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000000040

第40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与文化 (3)

如果按南朝时期裴子野的观点来看,此期不但不自觉,反而很不自觉。裴子野写了《雕虫论》讨论此期的诗文,他以"雕虫"称之,显然在他那里此期诗文是极其不自觉的,虽然他以"雕虫"称之有点过分。唐代初期的人批评魏晋南北朝的诗文也很多,包括陈子昂在内。这些人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文的批评集中在说此期诗文缺乏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忽略大道,远弃风雅。什么叫大道?也就是刘勰所谓的离本弥甚的东西。如果没有"本",文章背后就没有价值观。到了中唐时期,批评就更盛了,白居易在《与元九书》里面,对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几乎全盘否定,虽然这样有点过分。我们现在人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文是自觉的,但是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都不认为自己自觉呢?唐代的人也不认为魏晋南北朝诗文自觉呢?到中唐,除了白居易的批评外,另外一个批评者就是韩愈了。韩愈批评魏晋南北朝这个时代的"文",主要是批评骈文,以为其文不载道。

正因为韩愈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不载道的时期,所以韩愈就起来主张文要载道,这样才开始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的目标就是要革新文章,要让文章回到韩愈所认为的正常的轨道,如果现当代的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是自觉了,那就意味着韩愈太不自觉了,但是在韩愈看来他自己自觉得很,他认为他是自觉地起来恢复儒家的文章观和价值观。所以,无论是诗还是文,唐代人都认为魏晋南北朝不自觉。到了宋代,苏轼写过一篇文章,叫做《韩文公庙碑》,苏轼在文章中写过一句话来称赞韩愈,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称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那就意味着在苏轼眼中韩愈前面八代之文是"衰",既然在苏轼看来是"衰",那在苏轼眼中也不可能此期是自觉了,而是很不自觉,"衰"的文章时代不可能是一个自觉的时代。这八代是哪八代?这八代指的是东汉加中间六朝再加隋代这八代,既然苏轼认为这八代文章都是衰的,那就意味着韩愈才把文章振兴了。那么,在苏轼看来,韩愈才是自觉的,这才是中国文化传统与"文"的传统中的文的观念和自觉观念。

我们要考察中国历史上某个时代的"文"是不是自觉,不能用近代的或西方的纯文学眼光来看待。用西方的纯文学眼光来看待西方可以,用来看待中国的文化与文学现象就不是一个历史性的、学术性的判断了。鲁迅先生在演讲中的这句话本来还是严密的,因为有"近代的文学眼光"这个定语存在,但是后面的人就把这个定语有意或者无意地抛诸脑后不管,只要鲁迅先生说的后半段话,从而形成学界如今这样的情况。而我们现在问的是,不用西方的文学眼光来看,会是一个什么结果或者情况。

刚才已经讲了,不用西方人的眼光来看,而用魏晋南北朝人自己的眼光看,用唐代人的眼光来看,用宋代人苏轼的眼光来看,这些"看"让我们不得不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些时代的人的眼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一个诗文自觉的时代。中国人对"文"是否自觉有一个最根本的判断,那就是载道与否。文载道,或文原道,这才叫文的自觉。如果文章不载道,不原道,那就叫不自觉,而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章刚好在中国传统中看来是不载道、不原道或者不怎么载道不怎么原道的,所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就不叫自觉,只有载了道才叫自觉。那么这个"道"用来干什么?是用来批评社会的,中国古代士大夫写文章就是用"道"来评判社会、批判社会、干预社会,文章只有与社会的关系越紧密才能说发挥了文章自身的功能,如果文章逃避于自我的小角落里面,自娱自乐,在中国传统中看来那是文章的汩没,而不是文章的自觉。正因为如此,韩愈才要发起一个古文运动,重整儒家的道统和文统,这样他才认为"文"走向了自觉。

