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中的迅速行动
5月19日东汽德阳分部、风电事业部全面恢复生产,24日东方电气集团从华能集团揽下震后最大一笔、合同金额高达45亿元的订单。当天上午,东汽举行了誓师复工大会,数千职工宣誓完后擦干泪水走进厂房,东汽的灾后恢复重建正式启动。25日华电国际与东汽签署了相关供货合同,26日中国银行提供震后最大一笔银行授信,授信金额高达300亿元。社会的关爱给予东汽人走出困境的信心,汉旺受损严重的各个分厂已在德阳分部搭建了临时办公点,全力组织,迅速恢复生产,车间里是“人停机不停,生产三班倒”,恢复生产又走上了快车道。
在抗灾重建的难忘日子里,东汽汉旺总部大楼前的主道上有一条形形色色的“帐篷一条街”,每个帐篷前都或者工整或者凌乱标明是什么部门:生产处、外协处、质管处、工艺处、能源处、装备处、运输处、资产财务处、人力资源处、保卫处、总经办以及党群部门等重要机构一目了然。人们每每驻足凝视这片废墟包围下的临时帐篷,总有一种从立体到平面交替的影像在脑海中浮现。昔日东汽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聚集在办公大楼里,今天却散落在帐篷里、废墟上和大路旁。它们由纵到横、从高变矮,地震的现实的确改变了这种看得见的形式,但却没有改变其中的深刻内涵和重要作用。因为企业的各种功能与执行力并没有打折扣,在悲痛中更加坚强的东汽人照样能在帐篷里推动着一个百亿企业在大灾大难后的有序运转。
军事化的组织指挥
东汽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人来人往、异常繁忙,东汽几乎所有的高管都在这里集中。正是这个在震后即刻成立起来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天要发出成百上千条指令去组织抢救生命、疏散群众、安置职工、抢运设备、恢复生产等重要事宜,有力指挥着企业震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造就了东汽近乎于半军事化的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
5月19日开始,东汽抗震救灾逐步转向生产恢复工作,总指挥部又增设了生产恢复办公室、装备恢复办公室、灾情评估及政策办公室、发展规划办公室和灾后安置办公室。东汽总经理、抗震救灾总指挥张志英还专门签发东汽红头文件,对各机构负责人、成员单位的主要职责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各部门每天都要向公司报告工作进度。东汽指挥部为此每天都在召开协调会,及时地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协调工作和制定对策,坚决把恢复重建的重要任务迅速落实在各个环节上。
在紧张的抢险救灾当中,东汽指挥部的人员都有冲锋打仗的感觉。当天发生地震时,身在办公楼上的总经办机要秘书陈海英并没有仓促逃生,而是沉着地打开抽屉将企业公章紧紧地握在手里,危急时刻履行了一个机要秘书的重要职责。这个“印把子”不一定是许多东汽人要在第一时间去抢出来的最重要物件,但它确实为抗震救灾的指挥工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说东汽总指挥部是这个万人企业在特定时期的大脑中枢,其高效快速的运转引领着整个东汽在抗灾重建中的军事化节奏,那么,东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行为自然也成为汉旺灾区的擎天柱,成为汉旺灾区群众的主心骨,彰显出一个负责任的央企的大家风范。
先行中的粮草辎重
汉旺震后很快进入雨季,接连几天降雨使东汽背后的曙光山滑坡的面积越来越大,整个厂区处于泥石流的危险区域之中。东汽利用工厂震后保存下来的汽笛,连续向汉旺地区的东汽职工和城镇居民发布了多次警报,并且在大雨和洪水到来的前夕又组织了现场人员的紧急撤离,现场抢救设备资料的工作因此受到很大威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东汽保卫处、装备资源处、机修分厂等部门和单位员工将抢救设备当做当务之急和主要职责。根据恢复生产的全局需要,叶片分厂、焊接分厂、锻热分厂、金工分厂、工具分厂、主机三分厂、主机一分厂等单位的设备抢救最先开始,几百名人员和几十台车辆为此与山洪暴发和泥石流滑坡展开了速度争夺战。
抢救设备的过程异常艰巨复杂,首先要对设备受损和排危情况进行全方位判断。抢出的设备主体在搬迁前不仅要拆除配电箱、控制柜和电缆线圈,还要对不能满足运输条件的大型部件进行拆卸,原来都是用升降机搬运的设备此时却要用滚轴移动拖出,从而使所有设备的搬迁抢运过程格外费劲。在金工分厂一个坍塌的厂房,工人们设法抢救出一台数控龙门铣。它的体积却大得无法通过车间大门,大家就想办法用挖掘机在厂房墙上开出一个门。东汽职工从废墟中抢出数百台设备不知付出了多少劳动。在这段时间,装备资源处夏宇、王健与员工一直住在汉旺厂区的帐篷里,为了抢救更多设备他们每天睡眠时间不到三小时,就这样,他们仍觉得为恢复生产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大家都恨不得一天当做两天用。
可信赖的交货周期
