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应当怎样培养自己幽默谈吐的能力呢?首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怀,对生活充满信心与热情。其次,要有高尚的情趣、丰富的想像力、开朗乐观的性格,才能成为幽默风趣、自然洒脱的人。第三,要善于模仿,多看一些幽默的段子会在你心里留下印象,多多模仿名人,模仿得多了,这些幽默的话就会在你需要的时候主动出现在你的嘴边。
具体来说,幽默还有一些技巧,这里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
偷换概念
有个人很喜欢艺术,却不愿意在此事上多花钱,平时只是去画廊看看从不买东西。她还振振有辞地说,对艺术的美仅限于欣赏。那天她在画廊一边欣赏一幅油画,一边坐下来夸赞道:
”多么漂亮的色彩啊!多么不凡的天才之作!“她悄声对站在旁边的画家说:”我真希望能够把这些奇异的色彩带回家。“”你会如愿以偿地,“画家答道,
”你正坐在我的调色板上。“
极度夸张
运用夸张的方去来表现幽默,效果也非常鲜明。
有这样一则故事,房客对店主说:”昨晚我睡不着,太冷了,窗上有洞,房间里只有一点光,我实在睡不着。“店主奇怪地说:”那你为什么不把蜡烛吹灭呢?“房客说:”吹不灭的,因为那球形的火焰结冰了。“在这个故事中,房客运用夸张式的幽默语言,既巧妙地批评了旅店太冷,又避免了与店主正面发生冲突。
正话反说
某人家的房屋漏雨,几次请求修缮都没有结果。一天,单位领导视察民情,也问及他的房子一事。人们以为他会大诉其苦,却没想到他微微一笑说:”还好吧,也不是经常漏,只是下雨时才漏。“妙语博得领导一阵大笑。几天后,修房问题妥善解决。
以毒攻毒
有一天,一个高傲的旅行家有意奚落海涅说:”我去过一个小岛,那里真是人间仙境,岛上没有半个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当然知道这是在讽刺他,但他并没有动怒,反而笑着回道:”看来,只有我们两个一起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缺陷!“
歪解其意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张大干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梅兰芳等好友设宴为他饯行,宴会刚开始,大家请张大干坐首座。张大干却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在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大家都不解其意。张大干说:”有句话说’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梅先生唱戏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应该请梅先生坐首座。“满堂来宾拍手称赞,并深深为张大干先生不计世俗名位的豁达胸怀所折服,更生敬仰之心。
妙用谐音
借助同音字的谐音关系,也可用来表现幽默。例如,
有个男孩爱慕一个女孩很久了。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对心仪的女孩子表白了,他问她:”你喜欢什么样的男孩?“女孩想了想说:”我喜欢投缘的。“男孩故意叹了口气说:”一定要头圆吗?稍微有点方不行吗?“
词语别解
在公共汽车上,因突然煞车,一位男青年无意中撞了一位女士,女士愤恨地说:
”德性!“众人都将目光聚到了男青年身上,只见男青年一本正经说了一句话:”不好意思小姐,不是德性,是惯性。“车上的人顿时哄然大笑,女士也笑了,男青年于是表示了歉意,车上紧张的气氛也随之消失了。
有人说,幽默感好比是土壤,幽默技巧好比是种子,种子只有放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开花、结果。相信只要你虚心学习,把幽默当成一种习惯,那么幽默就会成为你性格中的一部分,你也就成了幽默高手了。上面列举的只是几种常用的方法。在实际运用时,应因人、因时、因情、因境而异,要知道,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适当选用幽默话语。方能不落俗套,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选择巧言--巧妙地化解矛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因为工作或其他事情与他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这种矛盾对你与他人的关系极为不利。聪明的人,会利用巧妙的方式化解与别人之间的矛盾,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和谐。
那么,在面临与别人的各种矛盾时该如何巧妙化解呢?
