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通古回到会宁第二天,完颜亶便宣谕王高:恩准宋国使臣到五国城祭奠昏德公赵佶。
王高在一名金国官员的陪同下直奔五国城。这是金国五个部落会盟的地方,民风彪悍,空气中弥漫着烧酒和马粪的味道。在一座四壁合围的石头房子中,王高见到了须发皆白、气质儒雅的宋钦宗赵桓。
一眼看去,这个人就是一个寻常的老人,曾经作为天子的清高自负、俯瞰众生的凌云气概已经被岁月洗白,只留下一晌贪欢后苟且偷生的无奈。
当赵桓得知对面是宋国使臣后,震惊了。
"我九弟终于派人来看我了。"他说,眼泪立刻流满了脸颊。
王高竭力安慰他,他捋起衣袖擦了擦泪水,阳光直射下来,空气中似乎有无数金属碎片在跳跃。
这么多年,他和父亲一直期盼着宋国的骑兵出现在宅院的门口,他们知道这是做梦,但总也忍不住要反复地做这个梦。他们也一直期待着赵构派人前来探视,但十几年过去了,门口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个 宋人。
赵桓并不希望在一个宋使的面前过于悲伤,眼泪已经抹干,阳光重新出现在脸上,他微微笑了笑,感谢王高不远千里来到这里,满足了他多年的愿望。
他问:"为什么这么多年,到会宁的宋使从不来看望我们?难道他们不知道朕和太上皇被金国人关在这里吗?"
他悲愤难平,王高赶紧说,宋国人确实不知道二帝被扣在何处,以前一直以为他们在黄龙府,直到王高到了会宁,才知道二帝在五国城。
"陛下知道吗?"王高安慰他说,"宋国与金国谋和了。"
赵桓一愣,旋即露出了怀疑的目光,"谋和?"他说,"金国人会与宋国谋和?"
王高说:"金国真的与宋国谋和了,而且是金国主动提出来的,这些年宋国军队越来越强,金国觉得自己打不过宋国,所以他们谋和了。"
"你还记得粘没喝吗?"王高问。
"粘没喝?"赵桓说,"就是那个攻破汴梁的金国大将吗?"
粘没喝和完颜宗望,这两个攻破汴梁扣留自己的背信弃义的金将,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王高告诉他,粘没喝已经死了,自己到会宁前两天他就死了,完颜宗望也死了,死得还更早,金国现在管事的丞相完颜宗磐和领三省事完颜大雷都支持与宋讲和,所以金国和宋国签订了和约。
赵桓仰天长叹:"完颜晟、完颜宗望、粘没喝这三个朕最痛恨的仇人,都先朕而去了,老天爷总还讲点道理啊。"他哈哈大笑起来。
王高说:"希望陛下善保龙体,皇上一定会设法把陛下救出来。"
说到这里,赵桓警觉起来。是的,他一直盼着九弟来救自己,但去年父皇驾崩以后,他就觉得返回大宋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在这里的每一天,他都在揣摩九弟的想法,有一天他突然明白,赵构已经是 宋国的皇帝了,如果自己和父亲回去,九弟怎么办?如果说父子之情还能拴住赵构,兄弟之谊则远没这么大的威力。
父皇驾崩以后,他甚至想,自己活在世上,会不会让九弟感到不安?
他开始绝望。
但宋国毕竟派人来看自己来了,赵桓心中又燃起了希望,虽然他不相信完颜亶会真心与九弟谋和,但他希望自己能够回去。
"但愿完颜亶大发慈悲。"他默默地说。
王高又小心地问,太上皇是怎么去世的,是不是被金国人害死的,自己回去后,要把真相禀报高宗。
赵桓说,太上皇是老死的,实际上自从来到这里后,他和太上皇每天都在生存和死亡线上挣扎。金国人虽然提供吃穿,但想到故国,父子俩每时每刻都有一头撞死的念头。支撑太上皇活下来的,一是对 赵构的期望,另外一个原因,是太上皇还有几个公主在金国,被金国的王爷们霸占了,太上皇一直很牵挂她们的命运,舍不得走。
"对于几个儿子,"赵桓说,"太上皇倒没太放在心上。"
王高又问:"太上皇驾崩前,有没有留下对高宗皇帝说的话。"
赵桓悲哀地看着四面的高墙,说:"太上皇临走前,什么话也没说,我站在他跟前,他看着我慢慢闭上了眼睛,但什么话都没有说,没有说宋国,也没有说金国,没有提大臣,也没有提百姓,没有心愿 ,也没有埋怨。"
也许,靖康以来,他亲身遭遇和所见所闻令他死一百次的心都有,他能活到今天,已经是个奇迹。
"这么多年的煎熬,他的心早就凉了。"赵桓说,突然变得激动起来,"听说南宋百姓骂我们贪生怕死,真有其事吗?"
