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好汉,一般人的观念多以为是荆轲、聂政、朱家、郭解者流,其实绝不尽然。这些人,多是韩非子所说的‘以武犯禁’的任侠式人物,他们缺乏守法的习惯。他们有的多是一朝之忿和匹夫之勇,所以他们在社会上很容易留下烂摊子让人来‘擦屁股’。
“另有一种好汉,他们可说是真正的好汉,他们对个人所作所为,绝对负完全的责任。负责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法律上所应负的限度。”
如果说前面一种“好汉”被称为“匹夫之勇”,那么后面一种好汉就应该是“君子之勇”了。易中天在《品人录》中曾在说到项羽与刘邦时,顺便讲述了一下何谓匹夫之勇,何谓君子之勇。“路见不平,拔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这是匹夫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君子之勇”。“匹夫之勇”所体现出来的是带有几分血性的个人英雄主义,比如项羽。而“君子之勇”表现出来的则是隐忍,是定力,是沉着,比如刘邦。单就这几分隐忍与冷静来说,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说能做到“君子之勇”的人是少之又少,非成大事者而不能为之。
每个人年少时,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大概都特别强烈。许多人都喜欢《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还有外国影片中的佐罗,因为他们的意气风发,因为他们的侠肝义胆,因为他们的率性而为或是他们的铁骨铮铮,这些人物每一个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血性之人,而这些人在心里也很鄙视那些唯唯诺诺,不敢挺起腰板说话,不能痛快淋漓做事的胆小或是中庸之辈。认为那就是懦弱。等到每个人成年之后,难免都要独立在社会上行走,在这个期间总会经历一些事,与不同的人相处,在这之后,很多人会发现曾经赞赏的“匹夫之勇”在现实生活中会让自己处处碰壁,一时的冲动很有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很多人都会为此感到有些茫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认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勇。“匹夫之勇”通常可以让人泄一时之愤,逞一时之能,这个时候心里肯定痛快了,面子也随之风光了,但是事情却往往被搞砸了,造成的后果经常是无法弥补的。人不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句俗话就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这种有着“君子之勇”的人为了自己高远的目标,可以毫无怨言地承受一时之辱,完全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但是就因为他们的忍一时,却使他们得了一世。这种机智、这种清醒,甚至还带有几分狡猾正是“君子之勇”的体现,也是“君子之勇”的厉害之处!“匹夫之勇”仅仅只是一人之勇,而“君子之勇”则是万人之勇。“匹夫之勇”能够享受的往往只是过程中的快感,而“君子之勇”所享受的却是完美的结局!所以说,“匹夫之勇”只能暂得一隅,而“君子之勇”却可以久得天下!还有一点就是“匹夫之勇”明显不能做到敢作敢当,但“君子之勇”却可以。
其实敢作敢当也是一种具有责任感的体现,而匹夫是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君子就能做到。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一种品质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那就是责任感,一种质朴而又可贵的品质。焦裕禄忍受着病痛坚持走访各户贫苦百姓,张鸣岐无视危险迎着洪水深入探察灾情,孔繁森只靠微薄的收入来供养藏族孤儿……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国家、对人民以及对事业都有着高度责任感。“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一个人的才华、能力、学识固然很重要,但如果缺乏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或是责任心,就会不堪大用。即使只是小用,也非常令人担心。
责任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他们绝对不是崇拜个人中心主义之人,国家的、集体的、他人的利益总是放在自己利益的前面。家庭生活中,这样的人呵护家人,孝敬父母,他们会挑起最重的担子且毫无怨言。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人对负重前行以及袖手旁观,总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责任感是一种伟大的情怀,它的可贵往往与奉献甚至是牺牲联系在一起。每到危急时刻或是紧要关头,有些人会选择后退,还有些人会选择挺身而出,这样的人正是责任感强的那些人。他们只衡量一件事情的是非,却不计较一件事情的利害,他们通常会用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维护真理以及自己的事业。绝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平凡的,但是只要他们能够自觉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就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责任感还能反映出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现如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责任感的人体现出来的却是对名利的淡泊。
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从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之中获得满足,而他们自己本身却鲜有索求,所以,责任感也总是和忍辱负重、任劳任怨、顾全大局、谦逊礼让、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联系起来。有责任感的人心境澄明,表里如一,不管在人前还是人后都能保持一个样子,不管有无名利也都保持相同的态度。有责任感的人从不追求名利,但对于自身的不足与失误却从不推诿,也不搪塞。将责任感落实到日常的生活或是工作中就是责任心。白衣天使南丁格尔,正是由于平凡才造就了她的伟大。她将护理工作看成是关乎人的尊严甚至于人类文明的一项神圣事业。不管什么样的工作,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少,都一定要将自己系于责任。有些工作往往就因为缺乏一点点的责任心最后酿成大错。比如,一支火柴能够毁掉一片森林,一张处方关系到一个人的性命,而一颗道钉则有可能倾覆一列火车。责任感可以说是国民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国家的公民责任感的强能够体现出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伟大的民族通常都具有进取的精神、高远的志向、严明的纪律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当国家或民族遇到危难之时,就会有千千万万人站出来为其奉献、为其牺牲、为其分担困难、为其排除风险。这样的国家和民族通常都是不可战胜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都应该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负责。平时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的表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精神境界不高,没有意识这样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把负责的途径以及方式完全搞错了,比如面对诱惑,满足自身的欲望也许在他们的心里是对自己的负责任。总之,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应该心怀正确的责任感,对各项工作的责任感,乃至于对社会的责任感。要记住,只要做过,就一定会存在,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免于犯错。
所谓“智者”
智者通常是指聪明且具备某种知识技能的人。一些自然科学家、音乐家、诗人乃至于一些政治家,也会被人们称为智者。这些都只是对智者这个词的最肤浅的解释。那么,究竟要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智者呢?
