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忘怀是一种心理平衡。有一句话说的是: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老是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实际上深受伤害的是自己的心灵,搞得自己狼狈不堪,不值得。
乐于与忘怀是成功人士的一大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才可以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的前进。
要把惨疼的往事忘怀,是一件不容易办到的事情。比如某人算计你,使你无法加薪,失去升职的机会,此刻,你会恨不得剥其皮,食其肉,叫你如何忘怀呢?托尔斯泰说:“我们能够爱恨我们的人,但是无法爱我们恨的人。”爱是生命的动力,恨也可以成为生命的动力。向所很之人报复,而不是忘怀,也可以激发人图强。文王姬藏,越王勾践就是成功的典型。
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向未来。过去的一切,都被时间之水冲的一去不复返。
做人,不但要忘怀不愉快的往事,也要放下沾沾自喜自鸣得意的情绪,那些情绪,往往陷于虚妄之中。从心理学角度看,无论你惦记的是快乐的往事或悲愁憎恨,长期生活在过去的记忆里,就要与现实生活脱节。会严重影响健康和心智的发展。
忘怀是忙碌的树荫,它让我们在燥热疲劳时,有机会休息,是体力回复过来。
学习忘怀之道,将许多愤恨的往事放下,日子久了,激动的情绪少了,心灵和精神的活力得以再生,恢复原来的喜悦和自在。
有时候,我们的悲伤和内疚是因为自己做错事而引起的,这时就可以用补偿的办法,来帮助忘怀。例于用诚恳的道歉,或者用其他的办法补救,使自己身心保持平和。
一个人如果学习了忘怀之道,不愉快的心情自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气蓬勃的新生,成功将再度向你发出耀眼的光辉.有首禅诗吟咏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忘怀之道,可以使我们真正放下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的情绪。让我们在失意之余,有机会喘一口气,恢复体力。做人,一定要豁达大度,学会忘怀。
4、能屈能伸是一种成功的处事之道
三国时期的魏国官吏王昶在家训中告诫子孙:“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那意思就是说:若能以暂时的委屈作为伸展,以暂时的退让作为获得,以暂时的懦弱作为强大,那么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屈”是“伸”的准备和积蓄的阶段,就像运动员跳远一样,屈
腿是为了积蓄力量,把全身的力量凝聚到发力点上,然后将身跃起,在空中舒展身体以达到最远的目标。
在生活事业处于困难、低潮或逆境、失败时,若去运用“屈”的智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该屈时不屈,却一味去伸,必然遭到沉重打击,甚至连性命都保不住,那样,还有什么资格谈人生、谈事业、谈未来、谈理想呢?
可见能屈能伸是生存发展的大智慧,而绝不是懦弱无能的逃生之法。
谈到屈的问题时,还要牵扯到我们传统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面子”观念由来已久。从孔子开始就很讲面子。有些人甚至为了面子,可以舍弃自己一生的幸福。尤其是封建社会,对于广大妇女的要求更是如此。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像人必须一辈子为了脸面而活。
中国还有句古语:“人要脸,树要皮。”可你想想如果连事业都不能保障,连生命都受到威胁,那还要面子有何用?
