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500000003

第3章 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1)

在“北宋四子”中,周敦颐是最富争议的一位。他的著述虽然不多,除一幅从道教改装过来的“太极图”外,只有两百余字的《图说》和不满三千字的《通书》流传于世,但引发的争论却不少,著名的朱陆之争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围绕着《图说》进行的。在生前,周敦颐的地位也并不显赫,他只不过是一位远离当时学术文化中心、做过几任地方官的默默无闻的儒者而已。程颢、程颐少时曾遵父命从游于其门下,但即使二程对他也似乎并无敬重之心,直呼其名且不说,甚至骂他为“穷禅客”,更无一语道及他的著作。直到胡五峰才开始推尊他,说:“周子启程氏兄弟以不传之妙,一回万古之光明,如日丽天;将为百世之利泽,如水行地。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朱熹更是盛赞他“不由师传,默契道体”、“上继孔颜、下启程氏”,并在《近思录》中把他推为四子之首,从此周敦颐的“道学宗主”地位得以确立。但是,周敦颐何以在生前并不为二程所推重,反而在死后百有余年却又被重新确立为“道学宗主”呢?本文希望联系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演进给这一问题以说明。

按照牟宗三的分疏,“道德形上学”一词因侧重点的差异可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指“道德底形上学”(Metaphysics of Moral),即对道德本身作一形而上的解释,以说明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先验根据,重点在道德;一种指“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即由道德的进路来建立、证成形上学,换句话说,即通过道德实体引发宇宙秩序,开出存在界,说明万事万物的存在,因此重点乃在形而上学。由于后一种理解与牟氏本人对儒学和康德哲学的独特诠释有关,它的背后包含着相当复杂的理路,远远超出了本文的论域,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道德形上学”一词将严格限定在第一种含义上。事实上,这种含义上的道德形上学才真正是历代儒者们所关心的内容。

根据致思路向的不同,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大体上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以“心性论”为主,把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根据追溯到主体自身;一种以“天道观”为主,强调由天道来规范人道,试图从天道运行的原则寻求道德准则的根据。“心性论”传统发端于孔孟,“天道观”传统则以易庸为代表。

众所周知,孔子思想的中心范畴是仁,它标志着一种主体自觉的精神和境界,因此在他那里,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根据并不在于外部世界,而只在于主体自身:“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子进而把这种自觉精神的根源追溯到人先天所具有的“四心”上,从而奠定了儒家心性论的基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不但如此,和孔子“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不同,孟子更把本心仁体扩充、提升到天道的高度,认为仁既是“人之安宅”,又是“天之尊爵”,因此,人只要能充分扩充其本心,就可以懂得人的本性,进而懂得天意和天命,天人最终在诚、善、仁上相和合、相统一。

与孔孟的“心性论”不同,易庸一开始便把眼光转向外部世界,试图用天道来规范人道,从天道运行的原则来寻求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根据。《易传》的作者认为,天道本身是一流行的实体,其中阴阳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力量,通过阴阳的互相摩擦推动,宇宙不断地创生、变化和发展;宇宙的变化和发展表现为从太极向两仪、四象、八卦推演的过程:“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周易·系辞上》);在这种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万物和人都依次产生,相应地,君臣父子上下这些礼义规范都各有安置:“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周易·序卦》);而所谓圣人,也只不过是能够通过仰观俯察,“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并在实践中效法天地变化而已。同样,《中庸》也首先从天道出发,把它形容为博、厚、高、明、悠、久的东西,并以诚来规定它:“诚者,天之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然后以是否符合或达到“诚”作为人道的标准:“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而圣人之所以能“赞天地之化育”,正因为在实践中他们完美地体现了天道之诚。这样,天道本身就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但是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则,而且也是人类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所以可能的根源和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孔孟和易庸在道德哲学中的这种不同只是一种思维路向的不同,无论是从心性出发,还是从天道出发,在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设准,即天人合德。这使得后世儒者有可能把他们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事实上,这一点也正是宋代理学家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周敦颐生当北宋中叶,当时儒学正面临重构的任务。一方面,经过六朝隋唐数百年的历史,儒家经学在佛教和道教的夹击下,早已变成僵化的形式,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因而亟须改弦更张;另一方面,五代以来的道德沦丧也对儒家伦理产生严重的冲击,使得收拾人心成为现实的需要。在赵宋王室的有意提倡下,儒家知识分子一方面以圣贤相期许,努力在德性人格上完善自己,一方面尝试从理论上建构一些形上学体系,以回应和对抗佛老的挑战。

