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000000007

第7章 先秦社会与文化 (2)

在古代,礼之"别异",大的方面而言就是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区别。"别异"就是用一个系统的符号把一群人区别开来。中国古代所谓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最讲究的三个东西,也是近代以来最要反的东西。其实若仔细看古代人的论述,并不是如近现代人所理解的那样,如君君臣臣这个说法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要按照对等的原则履行你的职责和义务。如果君不像君,那么臣也可以不以臣之礼对君。父子也是,父慈子孝,父若不慈或者坏事做绝,那么子也可以不孝。兄友弟恭,兄不友那么弟亦可以不恭。以上是"礼别异"中最核心的东西。

当然,礼之"别异"也同样包括社会分层这个重要因素。分层也是别异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儒家有个要求,"别异"而来的社会分层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双方产生矛盾以至于发生冲突,而是让二者之间互相认同而且乐于接受这个差异。这个认同的前提就是差异具有符合天理人情的依据,把人间原则上升到自然原则。关于礼,大家可以去看邹昌林《中国古礼研究》,从中可以看出礼很广泛的内容与功能。礼的"别异"功能在现当代的中国其实存在的分量当然远不如在传统时代了。传统时代有一个礼叫射礼,而传统中国的射礼分两种,即文射和武射。

文射培养君子气度,武射是培养武士侠客。文射有个基本原则是《论语·八佾》中孔子讲的"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见文射是培养心胸宽广的君子人格。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武射是很重要的,但现在这个社会不需要武箭以卫社稷了,则只保留了文射,就是保留在运动会中的射箭项目。"礼失求诸野",韩国、日本受中国传统影响甚深,从中国传入的射礼在韩、日两国相对而言保存得更好,小学、初中普及射箭的程度超过中国,其射箭之文化精神基本上就是参照中国传统中的射礼而来,既比技术,更比人格。这也是东亚国家在奥运会上射箭技术长期保持一流的历史文化原因。

在这个意义上,礼乐确乎就是一种制度安排,如要追溯礼乐的渊源的话,那是非常遥远的。大家可以看王国维的《观堂集林》中《释礼》一文对"礼"字的考证,用文字考证的方法把礼一直考到"事神致福"的礼俗。还有,杨宽先生的《古史新探》里面也对礼之起源做了不少考证。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并不等于礼乐自周公开始,前面夏有夏礼,殷有殷礼,周公制礼作乐制的只是周礼而已。不管是哪个年代,总之它首先是一种习俗,然后上升为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别异,就是安排区别,而且是一种制度化的安排区别。

前面已经谈到,"礼别异"的目的不是为了制造矛盾与不和谐,相反是为和谐创造条件。在古人看来,同者不和,和者不同,所以别异的"不同"指向的是"和"。与此相适应,"乐"的"和同"功能更加强化了这一方面的诉求,"乐"的社会性功能是成就这个"和",成就这个社会走向和谐。传统的社会政治制度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和而不同,差异主要是由礼来实现,"和"主要是由"乐"来实现,和而不同于是成为了一个社会的追求目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追求和谐社会。礼乐制度要实现的目标就是社会和谐,天下和谐。天下几百年在礼乐教化之下又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精神与追求,我们一般称之为礼乐文化。礼乐在礼乐社会,首先是制度安排,然后才是精神文化,这种文化也就是先秦文化的中心。一谈到先秦的"文",很多时候实际上就是指礼乐。

三、先秦的文化特点

有学者指出:"'礼'在中国,乃是一个独特的概念,为其他任何民族所无,其他民族之'礼'一般不出礼俗、礼仪、礼貌的范围。而中国之'礼',则与政治、法律、宗教、思想、哲学、习俗、文学、艺术,乃至于经济、军事无不结为一个整体,为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总名。......外国之'礼',随着第一代文明的灭亡,就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重要方面相绝缘,而不再向前发展。中国之'礼'则没有间断自己的发展。并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故从礼俗而发展到礼制,从礼制发展到礼义,既而又由礼制、礼义回归到礼俗。......中国之'礼'固重于形式,故中国之'礼'是活在中国人心中的一个基础。由是之故,从中西文化比较而言,中国文化使西方最感惊异者,莫过于'礼'。故从中外文化比较而言,'礼'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当是无疑的。"社会决定文化,对文化而言,先秦文化的主流就是礼乐文化。礼乐制度安排下的社会必然导致礼乐文化成为主流。先秦时期各家各派无论持守礼乐还是反对礼乐,均在礼乐文化精神的笼罩之下。