人的一生就如一条大河,不可能一直向前,直通大海,必然要根据地势、地貌,弯弯曲曲,七拐八扭。一般来说,当人处于逆境的时候,或者说,在倒霉的时候就应该委曲求全,收起锋芒,然后等待时机,再创辉煌。这便是以屈求伸之道。
俄国十月革命时,苏维埃刚刚夺取政权,德国对其侵犯意图明显。很多入主张与德国宣战,而列宁却不同意这样做,专门派人去德国进行和谈,签订了对苏维埃不利的条约。
这是一种妥协,这种行动并不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革命立场不坚定,而是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不得不这样做。否则,新生的革命政权会面临巨大危险。
一个国家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在形势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时候,必须要采取以委屈求全的策略,耐心等待时机,千万不要急躁。
古人说:“小不忍,则乱大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和理想,甘受寂寞、甘受白眼,甚至甘愿被社会、被亲人误解,都应该在所不惜。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易经》提出“潜龙勿用”的思想。即在一定条件下,寻找时机,卷土重来。在《易经.系辞下》中,则以尺蠖爬行与龙蛇冬眠作比喻,进一步解释什么叫“潜龙勿用”,他说:“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宋朝的朱熹则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认为“屈伸消长”是“万古不易之理”。他提出,在时机未到之际,要“退自循养,与时皆晦”,要学会“遵养时晦”,即隐居待时。
明代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中,认为人与动物一样,当其形势不利时,应当暂时退却,以屈为伸,否则,必将倾覆以至灭亡。他说:智是术的源泉;术是智的转化。如果一个人不智而言术,那他就会像傀儡一样,百变无常,只知道嬉笑,却无益于事,终究不能成就事业。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无术而言智,那他就像御人舟子,自我吹嘘运楫如风,无论什么港湾险道,他都能通行,但实际上真的遇有危滩骇浪,他便束手无策,呼天求地,如此行舟,不翻船丧命才怪呢!蠖会缩身体,鸷会伏在地上,都是术的表现。动物都有这样的智慧,以此来保全自身,难道我们人类还不如动物吗?
当然不是。人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己,以期发展自己。
古时候,“李耳化胡,禹人裸国而解衣,孔尼猎较,散宜生行贿,仲雍断发文身,裸以为饰”不知其中道理的人说:“圣贤之智,也有其用尽的时候。”知其缘由的人却说:“圣贤之术,从来也没贫乏的时候。”
温和但不顺从,叫做委蛇;隐藏而不显露,叫做缪数;心有诡计但不冒失,叫做权奇。不会温和,干事总会遇到阻碍,不可能顺当;不会隐蔽,便会将自己暴露无遗,四面受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会用诡计,就难免碰上厄运。所以说,术,使人神灵;智,则使人理智和克制。
冯梦龙的屈伸分寸之说,通俗易懂,古今结合,事理结合,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纵观历史,该有多少像勾践一样的人物,为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了屈伸之术,从而保存自己,待时机一到,便东山再起。历史同时也说明,善于使用屈伸之术,该屈则屈,该伸则伸,较好地掌握其分寸,是许多历史人物成功的重要途径。不要与别人争一日之短长,也是“屈”的技巧。
深圳街头矗立着许多雕塑,在这些雕塑中有一头牛,它的显著特征就是低着头。创作这座雕塑的艺术家其用意大概是:面对喧嚣的尘世、纷扰的人群,我们没必要表现出傲慢、怪异和过分张扬的样子,而应把自己的言行举止融入人人群当中,并始终把自己看做是社会上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一员。
面对社会,我们没必要昂首挺胸、牛气冲天。摆正自己的位置,低调一点,谦虚一点,友善和气,甘于让人,才是做人真实的一面。
我们之所以为难、犹豫、沮丧,是因为当我们面临很多选择的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导向,在人生的舞台上做了主角,我们欣喜若狂,一旦做了配角,我们往往又抑郁失望。所以做一个能屈能伸、富有弹性的人对保持良好心境意义重大。
有人说:人生如戏。在人生的舞台上,上台或下台都是平常的。潮起潮落,自有规律,你不必因为自己过去的辉煌而为今日的风光不再而长吁短叹。做了配角也同样有自己的天地。
但真正演戏的人可以不同意当配角,甚至可以从此而退出那个圈子,可在人生的舞台上,你不能退出,因为你需要生存!
因此,当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的时候,不要悲叹时运不济,也不用怀疑有人在暗中搞鬼。你需要做到的也是“平心静气”,好好地扮演你“配角”的角色,向别人证明你的配角可以演得和主角一样好!奥斯卡都有“最佳男女配角”奖,可见配角的重要。若是你连配角都无法演好,那怎么能让人相信你还能够演主角呢?