由于儒学的重心一向在现实的社会和人生,相对缺乏完备的理论体系。要重构儒学,就不得不在借鉴佛道二教学说的同时,尽力发掘已有的思想资源。这一点从当时易学盛行的程度即可见一斑。由于《周易》经传是儒家典籍中最富形上色彩的作品,所以它吸引了当时一流的思想家和学者们的广泛注意,像李觏、胡瑗、邵雍、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张载和二程等等对易学均有精深的研究。借助易理以展示儒学的形上关怀,证明儒家亦有体有用,构成了复兴儒学运动的最初一环。

周敦颐是较早自觉地参与这场重构儒学运动的思想家之一。他一方面以具有明显形上意味的《易传》为骨干,一方面借鉴、吸收和融合道家和汉儒的一些思想观念,在《太极图说》中系统地描绘了一幅宇宙发生和演变的图景,从而为儒家的道德伦理奠定了一形上基础: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图说》所提供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之所以比《易传》更为严密和精致,是因为它吸收了汉儒(五行)特别是道教的思想。众所周知,“无极”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知其雄”章,它后来并且被看作儒道区别的标志而不为儒者所接受,周敦颐赫然把这个词作为《图说》的第一个范畴,清楚地表明了他融合儒道的企图。因此,在周敦颐那里,“无极”一词决不像后儒曲为之解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描述性的词汇,而是一个标志宇宙万化终极始源的概念。这点从《图说》的下文也可能看出:所谓“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明显地表现出从五行、阴阳、太极到无极的层进关系,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周敦颐才把万物化生的根据归结为“无极之真,二五之精”的“妙合而凝”。如果“无极”真是一个消极的描述性的词汇,其意思只是“无形无象”,那么又何来“无极之真”呢?另外,具体到道德实践时圣人的所谓“主静,立人极”也是与“无极”观念一脉相通的。事实上,按照宋代所修的国史,《图说》的首句本为“自无极而为太极”,只不过后来由于朱熹诠解的正统地位确立后,“自、为”二字被删掉了而已。

有一个疑问是,周敦颐后来的《通书》中并没有出现“无极”,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其实,不但“无极”不曾出现,就是“太极”也仅一见,因为《通书》的目的本不在于描绘一幅宇宙生成的图景,而在于借助《中庸》的“诚”从形而上的角度规定天道流行的实体并以此奠定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的基础,因此,它用以规定“诚”的“无为”、“寂然不动”、“静无动有”、“纯粹至善”等概念与其说适用于“太极”倒不如说更适用于“无极”,因而《通书》中没有“无极”一词并不足以证明周敦颐不再同意以无极作为宇宙万化的终极根源。

第二,《图说》承袭了《易传》从天道以推人事的路线,把天道运行的原理最终落实到人类的道德实践上,从而既与道家的绝仁弃义有着原则的界限,又和孔孟的心性传统存在着致思方向的差别。按照《图说》,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依次流布,最终产生了万物,而人是其中最灵的东西,因为它禀受了气中最秀的部分;但随着人形智的生发,五行之性感于外物而动,于是有善恶的出现;圣人为了扬善去恶,遂制订了中正仁义的标准并归本于静,从而树立了“人极”。但是,由于《图说》的高度浓缩,使它无法详细地阐释何以从“五性感动”而突然产生出善恶以及圣人根据什么树立人极,对此,周敦颐在《通书》中都作了补充和发挥。

首先,《通书》借用《中庸》的范畴进一步把天道实体规定为“诚”。周敦颐认为“诚”意味着“寂然不动”(《圣》第四)、“无思”(《思》第九)、“无为”(《诚几德》第三)、“纯粹至善”(《诚上》第一),它既是五常之本,又是百行之源。诚赋于人即性,因此人性也是纯粹至善的,完整地体现人性的即为圣人。但是,“至诚则动”(《拟议》第三十五),有动,善恶之分遂以产生,此即所谓“几”:“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圣》第四)具体到人来说,则“五性感动而善恶分”。这就需要通过静、思、立诚的功夫来恢复人本然之善,此即所谓成圣成贤的功夫:“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诚几德》第三)

同类推荐
  •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美学漫话(大家文论经典)

    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某尼悟道诗大有禅意,好像是说“道不远人”,不应该“道在迩而求诸远”。好像是说:“如臬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么,你就没有地方可以发现美的踪迹。”然而梅花仍是一个外界事物呀,大自然的一部分呀!你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里,在感情、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只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梅花里的美。美对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观的对象和存在。你如果要进一步认识她,你可以分析她的结构、形象、组成的各部分,得出“谐和”的规律、“节奏”的规律、表现的内容、丰富的启示,而不必顾到你自己的心的活动。
  •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哈佛,西方第一圣殿!跟曾国藩学做人做事,向哈佛汲取精英智慧!古为今用,从曾国藩家书中领悟先哲智慧;西为中用,在百年哈佛园里品读精彩人生!打开家书,在墨香中体悟成长的力量;走近哈佛,在故事中品懂生命的真谛!
  •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阳明学与当代新儒学(阳明学研究丛书)