我个人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骈文等大量出现并不是自觉的标志,只能说,这是这个时代的人无奈的选择。他们想不想干预社会现实呢?肯定是想的,士大夫传统的惯性就是要干预现实,但是在这个时期他们又不敢干预,干预就会被杀头。之所以说这一代人走向玄学、走向怪诞、走向魏晋风度,走向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等,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这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只要真正读懂了这个时代,你就会知道这个时代的人们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他们本来想干预社会但不敢干预,最后只好放弃干预,走向一种远离社会性的写作方式,或者说把社会性降低到最低程度的写作方式,这才是他们的真实面目,这个不能叫自觉,只能叫无奈的选择。这样选择是为了避祸,不这样就避不了祸,后面的人即使没有避祸的需要了,也因为前面几代人出于避祸的需要而形成的文风而自动走上前面文章写作的路径。在现代有一个学者也谈到了这个时代整体文化的态势,这个人就是柳诒徵先生。他在谈到整个魏晋南北朝时候,以为这个时代是中华文化的中衰时期,而且以此作为一章的题目。柳先生以为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中衰时期,如果反而认为这个时期文学在自觉,这显然是很矛盾的。"文化中衰"中怎么可能又文学自觉呢?柳先生的这个大判断当然可以商榷,但是从中国文化史自身的逻辑看,柳先生的看法是能够站住脚的,否则就不会有唐代以后开始的华夏文化复兴运动。

如果此期不能称为文学的自觉,那么也就不能称为人的自觉,这二者逻辑上是完全一样的。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怪诞这样放达?不得已也。这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而不是人的自觉,如果称之为人的自觉,很有可能亵渎了这一代人。可以去问问阮籍、嵇康他们同不同意说他们自觉这个看法,如果他们能够起死回生的话,估计也会对当代人的这个说法感到愤怒。我们还可以再推,如果你把这个时代称之为人与文的自觉时代,就没办法解释前面,也没办法解释后面,如果这样定位魏晋南北朝的"文"与"人",那就意味着汉代不自觉,唐宋元明清也不自觉。但是,汉代的人认为他们自觉得不得了,例如董仲舒、扬雄、班固等人就认为他们很自觉,唐宋元明清的人也认为他们自觉,而且他们批评的往往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中的主流观念,在"文学"的观念上没有采用西方的观念,同时在"自觉"的观念上也没有采用西方的观念,而以自身的观念与逻辑对自身的文化文学现象进行判断。

第三个大问题是这个时期算不算中国传统文论的高峰时期。学界到目前为止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这个时代的文论是中国文论的高峰。现代人之所以认为这个时代是文论的高峰,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他们认为这个时期的文学观念最接近于纯文学观念,是文学观念的净化与进化。郭绍虞先生就是这样讲的,他讲这个时期是"文学观念的演进期",这是第一个理由。是否这一代人在有意写纯文学呢?我刚才已经讲了,他们为什么要去写社会性很弱的诗和文,主要原因是避祸,是没办法的选择,而现在的人却以为他们是在有意搞文学观念的净化、进化,这古今的思维错位是很明显的。

这是否就真正接近了纯文学的观念呢?也不是,大家去看曹丕的《典论·论文》中的"文"的观念以及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文"的观念,就可以知道,在他们那里,"文"并不是指诗、赋纯文学,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曹丕《典论·论文》是在论"文",而其所指之"文"包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刘勰《文心雕龙》的"论文叙笔"中,我们不谈"笔",仅仅谈"文",就已经远不是今人所谓的纯文学了,此期确实有个别人有纯文学的倾向,但那不是主流的东西。第二,现代人之所以认为这个时代是文论的高峰,还因为这时期有两本系统的文论专著,而其他时代却没有。这两本系统的文论专著是《文心雕龙》和《诗品》。《文心雕龙》是讨论文章的专著,《诗品》是讨论五言诗的专著,《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的话,显得更为系统。拿现代西方学术的标准来看,《文心雕龙》确实是非常系统的,那五十篇的结构非常紧密,所谓"体大思精"。而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有两本系统的文论著作就是文论高峰吗?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细细探讨。

