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4800000008

第8章 听南怀瑾讲佛教 (7)

由于隋炀帝的暴政,隋朝只存在了三十八年。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唐朝存在的近三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都相当繁荣发达、对全人类具有较大贡献的历史时期。

唐代很重视对于佛教的整顿和利用。高祖武德二年(619),在京师聚集十大高僧,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太宗继位,重兴译经事业,度僧三千人,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从武后到玄宗,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唐初增加一半。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中国文化史和佛教史上意义重大的一件事,那就是玄奘法师自印度留学归国,太宗为其设立译场,汇集国内学僧与文人名士数千人参与佛经的翻译工作。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5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

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大师译传于中土了。

在这时期,随着大量印度佛经论著的翻译、传播、弘扬,中国佛教的思想理论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起。据南怀瑾先生的考究,共有十宗,而流行的主要有八宗,除了前述提到的净土宗、天台宗外,具较大影响的还有律宗、三论宗、禅宗、华严宗、法相宗和密宗。

律宗,乃是以研习及传持戒律为主而得名,主要依据《四分律》而加以大乘教义的解释。其创始人主要是唐代僧人道宣。因道宣常年住终南山,故又称“南山律宗”。道宣门下弘景的弟子鉴真在扬州大明寺继承了南山宗系统,颇具影响。此宗注重佛教信徒在意识、言行以及衣食坐卧等各方面履行种种规定,制定了中国佛教的受戒仪制。

三论宗,渊源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观宗(又称大乘空宗),创始人为隋唐间的吉藏。以龙树所著的《中论》、《十二门论》及其弟子提婆所著的《百论》为主要经典,故名“三论宗”;又因为它主张“诸法性空”,故也称“法性宗”。吉藏的弟子慧感、慧颐在长江下游颇有影响。另一弟子明法师于江南茅山弘扬三论,终身不出。明法师的知名弟子法敏擅三论,通大乘,他于贞观元年(627)在丹阳(安徽当涂县)讲《华严》、《涅槃》,影响很大。

禅宗,禅宗,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传授禅法而创立,是隋唐时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佛教宗派。

华严宗,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又因武则天赐号其实际创始人法藏为“贤首”,后人称法藏为“贤首大师”,故又称为“贤首宗”。另因该宗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也称为“法界宗”。法藏是华严宗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金狮子章》、《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等。“法界缘起”论是法藏思想的核心,也是华严宗的思想基础,它主要是以“理”与“事”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加以阐述的。华严宗认为,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由浅入深或由不同的角度而有四种不同,可分为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华严宗将佛教理论体系和表述方式都进一步中国化,代表了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最高水平,许多思想对后来宋明理学有着重要影响。

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慈恩宗,是唐初最重要的佛教宗派。因为这个宗派集中分析了世界上各种物质和精神的现象;分析到最后,认为一切现象都是“识”所变现出来的。就它的前一特点说,叫做法相宗;就后一点说,叫做唯识宗。这一宗派为玄奘和他弟子窥基所创立,他们常住长安(陕西西安)慈恩寺,所以又叫做慈恩宗。法相宗提出“万法唯识”的基本观点。法相宗把“识”分为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合称八识。“转识成智、舍染归净”是法相宗的理论宗旨,也是其修行实践的根本目的。由于法相宗许多说法不合中国社会人情,且论证繁琐,经院气较足,故在社会上不太流行,在唐代流传了几十年就遭到冷落,逐渐湮灭不闻了。

密宗,也称“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出于古印度后期佛教中的密教。唐开始传入中国,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依据,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给别人。在唐代曾经得到王公贵族的爱好,后来衰落了下去。公元8世纪至11世纪间,印度密教传入中国西藏地区,与原来的本教结合,形成了西藏密教的传统,称“藏密”。

佛教宗派的形成,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就出现了众多的学派,但是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和佛教巩固自己宗教势力的需要,由南北朝的佛教学派进而形成了佛教宗派。佛教宗派不同于学派,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宗教理论体系、宗教轨范制度,有独立的寺院经济,势力范围,每宗都有自己的传法世系,继承其学说和寺院财产。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说到释迦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谓佛学的概要,依照一般习惯,都以大乘、小乘来区分,中国的佛学与佛教,乃大小乘并列,而且比较偏向大乘,现在流行于西方的佛学,大多数只注重小乘,认为那是原始的佛教,尤其东南亚各国的南传佛教,大体都是以小乘为主的。

——《禅宗与道家》

在释迦牟尼及其弟子的弘扬下,佛教迅速兴起于印度。释尊灭度后,佛教弟子们继释尊之志,广弘佛法。并且佛教徒们在不同时期进行了多次经典结集,为后世众生,闻法修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南怀瑾先生指出,“结集”有记诵和编纂的意思。当时释迦即入涅槃,佛弟子们觉得导师已去,茫然无所依怙,众弟子商量,当前最重要的事业,就是结集佛的说法,汇为经典。于是在释伽逝世后不久,他的弟子们在摩揭陀国(阿舍世王时)举行佛教第一次大“结集”,结成佛教经典——“三藏”中的经藏和律藏,这是原始经典。因为这次结集在王舍城附近的七叶岩窟进行的,所以又称“王舍城结集”。

