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不必逆耳
我们的忠言,也就是我们的口才,是始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而又止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因此我们要对我们的忠言进行必要的修饰,让这些忠言能被人听进耳朵,记在心里。对方把这些忠言咀嚼得越用力,研究得越深入,就越会取得共鸣。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有时候,你觉得家人、朋友或同事在某些事情上做错了,你想告诉对方并提出你的建议。然而,自己善意的提醒却因过于直接的表达,伤害了彼此的感情,反而弄糟了事情。于是你就引用一句中国古话替自己解释,这就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其实,很多时候,良药未必苦口,忠言也未必逆耳。良药之所以苦口,是医学还不够发达的缘故;忠言之所以逆耳,是说话者对口才未加以研究的缘故。而这个不研究口才的人,又是因为他不了解对方的缘故。
我们大都有这种经验,我们并不是不愿听人批评,也不是不能接受批评。有时,我们还真希望有人来指点指点,因此我们看书,我们请教别人。我们做了事情,说了话,写了文章,自己不放心,不敢下判断,这时候我们何尝不希望有人出来告诉我们哪点好、哪点坏。有的时候,我们会遇见一些人,因为他们能够诚实地、大胆地指出我们的许多错误,就因为这样,我们更加敬佩他,对他感激涕零。
可是为什么有些批评我们不喜欢,我们听了难受、气愤,我们感觉到自尊和自信都大受打击,我们觉得受到了委屈、诬蔑甚至侮辱。我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的人,对于这点,我们有许多证据。然而同时,我们又被人指责,说我们不欢迎批评,不接受批评,对于这点,别人也有许多证据。
当我们年纪渐渐地大了一点儿,经验渐渐地多了一点儿,看事情更清楚了一点儿,我们就知道,说我们喜欢别人批评、能够接受别人批评是对的。说我们不喜欢别人批评,不接受别人批评也是对的。
我们试着分析与比较。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下批评我们,甚至很严厉地批评我们,我们会点头,并且立刻接受,还十分感激他给我们改进的机会?而什么人在什么情形之下,纵使只碰了我们一根汗毛,我们也会立刻反击?
经过了分析和比较之后,发现两者之间,有某种程度上的不同。
这某种程度上的不同,是别人对我们的了解程度。
我们始终欢迎那些肯了解我们而又同情我们的人,他(她)对我们所作的批评,除了清楚明白之外,又充满温暖。
大体上,别人在这一点上,也和我们一样。苦口的良药和不苦口的良药放在一起,每一个人都会选择不苦口的良药。
逆耳的忠言和悦耳的忠言,比较起来,悦耳的忠言也永远占上风。随着医学越来越发达,苦口的良药渐渐被淘汰了。有些仍然是苦口的,在苦口的良药外面,大概也有一层“糖衣”。
而我们逆耳的忠言外面,一样地需要一层“糖衣”。
我们来看一个历史上巧进忠言而不逆耳的例子。三国时代,有一年干旱少雨,虽为天府之国的蜀地也粮食告急。于是刘备下令禁止民间百姓私自酿酒。当时,有个官吏在民家搜到酿酒的器具,便认定他们不顾禁令私自酿酒了,准备问罪。有一天,简雍和刘备出游,看见一对男女走在路上,简雍见状,对刘备说:“主公你看,他们定是准备通奸,为什么不拘押起来呢?”
刘备笑道:“胡说,你怎么知道他们会如此?”
简雍回答:“他们一男一女如此亲密,证据确凿,与那酿酒人的情况一样。所以我才这么说。”
刘备听了大笑,就释放了因有酿酒器具而被捕的人。
简雍就是以巧妙的方式向刘备进忠言的。
我们的忠言,也就是我们的口才,是始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而又止于对人的同情与了解。因此我们要对我们的忠言进行必要的修饰,让这些忠言能被人听进耳朵,记在心里。对方把这些忠言咀嚼得越用力,研究得越深入,就越能取得共鸣。如此一来,我们的忠言就达到了真正的好效果。
批评别人也要讲技巧
当别人做错了事情,伤害到我们或公众利益的时候,我们不能姑息纵容、坐视不管。否则,无论是对做错事的人还是对大家而言,都不是好事。当然,批评是一种艺术,我们在批评别人时,不仅要讲究技巧,更要让他心服口服。
批评人是一件难为情的事,然而有时候批评又不可避免。当别人做错了事情,伤害到我们或公众利益的时候,我们不能姑息纵容、坐视不管。否则,与人与己,都不是好事。
当然,批评是一种艺术,我们在批评别人时,不仅要讲究技巧,更要让他心服口服。下面这几种批评人的方式值得大家借鉴。--模糊式批评这就是用模糊的言辞替代直截了当的批评。它虽没有指名道姓,却可以让听者心知肚明。
某公司有些职员工作上非常散漫,公司经理便召开职员大会进行“整顿”。他说:“最近这段时间,本公司职员工作态度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表现不佳,有的迟到,有的早退,有的上班聊天……”
这里所使用的“大多数”“也有”“有的”,都是模糊的语言。用这种语言,既顾及了职员的面子,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效果自然比直接点名批评要好。
--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的本意是比喻人们在指责别人时,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是从侧面展开。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修养差、格调不高的人往往把“旁敲侧击”当做自己泄愤的武器。其实,“旁敲侧击”作为一种间接表达方式,在与人交际中并非毫无正面意义,它同样可以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当发现苗头不对,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指出时,便可通过“对事不对人”或“对团体而不对个人”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让对
方心生警惕,又维护了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某机关的工作状况太糟糕,竟有人上班时间打扑克牌、聊闲话,而部门主管也不管。在一次会议上,局长严肃地批评了这种现象:“有些部门上班时间关起门来打扑克牌,不做正事。这种工作中浑水摸鱼的现象,必须纠正……”虽然没有具体点到人,可是在场的几位科长哪坐得住,回去后当然立刻开会进行“整顿”。
--暗示型批评
这就是不正面提出批评,而把批评的意思暗含在谈话之中,让被批评者自己去理解、接受。
暗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暗示者出于公正的目的,采取隐藏、含蓄的方法,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暗号,并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他改变自己的行为。
某公司总经理的助理欧贝和他的女友莎拉决定要旅行结婚,到风景如画的瑞士度蜜月。他正为计划作准备的时候,公司的总经理问他:“你们已经决定要旅行结婚了吗?”