要追求和谐的社会,就要在社会中实行教化。教化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官员来教化,另外一种是教师来教化。官员教化主要是司徒掌管,教化普通百姓;教师教化主要是通过乐官,即掌管音乐的官员,教化贵族子弟,这就是孔子之前学在官府的现象。孔子之后有了私学,教化就不限于贵族子弟了,普及到平民子弟。前者的教化是一种直接的政治实践,所谓牧民而已。对后一种教化而言,教化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但用什么来教化?教本是什么?是由礼乐制度几百年凝结而成的典籍。孔子那时候整理了一些书籍,这些书籍前人应该也有所整理,孔子只是完成前人的志业而已。

儒家与教化虽然不能画等号,但是在中国传统的认知中,儒家又是以教化天下为职志的一群人。这里需要区分儒与儒家,这二者不是一回事,先有儒,后才有儒家。儒的前身是乐官,学在官府的时代,乐官教育着贵族子弟,但后来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导致乐官失职,散布民间,这些失业的人叫儒,所操持者乃是赞礼,有红白喜事则请这些有着礼的专业训练的人来操办。对于儒而言,这就是一种求生存的职业。把这种求生存的职业变成一种有理想的职业,就已经是儒家了,这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孔子说"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大约就有这个意思,小人儒就是以此为职业谋生的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则是君子儒,这群人的教化手段就是在民间办学,以提升人的人格境界。这方面大家可以参考冯友兰先生的《原儒墨》一文。

先秦社会虽时有战乱,但礼乐社会的架构仍然大体维持。直到孔子这个时代,孔子说礼崩乐坏,但再坏也没有到我们想象的那个程度,起码当时很多诸侯就不敢僭称王,先秦时期的君臣之礼直到战国末期才分崩离析。这是公共领域的情况。在一般夫妇、父子、兄弟、朋友领域,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毁坏严重。孔子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是天子之舞,八列每列八人,诸侯只能用六,六列每列六人,大夫是四,士是二。非天子而用八佾是僭礼,孔子感叹的礼崩乐坏主要还是在这一公共领域层面。

儒家持守着礼乐,同时也阐释着礼乐文化的精神,这种核心的文化精神就是中和的文化追求。先秦礼乐文化对整个中国文化具有奠基性的、弥散性的影响。这种文化精神我们一般可以简化为中正平和。这一点在《周易》中就可以看出,乾卦里六爻,要考察正不正,阳爻在阳位叫正,阳爻在阴位就叫不正,其他爻要么中而不正,要么正而不中,或者既不正也不中,唯独九五爻既中且正,中国文化中所谓"九五之尊"的说法与此密切相关。蒋介石名中正恐怕也与这种文化价值观有密切的关联。这种文化精神的追求在人格上就体现为君子之风,在文化上体现为追求温柔敦厚的风格。人和文在古代虽然是二分的,但又是一体的。所谓人文,人就是文,文就是人,人与文是统一的,文始终是和人的价值追求、人格风范等关联在一起的。

先秦礼乐文化的中和的核心追求的弥散性影响可以说覆盖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中国文学直到清代为止,可以大致把握的、中国文学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无论怎么写,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拜伦、雪莱式的浪漫主义,中国人即使抒情,也不选择喷薄而出,一般是吞吐而出,有所节制,有所收敛,这就是先秦礼乐文化大传统所奠定的中正平和的文学理想。反应在诗歌上是主张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这一核心精神不仅广泛地影响文学创作,也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文学思想。

同类推荐
  •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这是一位军旅诗人的处女诗集。作为军人,史桢玮一直在写诗,《星星》诗刊、《中国诗歌》、《西南军事文学》等军内外刊物、网站都发表过他的诗作。《一滴水可以流多远》收入了他1993年以后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诗路历程,读到诗人对心灵家园的守望,对诗意栖居的寻求,对人生真谛的沉思。
  •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真话实说:实践的感悟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随笔集。分为人生篇、社会篇、工作篇、党建篇、家庭篇共五辑,是作者近七十年人生经历的真实、真切的感悟。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真实、真诚的吸引力,每一句话,包括党建篇在内,都是一种发自肺腹的言说。他的真有一种感染力,令读者不由得也真起来。
  • 飞

