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63900000034

第34章 故乡情怀

父亲送我踏征程

父爱,是一种最浓的亲情,能在我的心灵里向外散发着眷恋乡情的光辉。随着父亲离开我们的岁月愈加久远,它愈会深埋在儿女亲情的“土壤里”,不断地生机、生长,最终会走向圣洁。

父爱,又好比一架珍藏在我心中那远古的琴弦,常在我的胸腔里震颤,余音总在心头缭绕,稍加弹动,便成一曲震撼心灵的宏响……

从19岁参军开始,我就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养育我的父母。在部队服役三年过后,休假探亲,看望年迈的两位老人,就成为生活在都市里的我,心中常念的一个夙愿了。

可是,我每次回家探望父母,总有一种隐隐的不安,在我的心头里萦绕。

记得我第一次休假到家时,父母欢天喜地,乐得合不拢嘴。问寒问暖的,水果饮料摆一堆,像招待远方的客人。从进门那一刻起,母亲就琢磨做什么饭,父亲则不声不响出了门,没多大工夫,就采购回大包小包的,吃的用的,应有尽有。

母亲对我说:“不管谁来你爸都这样,他高兴就由他去。”话虽这么说,可父亲已过60岁了,让他为我忙碌、操劳,心里着实不安。

娶妻成家有了女儿,我尝到做父亲的幸福、也体验到了做父亲的艰辛与操劳。我只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可父亲却养育了我们兄妹10个孩子,这在温饱还未解决的年代里,其操劳与艰辛的程度可想而知。为了一大家人的生活,父亲一年四季在庄稼地里劳作,春种秋收,夏锄冬藏。父亲养大了两代人,自己却老了,头发白了,本来很强壮的身体,却明显地在消瘦。

父亲开始注重保养,劳逸结合。总之,父亲开始把自己的晚年生活,安排得有条有理有规律,但家里每每来了人,父亲的生活规律自然就被打乱了。

最令我不安的是每次走,父亲都要执意送我。看到年迈的父母因我的归来而更显忙碌,我再三劝阻:“爸,别送了,我自己走就行,包又不重。”父亲固执,他想干的事儿,谁也拦不住。“走吧,没事,把包放车上。”父亲早把自行车停在了门口,于是我和母亲在后面走,父亲骑车在前面行,走一段停下来等我们,走走停停,离家越来越远。我几次劝母亲回去,母亲总说再走走,然后一遍遍地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说:“很快,有空我就回来。”其实,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空,“很快”,到底能有多快。

直到父亲发了话,母亲才停住脚步。离别总让人伤感,我知道身后是母亲依依惜别的目光,我不敢回头,怕自己控制不住的泪水滚下来。

自行车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颠簸摇晃,两边是高大整齐的白杨树。

父亲尽量绕过那些坑洼,我紧紧追赶父亲,想在上坡的地方推一把,到了稍微平坦的路段,父亲把车停住说:“上来吧,我带你一段。”

虽然父亲身体还算硬朗,可是,以他的年纪骑车送我已属不易,再带人未免不近人情。我不上车,父亲就在路中央等,我超过去,他又拦在前面:“没事,上来吧,骑得动。”几次三番,我实在拗不过父亲,只好跨上车。自行车突然负重,行驶一下子艰难起来,我在车上如坐针毡。望着父亲花白的头发,想起小时候父亲回家,牵着我和弟弟的手到山上去玩……

如同有生就有死一样,父爱也不能尽享久远,如今父亲已离开我们七年多了。

没有了父亲,我的心灵一刻也不能安宁。父亲不能再来送我,当我自己走过那条长长的两旁长满白杨树的土路,没有父亲陪伴,没有父亲帮我拿行李,也没有父亲帮我买票,更没父亲管我在路上吃什么……看站台上人如潮水,却都与我无关。当火车驶离站台,渐行渐远的站台上再也找不到为我守望的身影,我的心是那样的凄凉和孤单,想着想着,我不禁泪流满面,泪水打湿了衣襟。

一次,休假归队离家时,我悄悄说服母亲,趁父亲不在,我赶紧自己走。习惯于享受父亲那份关爱,那一天真的来临,心会经不起伤害的。果不然,走到半路,父亲气喘吁吁地追上来,把车停在前面,对我说:“快把包放车上,上车!”

