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400000050

第50章 后记

自2003年开始接触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的作品以来,我与印度海外作家的接触断断续续已有很多年了。这种接触以2006年前后较为频繁,因为当初我的博士论文涉及很多印度海外作家或曰后殖民流散作家的作品。在那些昏天黑地的日子里,一方面我要承受生活的艰辛和学业的巨大压力(主要是研究生院对文科各系博士生发表论文的硬指标),一方面又无比欣喜地在一个人的时间和空间里先后邂逅奈保尔、拉什迪、贾布瓦拉和安妮塔?德赛等印度海外作家的文字魅力。印象尤深的是,我在2004年暑假热浪中蜗居在单位的办公室达40天之久,先沉潜于拉什迪小说的魔幻世界,再读他的文论集《想象的家园》和国外学者评论他的诸多著述,这是我第一次无比真切地感受到印度海外作家的语言魅力和色调丰富的内心波动。那几年是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光,我被自己“连根拔起”,远离哺育我的故土乡亲和青山绿水。在印度海外作家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丝丝“乡愁”里,我仿佛找到了知音,仿佛在一刻不停地走近彼岸尽头的酉水河。自我流放而失却家园的“流散一族”岂止是印度海外作家诸人?!记得2004年我在那间现已人去楼空的办公室里写下了《我真的好想你,酉阳》,描摹了印度海外作家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痕迹。文中这样写道——

我真的好想你,酉阳!我亲爱的故乡!我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大都市里想你,我在熙熙攘攘的红尘滚滚中想你。想当初,我这异乡游子奋勇搏杀,终于取得了一张定居都市的绿卡,那一刻的欣喜让所有的心理形容词都失去了颜色。片刻的兴奋过去,当我环视四周,只见人工制造的微笑与寒彻透骨的人际隔膜。我这来自土家山寨的大山的儿子,我这曾经吸吮自然日月、万物精华长大的边城之子,站在中国西部最大的一个城市里,开始体味一生为东西两半球雕刻孤独的卡夫卡的声音在当代中国漂泊游弋,此乃别具一格的亲切妩媚。仿佛听见天竺之国的东方诗圣泰戈尔荒凉无奈的叹息:“我们发现的令人痛心的事实是,把人们分隔得最厉害的莫过于那种错误的现代比邻。”在这熟悉而陌生的城市里,写诗成为一种柔情的奢侈。

我真的好想你,酉阳!你这世上最美的情人!我在一次次的睡梦中飘忽进你的酥胸,我在一声声的鸟鸣中回到童年嬉戏的大森林!我曾在森林里采过红绿野果,曾在松涛中枕着书卷睡过炎炎夏日。我将一滴滴思乡之泪化为甜美的生命之酒,酒杯在手,遥远地举向南方酉阳,我那祖祖辈辈生生不息的火热土地。酉水河,母亲河,有家难回的人在千里之外思念你,思念你在沈从文的边城里汩汩流淌的天籁之音,思念你那少女般的纯真清丽与父亲般的沧桑满目。我蘸着心描画你,我蘸着血歌咏你。想当初,我是那样的义无返顾,发誓要远远放飞理想的鸽子,而如今,这只疲惫的鸽子却只向故乡的方向歌唱,土家摆手舞的旋律才是使她沉醉的唯一。在生命的日历上,我感受着一个个孤寂的远方灵魂,那是英年早逝的不屈斗士赛义德,他在美利坚的土地上问讯受伤的母亲巴勒斯坦,其音哀绝,其音凄凉:“乡关何处?乡关何处?”那是被伊斯兰世界追杀的拉什迪,他在不列颠岛上书写《午夜诞生的孩子》,而“孩子”的哭声却萦绕在故乡印度那爱恨交织的天空里。那是从西印度而英国而印度的奈保尔,他的几度印度之行就为寻找心灵深处的母亲,因为,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又怎能抚慰没有母亲的作家心?赛义德、拉什迪、奈保尔啊,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自动流亡者,内心与精神的煎熬远比沙皇的流放更为惨烈而残忍。面对故土酉阳,犹如面对甜蜜地狱和亲切炼狱。“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更生。”

