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400000011

第11章 奈保尔: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书写(2)

吉卜林的同胞E.M.福斯特于1879年1月1日生于伦敦。福斯特曾于1912年和1921年两度访问印度,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Passage”既暗示存在一条经由西方到达东方的通道,又隐喻西方求索通往印度乃至东方心灵世界道路之漫长。他曾说,他的《印度之行》是“一条搭设在东西方之间心灵感应的桥梁”。与吉卜林傲慢自大的帝国心态相对应,福斯特的《印度之行》可以视为一种矫正。福斯特在书中着力表现印度人在英国统治下的含辛茹苦、忍辱偷生。福斯特在一种开明的政治和文化气氛中进行写作,这种自由主义气氛反对当时张伯伦政府侵略成性的帝国主义,严肃地质疑大英帝国在印存在的必要性。福斯特敢于直面印度惨淡的殖民现实景况,展示东西方文化冲突,而吉卜林却无此勇气,只得取回避姿态。该小说的价值不止于此,他还蕴涵了比较前卫的反欧洲民族中心主义观点,展示了文化相对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作者把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希望寄托在民族文化平等和民族独立之上。《印度之行》全书三章的题目分别是“清真寺”、“石窟”和“寺庙”,它们皆是印度各宗教神灵驻足之地,折射着印度民族文化精神。这使该书成为表现印度以及印度与西方关系的隐喻。奈保尔的《幽暗国度》中关于艾玛纳锡洞窟的描写以及对印度民族文化心理的分析,显示了福斯特与奈保尔潜在的思想关联。

列维?斯特劳斯,1907年生,法国20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学家之一。他曾经实地考察过现今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南亚地区。列维?斯特劳斯在其人类学代表作《忧郁的热带》里对印度有过描述。他在印度河河谷考察印度河文明发源地时抒发了如下感慨:“这整个遗址令造访者想到现代大城市的优点与缺陷;它预示了后来较进步的西方文明模式,那种模式的典范是今日的美国,连欧洲都得师法。”“当旧大陆(印度次大陆)还年轻新鲜的时候,它已经预示新世界的特色了。”这里,列维?斯特劳斯那种福斯特式反西方中心的立场隐约可见。他在观察印度次大陆的风土人情时心态暧昧复杂:“夹在无人之沙与无土之人的中间,印度具有一种非常暧昧的外观……印度绝对和新世界无任何关联。” 他还说:“在印度,我们深以为耻的那些东西,视为一种癫痫症的东西,是城市现象。”这种“城市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人群拥挤,脏臭混乱,残壁矮屋,泥泞灰尘,牛粪小便,脓汁排泄和溃烂。“印度城镇需要这种环境,才能繁盛。” 他对印度的贫穷落后印象颇深:“印度的伟大失败可以给我们上一课。”他在参观印度的耆那教堂时有感而发:“在我看来,此地的石膏阁楼,外面饰有各式各样的玻璃镜子,到处都可闻到香水味,这是我们祖父母那一代人在年轻时所想象的高级妓院最野心勃勃的表现……印度人,我们的印欧弟兄,似乎是映照出我们自己的一幅色情形象。” 列维?斯特劳斯落入了东方主义俗套之中。

总之,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奈保尔印度叙事的“来时路”和参照系。虽然奈保尔与上述三位欧洲人相比,多了一层印度后裔的身份,也的确以“无根人”的身份寻找文化和意义之家园并有着人类写作意识,但仔细端详,他们的确存在某种思想血脉的隐蔽联系。

$第三节 奈保尔印度叙事的后殖民观照

奈保尔的文化身份非常独特而复杂。他是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的后裔,却远离母邦本土文化的大氛围;他出生在特立尼达,但不满其岛国历史文化之贫瘠;他接受的是英式教育并定居英国,可又无法摆脱身处“中心”时的“边缘”感。这样一种特殊复杂的文化身份使得奈保尔的印度书写呈现出一种斑斓多彩的和声复调,同时也使他与上述欧洲人的印度书写体现出异中有同且同中有异的格调。

