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3200000001

第1章 论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游移与中华民国文学史的缺位(1)

论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游移与中华民国文学史的缺位

李光荣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诞生快60年了,如果从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算起,则更早,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过数代研究者的努力工作和持续贡献,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已相当完备且较为成熟了,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但是,中国现代文学还存在着许多不清楚、不确定的问题。这自然不奇怪。每个学科都不是一成不变之后才宣布诞生的,且都是在不断探索研究中发展成熟的,有的学科发展了数十年,连学科涵义都没有确定,有的学科经过数十、数百年的历史,最后又被其他学科取代、吸纳而消亡等,也是所见的事。因此,对于学科内容的发展、阐释、厘定、扩充等都是常有的事,属于学科研究的范畴。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存在不清楚和不确定,才表明了学科的活力,对于不清楚和不确定的探索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学科的魅力正在于此。所以,我们敢于面对和迎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中的不清楚和不确定的对象,且进行深入不懈的探索,以期完全彻底地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科的发展与完善。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许多不清楚和一些不确定的内容中,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是一个困扰研究者的难题。中国现代文学,通常是指“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的文学,具体地说,是1917年1月至1949年7月之间产生的文学,标志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一概念存在着它的狭隘性,既忽略了此前长期酝酿发展的现代意识和文学的改良与变化,又截断了现代文学传统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于是,研究者便上溯近代、下延当代,对现代文学进行了拓展式的研究。此间,一个最响亮的口号是由陈思和等提出的“重写文学史”。在这种观念指导下,除了对“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进行新的阐释,对文学规律进行新的概括外,还对近代文学的现代转型和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关系进行梳理研究。一种较为通行的方法是打通现当代,或者以“中国现代文学”包涵中国当代文学,或者把现当代合并,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的学科设置也如此:国家标准学科分类称“中国现代文学史”,教育部全国一级学科专业目录中二级学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同时,许多大学把原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门课合为一门,有的称“中国现代文学”,有的称“中国现当代文学”。近代文学在现代文学的扩展中似乎没有取得与当代文学同等的地位。但近代文学的研究实力相当雄厚,许多学者如陈平原、杨联芬等投入其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海外学者王德威的研究成果引人注目,“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质问为学界普遍接受。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般都从近代讲起。在此过程中,出现较早、影响巨大的是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人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观念。这个观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打通”中国近、现、当代文学,而是把从1895年“公车上书”以来的20世纪文学作整体观。在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中,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概念融入其中而消失了。随后,有多本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名的史书出版,许多论文在此题下发表,“20世纪中国文学”成为研究者观察认识文学问题的思想观念。但是,20世纪中国文学并没有取得学科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实在太复杂;另一方面是因为漫长的中国古代文学不按世纪划分,简言之,中国文学的发展不以世纪为单元。所以,20世纪文学很难通行,就连首倡者之一的钱理群也没有去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他影响最广泛的史书是与温儒敏、吴福辉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上述工作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由30年到80年,再到100年,实质上是文学史观的变化,即怎样看待中国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20世纪文学的问题,只有概括出一个时段内文学的面貌特征及其发展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才可能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所以,近30年来,研究者对文学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多样的概括,例如,对于自由主义文学的阐发,对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疏浚,对于先锋文学的探讨,对于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外国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对于文学史料的全方位发掘等等,都关乎现代文学总体概括的研究。其中,关于先锋文学与现当代文学格局的讨论是离现在最近的一次大讨论。此论由陈思和提出,经吴福辉、吴晓东等专家的推进,形成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即20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先锋文学和常态文学交替发展的历史,常态文学是基本的较为稳定的文学形态,先锋文学则起到刺激、引导和推动文学发展的作用。一种先锋文学经过一段时间试验,逐步为大多数人接受就变成常态文学而失去了先锋性,这时又出现了新的先锋文学刺激、引导和推动着常态文学,进而实现新的一轮交替,如此往复,构成了20世纪文学的基本面貌。这种史观无疑具有概括力,尤其是对外国文学思潮和流派对于中国文学所起的作用肯定充分,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变异甚至决定作用未加以重视,而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间资源则没有足够的认识,所以,这种文学史观仍然难以得到推行。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写文学史”的主张提出,至今已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里,研究者们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观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观念,指导了20余年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还是要不无遗憾地说,那种能够全面准确地概括中国现代文学或者20世纪中国文学的线索、特点和规律的史观还没有被提出来。

为什么难以寻求准确、全面的中国现代文学或者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呢?其根本原因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有关。