以柔克刚
”锣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这是一句流行甚广的俗语,但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时,无谓的辩解和争吵,不仅不能解决矛盾,而且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恶果。这样,倒不如以软制硬、以柔克刚,从而达到友好相处的目的。
一位日本政治家在演讲时,有个记者问他:”听说你和两个女人发生了关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顿时,所有在场的群众都屏声敛气,等着听这位政治家的桃色新闻。
政治家并没有感到窘迫难堪,却十分轻松地说:”不止两个女人,现在我还和五个女人发生了关系。“
这种直言不讳的回答使听众如坠雾里云中,迷惑不解。然而,政治家继续说:”这五位女士,在年轻时曾照顾过我。现在她们都已老态龙钟了,我当然要在经济上照顾她们,精神上安慰她们。“
结果,这位记者无言以对,顿时场上掌声如雷。
这位政治家并没有替自己强行辩护,反而淡化争论,将计就计,掌握主动权,使对方失去还击的力量。如果这位政治家与记者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恐怕难以收到这种效果。
这就是以柔克刚的优势。借着对方的话先承认自己有问题,话锋一转却使对方认为自己的问题不成问题,封住了对方刁难之心。
回击挑衅
打擦边球的技巧就是给对方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好像打乒乓球时打出的擦边球,似乎球出台了。面对咄咄逼人的追问,你就还一个擦边球式的回答,看起来与对方的问题不相干,几乎没有回答他的追问,但又确实与此有关,使对方不能对你进行无理的指责。
乡间,一个无赖站在十字路口拦住一位过路的姑娘:”你说,我是要往东去,还是要往西去?猜中了就放你走。“
对此,姑娘怎么答都不会对。
这时,姑娘掏出手绢揉成一团:”女士优先。请让我先问你一个问题好吗?“
无赖有恃无恐,便答应了。姑娘便说:”你猜猜,我这手绢是要丢向东边,还是丢向西边?“
无赖当然同样不能回答,只好让姑娘走了。
生活中,在某些场合,有些人为了让你当众出丑而嘲笑、讥讽你,也有些人是无意的但却让你下不来台,对待这些人,无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你大可不必与他斤斤计较,如法炮制、照猫画虎不但能变守势为攻势,还能给对手以有力的一击。
借力打力
借力打力是谈话中经常运用的一个很普遍、很实用的技巧。当对方的问题很难回答、问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错时,那就不要回答,把问题再还给对方,从哪个地方踢来的球,再踢回到哪儿,将对方一军。
一个英国电视台记者采访梁晓声,说:”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
此问之刁,分明是诓人上当。梁晓声灵机一动,立即发问:”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
他巧妙的回答,把球又踢给了对方。英国记者一怔,无言以对。
在社交场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左右为难的境况,就如上面提到的这个故事,如果梁晓声按照那位英国记者设计的思路去想问题,回答问题,无论他回答什么都会落入英国人设计的圈套。此时,就需要人们有非凡的反应能力,最好能够借助周围的环境,迅速转移话题,以有效地避免自己的尴尬。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用对手的办法制服对手,这种谋略的运用,往往会使对手无话可说,有苦难言,从而使自己迅速由被动转为主动,取得斗争的胜利。在商战中,当自己被竞争对手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效法对手的一些做法,针锋相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谋略。
顺人之势,发己之功
肖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次公演,观众纷纷要求肖伯纳上台接受他们的祝贺。
当肖伯纳刚刚走上前台,突然一个人向他大声喊道:”滚回去,谁要看你的剧作,糟透了,收回去吧!“
观众都安静下来,屏息看着肖伯纳,只见肖伯纳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满面春风地向那人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但遗憾的是,“他指了指剧场的其他观众,又说道:”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处呢?我们能禁止这剧本演出吗?“
观众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笑声,那个故意寻衅的人灰溜溜地走掉了。
碰到这种尴尬场面,因为大多数人站在你的一边,所以对极个别的挑衅丝毫用不着据理力争,因为那正是这些人所希望的,你大可以表面上顺应,暗地里讥讽,他们不能引你发怒,达不到目的,也就只好作罢。
选择委婉--劝导不如诱导
有时候,当我们试图使对方接受我们的建议、从事我们所希望的事情时,与其苦口婆心地劝说,不如从侧面诱导一下。在诱导中,让对方对这件事产生兴趣,最终,他会听从你的安排,并心甘情愿、满心欢喜地照着你所希望的方式去做。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身边很需要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于是,他便将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雷特想让约翰帮助自己成名,帮助《纽约日报》成为美国最大的报纸。而在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马德里卸除外交官职务,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州、从事律师行业。
一天,雷特请约翰到联盟俱乐部吃饭。吃完饭,他提议请约翰到报社去玩玩。
到了报社后,雷特从许多电讯中间找到了一条最重要的消息。当时,恰巧负责国外新闻的编辑有事离职了,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帮忙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则消息的社论吧。“在这种情况下,约翰自然不好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写。
这篇社论写得非常棒,雷特看后赞不绝口。于是,他请约翰再帮忙顶缺一星期、一个月,就这样,最后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而约翰也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留在纽约做起了新闻记者。
从雷特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条求人办事的规律: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但是,在运用这一策略说服别人时,一定要注意,想要诱导别人参与自己的事业,首先要让别人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否则,你是不可能成功的。
千人千面,人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脾气。有的人注意细节,做什么事都有个讲究;有的人则不拘小节,许多方面都随随便便。在劝说一个人的时候,稍不留心,就会伤害大家的感情。因此,与其直言相劝,不如委婉示范,以身作则,让对方明白有些事怎样做更好。就是用自己或自家人的行为做个样子给他看看,表示自己赞成什么、厌恶什么。
邻居阿荣常向阿云借小东西,比如筷子、碗盏、针线或螺丝刀什么的,有的能够及时归还,有的会拖上好长时间才还,而有的索性就不还了。阿云也知道阿荣不是故意的,只是粗心大意,不记得这些小事了。
一次,家里来了客人,阿云故意叫孩子去借几双筷子。用完后,又马上叫孩子送过去,并教孩子说:”妈妈说,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归还。“又有一次,阿云向阿荣借了一支圆珠笔,用完后自己亲自送了过去,对她说:”我这人记性差,不知道有没有东西借了没还的,特别是小东西,很容易忘记的。“一听此话,阿荣顿时有点尴尬,马上在屋子里找了起来,找到了两三件小东西,让阿云带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