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为人师”也许是人的一种天性,在与人相处时,每个人都喜欢在他人面前讲述自己的见解,连小孩子都有自我兜售的欲望。“好为人师”是自显高明的表现,常常在无形中抬高了自己、贬低了别人。在社交中,如果不注意自己这方面的修养,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怀着多向别人学习的心态,更多时候以别人为师,这样就很容易和人相处了,而且也能学到知识,增长见识。
在社会生活中,“好为人师”显然不是件好事。这里的“好为人师”指的不是“喜欢当老师”,而是指喜欢指点、纠正别人。
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喜欢处处“指点”别人的错误。他的这些批评或意见,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他人的改变,而是为了突出自己,显示自己。这是一种喜欢出风头的表现。
而有的人则自以为是,认为别人的观念有问题,只有他的观念才是对的。这种人喜欢主观地考虑问题,做事很欠思考。
不管基于什么心态,也不管你的意见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旦你主动提出来,你就犯了社会生活中的忌讳--侵犯了人性里的“自我”。
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强的“自我”观念,以掌握对自己心灵的自主权,并对外在侵犯“自我”的言行有本能的反抗。一个人如果不加注意随意指正他人的错误,势必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使他人不容易接受这个“好意”,甚至还会造成他人的敌对心理。尤其在工作方面,如果你过分地否定他的智慧与能力,势必会损害两个人的良好关系。有时他还会认为你是在和他抢功劳。总之,他是不大领情的。
所以,“好为人师”会造成人际关系的障碍。如果你非要“为人师”不可,则必须建立在几个基础上才行:
一、你基于“义”而提出,而对方又愿意领情,愿意接受你的意见。
二、你在对方心目中够分量。所谓“人微言轻”,如果他一向敬重你,那么他有可能接受你的意见,但表面听从,私下也许会有一定的情绪。如果分量不足,那就最好不要这么做。
三、你是他的长辈或上司。基于伦理及利害关系,他会容易接受你的意见,但这时也要注意分寸。
总而言之,人都有排他性,都有坚持自己原则的“人本”意识。因此,与其好为人师地“招惹麻烦”,不如“拜人为师”以求自己成长,引起别人反感的事最好少做或者不做。
有成就者更需要低调做人
一个人即使声名远播,功勋卓著,也不必目中无人、不可一世,而应谨言慎行、低调做人。那些盲目地自骄自负、不能虚心地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
佛教上讲,人的一生就是受苦受难的过程。虽然这个观点不是每个人都接受,但是人要获得个人的成长,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处处小心谨慎,稳步前进,有时甚至要学会夹起尾巴做人。人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成长道路上的一点一滴需要我们慢慢去领悟。
三国时期曹操有个著名的谋士叫荀攸,他智慧超群,谋略过人,曾辅佐曹操打过好几次胜仗,为曹操统一北方、建立功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朝二十余年,虽然时刻要面对官场错综复杂的关系,但他总能从容自如应对;在极其残酷的人事倾轧中,他也能保持地位稳固,立于不败之地。他为官的原则就是淡泊缄默。对于荀攸的为官之道,曹操曾说过一段形象而又精辟的话:“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荀攸平时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内对外,对敌对己,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他智慧过人,参与军机,连出妙策;他奋勇当先,迎战敌军,不屈不挠。但与曹操、同僚相处,却总是默默无言、不争高下,表现得总是很谦卑、文弱、愚钝。
