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启示: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出奇迹的人,凭借的都不是最初的那点勇气,但是只要把最初那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留到底,任何人都会创造奇迹。
14.推销员与IBM创始人
1895年10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了美国现金出纳机销售总公司,他找到了公司营业处的负责人约翰·兰奇先生。
他向约翰·兰奇先生表示说:“我……我希望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名推销员。”
“噢!你先试试吧。”约翰·兰奇先生没有与他说太多的话,只是让他去仓库领了几台出纳机。
两个星期过去了,年轻人走街串巷,可是一台出纳机也没卖出去。
他只好又来到约翰·兰奇的办公室,希望这个前辈能够给他一些指导。
“哼,我早就看出你不是干推销的那块料。瞧你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还不赶快给我从办公室里滚出去!你呀,老老实实回去好好学学吧。”
没想到约翰·兰奇竟然劈头大骂。
年轻人身材高大,而此时却被骂得无地自容。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不满,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最后,约翰·兰奇没有再发脾气,而是和蔼地说:“年轻人不要太着急了,让我们来好好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人买你的出纳机呢?”
约翰·兰奇像换了一个人,他请年轻人坐下,接着说:“记住,推销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零售商都愿意要出纳机,他们就会主动购买,就用不着让推销员去费劲了;如果每个推销员都能轻而易举地把商品推销出去,那也是不正常的。推销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需要你认真学习和思考。这样吧,改日,我和你走一趟。如果我们俩一台出纳机都不能卖出去,那咱们俩都得回家了!”
几天后,约翰·兰奇带着年轻人上路了。
年轻人非常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他认真地观察这个老推销员的一举一动。在一个顾客那里,约翰·兰奇耐心地为客户讲述出纳机的用处与好处,他说:“买一台出纳机可以防止现金丢失,还能帮助老板有条理地保管记录,这不是很好吗?再有,这出纳机每收一笔款子,就会发出非常好听的铃声,让人心情愉快……”顾客微笑着倾听他的讲述,最后竟然真得买下了一台出纳机。
年轻人睁大眼睛看着一笔生意就这样谈成了。
后来,约翰·兰奇又带着这个年轻人到其他几个地方推销出纳机,也都一一成功了。
年轻人后来才知道,约翰·兰奇那天对他的粗暴行为,并不是真的看不上他,也不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而拿他撒气,而是对推销员的一种训练方式——他先是将人的脸面彻底撕碎,然后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以此来激发人的抗挫折能力和决心,调动人的全部智慧和潜能。
大启示:一个聪明的管理者,不仅仅是言传,更在乎的是身教。让你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从而得心应手地去应付各种情况,这才是真正地用心教,而不是用声吼。
15.洛克菲勒与一美分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是美国19世纪的三大富翁之一。
洛克菲勒享有98岁高寿,他一生至少赚进了十亿美元,捐出的就有七亿五千万。
他平时花钱却十分节俭。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车回家,缺一美分,就向他秘书借,并说:“你一定要提醒我还,免得我忘了。”
秘书说:“请别介意,一美分算不了什么。”洛克菲勒听了正色说:“你怎能说算不了什么,把一美元存在银行里,要整整两年才有一美分的利息啊!”
还有一件事。落克菲勒习惯到一家熟识的餐厅用餐,餐后,给服务生两美分的小费。有一天,不知何故,他只给了一美分。
服务生不禁埋怨说:“如果我像你那么有钱的话,我绝不吝惜那一美分。”
洛克菲勒笑了笑说:“这就是你为何一辈子当服务生的缘故。”
大启示:洛克菲勒对金钱的看法是:我非但不做钱财的奴隶,而且要把钱财当作奴隶来使用。他是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所以才会成就今日的石油大王。
16.第三只木板凳
爱因斯坦小时候,有一次手工课上,他决定制作一只小木凳。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向那位漂亮又严厉的女教师交上自己的手工作品。只有爱因斯坦交不出来,他急得满头大汗。女教师宽厚地望着这个数学,几何方面都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会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爱因斯坦交给老师的是一只制作得很粗陋的木板小凳,一条凳腿还钉偏了。“就这个呀!”满怀期望的女教师十分不满意地对全班同学说,“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同学窃笑着纷纷摇头。老师又看了爱因斯坦一眼,生气地挖苦道:“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教室里一阵哄笑。
爱因斯坦脸红红的,但他坚定地走到老师面前,肯定地对老师说:“有,老师,有的,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教室里一下子静起来,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着爱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从书桌下拿出两只更为粗陋的木板小凳,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刚才交给老师的是第三只木板小凳。虽然它并不使人满意,可是比起前两只总要强一些。”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师向爱因斯坦亲切又深思地点着头,同学们向他投来敬佩和赞许的目光。
大启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次一点进步,哪怕是微小的,也足以让人欣喜。如果你做到保证每天只进不退,一生中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17.爱迪生的成功
在爱迪生55岁的生日宴会上,有一位老朋友关心地问:“好友啊!你的一生成就非凡,在这剩下来的几年,你打算怎么安排自己?”