系统不系统这个理由我们也必须质疑。这只是一个形式的标准而已,如果按照形式标准去下个形式判断,这时期确实可以说是文论高峰。如果真要说此期文论是高峰,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立,但是成立的前提是只使用形式上的标准。但中国传统中是以系统不系统来作为标准而认知某时代的文论吗?刚好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不以形式的标准来做标准的。两本文论著作很系统,中国传统中刚好不重视系统,越系统越不重视,相反很重视那种看似很不系统的东西,《论语》系统吗?一点也不系统,但是,是系统的东西影响大还是别人不系统的东西影响大呢?很显然,孔子随便说几句话都比那很系统的东西影响大。还有我们前面第二编讲过的《毛诗序》,《毛诗序》就这一点文字,系统吗?不系统。但是《毛诗序》这短短一篇文章,哪个系统的东西也比不了它的影响力,整个魏晋南北朝在文论方面的文章著作加在一起对后世诗歌思想的影响恐怕都比不了汉代的一个《毛诗序》,梁启超说中国传统中把《毛诗序》奉为千年宝典就说明了这一影响力。

这说明,在中国传统中是不能采用形式的标准来判断的,中国传统中的判断标准是实质性的标准。所谓实质性的标准就是看实质性的影响有多大,不管写得多么系统,如果没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或者产生的影响很小,那就不重要。实际上,《文心雕龙》诞生之后,直到晚清之前,基本上就没有产生过实质性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候本来就没有什么影响,只不过刘勰想尽办法交给沈约看了一下,沈约只说了"深得文理"。如此而已,虽然沈约常"陈诸几案",但恐怕也就停留在几案上的影响而已,对实际的文学创作一点也看不出来有何影响。刘勰的书在唐代也没有任何影响,宋代也如此。明代梅庆生、王惟俭对《文心雕龙》做了很简单的注,但恐怕很多人是在此时才第一次听到梅庆生、王惟俭这两个人的名字,既然这样,那也说明影响非常小了。直到清代,黄叔琳对刘勰的《文心雕龙》的注才开始有了点影响。

而《文心雕龙》真正产生影响不是在古代,而是现代,但是对现代产生影响也不是对文学创作本身和文学思想本身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是现代人受西学"系统"、"体系"之类的观念影响后回头一看,发现《文心雕龙》才是最系统的,所以《文心雕龙》在现当代就"热"起来了,"热"是因为它刚好在形式上符合西方的著述形式这个标准。所以说《文心雕龙》产生理论上的影响(而不是实质性的影响)是在现当代,整个古代它基本上默默无闻。既然《文心雕龙》在整个古代基本上是默默无闻,那它怎么能够成为实质性的标准呢?以此去说魏晋南北朝是文论高峰,当然就不合适了。

判断一个时代不是用形式来判断,一定是用实质性标准来判断。那么从实质性标准来判断,真正对中国诗文的思想产生实质性的重要影响的,反而是先秦和两汉。所以,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不能用数量的多少和书写得系统不系统来作为标准去判断。先秦、两汉关于"文"论的东西写得并不多,但是它们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没有哪个时代能够超越这两个时代的影响力,无论在哪个方面,这两个时代的影响力都占据主流。正因为如此,我们怎么能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论的高峰呢?我们要掌握一个时代,就必须要把这些问题先搞清楚。其实现当代学人把这个时期称为文论高峰时代也和前面说的他们把这个时代称之为自觉时代有关系,都自觉了当然就高峰了,这是惯性逻辑使然。