人生的机遇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波折起伏必然是难免的,既然不是你去逃避它便不再存在,那么就应该培养“上台下台都自在,主角配角都能演”的胸怀。这就是面对人生各种困惑的一种方式,而且也会为你寻得再度发光的机会!
5、淡泊明志,荣辱不惊
明祸福之道,离是非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为人臣子所应懂得的道理。在这方面,战国时期的范蠡可谓是最有心得的人。
灭吴之后,越王勾践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当此之时,越军横行于江、淮,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成为春秋战国之交争雄于天下的佼佼者。范蠡也因谋划,官封上将军。
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他想:越王勾践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臣下。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现已与越王深谋二十余年,既然功成事遂,不如趁此急流勇退。想到这
里,他毅然向勾践告辞,请求隐退。
勾践面对此请,不由得浮想联翩,迟迟说道:“先生若留在我身边,我将与您共分越国,倘若不遵我言,则将身死名裂,妻子为戮!”政治头脑十分清醒的范蠡,对于世态炎凉品味得格外透彻,明知“共分越国”纯系虚语,不敢对此心存奢望。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
事后,范蠡不辞而别,带领家属与家奴,驾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范蠡一身跳出了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见书,如梦方醒,便假托有病,不复上朝理政。不料,樊笼业已备下,再不容他展翅起飞。不久,有人乘机诬告文种图谋作乱。勾践不问青红皂白,赐予文种一剑,说道:“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已灭吴,其四深藏先生胸中。先生请去追随先王,试行余法吧!”要他去向埋人荒冢的先王试法,分明就是赐死。再看越王所赐之剑,就是当年吴王命伍子胥自杀的“属镂“剑。文种至此,一腔孤愤难以言表,无可奈何,只得引剑自刎。
《越绝书》卷六评日:“(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又云:“始有灾变,蠡专其明,可谓贤焉,能屈能伸。”观文种、范蠡二人不同结局,可知此言不诬。
范蠡的智慧不仅在从政方面,也表现在对时局大势的判断方面。在他看来,从政和务农、经商,事虽殊途,其理却有相通之处。范蠡的聪明才智在于他把握其中的奥秘,使其同归于一,从而能左右逢源,立于经久不败之地。
范蠡早年曾师事计然(一作计倪),研习理财之道。他认为:由于供求上的有余和不足,促使物价有贵、贱变化,因此应随时掌握社会余缺及需求。譬如:旱则备车乘,涝则备舟楫。农、工、商三业,均有各自重要的地位,又相互联系。比如米谷价格,谷贱则挫伤农夫的生产兴趣,谷贵则损害工商的切身利益。损害工商则财源不出,挫伤农夫则田野得不到垦辟。米谷价平,则农工商俱利。平粜齐物,则关市不乏。这就是治国理财的大道。
远在春秋时期,一范蠡具具有如此完备的经济思想和商业理论,无疑是十分难得的。正是由于此,他到齐国之后,便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改业务农。他想:越国用计然之策既能称霸强国,我用此术也必能齐家致富。于是,他举家同心协力,躬耕于海畔。不久,家产累计数十万。
齐人见范蠡贤明,欲委以大任。范蠡却喟然长叹说:“居官至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久受尊名,终为不祥。”于是,他散其家财,分与亲友乡邻,然后怀带重宝,悄然出走。范蠡辗转来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再次变易姓名,自称为朱公。他认为陶居天下中心,四通八达,便于交易,遂以经商为业,每日买贱卖贵,与时逐利,十九年间,三致千金。时人凡论天下豪富,无不首推陶朱公。
综观范蠡一生,真可谓大智大慧之人,虽有超人之才,却从不以此争名夺利。他深知政治斗争的险恶,更知晓事君左右的危险,于是善于审时度势的他总是将自己隐匿起来,低调行事,经营于民间。即便财满物丰之时也从不炫耀,而是散财于民,重新投入市井,平淡经营,以求平安。范蠡如此低调做人,淡泊明志,如此不为名利所累,宽心做人,可谓生存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