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我们生气时,应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自己到底为什么愤怒,而最主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面对它。这时,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尽量不要因一时的冲动,脱口而出一些话或不假思索地做出一些事,要知道,这样极易伤害到别人。当我们怒气还未消散时,我们的言行往往都是不理智的,而且,那也许并不是我们的本意,唯有在我们冷静之时,才能做到正确处理某些事。
对于怒气,我们可采取转化法,具体操作可分为三步:学习,反省,改过。
首先,我们可以多读一些经典,了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以及什么才是好的生活心态。其次,当我们掌握了基本的常识后,便能够开始反省自己的言行和举止了,而对于那些带着怒气的言行和举止,应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最后,在晚上睡觉之前,我们也可以想一想自己一天中的言行举止,细细地思考,如果可以的话,记录下来最好,这样,我们便能将不好的方面一一改正。
生活,难免会有小摩擦,但我们必须记住:态度却决定着快乐的指数。
当我们与别人针锋相对地赌气时,如果回不到自己的内心,不能明智地思考,却非要再骂对方一句,或是再打对方一拳,那么,我们就丝毫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此时,我们要做的是使双方都平静下来,尤其是使自己平静下来。否则,我们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而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常怀一颗慈悲之心
【道家箴言】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古往今来,但凡有着一颗慈悲之心的人,都活得比别人快乐,而那些不怀好意之人,其下场都比较惨烈。就现在这个社会而言,慈悲之人往往都能够名利双收。反之,事事都处心积虑想得到名利的人,都只能失望而归。在《后汉书?循吏列传》中,有一篇颂扬第五访的事迹的文章,第五访就是一位以慈悲之心为人为官,体察民间疾苦、拯救黎民于水火的秉公之士。
第五访(复姓“第五”,名“访”),字仲谋,是东汉中期京兆长陵人。他的祖父第五伦,曾做过汉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后,家境便渐渐衰败,家人沦为了贫苦的农民。第五访就是在这种贫困的环境里出生,又经受着饥寒交迫磨难的人,尤其不幸的是,他早年就失去了父母,只好依附于兄嫂的家中。
第五访兄嫂的家境,也是极其贫寒的,在清贫之极、生活难以维持的情况下,第五访就到豪门富户家里当雇工,并且,他把挣来的钱,统统都拿来奉养兄嫂。然而,苦难的童年,却磨炼了第五访的性格,使他能够体会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辛酸。
贫困和苦难,并没有使第五访丧志,反而更激励了他勤学苦读的志气。只要一有空闲时间,第五访就向富家借书,孜孜不倦地阅读,他特别注重学习治国之道的技艺方面的知识,以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由于他天性聪敏,富有智慧,再加后天的勤奋刻苦,其学识开始逐步渊博起来。
一个偶然的机会,第五访被推荐,做了某郡的功曹(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人事之权外,并参与一定政务的处理)。做官之后,第五访恪尽职守,忠于政务,颇有政绩,很快又被荐举为孝廉,补任新都县令。第五访任县令后,对待子民如慈父一般,再加之治政有方,于是百业兴盛,三年之间,有相邻的几个县入籍新都县,新都县的户数也增加了十倍。
不久后,第五访又被升任为张掖太守。第五访上任后,这里遇到了少见的大旱灾,从春至夏,滴雨未见,大地干裂,焦上千里,幼小的庄稼苗全部都枯死了。到了秋天,许多农家都颗粒未收,而一些奸商却乘机囤积粮食,以抬高粮价,最后,一石粟竟要几千钱。贫穷的农家,哪里有钱购粮?面对如此严重的荒年,许多农民都忍饥挨饿,奄奄待毙。
第五访看到黎民百姓陷于水火之中,便整天都坐卧不安。为了拯救灾民,第五访当即决定: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然而,有一些贪生怕死的官吏,却害怕未经批准,就打开国家军用粮仓,一旦朝廷怪罪下来,都担当不起这个责任,于是,他们提出,还是先上奏朝廷,待获准后再放粮。
