国家虽然在短时间内得不到什么好处,但是能够改变这里的民风旧俗。另外,如果可能从邻省聘请种棉、织布、饲蚕、纺织的技术人员,择鷅试种,设局教习,转相仿效,一定会大有成就。假如皇上命令各道因地制宜,随时设教,一年必有规模,三年即见成效。”
奏疏呈上,皇上下诏准行。于是,陈德荣遵诏,发给苗民千本,让他们筑坝修堰,引水灌田,并教给他们蓄水排泄的方法,扩大水田的面积。还组织人力养蚕,使他们知道养蚕织布的好处。
与此同时,陈德荣号召人们广泛种植杉树。在他的治理下,仅三年时间,贡筑、贵阳、开州、威宁、余庆、施秉等州县就垦田达三万六千亩之多,植杉树六万株,开野蚕山场百余所,使贵州这个古代的不毛之地,泉水润绿野,比户机杼闻。
另外,陈德荣是一个好善乐施的大好人,他在贵州广置慈善院,收容过往得病之人。他不仅广积粮食,救济老弱病残、鳏寡孤独,还单独在苗族居住区设立二十四所学校,使苗民广受教育。从此那里的民风大变,苗疆大治。
大谋略:做事业应该善于发现,人和事物都是如此,因材施教可以使有潜力的人成材,因地制宜可以使土地生宝。
林则徐设计筹款
清朝的名臣林则徐(1785-1850)去广州查禁鸦片之前,曾在湖广总督任上大力查禁鸦片,取得很好的效果。可是1838年遇到罕见的大旱,田地里收成大减,一时间米价十分昂贵,老百姓购买不起粮食,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路边常常有人迫于生计,乞讨度日。林则徐看在眼里,忧心如焚,除了拿出自己的薪俸周济饥民外,还动员下属们尽力捐助。然而,两湖的官员们口头上一个劲地说同情百姓的好话,待到真要出钱了,又一个个面呈难色,诉说自家经济的困难,有的干脆说有了上顿没下顿,家无隔宿之粮,结果没有人捐出一文钱来。
林则徐见状,心里明明知道是下属们不愿意捐款,但是嘴上也不言语。回到家里,他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第二天,他让人在官府衙门前张贴告示,说明某日他要率领众官设坛求雨,因为此事关系着天下无数黎明百姓的生命,在这两天内大家必须沐浴戒荤,表示对苍天的真诚之心。
到了求雨那天,沐浴清心的林则徐,徒步来到广场,走上高坛,俯伏在地,口中念念有词,极为虔诚地祷告起上苍来。大小官员们也鱼贯走上高坛,俯伏在地祭祷。
求雨仪式完毕,林则徐叫侍卫在高坛下铺设了大片芦席。自己带着官员们依次坐在芦席上休息。
当时烈日当空,一丝微风也没有,炎热异常。一贯娇生惯养的官老爷们哪里经受过这样的折磨,坐了没多久,就一个个口渴头晕,面色灰白起来。
林则徐这才说道:“平时我们一直高高在上,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贵生活,很少有人能来到百姓中间,体验百姓的疾苦。在这大旱之年,我们怎知道‘农夫心内如汤煮’的情景?今天,我愿意跟大家都来尝尝贫苦百姓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苦滋味。”
大小官员们虽然满心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林则徐跟着一起在田地里劳作起来。
过了大约三炷香功夫,林则徐才说:“看来我们喉咙里都冒火了,茶水可不能不喝啊。”说完,他即刻传唤差役将事先预备好的凉茶桶扛了过来。他自己拿了葫芦瓢先舀了一瓢“咕咚咕咚”地喝了个饱,喝完显得神清气爽,十分舒适。其他官员们早就渴得受不了了,此时也迫不及待地依次喝了。
不一会儿,由于冷热交攻,林则徐首先呕吐出来,接着大家都呕吐了,弄得芦席上一片污秽,狼藉不堪。
林则徐笑道:“既然已经这样了,倒可以顺势测量测量各人的心肠和家庭经济状况了。”
于是,他不顾脏臭,亲自检验各人的呕吐物,并且叫侍卫把所含的成分——记录在案。检查结果,林则徐自己吐出的是粗糙低劣的杂粮野草,而其他大小官员们吐出的不是山珍海味就是鱼肉荤腥,显然他们都没有遵从林则徐的命令,没有诚心戒斋向佛,众官员顿时都羞愧难当,恨不得立即找个缝钻到地下去。
林则徐严肃地望着众官员低下的脑瓜,沉痛地说:“今天我真心诚意地向天求雨,为的就是解除旱情,让百姓活下去。可你们扪心自问,自己到底是不是素食素汤,真心诚意呢?再说,前几天我号召大家慷慨解囊,捐助灾民,你们一个个哭穷,有的还说什么揭不开锅啦,可是今天看看你们吃的都是些什么呀?我说啊,天公所以如此发怒,制造旱灾,完全是因为你们做官当老爷的从不体恤人民的缘故啊!你们难道就不怕天谴么?”
官员们自知理亏,又羞愧又恐惧,生怕林总督要处罚他们,结果纷纷报上捐款济民的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