欧贝说:“决定了。”
总经理又问:“真心祝福你们,什么时候出发呀?”
欧贝高兴地说:“就这几天吧!”
总经理无奈地说:“唉!公司正要与一个客户谈判并签订一份重要的合约,你是唯一的谈判人选,你走了谁能代替你呀?”
在这段对话中双方都有理由:欧贝与女友旅行结婚已经决定,无可非议;总经理有一个重要合约要签订,唯一的谈判人选不能离开。公司总经理无法批评助手欧贝,但在强调欧贝的谈判地位时就暗中含有批评之意,当然也含有期望。聪明的欧贝不会不了解,而结果不说也知道。
--安慰型批评
这就是一面指出对方的错误,另一面又对他表示肯定的批评,让犯错者得到真正的安慰。
年轻的莫泊桑向著名作家布耶和福楼拜请教诗歌创作。两位大师一边听莫泊桑朗读诗作,一边喝香槟酒。布耶在听完后,说:“你这首诗,句子中的意象过多,不易理解,像吃一块牛蹄筋;不过我读过更坏的诗。这首诗就像这杯香槟酒,勉强还能吞下。”这个批评虽严厉,但仍留有余地,给了对方一些安慰。
把批评的语言用安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语言的批评诀窍。--请教式批评这就是用请教的口气包含批评的意思,给个梯子让人下得了台。有个人正在一个养鱼池边钓鱼,他手拿着钓竿。这时,鱼池的主人走了过
来。那人心里一紧:糟了,这下不但要挨骂,恐怕还要被收走钓竿了!谁知,鱼池主人走近后,指了指池中“禁止钓鱼”的牌子,不仅没有教训他,反而很客气地说:“先生,你在这试钩,岂不太浪费了?”
那人被鱼池主人这种请教型的批评弄得面红耳赤,连忙道歉,收起钓竿走了。鱼池主人把批评变成了请教,既达到目的,又维护了对方的自尊,使对方心服口服,从而制止了他不道德的行为。
“建议”比“命令”受欢迎
“建议”往往比“命令”好用,用“建议”的方式不仅可以轻松地使他们改掉自己的错误,而且不会引起伤害,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接受你,乐于和你合作。
生活中,当我们想让别人按着自己的思路去做某件事情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态度。哪怕你身为领导或长辈,在让下属或晚辈去做某件事时,也一定要记住,建议比命令管用得多。
成功学专家卡耐基一次和美国著名的传记作家伊达·塔贝尔小姐一起吃饭。他们讨论起怎样为人处世来。她说,当初她给欧文·杨写传记时,她采访了一个人,那个人和杨先生一起工作了3年,并在同一个办公室里。那个人说,在他们一起工作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见到过杨先生对他的同事命令过什么,他总是用建议的态度。欧文·杨不说“做”或“不做”,也不说“要”或“不要”,杨先生总是说“你可以考虑一下……”还有“你认为……”例如,他在看助手写的文件时,常这样说:“如果这句话这样写,你觉得是否好一点呢?”他在口述一个文件,让秘书记录时,经常会问:“你觉得它怎么样?”他总是对他的助手用很信任的态度,放手让他们自主地做事。他从来不批评他们,也不干涉他们,而让他们在偶尔犯错的过程中吸取教训并自己改进。
这样做,会让人们轻松地改掉他们自己的错误,而且不会引起伤害。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并接受你,乐于和你合作。
即使是长者,如果用粗暴的态度,也会引起长久的愤怒,不管他是否是在纠正一个严重的错误。
唐·斯塔瑞里是宾州威明市一所职业学校的教师。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停错了车,堵住了学校的车道入口。然后,当这位学生正在教室里上课时,一位导师闯了进来,大叫着:“堵住车道的车是谁的?”那位学生回答后,那个导师更加粗暴地叫道:“去,你立刻把它开走,不然的话我要用铁链子拖了。”
是的,车停错了地方,那个学生干了件错事。但是,从那天起,包括那位学生在内的全班同学,都对那位导师的行为感到愤怒。并且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在很多事情上和那位导师作对。
那位导师本来用不着这么做的。如果他礼貌一些地说:“请问,谁的车停在车道上了?”等有人回答后再说:“请把它开走,好让别的车进出。”那么那位学生会顺从地,甚至有些歉意地去把车开走,班里的同学自然也不会生他的气。
一张被看做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订货单,有人敢接吗?答案是有。那么它是怎样被完成的呢?看看下面的故事。
迈克是南非约翰内斯堡一家小工厂的经理,有一次他收到了一张非常大的订单。迈克觉得,按照工厂往常的生产能力,是不可能在规定的日期内完成这个订单的。但他还是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