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两只兔子的人,难免会一无所获
人生里面总是有所缺少,你得到什么,也就失去什么,最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坚持抓住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兼顾很多时候会让自己力不从心。追两只兔子的人,难免会一无所获。
一位美国生物学家拍到这样一组精彩镜头。有一种鸟儿,大概有麻雀大小,扑扇着翅膀落在沙地上准备觅食,突然潜伏在沙地里的蛇猛地窜了出来。不管鸟儿怎样用爪子一下又一下地拍击着蛇的头部,都因力量有限,蛇依然攻击不止。但是鸟儿一直坚持,一边躲闪着蛇信,一边用爪子拼命地拍击着蛇的头部,而且拍击点分毫不差。在鸟儿拍击了1000多次后,蛇终于无力地瘫软在沙地上,再也动不起来了。这种鸟儿甚至还没有一只麻雀飞得高,它的力量与蛇相差非常悬殊,但它最终还是击败了蛇,成为鸟蛇之战的最后胜利者。
生物学家解释说,这种鸟儿掌握了一套对付蛇的办法,那就是瞄准蛇头的一个点,一直不停地拍打下去,这是鸟儿长期的经验积累。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有把目标集中到一点并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所以失败了,而成功者则把目标集中到一点,一直锲而不舍地走到最后。由此看来,只要能把目标集中到一点,哪怕力量微小,但只要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人生里面总是有所缺少,你得到什么,也就失去什么,最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坚持抓住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兼顾很多时候会让自己力不从心。追两只兔子的人,难免会一无所获。
对一百多位在其行业获得杰出成就的男女人士的商业哲学观点进行分析之后,著名行为学者哈迈尔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专心致志的优点。这些成功人士的经历都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对于任何东西,如果你非常渴望得到,而且只要你的需求合乎理性并且十分强烈,那么“专心”这种力量将会帮助你得到它。假设你准备成为一个成大事的作家,或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或是一位成功的商界主管,或是一位能力高超的金融家,那么你最好在每天就寝前及起床后,花上十分钟,把你的思想集中在这个愿望上,以决定应该如何进行,才有可能把它变成事实。
所有成大事的人,都把某种明确而特殊的目标当作他们努力的主要推动力。专心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一个特定欲望上的行为,并要一直集中到已经找出实现这个欲望的方法,而且将之付诸实际行动。自信心和欲望是构成成大事者的“专心”行为的主要因素。没有这些因素,专心致志的神奇力量将毫无用处。
成功取决于人的素质、态度和才能,但是还必须有专注于一的注意力,然后才能取得卓越。如果没有一颗坚决要成功的心,任何人都无法发挥他最大的能力,达到最好的表现。成功不会光顾分散注意力的人。注意力分散的人对于成功缺乏信心或者信心不足,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常会有一些消极的想法。要想达到成功,不仅要专注,集中注意力,而且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阳光、积极的一面。因为集中注意力在消极、产生压力的想法上,你在心理上、生理上都会有压力,这些都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而如果集中注意力在积极的方面,就会感到愉快,很轻松就忽略了成功路上的艰辛。
在茫茫的草原上,一位老猎人和他的三个儿子去打野兔。一切都准备就绪了,这时老猎人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大哥回答说:“我看到我们的猎枪,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原上奔跑的野兔。”父亲摇摇头说:“不对。”二儿子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无边无际的草原。”父亲还是摇摇头说:“不对。”三儿子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我只看到了野兔。”父亲微笑着点头说:“你答对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仅仅制定目标还远远不够。同样都是有目标的人,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失败了,这就取决于他是否专注于他所认定的目标。毫无疑问,如果你看到的只有野兔并专注于一只,那么你迟早会打上一只,而看不到兔子和追两只兔子的人,难免会一无所获。集中注意力就是专注于一,就是将你的思维和行动集中在某一特定目标上。集中注意力使许多资质平平的人达到成功的巅峰,分散注意力则使一些天才与成功失之交臂。集中注意力就是将你所要完成的任务独立出来,然后目标明确地使出力量,全力以赴地去做,一鼓作气地去完成它,不达目标决不罢休。就像那只弱小的鸟一样,专攻蛇的头部,最后总能把蛇击败;就像老三一样,心心念念只在意那只野兔,最后也总能使那只野兔成为自己的猎物。放眼世界,我们不难发现,在如今的世界上能够独领风骚的人,必定是专注于一的人。
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人物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演绎了一个真切的道理,那就是把目标集中到一点,就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因年久失修,其中“天下第一关”题字中的“一”已经脱落。皇帝通告天下,向全国征集那个“一”字,希望借此来恢复山海关的本来面貌。令人惊奇不已的是,最后中选的竟是山海关旁一家客栈的店小二写的“一”字。原来,这个店小二在一家客栈打工,这家客栈正好面对山海关的城门,每当他拿抹布擦净桌上的油污时,他都刚好正对着“天下第一关”的“一”字。因此,每天他都不由自主地看那“一”字,用抹布在桌子上临摹,一写就是几十年。店小二去应征题字时,他随手拿起一块抹布在砚台上一蘸,大喝一声,立刻就写出一个苍劲有力的“一”字。