2007年以后,因为感恩于印度导师米什拉先生的厚望,更因为国内印度文学研究的薄弱现状,我逐渐转向梵语诗学、印度文论史及中印文化关系等研究范畴。虽然我不再将印度海外作家研究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之一,但看到书柜里那些来自印度的宝贵资料,心中很是不舍。要知道,当初在印度留学时,在收集梵语诗学资料的同时,为了收集尼拉德?乔杜里、安妮塔?德赛、芭拉蒂?穆克吉、维克拉姆?赛特和R.P.贾布瓦拉等人的英语著作,我花费了不少的心血和代价。2007年至2008年的一段时间内,我曾经参与执教比较文学或英国文学的研究生课程,这迫使我继续不时关注印度海外作家的创作,因为,研究生的课堂讨论或读书报告有时就以印度海外作家为探讨对象。于是,我又不时翻阅带回国内的一些珍贵资料,这样,我便在聚焦梵语诗学和比较诗学的同时,又见缝插针地把维克拉姆?赛特和芭拉蒂?穆克吉等人的主要代表作看了一遍,并写出一些文章,发表在《国外文学》、《东方丛刊》或《南亚研究季刊》等杂志上。此前即2003—2006年间,我已经在《外国文学评论》和《南亚研究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关于奈保尔、拉什迪、贾布瓦拉等人的研究论文数篇。上述论文有三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其他几篇被该选刊列入目录检索。这种特殊的肯定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另外,国内目前关于印度流散文学的研究已日见重视,梅晓云、石海军、任一鸣、方杰、杨中举、李美敏、黄芝和王鸿博等中青年学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在这种利好形势下,要是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往前走,我肯定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但是,去年春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不能继续研究印度海外作家,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印度文论史和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史的研究上。初步完成这两个项目后,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印度的中国学研究上,并同时继续进行两年前便开始的梵语诗学试译工作。虽然我对那些“在印度之外”的印度海外作家恋恋不舍,但目前只能将这份依恋深深地藏在心底。当然,我心中有数,因为,我不会轻易与他们“分手”言弃。对于这些海外英语作家、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在本书中出现的印度海外作家如罗辛顿?米斯特利和基兰?德赛等重要人物的文本,但愿笔者能在不远的将来把他们放进一个全新的项目中展开研究。

正是出于这一“艰难抉择”,我将2003年以来关于印度海外作家的研究心得集中在这本书中予以展示。之所以出版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考虑到这样一种事实:国内目前关于流散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对于印度海外作家的研究只有少数一些学者在苦心经营着。部分印度海外作家的文学文本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可以见到一些,但有的作家则不是那么容易收集的,如贾布瓦拉、维克拉姆?赛特或芭拉蒂?穆克吉等人的某些文本便是如此。记得当初我在印度一筹莫展时,也是靠着D.S.米什拉先生的帮助才收集到维克拉姆?赛特的中国题材作品。正因如此,我想让这些依据一手资料的研究而写成的篇篇拙文与各位感兴趣的读者见面,以使学界对一些不易见到资料的印度海外作家有些粗浅的了解。其实,任一鸣和瞿世镜先生在2003年合作出版的那本书中对印度海外作家的代表人物已经有所介绍,但笔者总觉得那些介绍太过简略,因此便有当初的选择:对几位印度学者常常论及的印度海外作家代表作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解读。这便是本书选择八位印度海外作家的代表作作为研究对象的基本动机。俗话说,丑媳妇迟见公婆。这些不太成熟的心得体会期待着专家读者的批评指正。