吉卜林笔下的印度,有帝国话语笼罩下的殖民地一面,也有流浪的精神家园一面。1889年吉卜林回国后,常常沉浸在对印度的思念之中,印度成为他精神流浪的永远故乡:“除了法国以外,也许只有印度才能让吉卜林完全感到宾至如归……吉卜林幻想重返印度,接近印度就仿佛走向家园。”《基姆》中基姆在印度大地上的东奔西串和精神探索象征了吉卜林对印度文明的某种回归。“喇嘛是基姆道德觉醒的主要源泉,对于基姆的身份认同至关重要。”通过基姆与精神导师喇嘛的亲近,吉卜林暗示,虽然英国在物质力量上强于印度,但印度人的宗教比英国人的要优越。因此,“《基姆》中关于基督教代表人物的描写很少有正面的赞许。”或许是因为吉卜林对异质文化的热爱和创作中地理场景的不断变换,有人评价道:“无根性是吉卜林作品的本质特征。”而对于奈保尔来说,自幼年时代起,他就形成一种“漂泊意识(a sense of dislocation)”。“奈保尔的漂泊意识也是文化和历史性的。”与吉卜林的笔下存在两个印度世界相似,奈保尔心目中也有两个印度,即“个人化印度”与“后殖民地印度”。他的前一个“印度”带有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之旨趣,后一个“印度”则是他冷静观察印度后的实录而非吉卜林笔下的传奇,尽管其间也有诸多与事实不尽吻合之处。

奈保尔曾这样说明他创作《幽暗国度》的动机:“我认为它(指《幽暗国度》)不是那样的,不是攻击印度的。我认为它是对我的不幸的一个记录。我不是攻击任何人,实际上它是一个令人极为感伤的体验。”奈保尔将自己视为前殖民地的居民,而今成为一个“居无定所的世界主义者”。因为他的作品更多地表现自己和反映个人历史,人们可将之视为论述透析当代世界的“个人化体验”。与吉卜林将印度视为提供物质便利的场所不同,奈保尔重在“无根人”心灵痛苦的衍射,对象就是印度这个“黑暗地带”或曰“幽暗国度”。因此,“他的心绪在对印度毫无掩饰的愤怒和痛苦的自我审视之间徘徊游弋”。他在第一次印度之行结束时回顾道:“直到返回伦敦,身为一个无家可归的异乡人,我才猛然醒悟,过去一年中,我的心灵是多么的接近消极的、崇尚虚无的印度传统文化;它已经变成了我的思维和情感的基石。” 尽管他接着声称回到西方世界以后,印度文化精神从他的身边悄悄溜走,但事实上,一场关于印度文化的个人体验已经发生。

奈保尔与福斯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之处在于,两人都在寻求东西方世界的汇合与人类心灵的沟通,并且都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阻碍。不同的是,前者以富含隐喻色彩的杰作《印度之行》为手段试图打通横隔在东西方民族之间的屏障,后者则以自己数次亲临母邦印度考察的经历来论证东西方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互相信任、互相理解。

奈保尔作为印度后裔和英国居民,再兼之其深厚的西方学养,使其文化身份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如果说福斯特的两次印度之行是纯粹的西方人了解东方世界,那么,奈保尔的三度印度之旅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克隆。虽然我们承认奈保尔的印度之行确有寻根之意,但这与他借助西方文化视角观察印度文明并不矛盾,也与他在印度无意中创造的东西方民族交往之个案并无抵触。

奈保尔的确踏上了去印度的文化寻根之旅,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东西方之间的全面沟通和交流,是不可能的;西方的世界观是无法转移的;印度文化中依旧存在着一些西方人无法进入的层面,但却可让印度人退守其中。” 这仿佛吉卜林关于东西方关系断言的老调重弹,定下了他寻根之旅的基调,也预示了作为西方文化载体之一的他在邂逅印度文明时的陌生情感与逃避姿态。他说:“身在印度,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异乡人、一个过客。它的幅员、它的气候,它那熙来攘往摩肩擦踵的人群——这些我心理早有准备,但它的某些特异的、极端的层面,却依旧让我觉得非常陌生。”印度的自然景观也过于苍凉杂乱,让他感觉“格格不入”。也许正是这种与印度隔阂陌生的心理作梗,奈保尔竭力想认清他的印度朋友亚齐兹的本来面目,“虽然他对印度的了解不可谓不多,但他仍然未能成功。对他而言,印度仍然是一个黑暗地带,不管他如何声称自己身在其中,他仍是一个局外人。”而一旦回到自己赖以安身立命和界定生存意义的西方文化中间,他就发现:“印度精神悄悄地从我身边溜走了。在我的感觉中,它就像一个我永远无法完整表达、从此再也捕捉不回来的真理。”