    从儒学广角、宋明理学发展背景,以及阳明学的内在机制上来探讨阳明心学与当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者在阐述孟子、周敦颐、张载、程颢等儒学大师心性之学的基础上,对王阳明“以心为本的实践道德说”作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进而以梁漱溟的新孔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唐君毅的道德儒学、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贺麟的新心学为个案,具体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在发展——当代新儒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与阳明学的思想联系。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热门推荐
  • 责任胜于能力(白金版)

    责任胜于能力(白金版)

    一个人的成功,与一个企业和公司的成功一样,都来自地他们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不断超越自身的努力。责任胜于能力,没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负责任的人。责任承载着能力,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才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 国民老公好V5

    国民老公好V5

    老公眉毛一挑,引来无数少女纷纷跳楼表深情。管理治安的某女看不过,小手一掀,管他是什么国民老公,看他不爽照样KO。不想,某男殴打证据一发,悲催的某女被停职察看还不算,还要签订不良条款!某男阴险一笑,“女人,看你还不乖乖送上门!”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碧海青龙传系列二

    碧海青龙传系列二

    十万年前的洪荒之战,无数强者陨落天际,踏入轮回;十万年后,他们的转世逐一出现,当年的暗中布局,都渐渐地浮出水面;看似平静的人间界,终于再起波澜,大唐的烟尘,掩不住历史的脚印,唐朝的官场、江湖逐一出场,无数英杰也逐一隆重登场;但所有人,都只是一个人的陪衬……
  •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4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4

    “凉生”系列收官之作,痴爱八年终落幕。少年时情之所起,此生便不再敢忘。若爱是羁绊,那么,她就是他在这世界上的,画地为牢。霜雪吹满头,也算是白首。凉生:我们重新开始吧,就当现在,你十七岁,我十九岁。好不好?程天佑:我爱你,这就是我们之间最大的门当户对!姜生:我挡不住我的心我的爱情,它们在暗无天日里滋长,独自痛苦又独自幸福!钱至:我在医院里求婚,只想让你知道,从此,无论生老病死,我必不离不弃。八宝:我哥负责脱衣,我负责舞,柯小柔负责娘。程天恩:我久久也放不下的人,就在这一刻,放下了。爱了那么久的爱情,不爱了。
  • 前尘旧梦

    前尘旧梦

    精选了郑逸梅写人物、谈掌故、品艺事、话图书的文章上百余篇,撷英采华,变成这部郑逸梅美文类编。共分人物编、书话编、掌故编、艺事编四辑。所选皆为郑文精粹,而又以类相从,可以和而观之,也可性有偏嗜,各取所好,一编在手,尽享快乐阅读的陶然之感。
  • 白头吟

    白头吟

    东汉初年,传闻新野郡城郊仙人居住的百花山里,美貌狡猾的盖世“女仙”玲珑出落凡尘;新野郡里远近闻名,博览群书的风流少年郎邓禹骄阳似火。一次“赠鞋”的巧合,牵绊出一段旷世奇缘。昔日合欢花下气如芝兰的翩翩玉公子,大隐于世,却终逃不开“情”劫。
  • 冲喜新娘之恶少夺爱

    冲喜新娘之恶少夺爱

    (此文已加入VIP半价促销)第一次入殷府,她是殷家大少爷冲喜新娘,翌日方知丈夫的弟弟竟是昔日的师兄。恋人变成小叔,爱怜不再,有的只是无尽的掠夺与凌辱。他说:既然你喜欢背叛,那我就让你一直活在背叛的痛苦中,不得永生!几番疯狂的掠夺,他狂历,他嗜血。她终于背上了不贞的罪名,接受族规的惩罚,而他只是远远的看着她沉入冰冷的湖底。第二次入殷府,她是殷家小姐的女夫子,再次相见,她眼里波澜不惊,而他眼里却是惊涛骇浪。当年没有来得及救她,如今她又回到自己身边,他要重新挽回那颗沉寂的心!可过尽千帆,他是否还是她的守候……★★★★★★★★★★★★★★★★★★★★★喜欢的亲亲请点击‘放入书架’觉得不错的请点击‘投票推荐’觉得非常好请点击‘发表评论’亲们的支持是我更文的最大动力!
  • 凝聚人脉(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凝聚人脉(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