有一次,他的姑表兄弟辛韬曾问到他当年帮助曹操战胜袁绍的情况,他却极力否认自己的功劳。他为曹操“前后凡划奇策十二”,连史家都称赞他是“张良、陈平第二”,但他本人却从不邀功请赏,也从不对他人说起。他深受曹操宠信,并赞誉他为谦虚的君子和完美的贤人。相处二十年中,关系融洽,也未有敌人进谗言加害于他。建安十九年,荀攸在从征途中善终而死,曹操听到消息后痛哭流涕:“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荀攸的仕途没有出现沉沉浮浮的现象,和他善于避招风雨,精于应变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避招风雨的应变策略,并不是委曲求全、窝窝囊囊地做人,而是通过少惹是非、少生麻烦的方式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时不仅可以保命安身,还可以求得善终。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千古良辅张良,在为汉室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刘邦让其择齐地3万户为封邑。那时侯,因为连年战争,使人口锐减、粮食奇缺,刘邦却要把富饶的齐地的3万户作为食禄赏赐给张良,可见对他的功劳给予了极大的肯定。然而,张良却婉言谢绝了刘邦的厚赐,只选了个万户左右的留县,受封为“留侯”。张良之所以置荣利而淡之,行“避招风雨”之术,就是因为他深谙明哲保身之道。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之一。
麦克阿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9岁入西点军校;23岁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走出军校大门;39岁的时候又被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成为该校自创校以来最年轻的校长;50岁的时候成为美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参谋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二战结束后任美国远东部队司令官;美国侵朝战争时期任“联合国军”总司令。
1951年4月11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解除了麦克阿瑟的军事指挥权。
杜鲁门总统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看不惯麦克阿瑟桀骜不驯的性格以及他一意孤行的作风。
麦克阿瑟与决策层产生分歧是在美国的对台政策上。美国政府认为,蒋介石政府已经丧失了民众的支持,美国对蒋的援助不仅会疏远中国大陆民众,还会在亚洲各国激起强烈的反美、反西方的情绪。因此,美国政府决定,与台湾的关系不能太密切。
但是,麦克阿瑟却对政府的决定持反对态度,他要求政府的政策能“更坚决地”支持中国国民党,“更积极地”反对中国共产党。杜鲁门总统曾提醒他:“国家利益至关重要,我们不能作出任何可能导致全面战争爆发的行动,或是给别人提供发动全面战争的口实。”但是,麦克阿瑟对此并不理睬。
麦克阿瑟在对台政策上的态度已经令杜鲁门总统很生气,而他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更加令杜鲁门总统失望:虽然联军一败涂地,但麦克阿瑟还在狂热地鼓吹扩大战争;他自行其是,无视参谋长联席会议和总统的权威,在世界舆论面前,屡屡使美国政府陷于被动。这使得杜鲁门忍无可忍,最终不得不解除麦克阿瑟的职务。
麦克阿瑟的经历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感慨和思索。一个人即使声名远播,功勋卓著,也不可目中无人、不可一世,而应谨言慎行、低调做人。那些盲目地自骄自负、不能虚心地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这也是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的人生警策。
低调是每个人应有的做人境界
追求名声常常使有些人失去了天然美好的本性,将纯洁变成芜杂,把天然扭曲为造作,这就是追求名声的坏处。品格修养极好的人不追名逐利,而是恢复人与生俱来的那种自然、单纯的状态。
有道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死去权势钱财皆为身外之物。因此没有必要因自己权势通天、腰缠万贯就不可一世;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身世平凡、生活平淡就感觉低人一等,自暴自弃。
人生来平等。造物主并没有让谁光彩照人、名气压人,也没有让谁低三下四、可怜巴巴。做出了大事业,有了大名声,你是你;没有做出大事业,默默无闻,你依然是你。追求名声常常使有些人失去了天然美好的本性,将纯洁变成芜杂,把天然扭曲为造作,这就是追求名声的坏处。品格修养极好的人不追名逐利,恢复人与生俱来的那种自然、单纯的状态。因此我们应该把名声看淡,要拥有一颗平常心。
能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心灵无所困扰,行为悠然自在,人活着也就真正达到自由的境界了。
