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归一
成语接龙连连看
追根溯源学成语
九九归一:虽然指的是“周而复始”或“归根到底”,但不是原地轮回,而是由起点到终点、由终点再到新的起点,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螺旋式前进和发展的运动。
一秉至公:秉:掌握、主持;至:极、最。办事一切都出于公心。形容大公无私。
公私兼顾:公家和个人双方的利益都得到照顾。
顾影自怜:顾:看;怜:怜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怜香惜玉:惜、怜:爱怜;玉、香:比喻女子。比喻男子对所爱女子的照顾体贴。
玉树临风:形容人像玉树一样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临风:迎着风。
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打家劫舍:劫:强抢;舍:住房。指成帮结伙到人家里抢夺财物。
舍生忘死:舍:舍弃。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死灰复燃: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燃眉之急:燃:烧。火烧眉毛那样紧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急人之困:别人有困难时,自己心中躁急,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困兽犹斗: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
斗而铸锥: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
锥处囊中:囊:口袋。锥子放在口袋里,锥尖就会露出来。比喻有才能的人不会长久被埋没,终能显露头角。
中原逐鹿: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鹿死谁手: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手眼通天:比喻善于钻营,手腕不寻常。
天高地厚:形容天地的广大。
厚颜无耻:颜:脸面,脸皮。形容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耻居人下:耻:羞耻,耻辱。以地位在人之下为耻,形容胸怀大志。
下车冯妇:冯妇下车来,重新干捉虎的事。比喻重操旧业的人。
妇孺皆知:孺:小孩。皆:都。妇女和小孩都知道。表示某事物广泛为人所知晓。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诗词小游戏
君
自
故
乡
来
应
知
故
乡
事
来
日
绮
窗
前
寒
梅
著
花
未
走出大迷宫
屋乌之莫能我张挑心风惹率收不血迎缕衣推古不零为装待凡起行公必躬如骨跳心弓之枪换凤烹龙
读典故学成语
邯郸学步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内助之贤
晏婴,字平仲,人称晏子,春秋时齐国人。他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相国,以节俭、身体力行为齐国人尊重。晏婴去世后,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传世《晏子春秋》,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当晏婴为齐景公的宰相时,有一天晏婴出门,他的车马刚好路过马车夫的家,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那为宰相驾车的丈夫,坐在华丽的车盖下,赶著马车,神气活现、得意扬扬,一副骄傲自满的样子。
等到车夫回家后,妻子请求离去,再也不想回来了。车夫问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长,却当了齐国宰相,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今天我看他的时候,志虑深远,不时有着谦虚的神情。你身高八尺,只是人家的车夫,却自鸣得意,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离开你的原因。”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车夫驾车的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子观察到车夫的变化后,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何在,车夫便如实地说了。
晏婴赞赏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的精神,认为是一个值得任用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齐国的大夫。
从这则故事引伸而来的成语“内助之贤”,被用来称赞人家有贤淑的妻子。另一则成语“扬扬得意”也是源于这则故事。
呕心沥血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他自幼非常聪明,很有才华。据说,他七岁时就能写诗,人们都称赞他为神童。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虽然他二十六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为后世所敬仰。
据说,李贺做诗,通常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重观察生活,积累资料。他每天早上骑着一头小毛驴,背上书囊,带着一个书童,四处游览。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把李母的“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和韩愈的“沥血以书辞”这两句关于李贺的话加以合并和省略,概括出了“呕心沥血”这一成语,比喻用尽心思,多用来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多多用心。呕,吐;沥,一滴一滴。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九牛一毫
成语接龙连连看
追根溯源学成语
九牛一毫: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毫发无遗:毫发:细毛和头发,指极微小的数量;遗:疏漏。一点遗漏都没有。形容非常细致周密。
遗风余烈:前人留传的风教和业迹。
烈火真金:金不惧火炼,在烈火中可以鉴别出真正的黄金。
金石良言:像黄金宝石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言之凿凿: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光明磊落:磊落:心地光明坦荡。胸怀坦白,正大光明。
落落穆穆:落落:冷落的样子;穆穆:淡薄的样子。形容待人冷淡。
穆如清风:指和美如清风化雨滋养万物。
风骨峭峻:峭峻:山又高又陡。形容人很有骨气,刚直不阿。也比喻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
峻阪盐车:比喻能人老迈,难负重任。
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龙骧虎视:像龙马高昂着头,像老虎注视着猎物。形容人的气概威武。也比喻雄才大略。
视如草芥:芥:小草。看作象泥土,小草一般轻贱。比喻极端轻视。
芥子须弥:芥子:芥菜子;须弥:古代印度传说中的大山。佛家语,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比喻小中也有大。其实须弥、芥子都是个比喻,主要是来开发吾人智慧,去认识“自心”。
弥留之际: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
际地蟠天:形容遍及天地间。
天地经纬:指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纬武经文:指有文有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文人相轻:指文人之间互相看不起。
轻举远游:指避世隐居。
游戏三昧:原为佛家语,意思是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也比喻事物的精义、决窍。后指用游戏的态度对待一切。
昧旦晨兴:指天不亮就起来。多形容勤劳或忧心忡忡难以入睡。昧旦,天将明未明;破晓。
兴趣盎然:形容对某种兴趣浓厚的样子。
诗词小游戏
归
山
深
浅
去
须
尽
丘
壑
美
莫
学
武
陵
人
暂
游
桃
源
里
走出大迷宫
动人心外之容笑合心心离高望蹈覆乱旗靡之容宛所难开尊耳之而不难折口而谷迁龙画踞龙马弯弓
读典故学成语
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及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