爱迪生开朗地回答:“从现在到75岁,我想把时间交给工作。76岁开始我计划去学桥牌。到了80岁,我想和女士好好聊聊。至于85岁后,我想学好高尔夫球。”
老朋友继续问:“那90岁以后的你,想要做些什么呢?”
爱迪生和蔼地说:“我安排的计划不会超过30年,太短就缺乏远见,太长又不切实际不好掌控。”爱迪生75岁生日时,老朋友又问同样的问题,这回爱迪生这么回答:“我从工作当中获得无穷的快乐,我仍然有数不清的构想,这些事情足够我忙上几百年啊!”
爱迪生80岁以后仍没有退休,当时他正在进行人造橡胶的实验,直到84岁逝世当天,还依然埋首工作。
大启示:爱迪生的成功,在于用正确的方法去努力与不断的尝试,为自己妥善地安排好计划,一旦目标确定,整个生命就专注投入,朝目标努力。所以请给自己积极的动力,不要畏首畏尾、踯躅不前。
18.最优秀的人是你自己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闭门弟子。
事情是这样的。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承传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这样的人。”“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很尊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后悔、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大启示:当你觉得你是一块宝石时你就是一块宝石。即使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你也应该给自己这样的评价。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19.自己创造机会
在美国,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也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他的父亲是一个赌徒,母亲是一个酒鬼,他从小在家庭暴力中长大,学业一无所成,成了街头的混混,直到他20岁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刺激了他,使他下定决心走一条与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个人样来。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一定要成功”的驱动力促使他认为,这是他今生今世惟一可以出头的机会,最后的成功可能。在成功之前,决不放弃!
当时,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逐一数过,并且不止一遍。后来,他根据自己认真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自己写好的量身订做的剧本前去拜访。但第一遍下来,所有这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百分之百的拒绝,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他相信每一次拒绝都是一次学习,一次进步。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他又从第一家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在第二轮的拜访中,500家电影公司依然拒绝了他。
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这位年轻人咬牙开始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完第349家后,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应愿意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
几天后,年轻人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
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为了那一刻,他已经做了足够的准备,终于可以一试身手,完全有信心做好一切。机会来之不易,他自然拼尽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这部电影名叫《洛奇》。
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就叫席维斯·史泰龙。现在翻开电影史,这部叫《洛奇》的电影与这个日后红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大启示: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要靠自己去创造。惟有会创造机会的人,才能建立自己的事业。每做一件事都是百分之百地投入,不呆坐着让事情发生,主动地令事情发生。这就是史泰龙的成功法宝!
20.丘吉尔炒股
据说爱因斯坦死后进入天堂,上帝将他安排在一间4个人的房间里。爱因斯坦问第一个人智商是多少,那人回答为160。爱因斯坦喜出望外地说:“好!我正担心来到这里找不到探讨相对论的伙伴呢!”他又问第二个人,那人说他的智商是120。爱因斯坦显然有点失望,叹了口气说:“罢了,我们还是能探讨些数学问题的。”他最后问第三个人,那人说自己智商不到80,爱因斯坦皱起了眉头,良久之后说道:“看来我们只能侃侃股市了。”
上面这则笑话仅是杜撰之作,不足为据,那么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早年在华尔街股市小试牛刀,结果折戟沉沙的轶事则是有真凭实据的。
1929年,丘吉尔的老朋友、美国证券巨头伯纳德·巴鲁克陪他参观华尔街股票交易所。那里紧张热烈的气氛深深地感染了丘吉尔。当时他已年过五旬,但狂傲之心丝毫未减。在他看来,炒股赚钱实在是小菜一碟。他让巴鲁克给他开了一个户头——“老狐狸”丘吉尔要玩股票了。
丘吉尔的头一笔交易很快就被套住了,这让他很丢面子。他又瞄准了另一只很有希望的英国股票,心想这家伙的老底我都清楚,准能大胜。但股价偏偏不听他的指挥,一路下跌。他又被套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