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梁笑梅)
此次论坛共选了6篇论文,像是精彩单曲的某种年度盘点。林泽南的论文从节奏的本质特征出发,对新诗节奏的不同类型、审美原理及审美价值均作了较为具体深刻的理论探讨,特别是对新诗节奏的分类梳理清晰,评价客观,论文学术理论色彩浓厚,富思辨性,论证较为充分有力。林少雄以中西文论中相当重要的"兴"和"象征"两个概念为研究对象,从创作出发点、艺术功能和创作手法等诸方面对它们进行了较细致的辨析,从东西方文化特征、审美观、思维方法、心理结构等层面来阐释二者的异同,并能结合中西诗歌的创作实际来论述,显示了一定的学理深度。李胜勇的论文在理论上对"边缘化"进行了分析界定,明确了其内涵与外延,从时代语境、人们认知思维模式以及具体的文学史演变规律出发,对90年代新诗边缘化的表现、原因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清理,文风犀利,诗论有据,时有新见。
徐若冰则选取西方的莱辛和中国的苏轼来具体分析诗画的"同"与"异"这个中西艺术家思考的经典问题,全文从中西诗画关系源流、诗画观以及差异的语言学、绘画学和思维几个方面具体论证,结构谨严,论述的重点在"异"上,颇有见地。朱抒宇以内迁诗人在抗战这一特定时期对重庆的书写为研究对象,将这种书写分为"自然重庆"、"人文重庆"、"抗战重庆"也显示了作者的敏锐,论文掌握了丰富的相关资料,能较好地诗文结合,史论结合,附录部分对部分内迁诗人驻渝的时间做了细致的整理,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吴凡的论文对生态诗歌的传播内容、传播策略以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自成体系的跨学科研究,抓住了研究对象的特别所在,做到了理论分析与文本细读的统一,具体实例与宏观现象认识的结合,逻辑思维的展开合理科学,视野也比较开阔。从选录的文章可以看出,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作者已有较为扎实丰富的专业积累,基本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在看得见校园风景的书房里,我做完这些论文的编辑整理工作,戴上耳机在网络里收听台湾小虎队的一首老歌《放心去飞》,几天前在毕业答辩结束后的谢师宴上,这首歌熟悉的音调就曾将我深深地带向了似乎已经陌生的青春,带向了只有在臆想中才分外熟悉的岁月。一切音质的旋律就像它所带着的故事那样被抽取一空,剩下的是与那片天,那片地,那种青涩与丰盈连成一体的节奏。原来我的生命最熟悉的就是这节奏,生命的记忆是如此,生命的追求也是这样。
你也在听吗?
终于还是走到这一天
要奔向各自的世界
没人能取代记忆中的你和那段青春岁月
一路我们曾携手并肩
用汗和泪写下永远
拿欢笑荣耀换一句誓言
夜夜在梦里相约
放心去飞勇敢地去追
追一切我们未完成的梦
放心去飞勇敢地挥别
说好了这一次不掉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