父亲是“哥伦布”,把我带到了“新大陆”上去。

父亲送我踏征程,不仅仅是亲情的表达,对我在人生旅途上,是一种希望、一种寄托和一种激励。

从参军入伍到转业到地方工作,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岗位,我都常记父亲的嘱托,立志做个好人,工作岗位争创佳绩,入了党,提了干部,还成为了业余作家,在部队时多次立功,到地方后,工作业绩特别是文章写作上,也多次受到省和国家级表彰与奖励……

我慢慢地、慢慢地体会到,所谓父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你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你用背影默默告诉他:不必送。就这样,生与死,离与别,父亲用“送”透露出父爱内心那片最不甘愿的柔情,微妙而细腻,无奈又难舍……

父爱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我深情回忆亲情时,那含泪的微笑啊!

我常想,伟大的父爱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就是儿女在人生路上的强大动力。要是没有父亲一次次送我踏征程,没有父亲嘱托做动力,我在人生奋进的道路上,是不可能取得这些沉甸甸的收获的。

关注留守爹娘

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进步。

社会进步,也常常打破人们以往的生活规律,就像婴儿出生前的阵痛一样,在所难免。

刘大爷今年61岁了,在农家院生活了一辈子。过去,老人一家三代人合家欢乐,幸福团聚的日子,如今却成为老人记忆中的历史。

刘大爷有三个儿子,早年一家子人在一起,虽然生活较为清贫,但也其乐融融。慢慢地,老大、老二去城里打工了,老三也到城里读书去了,原本喧闹的农家小院子,就剩下了相依为命的老俩口。现在,孤独的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有许多这样的留守老人,特别是在交通不便,生活贫困的偏远地区,几乎是十室九空。老人不仅看家望门照料自己,承担起家里家外全部重担,还承受着远离儿、妇,一家人天各一方所造成的亲情孤独的袭扰,这,已成为中国农民家庭最典型最有普遍性的问题了。

据权威部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近4000万,80.9%的留守老人依靠自己的劳动自养,但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往往只够或不足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很多留守老人不仅承受繁重的劳动负担,还要肩负抚养孙辈的压力。在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留守老人中,76%的老人全年获得的支持少于500元。另外还有18%的留守老人没有获得外出子女的任何经济供养,甚至反而还要因为照看孙辈而外掏腰包,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

然而,留守老人对外出子女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的满意度都非常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儿行千里母担忧”,老人总为子女着想,对于子女未尽孝道的责任,总能给出自我满意的解释;而子女只要在这方面做了一点一滴的事情,他们就会非常感动、非常满意。

63岁的王玉臣老人和老伴负责家里和山上的农活,还要照看三岁的小孙子,农忙时连口饭都顾不上吃,累得他晚上躺在炕上直哼哼。可他逢人还讲:“只要儿女过得好,就是再苦再累也高兴。”

三春不赶一秋忙。每到秋收季节,远在城市打工的儿女们能回家帮父母收庄稼,那是老人再奢望不过的事了。可每到这时,留守的老人们,都是亲戚帮亲戚,乡邻帮乡邻,以有效地解决劳动力紧张、人手不够用的难题。

即便这样,农忙时的老人,也不得不超时超负荷地在地里劳作。他们饿了嘴里填口馒头,渴了喝口白开水……一干就是一天,累得直不起腰来,有的干脆就坐在地上干活,或趴在垄上劳动,那种艰辛与苦劲儿,让人无法想象。

如果说忙家务干农活,是留守老人的沉重负担,那么,情感上的孤独,则是老人们最难忍受的一个牵挂。对留守的老人们来说,精神上的赡养是最重要的需求。而外出务工的子女,普遍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物质供养,忽略了对父母的精神关怀。据权威调查资料显示,外出子女9~12个月才回家一次的留守老人占59.4%,而一年以上才回家一次的达21.3%。这些子女中,有一大半的人回家停留的时间少于半个月。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的电话联系呈现单向性,54.7%的老人与外出子女的通话时间通常不超过3分钟,46.9%的老人半个月以上才和子女通话一次,而通话内容会涉及心理交流的只占9.0%,还有10%的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并无任何联系,情感沟通和互动联系彻底中断。