同类推荐
  • 一年之痒

    一年之痒

    我曾经说过,小的时候,理想之一,就是卖文为生。实现了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看来,特别单调。每日里就是看书,写字,看书像是从书页上把字一行行拆下来,而所谓写文章,按王朔的说法,就是码字,像小时候在农场砌墙一样,一块一块往上码。所以说,我的生活等于是一边拆字,一边码字。拆别人的,码自己的,码好了给别人去拆。 习惯了这样生活的人,除了读的写的,都非自家喜欢的东西,一般来说,是不会感到枯燥的。因为拆字的时候,是生活在别人营造的世界里;码字的时候,则是生活在自己手工的世界里,总有新鲜可觅。足不出户,一样好玩儿。
  •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好书的神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分析等角度,多侧面呈现一本书的精妙!主讲人梁文道品味独到,是广为人知的“说书人”,他兴趣广泛、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后形成了真实而中肯的评论,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与你私享,让你领略读书的美好,在独处时亦不会孤寂,获得心灵的慰藉。他讲评的书非常庞杂:小说、哲学、散文、回忆录、心理读本……收罗有《我与地坛》《生死疲劳》《我们时代的写作》《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士人风骨》《洗脑术》《身体密码》《植物看得见你》等,每本好书都潜藏一个新的天地,等着你一同踏上探险之旅。
  • 中国的笑容

    中国的笑容

    我曾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看五星红旗的威严、庄重我曾在金水桥上望天安门城楼望城楼何处发出巨人之声我是那么深情地仰望国旗啊仰望国旗, 就是仰望共和国的坚定我是这样久久地仰望城楼啊仰望城楼, 就是仰望中国的笑容。
  • 思无邪

    思无邪

    《思无邪》是畅销书作家安意如对《诗经》的赏析作品,此次出版,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修订,并增加了部分篇章,此版为增订版。“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在书中,安意如挑选了《诗经》中部分篇章,加以现代解读,用今人眼光领略其中的诗歌之美,多有时尚化的思考、语言间杂其中,并融入现代女性的独特视角,文章清新可人,让古典诗词面目一新,使习惯了刻板教育的年轻读者真正走近了诗词的意境。这也是安意如系列图书受到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追捧的根本原因。
  •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与病魔抗争的日子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母亲,她的儿子走过了漫漫12年对抗艾滋之旅。自从1983年孩子确诊之后,她便加入了刚刚起步的休斯顿艾滋病基金会。在本书里,她讲述了自己帮助他人的故事,以及做这些事情时,她是如何怀抱着希望,想要找到一种方式,应对自己无可避免的厄运。当然了,正如您将在本书中读到的,没人能够做好准备,接受如此巨大的打击。本书记叙了作者看护独子和其他无数艾滋病患者时,自身得到的成长。就连她的志愿者同伴们都不堪这种恶疾带来的重负,更加深切地体现了那种绝望和悲伤。 本书出版后仅5个月,作者就于2008年5月31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难度图书博览会上获得了银奖。
热门推荐
  • 无敌大小姐

