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这里的自我肯定说简单一些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有自信。别人怎么说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要承认自己、自己要肯定自己。李敖又补充道:“大丈夫不能靠别人掌声活,大丈夫自己给自己鼓掌。大丈夫不怕别人封锁他,——能从容把自己封锁的人,没人封锁得了他。”没错,别人不欣赏你的做法你可以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给自己掌声。掌声通常代表着肯定与尊重,代表着成功与荣誉。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有一种想要听到掌声的渴望,但在大多数时候,许多人想到的是如何去赢取别人的掌声,却没有想到自己也能给自己鼓掌。赢得掌声可以说是一种价值的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当别人认同你价值的时候,你才能获得心中所期望的掌声。但往往价值的认同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它通常需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还要经历诸多的挫折与困难,甚至要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正因为价值认同的过程如此漫长,很多人在经历了困难、艰辛、失败以及挫折之后,就会变得沮丧,甚至失去自信,从此放弃原本努力追求的东西。赢得价值认同的掌声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掌声,它绝对不会因为你渴望得到它而对你施以同情,换句话说,它的主动权始终握在其他人的手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自己给自己鼓掌,这是一种自信,同时也是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认同。这样做可以唤醒内心世界里渴望成功的愿望,自然也可以使自己潜在的力量得到激发。只要掌声的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它就能随时随地地响起来。人的一生之中有时是需要自己给自己鼓掌的,自己给还处于不太成功状态的自己鼓掌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鼓励。
当我们在追求一种新事物或是创造一种新的价值遇到障碍或挫折时,当我们因为失败而使情绪变得沮丧时,当我们在经受磨难使得意志消沉时,当我们在遭受屡次打击使得自信心丧失时,自己给自己鼓一下掌,将自己的自信从心中呼唤出来,这样做是很有益处的。自信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潜在的行为或动作倾向,可以说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总之,如果没有自信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干不出来。但是,当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他就会在自爱以及自尊这样的积极心理状态下,善于思考、勤于学习以及敢于创新,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赢得自己希望的掌声。而一次成功的体验往往又能推动或激发我们取得第二次成功……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已经流传了整整几千年,仍旧意味深长。所以为了让自己取得成功,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支点”,而这个“支点”就是自信。要知道,为自己赢得掌声固然很重要,但是自己给自己鼓掌更重要,要学会将掌声的主动权掌握到自己的手上,在这里你要明确的一点——成功不在于别人,而在于你自己。只有自己充满自信才能更容易地改变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才有可能赢得成功,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比较不错的前景。
有很多人经常说谦逊是一项美德,不谦逊或是不谦虚的人,是不受人们欢迎或拥戴的,这样的人是办不了事的。话虽如此,任何事都有个度,谦逊也一样,不能谦逊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己都肯定不了自己的作用和智慧,这样会经常感到自卑,哪怕在微小之处也会体现出一种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对于自己的生活以及事业的成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除非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肯定的练习,才能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和态度。自我肯定既能默不作声地进行,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在纸上写下来也是可以的,甚至可以用吟诵或歌唱来表现。只要持续进行比较有效的自我肯定练习,就能逐渐消除早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在我的专业里,我是非常优秀的”;“我有足够的能力、智慧以及时间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与他同样都完成了这件事,说明我完全不比别人差”等等。当然,当你在肯定自我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否定自己的过失以及所犯的错误,要提醒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自我肯定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一种能让自己相信的感觉,一种类似真实存在的感觉。
就像开篇李敖说的,像这样能自我肯定、自己给自己鼓掌的大丈夫的确是“独行其道”,换一个大家都明白的同义词就是特立独行。关于这个李敖用了一首诗来形容:
“中国伟大的特立独行者,大丈夫王安石,曾写过一首七绝小诗“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开。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何等孤高、何等卓绝、何等气魄!我不怕你们浮云挡我,并不因为浮云挡我我就不存在,我好得很,我最高。”