第五访听了这种意见后,果断地说:“如今时间紧迫,救民如救火,一刻也不能拖延,若等上报,批准再行事,就等于把灾民推向死亡的绝路。”第五访略停片刻,便果断地开始放粮。事后,第五访才把灾情和开仓赈济灾民的情况,报告给朝廷,汉顺帝知道了这件事后,不仅没有怿罪第五访,还特别赞赏第五访的果断行动。为此,顺帝还特发诏书,嘉奖第五访赈济灾民的事迹。
由于第五访为官最能体贴民情,把灾民的疾苦和生命看得最重要,终于,他用办实事的果敢行动,保全了黎明百姓的利益。第二年,第五访率民救灾建业,恢复了生产,再加上这一年风调雨顺,大家都获得了农业的大丰收,到了收获的季节,官民都喜气洋洋,打谷入仓。在第五访慈悲之心的感化下,界内无盗无贼,到处都是一片太平的景象。
据记载,再后来,第五访奉旨调做了南阳太守。他慈悲为人、廉洁为官的事迹和威望,受到了黎民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老子最赞美水,他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因为水具有滋润万物的不变性,而与万物毫不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甘居众人所厌恶的卑下、垢浊的地方。老子认为,人最好的品质就应该是像水那样自然,像水那样稀、那样软、那样温柔、那样无色透明,而这些对于人来说,就是要有一颗慈悲之心,因为只有慈悲之心,才能滋润世间的一切美丑善恶。
现实生活中,物欲常常支配着理性,亲情被金钱渐渐淡化,让我们开始麻木不仁;友情被利益所取代,为了名利,朋友随时可能反目成仇;爱情被物质包裹,打着爱人的旗号,却干着损人不利己的勾当。由此可见,我们之所以喜欢明争暗斗,只因为受到了名利的熏陶,而慈悲则能消灭我们内心的贪欲,还给心灵一片圣洁的净土!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武器和权贵势力更具有震撼力量的话,那就只有慈悲,因为武器和权力只能威吓一时,而慈悲却能够绵延致远、无穷无尽;武器和权力只能停止行为,却无法改变其内心的邪恶,但慈悲却能感化人的心灵,进而净化身心,这就是慈悲的力量。当我们拥有了这种力量之时,便能够让自己的人生不再有寒冷和黑暗。
请放宽生命的尺度
【道家箴言】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修身养性、崇尚人伦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百家诸经无不推崇勤俭、忠义、守时、谦让、孝顺……为美德,多少古圣先贤,更是将修养当做自己的传家宝,其中,更将“宽容”视为人生最大的修养。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兴师动众、大动干戈,甚至不惜邻里之间反目成仇。
战国时期,有一个有趣的邻里故事,相信,我们定能从中获得某些启发。
战国时期,梁、楚两国相邻。梁国边境县的县令一职由梁国的大夫宋就担任。
梁、楚两国都设有边亭。两国边亭的人员各自种了一块瓜田。梁亭百姓十分勤劳,肯于吃苦,多次给瓜田浇水灌溉,他们种的瓜长势很好。而楚亭人员比较懒惰,给瓜田浇水灌溉的次数少,他们种的瓜长势不好。
楚亭人员看到梁亭的瓜田长得绿油油的,比自己的瓜田长势好,十分妒忌,就在夜间偷偷去祸害梁亭的瓜秧,使梁亭的瓜秧有的枯干而死。
不久,梁亭的人员发觉了这件事,就向县尉请求:允许他们也偷偷到楚亭的瓜田,祸害楚亭的瓜秧,进行报复。
因为这件事可能造成两国边境事端,事态严重,县尉没敢擅自做主,便去请示县令宋就。
宋就知道了以后,说:“唉!这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办法,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让我教给你处理这件事的办法,你必须每天夜晚派人前去,偷偷地给楚亭浇灌瓜田,还要让他们不知道。”
县尉听了,感到很为难,但是这是县令的意思,他不敢违抗,只好把县令的话转告给了老百姓。百姓们更不明白这其中的意思,但既然这是县令的命令,他们不敢不照县令的意思去做。
于是,梁亭人员就在每天夜里前去,偷偷地浇灌楚亭的瓜田。楚亭百姓早晨到瓜田一看,发现已经浇灌过了。就这样,在梁亭人员的帮助下,楚亭的瓜田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楚亭人员感到奇怪,便暗中察访,知道原来是梁亭人员干的。
楚国的边亭人员大受震撼,便把这件事向楚国的边境县令报告了,县令听到后很高兴,就把这件事报告给楚国朝廷。