公元前386年,王舍城结集后一百年左右,有人认为东方僧伽(佛教僧团)所行十条规则非法非律,为排解教派纷争,以西方僧伽长老耶舍为首的七百僧众在吠舍离城召开佛教第二次大“结集”。会期八月之久,将正统派的达磨(经藏)和毗尼(戒律)部重新诵读,进一步修订了佛经。由于参加此次结集的多为佛教长老,故又称为“上座部结集”。对于上座部的决定,吠舍离的僧侣不服,于是另召集约有万人参加的会议。由于参加这一结集的人数很多,后世就叫他们“大众部”,称他们的学说为“轨范师说”。两派互不相下,这是佛教内部部派分裂的开始,此后,派别日益增多,佛教教义、学说和戒律也因部派不同而有许多歧异和变化。

阿育王时期,在首都华氏城举行佛教第三次大“结集”,为最后定型的佛教经典(经、律、论三藏)奠定了基础。此时,佛教不仅是阿育王帝国的国教,而且开始向国外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阿育王为弘扬佛教,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他执政期间,各地广修佛塔,佛教大兴于世。随着佛教规模的扩大,宗派也渐渐增多。其中主要部派有上座十一部与大众九部。上座十一部为:本上座部、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经量部。大众九部为:本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制多山部、西山部、北山部、多闻部、说假部。这就是此后小乘著名的二十部派。

贵霜帝国(1世纪至3世纪曾存在于中亚的古代盛国)时,佛教分裂为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大乘即宽广的解脱大道,小乘是大乘对早期佛教的贬称,即解脱之道狭小。两大派何为正统,或者说哪个更适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这是帝国必需考虑的事情。于是迦腻色迦(贵霜帝国国王)举行了佛教的第四次大“结集”,编纂了经、律、论三藏经典,定大乘佛教为正统,并在首都富楼沙建佛塔和寺院。从此,大乘佛教居于主要地位。

南怀瑾先生指出,凡是世人所崇奉的教主和圣哲,大多不亲著述。释迦牟尼一生说法,但以身教言教为止,虽然他也是擅长语文而最会演说的高手,但他从来没有动手写作,留下片楮只字。他不想以藏之名山的事业而留得后世的盛名,这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给予后人的启示很大,而且富于哲学教育的真精神。释迦牟尼的说法,后来成为经典,当归功一般具有高深修养,长于道德文学的佛弟子,他们全心集结,凡所亲闻,胥归载笔,加以文字富丽,义理精湛,对佛教的弘扬,乃因此而开展。这可以说“他本无心为教主,谁知教主迫人来!”而师门谊重也尤足钦羡。

印度佛教自兴起至衰落,前后约为一千五百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为早期佛教时期,也称原始佛教时期。此时的佛教教义基本保持释迦牟尼生前所宣传教义的原始面貌。后出的大乘佛教称这时的佛教为小乘佛教。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为部派佛教时期。公元1世纪以后,为大乘佛教时期。

“乘”,即车辆,乘载,也有“道路”的意思。学佛法者乘之行道以达到彼岸,“乘”是佛法传统的代称。

这里所说的小乘,是针对于大乘佛教所说的。释尊在世说法时,所说只有一个目的,是使一切众生得大解脱,究竟成佛。但是,弟子的根器不同,部分弟子未曾真正了义,自己只以声闻果、缘觉果为修行目的,不肯发心为利众生愿成佛,即是所谓不发菩提心。这一部分弟子最终所证的圣果,也自然不够圆满。自利既不究竟,利他自不能广大。所以佛教果称之为小乘。乘是渡众生到达彼岸的舟乘。自利不究竟,利他不广大的法,称为小乘。

那么,发菩提心,以为利众生愿成佛为根本目标的法乘,就称作大乘。大乘的体系形成较晚,这是因为大乘义理深奥,非大成就者,难以成其系统。正因为如此,佛陀所说的大乘法教,在一段时期以内,没有像小乘佛教那样,形成完整的体系。

直到公元2世纪,马鸣菩萨出世,为大乘佛教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3世纪,龙树菩萨出世,著《中论》、《大智度论》等诸大论典,广弘大乘法教,使大乘佛教系统真正形成。后大乘佛教又形成中观、唯识两大宗系。随着佛教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南北两大佛教体系。南传佛教,以小乘上座部诸派为主体。中心在铜牒洲,即现在的斯里兰卡。南传经典以巴利文书写。

自汉代传入佛教,我国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的两位著名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准确的阐发。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着、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护法、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弟子窥基又著《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同类推荐
  • 佛眼看人生