    书名只用了一个字:飞。但仅只这一个字,却让人联想很多。想蓝天白云,想云中漫步,想自由,想风,想鸟儿,想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想《鹊桥仙》里的“四海为家家万里”和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甚至会做了要飞的准备,摆出个飞翔的姿势。我们不是鸟儿,但我们有谁不想飞?有谁不愿飞?我们只是太沉重,太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所以飞不起来罢了。人原本应该是会飞的,我们的双臂其实在早先就是翅膀,只是因为懒惰,因为久久不飞,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功能。然而又因为渐渐失去了飞翔的功能,我们才又开始渴望重新找回翅膀,渴望自由飞翔。
  • 好时光

    好时光

    自2006年出版第一本个人诗集,已过去六年。光阴荏苒,恍然如梦。这六年是青春岁月最真实的见证。生命中珍贵的善缘被一一遇见,疼痛和锤炼一一经历。也许得到和失去了些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心灵和智慧开启——瞬间的灵感,犹如冥冥之中不可言说神灵的指引和护佑、仁慈智慧的光芒顷刻注满,将我从黯淡、琐碎、奔波的尘世生活中提升、擦亮,看见那些“看不见的金黄”,听见“下午的麦田”的心跳……于是有了这本诗集,你所触摸到的呼吸……
  • 我的眷念在远方

    我的眷念在远方

    精选了刘国学创作的十四篇散文和五十六首散文诗、抒情诗、格律诗。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蛹之生

    蛹之生

    听小野讲故事,台湾青春的美好时光!有些人,随着青春沉睡历史。有些人,随着岁月刻骨铭心。二十二的小野,凭借《蛹之生》拿下台湾联合报小说奖,这本在他大三时期完成的作品,一举将他推向畅销书作家行列。这本小野的早期作品,以当时大学生的角度,来观察并表达校园、社会里的种种现象。《蛹之生》充满热情与理想,用作者的话来:“这是一本描写那个很蠢却很纯的时代大学生寻找自我和爱情的小说集。如果用更现代的语汇来形容的话,那就是纯爱、热血、励志。”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苏轼诗词选(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 冷面邪王VS穿越毒妃

    冷面邪王VS穿越毒妃

    穿成地位不如侍婢的皇子妃,夫君相弃,嫡姐狠毒,王府步步杀机。要她死?她偏要活得精彩!联手神秘的戴面具男人,她灭毒姐,整渣夫,炸平王府,阴谋算计环环相扣,狂颜轻笑间,皇权更替,血雨腥风。烽火战场,她化身女将军,召来百兽相助,艳惊天下,引无数英雄豪杰竞折腰。上一世,她死于亲人算计,这一世她要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亲手掌握自己的命运!
  • 中学生高效学习方法指导

    中学生高效学习方法指导

    本书针对当代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习惯进行分析,再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解答,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并根据本书提供的方法进行纠正,以达到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另外本书针对外界给现在学生带来的种种不良影响,对中学生的道德及行为规范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 嫡女毒后

    嫡女毒后

    前世,她是有名的政客,今世,她是从寡妇村逃出来的寡妇。夫君不仅没死,还与姐姐成亲。为了将她赶尽杀绝,两人合计派人暗中刺杀、毁容,坏事做尽,,这仇能不报么?后宫中的步步为营,她得心应手,各种谋害,她必然先行洞悉。太后赐婚庶王为妃,斗正室,斗小妾。嫁入宫中,翻身寡妇成皇后,艳绝天下。(女主绝非善类,与男主遇贱则更贱,遇强则更强。)
  • 曾颖:陪女儿看花开花落

    曾颖:陪女儿看花开花落

    国内知名专栏作家、传媒人和天涯名人、冰心儿童图书奖获奖者曾颖写给女儿的书,一位父亲的情商教育手记。全书由七个部分组成:分别以“爱”“责任”“亲情”“完美”“宽容”“能力”等为主题,以故事的形式,讲育儿的体会和感悟。其中穿插有由国内著名漫画家孙邦彦创作的54幅与文章内容相配合的彩色铅笔卡通画,令读者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感受一位善于思考与联想的父亲文笔和情感的魅力。
  •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论人生·修养

    蔡元培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缔造者,一生主张教育救国,他认为,唯有思想文化的革命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他对中国社会的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在国内大力提倡民主、自由与人权思想,致力于改良社会风气,尤其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及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美学教育。
  • 三国之问鼎天下

    三国之问鼎天下

    重生汉末,逆天改命。在乱世中生存,只有强大,更强大,比所有敌人都强大!“碰到比你强大的呢?”“干!”带甲十万,跨蹈汉南,却要不战而降?不,这样的结局我不接受!即便不能挟天子而令诸侯,我也要据荆州以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