楚王听到这件事,感到很惭愧,知道自己的百姓糊涂,做了错事,就对官吏说:“我们的边亭人员除了祸害人家的瓜秧,能没有其他罪过吗?”楚王的言外之意是要求官吏严格约束部下,检查有没有其他向对方挑衅的事件。
同时,楚王对梁国人能暗中忍让感到非常高兴,便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向梁国边亭人员道歉,并请求与梁王交往。楚王时常称赞梁王最讲究信义。楚国与梁国关系融洽,是从宋就妥善处理边亭瓜田事件开始的。
古人一直都以宽容为荣,道家思想中,也频频体现了这一要点,只不过道家更提倡面对问题时,应随其自然发展,而不是依照自己的喜恶强行处理。在遥远的古代,无论是圣贤,还是普通百姓,都把宽容尊奉为做人的信念。同时,他们还将其视为育人律己的光辉准则。然而,反观当今社会的我们,却因自己的不够宽容,引起了种种社会乱象,两者相比之下,我们不免有些惭愧。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如此的一幕:因忍不下一口气,而恶言刀枪相向;因忍受不了他人的春风得意,而嫉妒诬陷;因不能忍受各项压力,而放弃人生;因不能忍穷忍苦,转而投机取巧,欺瞒诈骗。可以说,我们整日在不能宽容之中汲汲营营、费尽心力,将自己的生活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由此不难看出,宽容不但是人生的一大修养,也是快乐生活不可或缺的动力。
其实,宽恕别人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很难,也可以很简单,关键就在于自己的选择。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当一个人选择了宽恕的话,那么,他便能将阳光洒向大地。同理,当我们选择了宽恕时,便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当我们选择放下仇恨的包袱时,便能够得到对方赠予的甜蜜微笑,孰好孰坏,我们已经心知肚明了。
大家都知道大海,却不知它为什么称之为大海。其实,是因为它收容了每一朵浪花,而不论其清浊。因此,它可以浩瀚无涯。在人生的旅途上,面对凡尘俗事的困扰之时,我们应像大海一般,以自己无限的包容力,去宽恕别人,进而少一些精神累赘,而专注于追求人生更大的智慧。要知道,在我们伤害了别人的同时,往往也伤害了自己,而帮助了别人,往往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俗语有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因此,当我们面对别人犯下的一些小过错时,我们应该怀着宽厚的胸怀去包容。原谅,是一种风格;宽容,是一种风度;宽恕,则是一种气质。只有原谅,才能消除人为的紧张氛围;只有宽容,才能治疗创伤;只有宽恕,才能让自己的灵魂得以重生。所以,我们要长怀慈悲之心,宽容他人,善待自己。
少发牢骚,沉默是金
【道家箴言】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人生之路漫长而曲折,因此,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烦心事。此时,与其唠叨不休,还不如换种态度去对待它。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或减少时,便会愤愤不平地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于是,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和自己的无助,殊不知,抱怨过后,不但问题得不到改善,反而还可能会招来更大的灾难。不信,我们可以看看贺若弼父子的故事。
贺敦是周朝的一名大将,立有大功,因为对朝廷赏赐不公心怀不满,便口出怨言,结果被权臣宇文护逼令自杀,临死时,他叫来儿子贺若弼说:“我因口舌而死,你不能不记住!”紧接着,还用锥子将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来,以此告诫他要慎言少说。
刚开始时,贺若弼还能记住父亲的话,经常以“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来提醒自己,遇事便三缄其口,但随着他在隋朝功劳渐渐增大,地位渐渐越高,便把父亲的告诫忘到脑后去了。同父亲一样,他也因对朝廷封官不满,而大发牢骚。结果,被免去了官职,此事之后,他不但不接受教训,反而怨言更多,最后,终于被逮捕入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