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农忙季节,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长年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对生计的无奈、对烟柳繁花的躲闪与向往,以孱弱的身躯守护着全家人的共同桑梓,用种地劳作的粮食,填充着城乡人空洞的腹腔。而得到的,常常是冷漠,是轻蔑,是儿女无法承欢膝下的痛楚,是夫妻经年离散的苦涩,也是城里与农民工打交道时,“小鱼吃虾米”的受惠者。尽管如此,他们却慈父圣母般宽恕着一切,默默地、任劳任愿地与岁月坚守着……

我们再看看城里的老人,看看城里的人,看看城里那些不安分守己的人,我们的怜悯心、同情心就会更加强烈,就会更感到在心理上、道义上的不平:比起城里那些游手好闲、听命由天的人,留守老人更懂得珍惜;比起那些得理不让人、无理辩三分的人,留守老人更明白事理;比起那些贪欲膨胀、依红偎翠的人,留守老人更知道廉耻;比起那些穿金戴银当街粗口的人,留守老人更讲求义礼。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奔向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留守老人所呈现的高度,并非某些貌似尊贵的人所能企及。基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给予农村那些自食其力的留守老人,给那些赐予我们质朴纯真、清爽明净的留守老人,以基本的理解与尊重,让他们能够获得应有的权益。

但迄今为止,留守老人问题还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更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爱措施。农村,不仅是我们生生不息的物质生活源泉,而且是我们念念难舍的精神家园。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现实问题,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关系到这些留守老人自身的晚年幸福,也影响到孙辈的教育,更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虽然我是生活在省城里的一名处级干部,可本质上,我也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后来因参军走出了庄稼院的一个农家子弟。我的父母,都是典型的农村老人,尽管他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但那埋藏在我心里的深切思念,常常穿透了岁月的阻隔。每当我在街上看见和父母一样慈祥、一样体态的老人,看到老人在马路边蹒跚而行或弯下腰去拾什么东西的时候,我就总以为那就是我的父母。所以,农村留守老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需求与困惑,能自然地吸引我的目光,并深深地牵动着我的心。我要特别对他们问声好,向他们致敬!并借用海子的诗献上我对他们的美好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同类推荐
  • 唐代类书与文学

    唐代类书与文学

    本书是“西南大学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3个章节,主要对唐代的类书与文学作了介绍,具体包括唐代类书的编纂、类书与文学、类书与题材惯例。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

    《一滴水可以流多远》这是一位军旅诗人的处女诗集。作为军人,史桢玮一直在写诗,《星星》诗刊、《中国诗歌》、《西南军事文学》等军内外刊物、网站都发表过他的诗作。《一滴水可以流多远》收入了他1993年以后的诗歌,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诗路历程,读到诗人对心灵家园的守望,对诗意栖居的寻求,对人生真谛的沉思。
  • 伊利亚随笔

    伊利亚随笔

    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伊利亚随笔》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入,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氛围,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
  • 世界与你无关

    世界与你无关

    本书是十万字写给世界的狠话,也是六十个和你有关的片段及观点。故事是你们的,道理是大家的,并早已存在。丁丁张负责将它们收集起来,变成了这本书。书中所探讨的无非还是那些破事儿,却也关乎如何在爱里过得更好,如何失去也不难看,如何在真相中慢慢长大,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直面并解决人生的难处。当你失恋时,无人爱时,翻翻看——你都这么惨了,这些故事更惨,让你笑笑。感知世界,听老情歌,探寻爱和生活的难处解决之道,看贱人们受伤犯错又重新好起来,人生如此,其实我们都一样,从不普通,又那么平凡
  •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最搜奇·萌萌小志怪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从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天仙配》《窦娥冤》到我们儿时熟悉的《田螺姑娘》《崂山道士》,其实都源自志怪小说。在古代,写小说一般会被看成不入流的行为。然而上至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魏文帝曹丕,下到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一代名臣纪晓岚,都曾忍不住寄情于志怪,可见它的魅力有多大。志怪小说不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是先人托物言志的工具,体现了世间百态,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特色。透过魏晋时代的故事,我们体会到的是令人倾慕的魏晋风流;在唐朝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大国气象;而到了清朝,故事则变得更加多样也更加世俗。
热门推荐
  • 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承载着三千年华夏历史的《史记》,全面地展现了帝国的治乱兴亡、朝代更替、庙堂权术、江湖生存的原始形态,贯穿其中的则是智谋、心力、情感、品质等人性文化的潜规则。知源流,明因果,识人性,观成败,历史的经验正可以用来弥补人性的弱点,让我们游走于世情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心路历程。
  • 女帝养成系统