滴水石穿,文化修养不高的店小二因为长期集中目标于一点,也可以写出让皇帝喝彩的“一”字。店小二的故事让人惊叹,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店小二,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真正做到把目标集中于一点。
把目标集中到一点,首先要“不为浮云遮望眼”,选准目标,定好方向。挽弓之道,给人警示。神射手之所以神,并不是因为他的箭好,而是因为他瞄得准。同理,把成才的目标选准了,事业也就成功了一半。选择目标,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恰当可行。如果把目标定得过高,就会给自身带来心理负担,影响和制约个人的正常发展。现实和理想总有一段距离,它留给我们奋斗的空间,但是奋斗总归有结果,如果目标高不可攀,我们奋斗了,付出了,仍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随之而来的就会是失落和沮丧,甚至是对自身素质的怀疑。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就会因“一蹴而就”而产生骄傲自满、盲目乐观的思想,随之放松学习追求的积极性,因懈怠而难以实现愿望。只有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选准奋斗目标,在向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顺利摘到成功的硕果。
把目标集中到一点,更要咬定青山、滴水石穿,顽强拼搏,坚持不懈。许多人在事业上失败,或者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常常不是因为没有选准目标,也不是难度大得不得了,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坚持的品格。宋朝苏轼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持不懈之志。”任何一个成功者,在起步时,都是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靠超强的毅力,从荆棘中走出自己的路的。所以,要想成功,必须抓铁留痕,踩石成印,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踏踏实实,老老实实,顽强拼搏,勇攀高峰。
追两只兔子的人,难免会一无所获,相反,任何微小的量变只要是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方向的,最终必将导致质的飞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始于垒土。一个人若能每次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天天向上,就一定能积小胜为大胜,变平庸为神奇,实现人生价值,创造辉煌业绩。
知识能用才是力量
读书要重视书里书外。应该意识到,是人在读书,而不是书在读人,人是主语。因此,人动书自动,人活书自活,不要让书把人的活泼泼的脑筋套成死脑筋。现代人稀缺的不再是信息资源,而是运用信息的能力。
书本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至关重要的,莫过于你自己思考的结果。
--阿尔伯特·哈伯德
当我们谈论知识的时候,我们谈些什么呢?“knowledge”是知识的英文说法,第一个音节是“know”,知道。但是knowledge这个词的末尾是edge,是边缘。我们可以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可是它并不能让我们处在领先地位(leadingedge)。中文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知”与“识”结合起来组成了“知识”,它才能产生edge,成为力量。狭义的knowledge本身是没有力量的。
说知识的时候,有很多种说法,有时候是“知道”,有时候说的是“见识”,有时候是“常识”,比如一年有四季。一个知道很多事实而不知如何处理的人,根本称不上是知识分子,应该是知道分子。知道而无见识,于世无益,徒增谈资,那有什么意义呢?
读书,就个人而言,是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社会而言,则如高尔基的名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这个过程太长,就是量变的周期太长,不适合当今的信息社会。我们可以一边积累知识,一边运用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我们学习了一些知识,就可以运用一分或者十分知识。这样,加快出成果的过程。哲学认为,量变以后,才有质变,两者有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创新量变的方式,那么,学习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当然,厚积薄发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们加速量变,也并不是就放弃厚积薄发,把积累的过程演变成为运用知识的过程,把运用知识的过程演变成为积累的过程,这是一种复杂的学习行为,需要我们在具体的环境中逐步摸索和探讨。学习中医的大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运用知识的过程,同时,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其他领域的读者,也可以逐步体会和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