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毕业感叹
勒马挟书关口前,
彷徨择道恐弯偏。
无端惊破少年梦,
难阻心飞城外天。
1959.7
题解
该诗系作者备战高考期间,因选择入学志愿犹豫难决,心生感慨而作。
$七绝——北上求学
欢车一路赴京都,
景换窗移南北殊。
此去新程当自奋,
书灯四载奠宏图。
1959.9.1
题解
该诗系作者在初次远离家乡上海的火车途中所作,自此开始了在北京轻工业学院轻化工系的四年大学生活。
$七律——暑假忆咏
一载梦圆千里归,
双亲喜见笑眉飞。
近依未识乡愁苦,
远学方思家教威。
尤醉畅谈开智库,
更留关爱暖心扉。
饯行满桌竟无味,
惜别何堪忍泪挥!
1960.9.17
题解
该诗系作者在北京就读期间,第一次回沪度假后所作。
$浪淘沙——食堂就餐记
同学共桌聚餐,值日者用筷子将盆饭一分为八。食毕依然未饱,意欲凭票加餐,又恐寅吃卯粮。
举筷重如山,
划线分盘,
睽睽众目莫斜偏。
斯文难饰肠辘辘,
风卷云残。
衣带仍嫌宽,
欲去思还,
此情最是两为难。
长啸一声挥袖去,
不忍加餐!
1960.11
题解
国家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城镇一切主副食品均实行凭票限量供应。政府对大学生特殊照顾,定粮标准高于一般居民,但因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仍难免时有饥饿之感。
$七绝——贺年片题呈双亲
蝶恋花丛喻义珍,
人思乡土合常伦。
诗轻情重孝心伴,
遥拜双亲福满春。
1960.12.28
题解
作者赴京求学次年岁尾,给上海父母寄信,因所附贺年片印有蝴蝶飞花图案,乃随笔题呈。
$七律——日记题序
最忌年华庸碌驰,
青春虚度悔追迟。
常怀家训秒分惜,
勤律自遵笔墨持。
随录风云心得事,
追书岁月汗耕时。
老来携趣童孙阅,
细说沧桑笑白髭。
1961.1.16
$七绝(二首)——为合影题照赠翁乃勇
应乃勇学友之邀同游北海,得其所摄合影,即题回赠。
湖心白塔映晴妍,
千顷碧波洗旧烟。
料峭春风闲不住,
轻舟嬉水客悠然。
春意悄然绿返城,
结游北海摄书生。
友情长在如依树,
比翼鹏飞万里程。
1961.4.1
$七绝——戏赠罗秉林①
晚餐后在校园阅览室自习,似见罗兄同邻座女生互送秋波,心生戏意,遂提笔凑句赠之。
书馆蓦开连理枝,
眉来眼去送情痴。
莫非相约黄昏后,
花好月圆热恋时?
1961.5.15
注解
①罗秉林,福建省福州市人,20世纪50年代末作为福建省盐务局的调干生保送到北京轻工业学院学习。其比作者年长十二岁,两人同窗四年,结下深厚情谊。附:
罗秉林赠答
书馆朝暮客不停,
夜来自习正宜人。
同学相遇论学习,
莫非吾友善疑情?
1961.5.15
题解
作者赠诗当晚回到宿舍,正在铺被就寝时,罗秉林若无其事走近床边,悄然送上一张纸条,即为该首答诗。
$七律——再赠罗秉林戏作
戏赠之作被翁乃勇同学获悉,其立马提笔上阵,罗君则负隅顽抗,笔战又掀波澜。于是续赋此律为乃勇助阵。
结交异性本无过,
何必装腔口舌磨。
焉有习书飞媚眼?
分明赴约会天河。
小诗且莫诡争辩,
浓墨正宜谱恋歌。
笑问春风花烛宴,
论功请酒赏谁多?
1961.5.18
$七律——呈父自责
在京久未寄信请安,家父深夜提笔,以儿子年前书面表态为证,批评我“仿佛老脸皮,说话不算数”。祥儿深感无地自容,特赋此诗负荆请罪。
海口曾夸儿誓鲜,
食言愧累父难眠。
灯抄旧句批评巧,
笔凑新诗答辩虔。
姑念今朝频首叩,
莫揪昔往厚皮坚。
它时定借东风力,
尺素①常飞慰惦牵。
1961.6.3
题解
因作者少不更事,只知忙于学业和课外活动,却疏于笔墨问候,有负于双亲牵肠挂肚之情。父亲虽每日劳累十三四个小时,却常于睡前给儿子写信。这次又是晚上十二点提笔,除了笑问为何原先的表态不算数外,还提出了四点殷切期望:每月写一封信和一首诗;每天坚持日记;凭票供应的食品要舍得购买;“功课虽好,思想也要好,跟上形势,争取入团”。护犊关爱、望子成才之心溢于字里行间。作者为之动容,特于复信时附呈该诗。
注解
①尺素:古人通常用一尺的绢帛写文章,故称这种短笺为尺素,也用以指书信。
$七绝——相片自题呈寄双亲
桃红柳绿吐芳醇,
触景倍思南国春。
遥掬憨容聊慰念,
慈看胖瘦似临身。
1961.6.3
$念奴娇——暑假记事
雁归何处,京都好,怎及江南乡土?
难忘团圆欢乐宴,笑语醇香溢户。
筑埂围篱,汗浇花卉,艳哺庭园圃。
闲来促膝,离情游子倾吐。
试问天下慈心,谁如家母,伟大平凡聚。
化雨春风①教诲力,严父威藏和煦:
细捋沧桑,博论今古,谈笑皆诙趣。
区区寸草,春晖安报千缕②?