真正的智者,同时也是第一流的人。他从来不迷失于自我,不沉迷于外物,不痴迷于声色,不迷恋于权威,不迷信于鬼神,不患于得失,不迷惑于是非,不拘于荣辱,他了解生死之道,甚至能够通达存亡之机。只有不迷失于自我,才能有根有本并立足于本位;不沉迷于外物,才能无欲而刚, 纯粹而专一;不痴迷于声色,才能去骄去奢,达到修身养性;不迷恋于权威,才能善始善终, 知行而知止;不迷信于鬼神,才能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不患于得失,才能通达无碍,做到不忧不惧;不迷惑于是非,才能中道而行,不偏且不倚;不拘于荣辱,才能坚定不移,做到始终如一;明白生死之道,则能不怨天尤人;通达存亡之机,则能审时度势,知进知退。
故君子有志,犹如山岳之坚定而不可拔之;君子有仁,犹如水润万物而不居也;君子有德,犹如日月光辉普照于天下却不骄;君子有容,犹如海纳百川却不满;君子有威,犹如雷发九天而不逆;君子有道,犹如四季之有度, 天地之无穷;君子有言,犹如风行天下却始终不倦。所谓智者,乃第一流之人是也。
智者的达观之道
“智者达观,智者是塞翁。智者能苦中作乐且不以俗苦为苦。智者知菜根香。智者理性,不多愁善感,肠不易断、泪不轻垂,于通人断肠垂泪之处,智者恬然若无情者、若太上忘情者。智者于忧患中不失其兴致、不失其本色、不失其趣味、不失其幽默、不失其easy、不失其微笑。”
——李敖
所谓达观,是一种介乎于乐观与悲观之间的第三种生活态度。达观的外在表现并不是很夸张的笑容,而是一种眉宇间舒展,表情平和的微笑。而智者看世事,也正是这样一笑置之:“智者有度量容人——甚至纵容人(包括朋友、敌人、女人、小孩),智者知足。智者喜看光明的一面,智者知道‘可能没那么糟’、‘可能石块并不大’、‘比下有余’、‘设想更坏的遭遇’、‘既来之则安之’。智者不惑不忧不惧。智者有耐心,知道人间事急不得。知道多一分自在即少一分苦恼,知道过一天就少一天,多努力一小时即累积(储蓄)一小时收获,快乐一天就赚了一天。智者巧于排遣,工余进修。智者可随处得智增智。智者可师任何人(老农老圃),可交任何人。智者可神交。智者虽老,然仍学牧虎关高旺所唱‘我一时起了少年的心’,而知老来少,而学少年狂。” 达观,可以说它是一味精神的良药,它能使消沉者重新振作,使悲观者能够欣然忘忧,使遭遇逆境者能够处之泰然。不过此药虽好,药店却无售,它只产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因此,凡是遇挫折而悲观、遇困境者而消沉者,必须自制此药,以达到自医其疾的效果。将达观说成是一味药,只是一种比喻。
《辞海》有对“达观”一词的解释:“达观,旧称对人生抱消极的看法,一切听其自然,随遇而安为‘达观’。亦谓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这种解释,显然还不够贴切。我认为,所谓达观,并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达观的人虽然随遇而安,能够看开不如意之事,但我个人认为,这正是随所遇而能乐,看得开之后才能有所为,这也是真正的达观。否则,达观不就成了自我麻醉或是自我安慰的同义语了。对于真正达观的人来说,就算遭受打击,他的心理也仍然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就算身处困境,也一样安之若素,甚至能够乐对困境,进而昂然进取,这样的话,怎么能说达观是“对人生抱消极的看法”。中国历史上,能够做到达观处世的人不少,比如,刘禹锡与苏轼的人生经历就能够完美诠释出“达观”一词的含义。刘禹锡曾经两次被贬官,辗转颠簸于蜀、粤、皖等地整整二十三年,然而,无论他处于何等的穷山恶水或是边远之地当中,他皆能处之泰然。当他被贬到和州(今安徽省和县)时,他曾自建陋室,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陋室铭》,文中将自己的陋室比作诸葛亮以前隐居南阳的草庐,比作扬雄曾在西蜀读书时的亭台。
刘禹锡虽遭贬谪,且身居陋室,却仍然能够悠然而自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是刘禹锡结束了漫长的贬官外放生涯之后写下的,由此足见他豪放而达观的宽广胸襟。而刘禹锡在为政之余,经常寄情于笔墨,将诗文作为他的“见志之具”,在刘禹锡的一生中共写下诗文四十卷,其中大部分都是传世佳作,而他本人也被白居易推崇为“诗豪”。苏轼也曾屡次遭到贬官流放,甚至被诬告入狱,险些遭到杀害。当他被贬谪黄州之际,他仍然不畏艰苦,甚至躬耕自足,并写下了《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一批不朽的传世之作。当苏轼被贬往岭南的惠州、海南的儋州之时,他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吟咏,一如往日般旷达。“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不仅没有自怨自艾,反而将南疆的特产当做是难得的享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看看,虽然苏轼被一贬再贬,但他没有任何悲观情绪,反而将这些当做奇特的旅游。在苏轼的眼中,那些贬谪流放之地,竟然无一处不奇趣,无一处不美好。政治上的遭排挤,嫉妒其才华者的陷害打击,不但没有让苏轼沉沦悲观,反而更成全了这位天才,成就出了一位千古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