奈保尔提供的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个案。它对探讨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民族交往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奈保尔不经意之间点出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性质殊异,同时也提出一个世界性的命题:西方怎样看待东方?西方怎样走向东方?这是福斯特与吉卜林已经不同程度地给出过答案的问题。奈保尔在后殖民时代再次艺术性地提出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人们三思。虽然他用语言和行动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按照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他的答案显然值得人们,特别是东方人质疑。

从希腊开始,奈保尔感到欧洲世界逐渐消逝。他觉得,希腊的食物甜腻腻的,充满东方风味,而一旦到了埃及,“东方世界正式展现在我眼前:脏乱、盲动、喧嚣、突如其来的不安全感——你突然发觉,四海之内皆非兄弟,你的行李随时都会被人摸走。” 奈保尔就以这样一种奇怪的感觉踏上印度次大陆。

据他观察,从希腊雅典到印度孟买,一路上,人与人的关系正在变化之中:“你会发现一种对你来说崭新而陌生的权威和服从。”“一路上你看到的人类,仿佛缩小了、变形了,他们一路跟着你,伸出手来苦苦哀求你赏几个钱。我的反应只能用‘歇斯底里’来形容。生平第一次,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高尚的、具有完整人格的人,不容人侵犯,因此,在恐惧心理驱使下,我对那些人的态度显得颇为凶暴、残忍。至于我究竟透过谁的眼光,看待东方世界,这一点都不重要;这会儿,我还没有时间和工夫从事这样的反省。” 在安德拉邦,奈保尔有了新发现:“那儿的居民个头非常瘦小,身体十分孱弱,让人怀疑大自然是不是在开玩笑,把印度人的进化过程往后推。在这样的地方,悲悯和同情实在派不上用场,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精致高雅的希望。我感受到的是莫名的恐惧。我必须抗拒内心涌起的一股轻蔑。” 这种不同于西方“精致高雅”的生活场景让奈保尔无所适从:“初抵印度,令人怵目惊心的现实宛如排山倒海一般,直向我逼近过来,而我却不能像在亚历山大港、苏丹港、吉布地港和卡拉奇时那样,逃躲回船上去。” 而参观孟买时,奈保尔则注意到:“戏院门口的印度电影海报,比英国和美国的电影海报还要酷和性感;剧照中的印度女明星,展示着比好莱坞姐妹们还要丰硕的臀部和乳房,浑身洋溢着无比旺盛的生殖力。”

奈保尔毕竟是成长于英国亦即典型的西方文化环境里,他在观察印度文明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列维?斯特劳斯式的东方主义情调,它折射出奈保尔隐蔽而复杂的心态。

奈保尔虽然一次次走进印度世界,但他依然无法达成文化身份认同,其原因在于,他的文化血脉流淌更多的是西方的学养。他的视角是西方的视角,并且是一种列维?斯特劳斯式的目光,而这样的视角考察过的印度就成为典型的东方“他者”。印度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黑暗地带”或“受伤的文明”,印度的人与物也就似乎变得神秘诡异和令人恐惧。如此一来,奈保尔与印度及印度人的隔阂陌生也就成为必然。奈保尔所指代的西方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就只是一场邂逅罢了。不过,正因如此,当我们不只从文化寻根的意义上、而且从全球化时代怎样处理东西方关系的层面来打量时,奈保尔的印度书写便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值得人们思索。