    佛眼看人生

    佛法,就是智慧。生活中处处皆是佛法,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佛法的妙处:如果把“明心见性,本来清净”用在人生上,每个人都能享受天伦之乐;如果把“回归自然,返本还元”用在生活上,遇到挫折我们就能泰然自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的妙用,使佛光普照在南赡部洲,让更多的人早日摆脱痛苦的煎熬,也为了继承大德们弘法利生的事业,我们编写了这本《佛眼看人生》。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借鉴了大量佛学大师的语录、开示、演讲录、文集等。
  •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

    用“文如其人”形容南怀瑾先生恰如其分。他的为人如同他的文章,朴素而雅致,随和而亲切,于平凡中自显不凡,他的文章如同他的为人,文学而多连,杂采而博贯,于随适中自见精神,人文合一,正是大师境界。
  •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圣经旧约的故事:出埃及记羊皮书

    本书将《上帝创造世界》、《伊甸园》、《偷吃禁果》等流传数千年的圣经故事,用简明通俗的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展现圣经故事的精髓。
  •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是依附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道术、玄学,至东晋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影响遍及全国。当时,无论在文化或思想上,佛教逐渐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之中。特别是佛教深入到士大夫阶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晋文人的诗歌和文学创作。东晋的玄言诗、山水诗、佛理诗中都可以见到佛教的宗教理想和佛学理论独特的思维方式。佛经故事丰富的想象力,佛教宣扬的神通变化尤其是当时流行的观音感应故事,为中国古典小说带来了新的生命力,拓展了新的叙事领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

    这是一本了解耶稣和基督教知识的理想读本。《受难与复活:耶稣的故事》以故事形式讲述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生平事迹和心路历程,主要包括耶稣的诞生与少年时代,耶稣的传道生涯,耶稣的受难与复活三方面内容,完整再现了耶酥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
热门推荐
  • 邪龙戏凤:纨绔召唤师

    邪龙戏凤:纨绔召唤师

    她,21世纪的金牌神偷,却穿越成了被算计在花轿里的废柴王妃。他,冥玄大陆上的至尊王者,智勇双全,灵力无边,却偏偏深藏不露,装傻卖萌。当“傻王”遇上“废柴”,当腹黑遇上狡诈,是偷心,是夺爱?还是一起携手扮猪吃虎横霸天下?(这是一个腹黑坑货诱妻上钩的故事,很甜,很宠,很甜蜜。续篇《美男如云:一等魔妃倾天下》写的是他们的儿子小千思的故事。欢迎阅读。)
  •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

    本书汇集了广州市第一幼儿园60年幼教工作的教育科研成果,分为三个分册,分别为《保育员工作手册》《新教师工作手册》《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案例与解读》。本书内容涵盖幼教工作的各个方面,来源于幼儿园60年实际工作的研究总结,其内容丰富,操作性强,是幼儿园幼教工作者实用的参考书。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仿生试验

    仿生试验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根据拜占庭僧侣普拉努德斯收集的寓言以及陆续发现的古希腊寓言传抄编订的。其形式简洁精练,内容隽永深奥含义于浅显生动的语言中,颇耐人寻味。
  • 腹黑皇上来逼婚:女人我只想宠你

    腹黑皇上来逼婚:女人我只想宠你

    【全文完】“忠心于朕,朕许你六宫无妃!”高位上的他眼眸里隐匿的是霸道的邪魅。“天堂地狱,本王也要与你同在!”堂堂一国的王爷,竟然霸道的将已为皇妃的她揉进怀里。“主人,我活着,你活着;我死了,你也得活着!”有着琥珀色眼眸的温柔男子深情款款的望着她。当绝情冷血的杀手掉入一群美男的陷阱里,究竟是她成为了别人的棋子,还是别人臣服于她的石榴裙下?
  •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3)

    世界最具神奇性的探险故事(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六月歌声

    六月歌声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

    有些人无需怎么费神就能功成名就,财富和权利仿佛唾手可得;还有些人历经艰辛终于获得成功;而另一些人则在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中遭到彻底的失败。为什么有人轻易就能成功,有人费了老大的劲才能成功,而有人则根本无法成功呢?显然不可能是身体上的原因,要不然最强壮的人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人与人的根本差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心灵上的。心灵具有创造力,构成了人与人最本质的差异。也正是心灵帮助我们克服不利的外在环境。战胜挡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只要能充分理解思维创造性的力量,我们即可见证奇迹般的效果。
  • 中医的保健之道

    中医的保健之道

    疾病是人类的大敌。它不仅损害人体的健康,还能消磨人的意志。本书分别根据相应的疾病配以相应的秘方。本书所列的药膳秘方,既有古方,又有创新,内容翔实,知识性与实用性并重,重点突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全书既有传统医学内涵,又是一本推广药膳秘方的科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