印度文学研究多年来是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冷门之一,原因众所周知。但是,随着后殖民文学研究在中国出现以来,关于来自第三世界的流散作家的研究却给印度文学研究带来了一股新的活力。尽管有的学者对将拉什迪、奈保尔甚至安妮塔?德赛和芭拉蒂?穆克吉等人归入印度英语作家范畴持谨慎态度,但是,这并不影响国内学界开始关注这些印度海外作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有理由期待印度海外作家研究将会不断出现新的气象,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内的印度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本书的问世也与国内学界开始重视印度海外作家研究的友好气氛有关。前边提到,二十一世纪初开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印度语言文学博士点培养了杨晓霞、王春景、刘朝华、李美敏、张玮、王鸿博等年轻学者,他们有的选择拉贾?拉奥、R.K.纳拉扬等印度英语作家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有的则选择维克拉姆?赛特和安妮塔?德赛等印度海外作家或曰印裔英语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获得学位。其中,有的学者如王春景的博士论文已经修改出版(《R.K.纳拉扬的小说与印度社会》,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他们的研究动向一直鼓励着我在近乎印度文学研究“沙漠地带”的四川大学勉力独行。中国其他高校如西北大学、深圳大学、苏州大学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机构也有不少学者选择印裔流散作家进行研究。2007年至2010年,笔者曾客串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指导及相关授课。与我一起关注印度海外作家的比较文学硕士生曾琳选择芭拉蒂?穆克吉、刘慧选择维克拉姆?赛特、蒋明霞选择贾布瓦拉、徐振选择奈保尔为研究对象。另外,罗少清选择“殖民文学之父”吉卜林、蒲丽娟选择美国作家布龙菲尔德的《雨季来临》为学位论文研究对象。我和这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一起学习和讨论,这段经历丰富了我对印度海外作家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我的研究兴趣。如今,这些年轻人均已海角天涯,可我有时还常常想起我们在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难忘瞬间。人在旅途,善待尘缘。对于人生征途或学术探险中留下的雪泥鸿爪,我都铭刻心底。温馨便来自于刹那间的回首,动力也来自于刹那间的顿悟。笔者2004至2005年留学印度时发现,印度很多大学英语系博士候选人喜欢选取印度英语文学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这也增添了我研究印度海外作家的兴趣。因此,本书中的部分章节便陆续“诞生”并在各地刊物上与读者不惧羞涩或寒碜地见面。

我将本书郑重地献给我的中学语文老师、现在重庆市酉阳县第一中学(位于著名红色旅游景点亦即赵世炎烈士故居所在地酉阳县龙潭镇)任教的张教武先生。1980至1983年间,我在张老师那里接受教育。他以无比的宽容和厚爱唤醒了我潜伏的学习热情,再手把手地将我领入神圣的文学殿堂。毫不讳言,没有张老师30年前的谆谆教诲和循循善诱,我这资质很浅的学生就不会走上而今从事并挚爱的文学研究道路。30年来,张老师一直关心我的成长,关键时刻还在很多重要问题上提出宝贵的建议。近年来,每次回乡省亲,我总要去张老师家坐坐,聆听他睿智而理性的教诲。做一个永不毕业的学生多好!而今,张老师已是桃李满天下的备受敬重的老师,学生在此祝愿恩师和师母曹淑碧老师身体健康、永远幸福!也祝愿几十年来曾经传道授业解惑于我的诸位恩师和天底下所有的老师健康幸福!

本书部分资料的收集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刘朝华博士(现任职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同样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李美敏博士(现在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她们免费帮助我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复印了大量资料,其中有的就与本书研究对象关系密切。本书写作过程中,某些问题还得到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春景副教授的指点,在此表示谢意。同时,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图书室等机构在本书相关资料收集时提供的诸多便利。本书所需很多英文资料,均为笔者在印度期间购买或复印,因此,我要特别感谢以下的印度大学或科研机构:

Bhaikaka Library of Sardar Patel University, Valabha Vidyanagar, Gujarat.

Hansa Metha Library of Maharaja Sayajirao University, Baroda, Gujarat.

Central Library of South Gujarat University, Surat, Gujarat.

Central Library of Gujarat University, Ahamedabad, Gujarat.

Library of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Jadavpur University, Calcutta.

Central Library of Jawaharlal Nehru University, New Delhi.