当然,如果联系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进行读解,我们会发现,他在长达二十多年的三次印度之行中,观察视角发生了一些十分微妙的变化,思考印度文明的心态逐渐变得客观而平和,这显示了一种积极的趋势。虽然不能说这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文化身份建构,但也证明了跨文化交往的特殊规律,即直面对话好于长期隔膜。可以说,奈保尔的印度之行和他的“印度三部曲”不仅是后殖民时期印度海外作家的心态实录,也可视为21世纪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参考指南。

同类推荐
  •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诗论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堪称宋代艺术特色的代表者,本书对其进行研究,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有较高出版价值。
  • 张中行散文:生活卷

    张中行散文:生活卷

    张中行思维方式很像一位道人,许多事都被他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充满亲情的人生趣味里。他以平常心待事,又以学者的视角思索生活,让人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中悟出许多道理,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谧、超然的境地。
  • 走进宁波

    走进宁波

    本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情节和一幅幅珍贵的新老照片,集中展现了宁波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和活力四射、生机盎然、潜力无限的广阔发展前景。手法新颖,独具匠心,集趣味、意味、回味于一身,集文气、大气、雅气于一体,既蕴涵了宁波磅礴发展的原动力,又体现了宁波人民的自豪感,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沉船

    沉船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诗”写作版图上,阿尔丁夫·翼人的长诗写作具有启示录的价值和意义。但似乎有很多专业研究者对他以及他多年来的长诗写作缺乏必备的了解。
  • 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热门推荐
  • 家里和家外的女人

    家里和家外的女人

    我都以为爱情可以克服一切,可谁知道它是那么毫无力量。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其实,换一个人,并不会天色正常。
  • 东宫妾

    东宫妾

    穿越而来,她满头是血的倒在地上,身上却是一身喜庆的红色嫁衣。贺兰挽伊,已故南煜国贺兰将军之女,大婚之夜,迎来的却是国破夫亡。为保名节,她一头撞墙,醒来后的她竟是判若两人。当额上的血迹还未干透,她一身鲜红,果敢的打开太子府的大门,看见门口那齐刷刷的三千骑兵时,她便知道她的人生已彻底颠覆,这穿越而来的日子将会异常艰难。从此她将挣扎于这个异世,再无依靠,从此她将如履薄冰,步步为营。百转千回,深宫那朵绚丽无双的帝王花,只为谁人而开?
  • 七月惊魂之笔仙归来

    七月惊魂之笔仙归来

    一群刚刚毕业的学生,为了预知自己的未来,玩起了传说中的灵异游戏——笔仙。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手中的笔竟惹来凶灵诅咒。紧接着,参与游戏的几个人相继死去。他们的尸体个个惊悚怪异,死亡现场却像是一场场毫无预兆的意外……
  • 人鱼泡泡(全集)

    人鱼泡泡(全集)

    “如果你是美人鱼的话,那么,我一定会一直在你身边保护你。不再让你像美人鱼一样受到伤害……”。,“你知道琴音螺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吗?”“如果很真诚地对着它说话的话,那么,那句真诚的话将会一直保存在琴音螺中,直到那个人说的那句话不再真诚,话音才会从琴音螺中消失。”男孩微微一笑,顽皮的眼睛里没有了以往的顽皮,很认真,很专注。然后,他将琴音螺的螺孔对向自己小小的嘴巴,轻轻呢喃了一句。海风微微拂过,吹动了他和她小巧灵秀的发丝。小女孩抬起头,用两只小手一次一次、一点一点抹了抹脸上的泪水。是真的么,琴音螺真的那么神奇么?她望着手中的琴音螺,轻轻举起至耳边。里面,好听地传来了一句小男孩真诚而又稚嫩的声音
  • 穿越之将军皇后