东汽因灾情也得到了用户们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集团公司各兄弟企业、电力行业众多用户、协作企业、采购供方纷纷为东汽捐款捐物,为东汽战胜地震灾害提供了物资保障。面对用户们的大力帮助,公司副总经理任方敏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与用户在一起,用户在危难中真正成了东汽的坚强后盾。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东汽都不会忘记对用户的责任,将极力缩短延期交货的时间,尽最大努力为用户减少损失。”德阳地区的协作企业在物资仓储、设备安装、生产配套方面给予了东汽许多支持。许多企业都是不谈价格,优先将厂房和场地腾出来,使东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生产。“虽然东汽目前的项目完成能力肯定会受到强烈地震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暂时的、有限的、短时间的,估计在2009年后交货的项目不受影响。”地震后第九天,作为东汽重要用户的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东汽发来的传真。东汽向用户如实通报了企业的受损情况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这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沟通,而是对用户作出的庄严承诺。与此同时,东汽营销人员没有停止市场投标活动,5月24日,在东方电气集团分别与华能、华电签下50亿元的采购合同中,东汽供货量超过了13亿。“每次得到东汽的消息,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流泪,坚强、挺住,一切都会过去,早日渡过难关!”这是中广核集团常规岛处处长崔宏博给公司副总经济师张猛发来的短信。震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东汽签订的合同金额达到50亿。用户的厚爱既有对东汽一如既往的信任,更有危急时刻兄弟般的深情。
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东汽目前在手订单500多亿,2008年生产火电、核电、风电、重型燃气机等装备2500余万千瓦,产值将超过130亿元,其中包括岭澳、宁德、红岩河等百万等级国家重点电力建设工程,还有出口印度、印尼等国家的电站项目。这场突发的大地震改变了生产制造的正常运转,人们也都在心里使劲为东汽恢复生产和按期交货捏一把汗。震后半个月,主管市场营销的副总经理任方敏就告诉媒体记者,东汽震后已经重新调整了产品产出预安排,对各个收尾项目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力争以最快速度迅速恢复产能,并用最短时间保证向用户兑现承诺交出产品。为此,东汽将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以及更高昂的成本,这对伤口尚在流血的企业来说确实是一个悲怆的举动。
征途上的集结号角
5月14日晚上,受灾以来一直处于停电状态的东汽第一次恢复了照明,厂区的路灯和抢险现场的灯光都亮了起来。总指挥张志英17日在指挥部会议上,正式提出在搜救进入尾声的时候,应该尽快集中人力抢救物资和设备。第二天到德阳分部看望被安置的8000多名职工和家属时,他就被老员工们纷纷拉住询问厂里什么时候能重新开工,大家都担心这么多人不开工吃什么。面对人们迫切的心情和强烈的愿望,张志英与东汽班子成员更坚定了尽快恢复生产的决心。
这天中午,东汽开始主动爆破清理一些坍塌建筑,张志英邀请合作单位的建筑专家来现场勘察,所有被界定为危楼的厂房将逐渐拆除。专家们也勘探了生产设备的损坏情况,虽然估计能用的设备所剩无几,东汽指挥部照样决定并组织生产恢复。下午5点,叶片分厂厂长陈军来到指挥部报到:“救援工作刚刚结束,所有遇难者遗体已被香港救援队找到。”他沉重地说完话又举起手握紧了拳,表示叶片分厂抗震救灾应马上转入生产恢复阶段。但是除了一个数控车间外表看来还算完好外,其他几个生产车间几近报废,恢复生产的事情谈何容易。“你们尽快把抢救出来的物资运到德阳,这里留一个负责人继续做好善后工作。”“前几天抢救人,这几天抢物资。”陈军很快指挥手下的员工排成人墙接力,从垮塌的厂房中把一堆堆叶片搬上卡车运出。这些叶片是汽轮机的核心部件,每一个价值都是上万元,仅仅在厂房角落里堆积的数量,其价值总额就超过亿元。但是张志英与专家们初步估算,东汽汉旺基地除生产大件的主机四分厂与生产小机的工业透平事业部尚能正常运行之外,其余分厂车间的厂房设备几乎全部报废,东汽恢复生产形势严峻。
然而给东汽带来的并非全都是坏消息,人力资源处尹守军、王淮清来到指挥部报告:“与东汽签约的所有应届毕业大学生我们都联系上了,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要求解约,甚至还有许多人要求提前报到。”张志英听后高兴地一拍桌子:“太好了!先把他们安排在德阳,那里要安全一些。你们告诉大家,东汽永远不会垮,不用担心来了没事做。赶紧写一个广播稿,让全厂的职工都知道。”来自“新鲜血液”的鼓励立即使指挥部的气氛和情绪高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