    女帝养成系统

    系统:您好,欢迎使用女帝养成系统!静娴:“妖……妖物!”系统:你还在男权社会里苦苦挣扎或是死心麻木吗?你还在梦想靠着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吗?清醒吧女人!女帝养成系统,助你摆脱男性的桎梏,掌控男权的社会!静娴:“简直大逆不道!”系统:系统出品各色丹药,质量保证,药到病除!你想用它救弟弟吗?静娴:“……我,我该怎么做?”其实,这就是一只真正的大家闺秀在系统的诱拐下,从侯府奋斗到皇宫,最终终于成功的故事!
  • 命中有朵白莲花

    命中有朵白莲花

    纠结女配与白莲花女主在修仙路上你要杀死我我要杀死你的故事。此作品写作过程中多有波折,望读者见谅。随意看看,只当一乐。
  • 女王威武之大神拐回家

    女王威武之大神拐回家

    女神很受伤——暗恋三年的男神游戏里结婚了,新娘却不是她。大神很无奈——寻找三年的女神游戏里遇见了,是敌却不是友。*大神定律:管他敌对还是盟友,是他的必须是他的,抢也得抢来!*某女网上失恋,决定现实恋爱,锁定目标:邻院校草学长。可是……那啥……学长竟然网恋?然后拒绝了她?呃?学长的ID怎么那么眼熟?*且看女神与大神如何斗智斗勇,现实网络两番较量,究竟谁输谁赢?谁才能抱得美人归?咳咳,虽然结果是一样的……*【强势初遇篇】图书馆自习室。“同学,麻烦让让,这是我占的位子。”某女气势汹汹。某人抬头,茫然不解……某女瞬间被秒杀:“那啥…学长您坐,我先走了。”某人目送某女狂奔而去的背影,纳闷不已:他啥也没说啊!嗯?她的位子?翻出被他随手从桌面收到桌柜里的白纸,才发现上书六个大字:萱萱占座专用。某人哭笑不得,竟然有人拿一张白纸占位?远去的某女拍了拍扑腾直跳的小心脏:要不要这么玄幻?刚决定要倒追他,这就遇上了?*【本文1V1,绝宠无虐,轻松搞笑,希望亲们喜欢!】
  • 回到地球当神棍

    回到地球当神棍

    他,曾经失踪八年。可没有人想到,他是穿越到了异界,并且修炼了八千年!他,拐跑了豪门千金。可没有人想到,他在拐跑千金的同时,顺便灭了人家的未婚夫。他,在寻找妹妹。可没有人想到,他在找妹妹的过程中,同时干翻了地球上的所有大势...他,曾经失踪八年。可没有人想到,他是穿越到了异界,并且修炼了八千年!他,拐跑了豪门千金。可没有人想到,他在拐跑千金的同时,顺便灭了人家的未婚夫。他,在寻找妹妹。可没有人想到,他在找妹妹的过程中,同时干翻了地球上的所有大势力。他能炼丹,会打架,若是有人惹了他……
  •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有人曾这样评价说: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容易醉人;水虽淡,却又必不可少。纵观整部现代史,无论是文学变革还是北大复兴,胡适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说,正是有了胡适这汪源远流长的水域的灌溉与滋润,北大方才成为今日的北大。《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作者一路寻访胡适曾走过的足迹,在时光的荒野里捡起了他留下的点点滴滴,重新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溢文正。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二嘲青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父亲的墓志铭(原创经典作品)

    父亲的墓志铭(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蝶恋花

    蝶恋花

    “他为什么不挽留?只要他开口留我,我就不走。”那声音里满是遗恨。是啊,为什么,里格会吝啬到,一句挽留的话都不肯说。丝走的时候,漫天飘着细雨,里格竟不曾来送。火车开启的瞬间,晶莹的液体自丝眼中流出,落在我手上,烫人的温度。蝴蝶飞不过沧海。世上又有谁,挣得脱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