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800000005

第5章 大山里飞出的凤凰 (5)

世界应是有秩序、有纪律、有规矩的,不能任凭个性张扬、自由膨胀。因此,白璧德在文学上倡导一种传统的、典雅的、保守的古典主义,一般把它称为新人文主义。白璧德学说经过梅光迪、胡先骕特别是吴宓、梁实秋的大力张扬和鼓吹,已成为中国文学批评思想资源之一种。林语堂以"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为座右铭,并以张扬个性为天职,终于不肯接受新人文主义的观点,并自觉地站到导师的对立面,为白璧德教授的论敌斯平加恩(Spingarn)辩护。斯平加恩极端推崇克罗齐,认为克罗齐的"艺术即表现即直觉"的美学理论,从十个方面革新了传统的文艺理论体系。林语堂发现自己与克罗齐的看法完全吻合。他从斯平加恩和克罗齐那里找到了直觉随感式的艺术:随意写来,如行云流水,"行于不得不行,止于不得不止"。林语堂成了挑战老师--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白璧德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叛徒"。

林语堂与廖翠凤居住的地方是波士顿赭山街五十一号,就在卫德诺图书馆的后面,从住所到图书馆,只需要步行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卫德诺图书馆有着数百万册丰富的藏书,据房东太太告诉他,如果把图书馆里的书排成一排,有几英里长。对于林语堂来说,卫德诺图书馆就是哈佛,哈佛就是卫德诺图书馆。在图书馆里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书,从中汲取知识,林语堂这种学习方法称为最佳读书法。他把哈佛大学比作丛林,把自己比作在丛林中觅果的猴子。本性好自学的林语堂来到图书馆,读到了自己在国内从来未读过的书,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在那种静雅优美的环境中,面对一排排的图书,他感到了一种幸福,也感到了一种阅读的愉快,甚至,把这种快乐与夫人廖翠凤一起到图书馆来分享。

林语堂曾羡慕李清照与赵明诚一起买菜回来,一边相对展玩咀嚼,品茗聊天,一边读书,或校经籍,那种读书的乐趣,让林语堂多么欣赏与迷恋啊!现在,林语堂与夫人来到了美国,来到了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卫德诺图书馆读书,真是兴奋万分,幸福得难以用语言表达。他虽然在生活方面清苦,以前的爱好也暂时搁置一边,如为了省钱放弃了观看哈佛大学对耶鲁大学的足球赛,放弃了观看各类球赛的机会,利用这段时间多读几本书,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有时从图书馆借书回到住处再在夜间欣赏,这样自由的读书使他获益匪浅,他后来写的《读书的艺术》中,就蕴含着在哈佛读书的经验。

林语堂在哈佛留学期间,也曾遇到过困难。清华学校留美学生监督施秉元在没有说明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突然取消了林语堂的每月四十美元的奖学金。施秉元原是清华学校的校医,因为他的叔叔施肇基是当时的驻美大使,靠了这层关系,他才当上了留学生监督。后来,林语堂才弄明白了真相,施秉元是上吊自杀的:原来他用克扣留学生奖学金的钱当资本做股票生意,结果投机失败送掉了性命。奖学金的取消等于断了林语堂的经济来源。

祸不单行,实际上在取消奖学金前,廖翠凤两次住院开刀,早已花完了那一千元的陪嫁。在林语堂和廖翠凤横渡太平洋时,在海上过了几天后,翠凤患了盲肠炎,痛得她不知怎么办好。林语堂只好陪她在身边。同船的中国学生发现他们老是在船舱里不出来,还以为他们是在度蜜月的原因,所以拿他们俩开玩笑。林语堂本想在夏威夷上岸后让廖翠凤做切割盲肠手术,尽管要花掉那一千大洋的大部分,幸好廖翠凤的腹痛渐渐减轻了,于是就放弃了此决定,继续前进。人算不如天算,到美国六个月后,廖翠凤的盲肠炎又犯了。这次是急性的,来势凶猛,不得不开刀切除盲肠。