欧洲的政治平民化和公民平等化使得这里的官员没有特权和优越感。这在丹麦尤为突出。据当地华人介绍,无论多高的官员家中也无用人,一些零碎的家务活也都是自己干。哥本哈根是欧洲有名的自行车城,大街的专用自行车道上,骑车的人络绎不绝。在这些骑车的人当中,你会看到政府部长们的身影。他们头上戴着针织帽,手上戴着厚手套,车筐里放着文件包。国会大厦、最高法院和中央政府的门外都停放着一大片自行车,这里没有国家机关的森严,倒像我们国内的一些中学。据丹麦人介绍,在国家机关里,不管是一般公务员还是高级领导,都没有公车坐。这就是丹麦官员的平民化生活,确实让人叹为观止。在丹麦,如果你做官喜欢摆谱做老爷,估计离下台也就不远了。
好摆官架子的人不妨学学丹麦的官员。
不要自己看高自己,别拿自己不当普通人。
现实生活中,有人当了一官半职,就摆起了官架子。一次,我在某办公大楼门口,迎面碰到一位过去很熟悉的朋友--现任某县级市副处级领导。我主动与其打招呼,没想到他竟然一声不吭,扬长而去,这让我立即想起“官架子”这个词。
摆官架子的人如同部分穷人乍富喜欢显摆一样,他们好容易才当上了一官半职,当然心里扬扬得意,自以为高人一等,于是架子就开始摆上了。
我们不难发现,喜欢摆架子的人往往官位并不高。越是大领导,就越低调谦和、平易近人。能够掌管大权的领导,往往都是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的人,为人处世很成熟,从不张扬,也无须张扬。他们素质高,修养好,在身居高位时,根本没有必要去摆谱、拿架子。反倒是一些职位不高、能力勉强、素质有限的初级小官,才为了显示自己与群众的不同,感觉端起“官架子”才有派。
“官不大,架子倒不小”像一堵无形的墙,横在干群之间,纵使面对面,心却很遥远。要知道,老百姓对这些成天端着架子、哼着官腔的干部是十分看不顺眼的。古往今来,凡是能得到群众认可、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都是没有“官架子”的人。“官位再大,架子不大;官位再大,不叫人怕”--这样的官才是老百姓喜欢的官,贴心的官!
无论我们处在多么高的位置,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别拿自己不当普通人。低调是每个人应有的做人境界。
低调简朴的人受欢迎
好的名声是靠个人的修养、品质、业绩和成就换来的,而不是靠摆架子摆出来的,摆架子只会让人反感。刻意追求架子的人不会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更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真正有品德、有业绩、有成就的人,绝不会用摆架子来显示自己。
好的名声是靠个人的修养、品质、业绩和成就换来的,而不是靠摆架子摆出来的,摆架子只会让人反感。刻意追求架子的人不会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更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真正有品德、有业绩、有成就的人,绝不会用摆架子来显示自己。
爱因斯坦在自然科学领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但身为大科学家的他着装和修饰非常随便,日常生活非常简朴。据说有一次他去参加演讲,负责接待工作的人员竟把他当成了司机。这个笑话,恰恰也反映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不摆架子、低调做人的美德。
爱因斯坦不摆架子还体现在许多方面,他吃东西并不讲究,外出时常坐二三等车,工作时常利用来信信纸的背面写写画画。并且还经常穿着凉鞋和运动衣登上大学讲坛,或出入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有一次,总统接见他,他竟然连袜子也没有穿,他生活太随意了,居然忘了这个细节。爱因斯坦不摆架子,但在任何人心目中他都是伟大的。
爱因斯坦初到纽约时,身穿一件破旧的大衣。一位熟人劝他换件新的,他却十分坦然地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没有一个人认识我。”
几年过后,爱因斯坦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名人,这位熟人又遇到了爱因斯坦,发现他身上还是穿着那件旧大衣,便又劝他换件好的。谁知爱因斯坦却说:“这又何必呢?在纽约,反正大家都认识我。”
个人的好名声,靠几件漂亮的衣服是不能得来的,只有为社会、为人民作出了贡献,才会赢得大家的爱戴,赢得好的口碑。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被擢升福建按察使,是主管一省的司法官。去福建上任前,他让人买了数百斤萝卜放在船上。有人对他的行为很不解,于是问他:“萝卜又不值钱,买这么多干什么?”他说:“我这样做,可留些余米赈济灾民,更多的灾民会渡过难关,存活下来。”江南、江西的百姓因为于成龙生活俭朴,每天只吃青菜,所以给他起了个外号“于青菜”,以示对他的景仰。于成龙喜欢饮茶,考虑到茶价很贵,他不愿意多破费,就把槐叶摘下来代茶。他让仆人每天从衙门后面的槐树上采几片叶子回来,一年下来,那棵树上的叶子差不多都让他采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