王高点点头。不但老百姓,很多大臣在议论二帝时,都说父子俩贪生怕死,误国误民。
赵桓悲哀地说:"金兵来到汴梁城时,父皇将皇位传给了我,汴梁确实是在我父子俩手上丢的,中原大地的陷落也与我们有直接关系。我们可能会背上千古骂名。但在老百姓骂我们,后来的人骂我们的 时候,也请他们想一想我们的好处,想一想太上皇的仁慈,想一想金兵兵临城下时,父子俩冒着危险两次到青城去和金国人谈判。"
"朕还能做什么?"赵桓仰天长问。
是的,要打,打不过金兵,虽然很多未亲身经历靖康劫难的人都说,金兵是一群茹毛饮血的野蛮人,不可能和天朝威武之师相提并论,但实际上,刚从密林中走出来的女真人骁勇善战,非汉人可比,金 国将领用兵如神,也非当时的宋将可比。纵然如此,赵桓在危难中接过皇位,也并没有束手就缚。你说他答应了向金国纳贡的要求,他毕竟随后密派姚平仲率领四十万勤王军夜袭孟阳,只是功亏一篑; 你说他割让太原等三镇,但他后来派出种师中等大军驰援太原,战斗残酷而漫长;你说他愚昧,不知道逃离汴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作为万民之长,他毕竟没有抛弃父老乡亲;你说他不顾自 己是皇帝,屈尊到金营谈判,是丢大宋的脸,但通过谈判,金军最终答应不进城,虽然汴梁的财富被勒索殆尽,皇帝和宫女三千人当了俘虏,但汴梁十几万户老百姓算是保住了性命。
几十万百姓的命啊。
王高突然有点同情眼前这位老人,还有他的父亲。他忍不住问:"太上皇临走之前,难道对靖康之难只字未提吗?"
"没有。"赵桓肯定地说,他笑了,有些恍惚的笑,"你听了,也许又会骂他是个昏君,但他确实没有说什么。在谢世前几天,他唯一想做的事,就是拿起从汴梁带来的湖笔写几个字。"
赵佶的书法清瘦而有力,名满杏林,称得上天朝一绝。作为读书人,王高也不会相信一个造诣高妙的大师,对世事、对人生会如此冷漠,或许,他沉默,真的只因他内心已死。
王高突然想起乌林思归在按出虎水边仰望苍穹说的那句关于命运的话,也许,赵佶命里只是一个文人,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他做不了皇帝的强,也做不了皇帝的恶。
王高内心越发郁闷,他对赵桓说:"陛下有什么话要对高宗皇帝说?"
赵桓犹豫了片刻,说,"请转告九弟,我的时间也不多了。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苦难,我已把什么都看透了,唯一的奢望就是获得自由。如果我真的能回去,我愿到寺庙道观中打发余生。"
王高又问起赵构的另一位哥哥赵萼,赵桓脸上露出了尴尬的表情,他沉默了片刻,说:"赵萼已经去世了,他是被金国人杀死的,他到这里后一直很烦躁,我们都预感到有一天要出事,但绝对没有想到 他向金国人告发父亲密谋造反,金国人很干脆,简单盘问了一下,就把他杀了。"
"谢天谢地,"赵桓说,"金国人没相信他的。"
从汴梁富丽堂皇的宫殿来到这荒凉的地方,每天看着太阳起落,不被逼疯才怪,真不知道二帝是如何熬过来的。这里肯定发生了许多辛酸离奇的故事,但王高没有时间去了解,这些事将永远随秋天的落 叶一起湮没。
"韦皇后还好吗?高宗皇帝非常想念她。"王高又说。
赵桓将他带到了后边一间阴暗的屋子,黯淡的光线中,韦皇后见到他,就抽泣起来。她抖动的身体如同在风中飘零的枯黄的树叶。这是一朵即将或已经衰败的带血牡丹,虽然她身上依然残留着与生俱来 的国色天香,但富贵已经和她无关。
王高说:"太后不必悲伤,皇上十分挂念你。"赵桓也连连劝解。
"哭什么,你的儿子派人来看你了,就等于你儿子来看你来了。"
"他还记得我,"韦后终于停止了哭泣,露出了一丝微笑,"他没忘记我。"
王高说,宋金谋和了,金国皇帝答应将韦皇后和太上皇梓棺送回宋国,这一条是写进了和约的,铁板钉钉的。
韦后又抽泣起来,越哭越凶。赵桓站在一旁,则面露尴尬。
值戍的军官前来催促,王高只好向他们告别。他在两名士兵的引导下,又来到赵佶的坟前,一年前的新土上已经长满了茂密的新草,他默默地看着没有墓碑的土丘,心想:这里埋着一个不幸的皇帝和天 才的书画家,他来自五千里外的汴梁,即将去一万里外的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