林语堂安慰她说,割盲肠算不了大事。当廖翠凤进了手术室后,林语堂还在安心地学习安格卢撒克逊文字的文法。谁知过了三个小时,手术还未完成。原来那位医生,大概经验不足,把廖翠凤的内脏仔细搜索了一番,才把盲肠割掉。出院不久,廖翠凤的伤口因受了感染,又做了第二次手术,这样,他们手中的钱也花完了。交完手术费和住院费,林语堂口袋里还剩下十三美元。不得已,廖翠凤只好给二哥打电报,请他汇款一千美元。在钱未汇到之前,林语堂只好买一罐老人牌麦片充饥。廖翠凤深为感动,但林语堂却因吃了一周的麦片,对麦片产生了逆反心理,再也不想吃它了。

林语堂在《中国学生月刊》这份留学生办的刊物上,参加了有奖征文比赛,每投稿必中,连续三次获得一等奖,每次奖金二十五美元,他都觉得不好意思,只好停止投稿。

林语堂在出国之前,曾与胡适约定,回国之后任北大教员。现在他走投无路,忽然想起此事,只好硬着头皮打电话给胡适,向他求助,请他向北大申请预支一千美元,没想到,这笔款子,由胡适担保,居然汇来了!

在哈佛大学,林语堂读完一年时,各科成绩都是甲等。可是他无法继续读下去了,只好另外寻找出路。刚好那时法国乐魁克城美国主办的中国劳工青年会,招聘一些华人知识分子。林语堂立即向该会提出申请,决定到法国勤工助学。没想到这一计划实现了。他高兴地告诉系主任,表示愿意在法国修课来弥补所缺的学分,以取得哈佛的硕士学位,这样可不可以?那位系主任看了林语堂的各科成绩都是甲等后说,他可以在巴黎大学修一门莎士比亚戏剧课目,就可以获得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林语堂虽然并非看重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他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并且在拿到学位后还会继续学习下去,但他也认为"有个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是极有用的"。读了一学期后,1922年2月,他果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

八、莱比锡大学博士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后期,北洋政府加入了协约国,宣布对德奥作战,中国立即派出了十五万名劳工前往法国战场服务,以协助美、英、法三国对德作战。中国劳工的任务是搬运和埋葬因战争留下的尸体,同时,在工作之余学一点英语、法语。这样,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招募的中国劳工,就是去为他们编写课文,为华工服务。青年会负责来回的旅费。林语堂获准后,得知青年会会发给他两口子旅费,高兴得真像天上掉下了馅饼。

乐魁克(Le Creusot)小镇,是在法德交界附近。因为林语堂已开始工作,没办法去巴黎修课,所以在为劳工编写课本的同时自学法文和德文。林语堂对语言学有兴趣,学习外文有窍门,所以很快就入门了,居然在很短的时间内能用德文写信给耶拿大学申请入学。廖翠凤也跟着一位法国太太学习法文,两位女士还成了好朋友。

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一座小城市,是欧洲的要塞,有巴黎钥匙之称,1916年曾于此发生著名的凡尔登战役,这次决定性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的失败。凡尔登战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由于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一片土地打得不剩一棵树,满地都是军人阵亡之时丢下的刺刀和枪械,任人拾取。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国,伤亡惨重,尤其是男人,因此,不少中国劳工(主要是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招募的中国知识分子)都与法国姑娘缔结了良缘。

在乐魁克,林语堂还有一件私事是,在咸丰十年,太平军路过漳州时,林语堂的祖父被征为民夫,跟太平军走了,这一走,从此杳无音信,但不知从哪里传来消息,说祖父可能到了法国,现在林语堂既然身在法国,所以抱着一线希望,查阅了华人劳工的大量材料,找寻自己的祖父,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不管林语堂做了多大的努力。

林语堂与廖翠凤在乐魁克积蓄了一点钱,由于德国马克不值钱,在德国生活比较便宜,林语堂的耶拿大学的申请也获得了批准,所以林语堂夫妇决定从乐魁克搬到德国东部的耶拿城,进耶拿大学读书。

耶拿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故乡,一座美丽的大学城。耶拿和海德尔堡一样,是个颇有古风遗俗的小城。自由自在的德国大学生活,正是林语堂理想的乐园,他从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林语堂与廖翠凤一起听课,一起郊游。什么时候把功课准备好,什么时候就请求考试,不存在上课、点名、请假、缺课等等规定。