“特立独行”从字面上看是指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独特行为方式,这样的方式足以使那些庸众们目瞪口呆,套用一个五六十年代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反潮流”。唐朝的韩愈曾经在《伯夷颂》中说过:“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他还提到平常人能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是非常少的;而“一国一州非之”还能做到力行的,天下可能只有一人而已;而“举世非之”还能够坚持到底的,千百年来能够有那么一人就已经不错了;至于像伯夷这样“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才是古人心目中真正的“特立独行”。由此可见,特立独行有着不顾虑实际利益、只专心于自己的理想或是精神生活的一面;但特立独行最重要的还是反抗世俗或是区别于流俗的一面。“特立独行”这个词出现的时间非常早。《礼记》中的《儒行》通整篇文章都是在讲儒生修养的,当其谈到儒者对待观点相同或是相异的人的态度时说:“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这里出现的“特立独行”就是最早的了。
这篇文中提到的“特立独行”除了含有不与世俗混同的意思外,还带有一点不党同伐异的意思。也就是不与意见相同者结为一党,但也不排斥那些意见不同者。后面这点通常很难做到,就算是儒家的大师们恐怕也是如此。历史上能够称得上是思想家的,大部分都有一点特立独行的精神,人云亦云的思想家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当然也不需要,因此即使是那些坚决要剥夺民众或是他人“特立独行”精神的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和韩非子,他们自己也是具有一点“特立独行”精神的。比如商鞅变法中“不循其礼”或是“不法其故”的做法,韩非子著作中那种常常透露出的愤世嫉俗精神都与当时的官场甚至是世俗相悖而行的。道家曾经强调过要与世无争,与光同尘,无为就是无不为,这样看来好像是要将自己混同在芸芸众生之中,在《庄子·德充符》中就塑造了一些肢体残缺或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这些人就仿佛是众生之中的一分子,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那些特异精神,完全就是高不可攀的。
西汉中期之后,在“独尊儒术”的影响下儒家取得了思想界中的最高地位,从那个时候开始那些信仰道家思想的人们,就成了我们所说的“特立独行”的人物,瞩目于世俗。但就算如此,儒家的代表孔子仍旧是个具有“特立独行”精神的人物。完全可以说孔子是较早发现个人独立所具有的价值的思想家。他曾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选自《论语·子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尊重个人的意志。但是这样的意识是不能被统治者接受的。孔子是一个有着娴熟的政治技巧的思想家,但就算是这样的他也还是不太能被主流社会接纳,做官也就三个月。究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思想意识、政治主张以及作风为人等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认同,这些实质的东西不是技巧这些东西可以取代的。我们可以顺着来看一下,许多儒家的重要思想家都是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或世俗所能接受的人物,比如,子夏、颜回、子路、子贡以及后起的孟子、荀子等。到了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大师或是高僧历代皆有,他们当中有鲜明个性者可以说比比皆是。
比如,初入中国传法的使者鸠摩罗什、达摩,或者是开宗立派的玄奘、惠能、马祖道一等,哪个不是“特立独行”之人?他们的言论以及行为往往能够惊扰庸耳俗目。有一点比较奇怪的是,历史上的“特立独行”者多存在于古圣先贤或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之中,那么广大人群中的“特立独行”者为何寥寥无几呢?这大概与传统中存在的不能容忍独立思考、缺少宽容的倾向有关,而独立思考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思想基础或是摇篮。古圣先贤以及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师们通常都是不容于时的。“圣”、“贤”之类的封号也大多是后人认为他们的思想已经无害且变得有用而给的。
实际上这些圣贤们也有凡人的一面,那就是他们允许自己“特立独行”,但却不支持他人的“特立独行”,甚至有时还会激烈反对。就拿历代思想家中最具有宽容态度的孔子来说,他在刚刚创立自己学派的时候,不是也说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样的话吗?对于手底下想法与众人不同、思想比较活跃的宰我、樊迟等人也是采取斥责的态度。这说明大部分有着“特立独行”行为和精神,甚至是从理性上肯定以及赞扬“特立独行”精神的人士对于他人的“特立独行”,尤其是反对自己的“特立独行”在态度上也是不赞成,甚至是不承认不许可的。这也难怪韩愈会感慨真正的“特立独行”之士是“千百年不一见”的(韩愈虽然这么说,其实他也不待见当时的那些“特立独行”之人)。
总之,只有懂得自我肯定与自我欣赏,在前进的路上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以及勇气。而自己给自己鼓掌是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勇气,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肯定与自我欣赏。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让自己能够真正成为特立独行之人(抑或是大丈夫),完全有理由也必须让掌声为自己响起。
化祸为福
“‘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是我最欣赏的大丈夫境界,我真喜欢这两句话。”
——李敖
正因为这两句话是李敖喜欢且欣赏的,由此也说明了要做到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否则李敖也不会说它们是大丈夫的境界。我们现在先来看几个转祸为福的典型例子吧。
1941年的12月在爱迪生的家中发生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几乎摧毁了爱迪生的实验室,损失超过了二百万美元,但当初因为建筑物是由混凝土所建,原本以为防火效果应该很好的,结果只保了二十三万八千美元的火灾保险,而爱迪生这一生来的大半研究几乎都在这次火灾中化为灰烬。据说在火势烧得正旺时,爱迪生的儿子查尔斯拼命地在瓦砾和浓烟中寻找自己的父亲,当他找到爱迪生时,他正在平静地看着眼前的火景,火光反射在他饱经沧桑的脸上,一头的白发随风翻飞。看到如此情景查尔斯感到非常心痛,因为父亲已经六十七岁了,已经不再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了,而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一切却付之一炬。这时爱迪生看到了查尔斯,他对查尔斯叫道:“查尔斯,你妈妈在哪里?”接着又说道:“快把你妈妈找来,有生之年她再也看不到这种景象了。”第二天早晨,爱迪生看着火灾之后的废墟说道:“灾难有它的价值,它将我们所有的错误都燃烧殆尽,感谢我的上帝,我们又可以重新开始了。”三个月之后,爱迪生向公众发表了他的第一台留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