20世纪的中国,说具体一些是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经历了三个朝代,不,是三种社会制度的更替。这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史上也罕见。唐朝之后,有五代十国,国家不可谓少,但无非是封建国家的改朝换代,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周朝末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若干个国家,开始了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转化,但各个国家相互并列或另行组合,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至大一统帝国秦朝建立,才完成了朝代的更替和社会制度的转变。唯有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由封建制度转变为以资本主义为主体的制度,再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名称由清朝到中华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社会性质的“三级跳”。社会体制的急剧变化,带来了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的急剧变化,所以,20世纪上半期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文化都是相当复杂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30年,正好处于三种社会制度中间一种之内,这就意味着,中国现代文学是推翻了封建主义后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尽管不充分)条件下的文学。同时,中华民国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社会,又是无产阶级壮大的社会,同时还是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势力存留的社会,而资本家在取得政权以后,即变为反动阶级,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于是,20世纪上半期便存在着两种阶级斗争和两种社会革命。两种阶级斗争,一种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阶级的斗争,一种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而反对帝国主义是中国各阶级的共同任务。两种社会革命则是推翻封建王朝后,接着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在这种历史环境中产生的文学必然有其复杂性。更为复杂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由于自身发展不健全,具有软弱性,不能独自承担并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一任务便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无产阶级一面反对资产阶级,另一面又和资产阶级一道反对封建阶级和帝国主义,于是构成了异常复杂的情况。有时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站在一起;有时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水火不容。我们看到,在要求民主、自由、科学、现代化的目标上,两大阶级一致,但在对待利益、政权和平等地位等方面却针锋相对,你死我活。因此,在这段历史时期中,既有资产阶级的文学,又有无产阶级的文学,还有反映两个阶级共同思想利益的文学,文学的复杂性明显。

在中国现代文学上伸下延过后,本来已经相当复杂的现代文学就更为复杂难辨了。晚清以来,既有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民主主义思想,又有强大的封建意识,且许多进步人士的思想是保皇安民,忠君行孝,与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思想对立。这时候的文学,虽然有一些现代意识,但其局限性很大。要把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捏拢,归纳出一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和文学形式是困难的。这大概就是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至今未能融为一个学科的原因。虽然大家都认可“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但晚清和“五四”又绝不是一回事,它们只是萌芽与禾苗的关系,现代文学可以从晚清写起,但晚清文学并不是现代文学。在“百年文学史”(1840-1949)主张联通近现代的同期,出现了“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张。研究者不满于现代文学仅短暂的30年,要使它成为发展的活的文学,而更为主要和实质性的则是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思想性质、文学形式和风格特点相一致。在我们的观念中,现代文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当代文学更是人民大众的文学,其领导阶级都是无产阶级,其创作队伍有延续性,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文学与“五四”文学在精神上的紧密联系等。由于这些条件,如上所说,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合并而成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取得了学科地位,许多学校把它们合为一门课。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毕竟有许多不同,例如,现代文学的批判精神到了当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颂歌;现代文学的悲剧色彩和悲凉风格在当代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正剧和喜剧以及乐观昂扬的格调;现代文学注重对于人性的发掘与抒写,着重揭露人性的阴暗面,当代文学侧重阶级和集体的描写,歌颂人性的美好。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十七年”。至70年代末起,发生了变化,文学继承“五四”文学优良传统,写人性,写悲剧,注意揭露和批判,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探索和多种风格流派,但文学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仍不能跟“五四”时期相比,既没有“五四”文学的意气风发,也没有“五四”文学的丰富多彩,甚至没有产生出“五四”及现代的文学大家。这是为什么?是两种社会的体制不一样,社会思想意识也不一样。现代是资产阶级专权,而资产阶级思想从来没有统占过全国,当代是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是高度集中统一的。现代社会的任务是批判、斗争、夺取政权,当代社会的任务则是建设、发展、富强。大体说来,批判需要多种思想和方式,建设则需要统一、团结、集中、和谐,不允许破坏的力量存在。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决定于社会存在,因此,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虽然有诸多联系,但本质和特点仍然是不同的。正因为此,现在的情况仍然是现代文学研究会和当代文学研究会各行其是,研究者可以脚跨两边,也可以独站一头,但不能强行捏合。教学上即使将现、当代文学排为一门课,但无法把现代文学思想贯穿于当代,自然也不能用当代文学思想去讲授现代文学。一句话,中国现、当代文学貌合神离。弄清了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不可调和的道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难以成立的原因也就清楚了。