因为耶拿是歌德的故乡,所以林语堂去参观了歌德的故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诗与真理》等作品,林语堂非常喜欢。耶拿典型地呈现了欧洲旧大陆的五光十色。这里有古城堡,狭窄的街道,古老的民情民俗,林语堂尤其迷恋。

耶拿大学没有莎士比亚的课,林语堂只好选了三种另外的课程,他写信询问哈佛大学的系主任,是否可用这三门课程顶替莎士比亚的研究课程?得到的答复说可以。

林语堂虽然在耶拿生活得很愉快,但廖翠凤却有她自己的烦恼,因为他们结婚一年多了,她却至今未有身孕。她非常着急和焦虑,尤其听到医生说她不能生育后,她哭得死去活来,觉得对不起林家。林语堂只好安慰她,廖翠凤更感到内疚和愧对林语堂,也更加感激林语堂。

1922年2月,林语堂取得了哈佛大学的硕士学位,他不满足于已得的学位,他要在语言学方面有更大的收获,于是转到了以印欧比较语法学驰名的莱比锡大学。

莱比锡大学(University Leipzig)位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创立于1409年,是欧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现今德国管辖地区内历史第二悠久的大学,仅次于海德堡大学(1368年)。莱比锡大学中国研究室的中文书籍非常丰富,林语堂也从柏林大学图书馆借来书籍,他充分利用这些外国大学的中文藏书,继续他的文化"补课"。由于在国内教会学校对中文学习的不重视而导致传统文化的缺乏,现在有了条件,甚至比国内的条件更好,所以他认真地研究了中国的音韵学,钻研了在国内难以见到的清末叶体仁阁大学士阮元刻的《汉学师承纪》、《皇清经解》、《皇清经解续编》等书籍,熟悉了高邮训诂名家王念荪、段玉裁、顾炎武等人的考证注释及古今经学的论争。在莱比锡大学的刻苦用功,打下了他的中文根底,尤其是在语言学和音韵学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莱比锡大学有一位造诣很高的汉学家,叫康拉狄(Conrady)。康拉狄教授精通中国的古文,对中国的古典文化非常熟稔。他不仅研究中文,还涉猎东方的其他语言。他开了一门泰国文法课,有四五个学生跟他精研泰文文法。康拉狄知道林语堂曾在清华学校任教,对林语堂倍加器重,为林语堂选择莱比锡大学引以为荣,并积极给林语堂各方面提供方便。

林语堂除了钻研语言学外,也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他对尼采虽然不完全信奉但却十分崇敬,对蒙田、麦烈蒂斯等文学家、思想家更是心悦诚服,可是他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不感兴趣。

在莱比锡大学留学期间,林语堂的经济再度紧张。在法国赚到的美元来德国换上了马克,结果遇到了马克贬值,他只好又一次通过胡适向北大借款一千美元。直到林语堂学成回国,在北大任教向代理校长蒋梦麟(蔡元培校长此时正在欧洲游历)归还这两千美元时,才知道,这根本不是北大出的钱,是胡适自己掏的腰包。胡适是不惜千金惜人才,这就是林语堂出国之前的"君子协议"。林语堂在20世纪70年代的台湾胡适墓前,向人说起此事时仍然感动得泪流满面。

好事成双。1923年,林语堂撰写的博士论文《古代中国语言学》,顺利地通过了答辩,获得了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欧美的大学,不论人文科学、社会或自然科学,最高学位是"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哲学"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没有别的荣誉比它更高。在自然科学方面(工程与医学在内),另一个最高学位是"科学博士"(Doctor of Science),这和"哲学博士"差不多,是表示学术上的建树。林语堂获得的哲学博士学位,显然高过所谓的"文学博士"、"语言学博士"等等。这时,妻子廖翠凤也身怀六甲,真是喜上加喜。鉴于廖翠凤在国外两次开刀的教训,也由于经济不足等原因,林语堂夫妇决定回国分娩。