1961.9
题解
作者自北京回上海度假,除感受双亲的慈爱恩情外,还在父亲的倡导示范下,参与整修庭院,种菜植花。该词系开学后在北京所作。
注解
①化雨春风:比喻良好的教育。出自《孟子?尽心上》:“有如时雨化之者。”
②唐朝孟郊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寸草难报太阳的光辉,比喻母亲恩情的伟大。作者在此用春晖借喻父母的哺育之恩。
$七绝——寒冬洗衣
困难时期一切从俭。正值刺骨严寒,学校盥洗室未开暖气,因双手冻疮渐已溃烂,洗衣成为对意志极限的最大挑战。
呼啸朔风窗透穿,
冻疮冰水手堪怜。
浸寒未觉锥心痛,
十指原来已木然。
1961.12.4
$西江月——五一狂欢
五一之夜,数十万群众聚集天安门广场,观看焰火,舞蹈联欢。次日邻班孙君赠《清平乐》一首,遂填此词酬答。
天际缤纷异彩,
月娥失色无踪。
争看万紫斗千红,
更有欢声雷动。
狂舞婆娑广宇,
弦歌飞越苍穹。
八方凯奏入东风,
惊破帝凶残梦。
1962.5.2
$沁园春——观潮抒怀
与学友结游海滩,正值台风初袭,巨浪滔天,使人心潮激荡,豪气喷涌,不能自已。
动魄惊心,磅礴喧嚣,地撼海摇。
望急风噬卷,汹波激涌;
蛟龙奔撞,珠玉飞飘。
指点茫茫,海天一色,难辨云涯与水遥。
君知否?必高瞻远瞩,方识穹辽。
纵看万里滔滔,
引澎湃心潮壮气豪。
念时光流逝,春遐秋近;
少年狂放,才浅梦骄。
慷慨凌霄,鲲鹏振翅,笑逐狂飙千顷涛。
仰天啸,盼击风搏浪,志在明朝!
1962.7
$忆江南(四首)——咏**
全国开展学**活动,学院掀起热潮,特倡办全系板报专刊,因带头写稿而有此作①。
(一)
神州动,
烈烈撼云空。
奋发英灵年正少,
金辉烁烁贯长虹。
立地顶苍穹。
(二)
平凡事,
无处不先锋。
惯助他人唯忘我,
雪中送暖胜春融。
赤胆为工农。
(三)
勤日记,
学习必钻通。
尤贵坚持长未懈,
乐求奉献隐名踪。
境界筑高峰。
(四)
精神永,
不朽万年松。
莫道舍身今已去,
春风催放万花红。
遍地有**!
1963.3.20
注解
①作者当时兼任系学生会主席。
$七绝——舟行入川夜咏
毕业分往四川,乘船离沪西行。是夜临近夔门,风浪骤紧,醒后难眠,小咏记之。
天堑茫茫送出征,
夜舟轻晃近川门。
几醒乡梦秋凉起,
风骤卧听击浪声。
1963.9.22
$七律——操琴(自题之一)
惯喜宫商①度暇阴,
余声何处续听吟?
同窗伴读弦常奏,
共事相交友费寻。
难效风流司马曲②,
唯求义结伯牙琴③。
知音自古不多得,
天下独君识我心!
1964.4
题解
作者大学毕业离校前,罗秉林学友曾为其摄影。次年2月罗秉林给作者寄去八张所摄相片,每张皆附有题词,并要求题诗回赠。《操琴》即为作者回赠自题之一(其余选录三首于后,不另旁注)。
注解
①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故以宫商比喻乐曲。
②《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大户卓王孙之女文君爱好音乐,风流多情,司马相如以琴弹奏《凤求凰》曲示爱,终使卓文君夜归成都。
③《列子?汤问》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高山流水,无不心之所会。子期死后,伯牙因知音已去,便破琴绝弦,不再鼓琴。
$水调歌头——书生(自题之二)
画扇舞轻风,
倚读兴方浓。
天生痴癖,难改快乐一书虫。
常爱仰天吟啸,文字激扬挥洒,
伴度岁匆匆。
志向科工技,理化更勤攻。
有奇趣,无钻劲,枉心雄。
拾珠学海,当效笨鸟早腾空。
莫让青春虚老,贵在真知实用,
学子忌呆庸。
且盼茅庐出,
身手试攀峰!
1964.4
$沁园春——作业(自题之三)
左右开弓,帷幄勤筹,数字细耘。
忆寒窗苦读,囊萤映雪①;
考场鏖战,动魄惊心。
搏浴书林,案边飞笔,笑夺全优榜上名②。
尝尽矣,为少年自负,甘苦艰辛。
三关百战兢兢③,
方二十赢来学府凭。
料征途必有,荆埋棘伏;
人生难遇,浪静风平。
更待书生,练筋锤胆,一曲高歌唱入云。
展新翅,欲奋冲直上,万里豪情。
1964.4
题解
摄影时,作者左手执计算尺,右手握笔,正在做数学作业。
注解
①囊萤映雪:比喻勤勉苦读。典出《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阳春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②作者在大学期间前两年的各门考试中,保持了全优成绩。
③三关:指小学、中学、大学。此句形容学生时代历经各种考试,虽身经百战,却如履薄冰,不敢松懈。
$调笑令——缝补(自题之四)
缝补,缝补,
莫忘家传素朴。
书生休效腐儒,
心细何嫌手粗?
粗手,粗手,
试看针飞线走。
1964.4
题解
因当时布票定量,衣裤甚少,如有破损,打上补丁即可再穿。故穿针引线、缝补衣服成为多数同学的一项基本功,男生也概莫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