    无敌大小姐

    当现代阴狠毒辣,手段极多的火家大小姐火无情,穿越到一个好色如命,花痴草包大小姐身上,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火无情一醒过来就发现,自己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上演脱衣秀。周围还有一群围观者。这一发现,让她极为不爽。刚刚穿好衣服,便看到一个声称是自家老头的老不死气势汹汹的跑来问罪。刚上来,就要打她。这还得了?她火无情从生自死,都是王者。敢动她的人,都在和阎王喝茶。于是,她一怒之下,打了老爹。众人皆道:火家小姐阴狠毒辣,竟然连老爹都不放在眼里。就这样,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条。蛇蝎美人。穿越后,火无情的麻烦不断。第一天,打了爹。第二天,毁了姐姐的容。第三天,骂了二娘。第四天,当众轻薄了天下第一公子。第五天,火家贴出招亲启事:但凡愿意娶火家大小姐者,皆可去火府报名。来者不限。不怕死,不想活的,欢迎前来。警示:但凡来此,生死皆与火家无关。若有残病者火家一律不负法律责任。本以为无人敢到,岂料是桃花朵朵。美男个个很妖娆一号美人:火无炎。火家大少爷。为人不清楚,手段不清楚。容貌不清楚。唯一清楚的是,他有钱。有多多的钱。火无情语录:钱是好东西。娶了。(此美男,由美瞳掩饰不了你眼神的空洞领养。)火老爷一气之下,昏了过去。家门不幸,家门不幸啊。二号美人:竹清月。江湖人称天上神仙,地上无月。大国师一枚。美得惊天动地。火无情语录:美人好,尤其是自带嫁妆又会预测未来的美人,娶了。(此美男,由东de琳琳领养)三号美人:轩辕子玉。当朝七皇子,游历四国。一张可爱无敌的脸。单纯至极。火无情语录:可爱的孩子好,可爱又乖巧的孩子更好。可爱乖巧又不用给钱的孩子,娶了。(此美男,由刘千绮领养)皇帝听闻,两眼一抹黑。他的儿啊。怎么就这么不争气呢。四号美人:天下第一美男。性格不详,籍贯不详。火无情语录:谜一样的美人,她喜欢。每天都有新鲜感。娶了。(此美男,由告别的爱情li领养。)五号美人:天下第一名伶。火无情语录:解风情的美男,如果没钱花把他卖了都不用调教。娶了。(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六号美男:解忧楼楼主。相貌不详,身世不详。爱好杀人。火无情语录:凶恶的美人,她喜欢。娶了。(此美男由陈铭铭领养)七号美男:琴圣。貌如谪仙,琴音杀人。冷清眸子中,百转千回,说尽风流。(此美男由伊眸领养)夜杀:天下第一杀手。(此美男由静寂之夜领养)
  • 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

    《中国未解之谜全知道》综合了大量历史、地理、科研文献资料,以全面、全新、探索的视角,从帝王、文臣、武将、文人、红颜、政治、经济、文化等近20个方面,甄选600多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经由深刻精确的分析,力求达到去伪存真,求得事实的真相,解读历史的规则。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身体里的那点事:奇妙而有趣的生理常识

    身体里的那点事:奇妙而有趣的生理常识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我们的身体到底是什么样子、身体是怎样构成的、身体里面有什么、我们的身体从哪里来、“种瓜得瓜”的秘密、“照顾自己”——保护自己的身体、“身体升级”——提高身体性能等等。
  • 多彩的乡村

    多彩的乡村

    这是一幅九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主人公赵国强即是当今的乡村英雄,他不畏权势,不谋私利,勇于冲破重重阻力,冲破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终于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小说现实感极强,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猎人特战队

    猎人特战队

    小兴安岭茂密的植被之下,四个身穿迷彩的战士一字排开。一个穿着同样迷彩、身材高大的家伙正在讲话:“欢迎各位来到猎人特战队新兵训练基地,我是你们的新兵教官猎豹,猎人代号747。当我还是猎人新兵的时候觉得这里是地狱,但现在我觉得不够准确。于弱者来说这里是地狱,但于强者来说这里是天堂——强者的天堂。”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木槿花西月锦绣(5):紫蕖连理帝王花

    木槿花西月锦绣(5):紫蕖连理帝王花

    宋明磊联合轩辕淑仪公主施计气死德宗,逼反了新太子,谋杀丽太妃,想挟太子世子轩辕楽登机,轩辕淑仪垂帘听政,他在背后号令天下,原非白早已识破他的计划,称机拥立原青江黄袍加身。原氏终于实现了十世的梦想,站到了天下至高处。木槿为解大理的疫症,同恢复记忆的兰生进入暗宫取金婵花,无意见得知了原氏与司马氏双生子诞,龙主九天的秘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死亡之城

    死亡之城

    一队考古的学生,一座神秘的楼兰古墓,神秘的面具,金色的密室,种种的顺利却预示着一场不平静风波的酝酿。神秘的诅咒,一场长血腥的死亡,怎样才能阻止噩梦的扩散?怎样才能活着走出这一片被死亡笼罩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