林语堂在国外留学四年,辗转居留了三个国家,先后进了三所大学,对西方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他进了莱比锡大学,虽不是柏林大学,也算是实现了他父亲上欧洲名牌大学的梦想。遗憾的是,他父亲于1922年10月3日去世,未能看到爱子的归来。林语堂完成了学业,在回国途中经过意大利,与廖翠凤一起游览了威尼斯、罗马、那不勒斯等古城,两周后,双双回到了祖国。

同类推荐
  •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洛阳城中已然危机四伏,刘秀将如何死里逃生?初入河北,刘秀随身仅有二十余人马,他将如何应对前方莫测的凶险,最终将河北据为己有,成为他日后称霸天下的第一桶金?
  • 将军与明星们的生活

    将军与明星们的生活

    本书为傅溪鹏长篇小说章节包括邓小平博浪登山强身记、胡耀邦日行万步的故事、陈老总和小棋手、刘晓庆与她妈的妈妈等
  • 金岗山麓的追忆

    金岗山麓的追忆

    经过一年多的征稿、搜集、访谈和整理,将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部分文化名人的访谈等汇编成册。
  • 中国文学大家

    中国文学大家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潘石屹:我的价值观

    潘石屹:我的价值观

    潘石屹亲笔力作!首次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首次深谈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首次系统回顾“万通六君子”创业之路!独家揭秘PM2.5背后不为人所知的内幕!本书内容基于潘石屹“价值观”的理念,从他对房地产市场的认知、商业模式的开发、做人做事的原则、对理想和信仰的感悟、成长中影响价值观的因素、对一些人和事的思考等等众多方面来全方位展现潘石屹的价值观。他在书中首次深谈与张欣的爱情之路和矛盾冲突,畅谈父亲的生存哲学与父子深情,系统回顾了“万通六君子”的创业之路,全面而深入地谈及个人信仰。潘石屹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事业等众多方面入手,通过真实的讲述展现出自己人生价值观的精华所在,带给大众无穷的榜样力量。
热门推荐
  • 宫谋:权倾天下

    宫谋:权倾天下

    【完结】后宫,女人无烟的战场,后宫的争斗向来与权力争夺相结合在一起,后宫女人的战争一点都不比男人的争权夺利逊色,甚至更为残忍。她,是一个传奇,从一个卑贱的宫女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再到掌控大唐江山的幕后操纵者。她,自入宫开始,为了生存,不得不随时准备着一场场阴谋诡计,尔虞我诈......
  • 娱乐圈日常

    娱乐圈日常

    新书:若华的小时空直播间。平凡人的小时空直播生涯。方若华身为芸芸众生中最平凡的那一个,穿越各个小时空认认真真生活,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她最羡慕,最向往的那类人。! —— 变身美人鱼,在娱乐圈的日常生活! 变身美人鱼混迹娱乐圈!
  •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本书原写于二十余年前,是余秋雨先生在戏剧领域的专业之作。从前用的书名是《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为的是突出“戏剧文化”这个概念。因为余秋雨先生当时在学术思想上正经受文化人类学的激荡,只想通过戏剧的途径来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因此,“戏剧文化”这个概念指向着一种超越戏剧门类的广泛内涵。但这么多年下来,他觉得“文化”的用法越来越不着边际,当初的意图已很难表明,不如干脆舍弃,留剩一个更质朴的书名。
  • 力挺韩寒

    力挺韩寒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真正的人生,不是你继承的那部分而是你创造的那部分,它是你不断选择和努力的结果。不论你有个富爸爸还是穷爸爸,幸与不幸都可能在你的手中转换。你的一生,由你自己打造。一部彻底改变你人生、工作、交际、财富观的心灵成长之书。
  • 今天是星期日

    今天是星期日

    小昌,80后新锐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山东冠县人,1982年出生,大学教师。曾在《北方文学》、《黄河文学》、《延河》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居广西北海。
  • 付出与收获