Central Library of Delhi University, Delhi.

Central Library of Pune(or Poona)University, Pune.

2011年2月14日于成都

尹锡南个人介绍

尹锡南,土家族,重庆市酉阳县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副教授,四川大学985工程三期“南亚与中国藏区创新研究”基地副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印度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至2005年留学印度。先后出版独著《世界文明视野中的泰戈尔》(2003)、《发现泰戈尔》(2005)、《英国文学中的印度》(2008)、《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比较研究》(2010)、《印度的中国形象》(2010)和《印度比较文学发展史》(2011)等,参加撰写《梵典与华章: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2004)、《比较文学学科史》(2010)等。先后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和《南亚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印度文论史》等的研究。即将出版《印度文论史》。

同类推荐
  • 普吕多姆诗选·卡尔杜齐诗选·吉檀迦利

    普吕多姆诗选·卡尔杜齐诗选·吉檀迦利

    这些路数迥异的作家,虽语种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但他们那高擎思想主义旗帜的雄姿是相同的,正是他们那令万世崇敬的全部精华。他们那奋勇求索的自由精神是相同的。而他们的雄姿,全新的译文,真实的获奖内幕,无不闪现于他们的作品之中;他们的精神,既展现了作家的创作轨迹、作品的风格特色,也揭示了文学的内在规律。,更令人在各种不同的思想境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启迪,细致生动的作家及作品介绍。这套丛书所承载的,从而领会人生的真谛。题材广泛、手法各异,令人在尽情享受艺术魅力的同时,无不渗透于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
  • 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当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

    然而,人们忘情地读诗、读小说,看戏剧……也一样忘情地鉴赏散文!散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我们又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去寻幽访胜呢?不妨随着编者的脚步,来学习欣赏散文吧,从形式到内容。本书收录了多篇当代散文,散文既无诗歌的音乐节奏,也无小说的故事情节,更无戏剧激烈的性格冲突,总之,并且由专家、名家为你解析、引导你鉴赏每一篇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有:巴金、王蒙、刘白羽、张抗抗、老舍、余光中、刘心武、秦牧等等等等。,散文的确好像是显得太平常了一点
  • 倒着写的故事

    倒着写的故事

    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本书是陈祖芬的中国故事中的《倒着写的故事》分册。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寓意深刻。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涉及面广,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蒙田随笔集

    蒙田随笔集

    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尊敬和接受。《蒙田随笔集》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它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全书语言平易通畅,妙趣横生,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
  •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以两广手信之一金银肝为例,娓娓道来食材的制作、吃法、味道和奇遇。读之,与文中描写的众生一样,垂涎不止,起卧不安。老男人吃风情万种的金银肝:“发觉有人艳羡,那老男人越吃越发心满意足,越发嚼得咂咂有声,越发喝得咕噜生响。活脱脱一副镶了金牙就特别爱笑,戴了手表就特别爱撸袖子的表情。”
热门推荐
  • 小妾皇后

    小妾皇后

    杭州在杭州树人大学隔壁的一个小楼房,正在上演一出好赌的夫妇将自己年仅十八岁的女儿卖给一个年轻的古怪医生当小妾的闹剧。“老爸老妈,我回来了,老爸老妈,我放学回来了。”一道娇柔好听的少女的声音自大门外响起。“咦,奇怪了,老爸老妈呢?”随着声音,一个穿着校服的美丽少女推开门走进大厅。她将那轻的书包放在桌子上,口渴了从桌子上拿起茶杯到……
  • 华尔街传世智慧

    华尔街传世智慧

    华尔街200多年来涌现了无数投资大师,这些投资大师的智慧经过代代相传,影响及改变着我们当今的投资行为。本书精选了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本杰明格雷厄姆、吉姆罗杰斯等人的88条投资名言,并按“入市”、“研判”、“技巧”、“风险”、“消息”等各方面加以分类,一本书基本涵括了华尔街200年来投资的精华。同时,本书对每条名言都用大量的案例加以解读,深入浅出、发人深省,对我们当下的投资行为极具指导和借鉴意义,可以说是我们日常投资必备的口袋书。
  • 公主请上榻