    穿越之将军皇后

    【本书已入五折书库】身为毒人——“哈哈哈哈,成功了!”“小丫头,从此,你百毒不清,也百毒不侵了!”身为皇后——最是无情帝王家,她懂了,看着肩上插着的金龙匕首,她终于懂了。她惨淡一笑,对天嘶吼,似用尽全身力气拔出匕首,黑血染黑了大地,焦黑了鲜花。毒血外冒,止不住也不想止。“龙奇骏,我凌泪与你断情绝意,再见面之日,必是我毁你之时!”“太医!快传太医!”“哈哈哈……”白衣上的黑血尤为刺目,而这朵夺命白莲竟在一瞬间消失在众人眼前,仅留下这刺骨寒冷的笑。≈※◇◇※≈******************≈※◇◇※≈身为寒冰宫宫主——“我无父无母!自此,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如若天地不仁,我照旧徒手诛之,遑论什么背叛祖宗!”…………“怎么,见我这张皮囊不顺眼,成啊,那就不要了!”她在脸上深深地划伤上一刀,黑血汩汩,她却笑得狂傲,皮囊不再,看谁还自称恋慕着她!她,狰狞如夜叉。≈※◇◇※≈******************≈※◇◇※≈身为将军——红如艳阳的短发在风中张扬,不羁的笑容,墨黑的伤疤,她在山上睥睨众生,恍如,战神。缓慢地抬起手上的大刀,红色短发更显狂傲,“杀!”≈※◇◇※≈******************≈※◇◇※≈她爱得惊天动地,恨得毁天灭地……她说:若我爱了,我必竭尽一生!她说:若我恨了,我必毁了天下毁了他!≈※◇◇※≈******************≈※◇◇※≈强烈推荐好友的文文:小零蛋:《绝色丞相》《无赖女王》(公众文,很好看)米虫的:《冷情美王爷》(人气很旺哦!羡慕~)慕慕的:《修罗女之恋》(谢谢慕慕把我们带到一个纯净唯爱的世界)糊糊的:《你们都是我的夫》(我亲爱的糊糊阿,文文不是一般好看呢!)夕夕的:《转世修罗》月月的:《绝代女王爷》麦麦的:《我家有个狐仙大人》波波的:《侠女进化论》绿绿的:《暴君,你给我跪下!》雪雪的:《永世无妃》霜霜的:《娇傲江湖》糊糊的【恶魔的契约】(一个女堕天使和撒旦的爱恋,不一样的爱恋,不一样的情痴,千年的纠缠……虐!虐文!去看哇!!)幕杨梅林《骗子情人》≈※◇◇※≈******************≈※◇◇※≈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诗精品8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短诗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陛下驾到:偷心女王

    陛下驾到:偷心女王

    他是麒麟才子,温文儒雅有天下奇谋,却可无视君臣之羁。为妃相伴。(特色女强),她是皇室唯一公主,残暴荒淫、杀人取乐、抢男为宠、手下冤魂无数,却不知将国破人亡。她穿越而来,薄情寡恩,勤勉睿智,男宠无数,不曾青眼,只为袖手天下,坐拥江山为帝。且看她金戈铁马,收拾破碎皇权、调教各种男儿,打造一片属于她的盛世风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世上男儿莫非我臣,邪魅将军,阴沉世子,文人雅士尽归麾下……却不知她偷了多少公子的心。他是不败战神,金戈铁马可逐鹿天下,却赢不了对她的“战争”。他是腹黑奸臣,玩弄朝堂堪称搅屎棍,却愿俯首甘拜石榴裙下
  • 白手打天下一百招

    白手打天下一百招

    有人对世界上的那些富豪们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这些富豪之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继承遗产成为富人的,而95%以上都是通过白手起家的,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巨鳄摩根、软件业皇帝比尔·盖茨、华人首富李嘉诚等。
  • 烛光喷薄

    烛光喷薄

    在这危机关头,是千字文拯救了我的写作。千字文短小,伏案写作不过一小时就成了。于是,上下班的路上即兴构思,目睹物事,神思飞扬,一点意趣凝成了。稍有空隙,拔笔书写,一篇小文很快便问世了。无疑,千字文成了我表达情思,延续创作的最佳文体。
  • 孩子的第一本读物

    孩子的第一本读物

    孩子一般都爱听故事。简短易懂而富有哲理的故事既可丰富孩子的知识面,又能引发孩子思考,启迪智力,并学会一些做人处世的道理。《国际大师儿童精品绘本系列:孩子的第一本读物》具有丰富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还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并有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可拉近亲子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