    付出与收获

    故事发生在1994年,马克和妻子在迈阿密过着普通中产阶级的生活。他并不知道,那年的11月他的人生和他的家庭就会永远改变,就算最奇怪的梦境也比不上发生的故事。这本书里马克讲述了他被蓄意绑架险些遭人谋杀的经历。本书会让你有身历其境的感觉,给你关于这个事件独一无二的视角,看看他怎么身心抗争挺过了这段经历。看到马克的经历,你会发现,别人可以从一个人身上夺走一切,唯有精神和求生欲是别人拿不走的。起初没有人相信马克,连警察也不例外,但马克坚持不懈,终于在犯罪分子再次向别人下手之前将他们绳之以法。这是本拿在手里就很难放下的书,过去20年最吸引人的故事。
  • 穿越千年:凤鬟雾鬓

    穿越千年:凤鬟雾鬓

    她出生在碧桃花开之际,夕阳如血,映耀在滴血般娇红的花海中,碧桃花语:红颜命薄!注定了她一生坎坷,一世纠缠。当她换回女装,披上一身艳红之时,红颜命薄的诅咒也已降临。当红颜啼血,白发毕现之时,是谁拥她在怀?是谁令她肝肠寸断?一个白衣翩翩的浊世佳公子、一个黑衣绰然的绝世英雄,一个冷酷绝情的乱世枭雄,一个柔情似水的痴情剑客,究竟谁才是她最后的归属?
  • 蜜爱天价娇妻

    蜜爱天价娇妻

    谈妙然,落魄千金,失忆,寄居他人篱下。为了重振外公基业,不得不遭受“三条腿的怪兽”们横加嘲讽羞辱。怪兽一:银行巨子霍子铭,典型的风流无情花花公子。“就算你脱光了跳上他的床,你也贷不到半毛钱!”“谈妙然,你给我看好了,今天我霍子铭碰过的女人,谁敢给她贷款!”怪兽二:酒店王子顾西爵,深藏不漏别扭闷骚的腹黑狼。“谈小姐,我们这里是正经的高级餐厅,不是酒吧那种随便搭讪调凯子的地方。希望谈小姐能稍稍自重……”“……霍二公子为人风流,但并不下流,也是风评较好的豪门公子。年龄又与你相仿,更无妻室,若是交往得当,要谋得一份巨额贷款,应该……”好歹她谈妙然也是深得真传的赌神外孙女,岂容这些卑鄙无耻的“三腿怪”欺负?!“这次是想断手指,还是直接断了命根子!”有点悬……“妈妈!你就是我的妈妈。”蹦出一团污漆抹黑的小肉球,死认她做母亲。可她即未结婚更无男友,哪来四岁大的女儿?!谁曾想……一场暗藏锋机的豪华宴会,一个胡乱认爸妈的超萌小宝贝,一夜意乱情迷的颠鸳倒凤之后,三腿怪们齐齐转了性儿……“谈妙然,嫁给我!”花花公子的银行巨头,深藏不漏的酒店王子,同时向她求婚!她的世界翻天覆地,从落破的豪门千金,一跃成为最抢手的天价新娘。一个是青梅竹马,一个是孩子他爸。她该选谁,更值价?【婚前――绝对要腹黑】“谈妙然,我再问你一次,你嫁不嫁?”“我不……我,能不能给我几天考虑一下?”男人气得牙痒得很想咬人,“几天?”“一周……七天。”她觉得,不能厚此薄彼,应该公平对待。“不行,三天。”多一天,都会要他命。“顾西爵,你能不能……”“七天也行,但这七天你也别想见小月月一面。”“啊,你怎么可以这样?”两天不见她都心慌,七天怎么受得了啊!“顶多给你三天半的时间。不答应,拉倒!”“三天半就三天半,但是这段时间,你不能阻止我跟小月月见面。”这算是在求婚嘛,简直就是土霸王抢亲嘛!“可以!早上必须等我来接,再坐别人的车,一根头发也别想见到!”“你……”她气绝!“无商不奸!妙妙,这是你逼我的。”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未婚生子,别后重逢,先婚后爱的温馨浪漫甜蜜喜剧的婚宠文文!一切以一家四口滴幸福生活为主线,其他神马滴人物都是打酱油滴炮灰。
  • 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把人当历史读,是毛泽东的一成功典范。本书收集了他对中国历史长河中众多人物的独特评述和精辟创见,读来令人睿智、发人深省,不但是我们读史习史的一把钥匙,也是毛泽东留给后代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