    公主请上榻

    21世纪末……龙家,21世纪世界排名前3的世界首富之一家族,旗下发展的生意遍布世界各地,台面上的钱财据调查是世界第三,只是人们不知道的是还有不少未浮出水面的,若是那未知的钱财加起来,绝对是世界第一首富!当然,龙家最大的秘密不是这个,而是……家族中直系的人才知道,龙家一直有一个传说,龙家是世界引领者,还是平天下的家族!为此,龙家根本笑笑了之,家族上族谱写的东西,看……
  • 冷首席的温柔妻

    冷首席的温柔妻

    他从黑暗中走来,带着一身的孤寂和冷漠,她笑若雏菊,如冬日里的暖阳,一点一滴将冰山融化成娟娟流水。“今天是我的生日。”美目星星点点,娇唇含着迷人的浅笑,白皙的手掌在他面前摊开,如盛开的白莲。“我的生日礼物呢?”冷峻的脸愣了愣,尴尬的干咳了两声。“你想要什么?”“想要什么都可以吗?”清丽的女声带着戏谑。“只要我能做得到。”谁叫他忘了准备生日礼物呢?可是也没有人告诉他今天是她的生日呀?“我要的生日礼物很简单。”“是什么?”他难得好奇。“你!”男人的冰山脸裂开了一条缝,从愕然到沉默再到高深莫测。“你确定?”“额,是。”轮到女人迟疑了。“羽儿,就算你想反悔也来不及了。”霸道的吻封住了女人的唇。他和她是命定的恋人,相遇在瓢泼大雨中,相恋在雪花绽放时,相守在一生一世里。
  • 捉妖

    捉妖

    “事物反常必有妖!”这是我想起巴图时就立刻浮现在脑海中的话。其实我并不认识巴图这个人,关于他的一切我都是从老叔(卢建军)那里听来的,但也就是那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异事、刀尖跳舞的经历让我对巴图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让我有种不得不把他这些事迹写下来的冲动。今年年初,老叔把……
  • 西游之鹏王混世

    西游之鹏王混世

    在西游的世界里,一段热血的神话传说,有兄弟热血,有儿女情长,有你期待的一切。带你领略不一样的西游世界。
  • 极品白领

    极品白领

    他被很多人称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一个金融天才!而认识他的人,更多的人认为他是一个鬼才,他的操作总是让人感觉神秘莫测!但是现在,他只是一个白领!
  • 再世刁婆:锦鸾传

    再世刁婆:锦鸾传

    刁婆?!为啥大人小孩个个这么叫她?敢问一声:可曾见过像她一样的刁婆?温婉贤淑,恭顺谦良,忍辱负重,岂有半分刁蛮之色?可她心爱的夫君大人始终迈不过心头那道坎,对她忽冷忽热、时远时近。伤脑筋呀!想她跨越前世今生,抱一颗赎罪之心,专程为他而来,无论如何,她一定要力挽狂澜,让他爱上她,而且是深深深深的爱上她……    
  • 2012年中国青春文学精选

    2012年中国青春文学精选

    精选2012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青春文学作品。 书中的这些文章反映了2012年度我国青春文学这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 ,同时,在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等方面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雅俗共赏
  • 聊斋志异(青少版名著)

    聊斋志异(青少版名著)

    《聊斋志异》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鬼狐花妖的世界,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所以说,它既是一部“搜抉奇怪”、“ 事涉荒幻”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又是作者“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蒲松龄神鬼狐妖画苍生,驰想天外的志怪,是沧海桑田的人生,人神交往,人鬼交替,人妖转换,花妖狐魅异化为芸芸众生,构成聊斋最和谐的美。《聊斋志异》成为集志怪、神话、寓言于一体的小说宝典。”《聊斋志异》一书,历代多有评议。由于其深度、广度、明晰度都大大超过文学史上的同类作品,所以清代思想家陈廷机称它是“空前绝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