与近代社会和当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还有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战争。虽然近代和当代也有过战争,但没有现代频仍。武昌起义后,接着是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共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民国38年的历史上,差不多每年都有战争,战争由局部到全国,几乎全民卷入,几至亡国。且不说自然灾害和阶级压迫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单是战争就到了民生国力难以承受的地步。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灾难,但像这样的连年战争是近代和当代所没有的。在战争的环境中,无论国家、团体或个人都有不同于和平环境的表现,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必然有其特殊性。我们抒写反封建的文学史,梳理“人的文学”的发展历程,这都是对的,但却忽略了战争文学,或者说没有对战争环境下的文学进行深入的考察,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缺憾。例如,冯至的十四行诗、穆旦的战争诗、戴望舒的后期诗、艾青的战斗诗、沈从文的《湘西》、林蒲的《湘西行》只能产生在抗战时期,这些作品对于人、对于死亡、对于生活、对于民族的探索与描写都异常深刻,为其他时期的作品所不具备。战争条件下的文学以至描写战争的文学无论是近代还是当代都不可能包涵,也是20世纪文学无法概括进去的特点。因此,要把近、现、当代文学合在一起,确实有相当的难度。

“打通近、现、当代”难以成为事实,除了中国现代社会太复杂和现代文学的特点难以为近代、当代融合,还有名称的问题。直言之,用“近代”、“现代”、“当代”这些没有明确时间界限的词语作为历史时期的名称不科学。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三字经新读

    三字经新读

    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新读(第2版)》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对原著进行解释的基础上,还赋予了新的理解、新的立意,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和一些生动的典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精髓。《三字经新读(第2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 天下蜀道

    天下蜀道

    道,蜀道,道载蜀道。缘,广元,缘结广元。谨以此书献给中国蜀道文化联合申请世界遗产工程!
  •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未解之谜(中)

    《中国历史之谜》选取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的未解之谜,并加以申述。
  •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传统文化指要

    中国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与宗教等。
热门推荐
  • 三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三字经(国学启蒙书系列)

    如果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那么善于读书、勤于阅读的民族才会有光明的未来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善于阅读的民族,才能扬弃地继承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才能批判地吸纳世界各国最优秀的思想成果,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和灵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求索历程鉴于此,我们策划编撰了本系列图书,旨在引导小读者走近国学,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使小读者逐渐形成朴素的道德现在策划过程中,我们采用活泼插图的表现方式,编选相关的精彩故事,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并衷心希望能够带给小读者一份轻松愉悦的阅读享受。
  • 我的全世界就是你

    我的全世界就是你

    已出版,出版名《你就是我的全世界》那年他四岁,她两岁,她口齿不清地跟在他身后叫:“哥哥……哥哥……”他奶声奶气地问:“你知道哥哥是用来干嘛的么?”“用来玩的!”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只为遇见你

    只为遇见你

    星野的初恋女友小玉因意外离世,几年中他的心一直陷入阴霾之中。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一个长相酷似小玉的女生童雪儿走进了他的生活。她是被他爷爷收养的小孤女,有着悲惨的身世,却性格善良坚强。她被学校的恶势力欺负,本性清冷的他不由自主地出手相助。他想要独享她的温柔,这样的想法好像开始与爱情有关。
  • 极恶皇后要御夫

    极恶皇后要御夫

    他的眼里看不到这些,通红的双眼散发出兽性的精光。玉钩高高挽着的帘帷,砰然落下。天,终于亮了。一位模样酷似晓月的女人冲进了屋,冲着晕晕沉沉的他俩低喊道:“我的苍天哪,你……你们竟然做下这样的事情,你……你们,真是猪狗不如啊……”“姐……姐!我……我……”她从昏迷中醒来,带着一头一身的血污艰难地坐了起来,边抓被子掩住春光流泄的身子,边低喊道。……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语文新课标指定了中小学生的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广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促进终身学习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 辽海丹忠录

    辽海丹忠录

    小说叙述明朝万历末年努儿哈赤袭抚顺,明将李永芳归降;明廷以杨镐为经略与奴儿哈赤征战未胜,遂擢熊廷为经略以代杨镐。小说叙写时事,多据史实,文笔详赡细腻,结构完整。
  • 阿拉伯童话16篇(世界传世童话宝库)

    阿拉伯童话16篇(世界传世童话宝库)

    大喊一声“芝麻,开门!”,强盗藏宝的洞门便自动打开了“擦一擦阿拉丁神灯,它就能满足你的任何愿望,”阿拉伯童话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奇特诡异的想象撑起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阿拉伯风情画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读者走进神秘的世界,体验其中隽永不朽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
  • 传奇

    传奇

    《传奇》写了小男小女之间的“传奇”,写了城市小男女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