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做的事,先从容易处去做
遇到一件难做的事情,怎样避免一开始就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呢办法之一就是选准突破口,先从容易处入手来做,而把困难的、不易成功的部分留到后面去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开头的那一段都是相对困难的。正因为这样,很多人常为不知如何开头而烦恼,也有些人虽然勉强开了头,又要为开头不好而苦恼。
例如,学生们写作文,最怕的就是开头,他们常常是在本子上刚写了几句话,就写不下去了,于是,便撕下来团成一个纸团扔掉。就这样撕了写。写了撕,有时纸团积了半篓子,仍没有写成一个开头。
又如。我们每个参加过考试的人,大多都有被难题难住的体验。特别是当我们刚一开始动笔,便遇到无法解开的难题时,那种挫折感,如同刚一出门。便撞在了南墙上一样,脑子里顿时嗡嗡乱响,一片空白.不但觉得难题越发地难解,而且,连不难的题也都变得难了。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自然会考砸。
其实。事情的开头不仅难做,而且,开头的成败对做事的整个过程还会产生较长时间的直接影响。如果开头做得很成功,心情就会很愉快,后面的环节也会很顺利;如果刚一开头就碰了钉子,心情就会十分压抑,后面的环节也会觉得别扭。
那么,应该怎样避免一开始就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呢办法之一就是换一个次序,即先选择容易成功的事情来做,而把困难的、不易成功的事情留到后面去做。
就拿写文章来说,尽管一篇文章的开头必须放在最前面,但是,并非一定要最先来写开头部分。如果不知一篇文章如何开头的话,不妨先把开头放在一边,先写文章的中间部分,甚至还可以先写文章的结尾部分。待到文章的有关部分写完之后,文章的开头部分常常会自己“溜达”出来。那些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复杂严谨的小说,常常就是采用从后向前推导的方法进行构思。还有,那种先交代结果,后交代起因的所谓倒叙的方法,也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叙事方法。
再拿答考卷来说,考试题虽然是按照一定的层次和顺序严格编号的,但是,在我们做题的时候,却不一定非得按照试卷上的层次和顺序来答。在考试前,老师或家长都要一遍又一遍地嘱咐考生:“先做容易的,后做困难的;先做会的,后做不会的。”这几乎已经成为考试的一个基本策略。人们之所以要打破试题的原来次序,而先做容易做的试题,一方面是为了充分地利用时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自己从一开始就能获得一个好心情。
那么,什么样的事情是容易的事情呢
首先,容易的事应该是自己熟悉的事。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会做。就是会做的事情,也不可能都是熟悉的。只有自己熟练的事,做起来才觉得容易,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喜欢驾轻就熟的主要原因。由于“术业有专攻”的原因,人们所熟悉的对象往往并不相同,这个人觉得困难的事,另一个人可能觉得非常容易,因此,我们在这里所讲的“容易”,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哪些是容易的,哪些是困难的。
其次,容易的事应该是具备了充分条件的事。一件事情是否容易,这要看做这件事的条件是否成熟。具备了充分的条件,事情就会水到渠成。缺少必要的条件。就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例如,在没有巨型计算机之前,计算气象数据始终是困扰气象工作者的一件难事;有了巨型计算机之后,即使处理海量的气象资料,也变得轻而易举了。
最后,容易的事应该是很快就可以做完的事。先做很快就可做完的事,不但可以尽快卸掉一部分负担,减轻一定的心理压力,还可以尽早获得一个好心情。那些虽然并不困难,却是很费时费力的事,由于较长时间看不到成效,容易使人产生急躁的情绪。
由于事情与事情之间,常常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互相之间也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些是积极的,而有些则是消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先后次序的时候,一定要先选择那些对以后各环节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事情去做,而把那些可能会
对以后各环节产生消极影响的事情,放到最后去做。
擅长的事,要全力以赴去做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来自他对于自己擅长的工作的专注和投入,无怨无悔地去奋斗、去努力,只有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才能享受成功的甘美果实。
对很多人来说,发现自己擅长什么事,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因为他们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自己。其实,不必看轻自己,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社会上大多数人,只会羡慕别人,或者摹仿别人做事,很少有人去认清自己的专长,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锁定目标,全力以赴,所以不能够成就大事。
据调查,有28%的人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职业,才彻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门坎,而迈进了成大事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对口职业”,而总是别别扭扭地做着不擅长的事,因此,不能脱颖而出,而平庸一生。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数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不平凡的成大事的人,梦想成大事,才华获得赏识,能力获得肯定,拥有名誉、地位、财富。不过,遗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总是不多。
如果我们用心去观察那些成大事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不论他们聪明才智高低与否,也不论他们从事哪一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是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从很多例子可以发现,一个人的“成就”来自他对于自己擅长的工作的专注和投入,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的代价,才能享受甘美的果实。
一位知名的经济学教授曾经引用三个经济原则做了贴切的比喻。他指出,正如一个国家选择经济发展策略一样,每个人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做自己专长的事,才会既胜任又愉快,你的魄力也会无形中体现出来。换句话说,当你在与别人相比时,不必羡慕别人,你自己的专长对你才是最有利的,这就是经济学强调的“比较利益”。这是第一。
第二个是“机会成本”原则。一旦自己做了选择之后,就得放弃其他的选择,两者之间的取舍就反映出这一工作的机会成本,于是你了解到必须全力以赴,增加对工作的认真度。
第三是“效率原则”。工作的成果不在于你工作时间有多长,而在于成效有多少,附加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会白费,才能得到适当的报偿与鼓舞。
境遇是自己开创的,真正的成功乃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轻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你也许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许真的可以变得“很不平凡”,而成为大家羡慕的成功者。
一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脚踏实地是获得成功的另一法宝。每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立志,想当科学家、发明家或者大文豪,个个看起来志向远大。年轻人难免都会“崇拜偶像”,希望找到学习的典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科学家、发明家。培养一技之长,一步一步去累积自己的个人资源,才是迈向成功之路的要素之一。
也就是说,一个人成功的工作方法在于:该花心血的时候,一定要投入,该有过程的时候,一定要付出努力。一个人的成败与否,不单看他的资质,而是毅力。人应该要有雄心,否则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但成功者的条件必须靠日积月累地做准备,你可以立志做大老板,做大文学家,但绝对不要躺在那里等待。
在选择职业应注意的事项中,不管有怎样的规定,都以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事为根本。美国著名行为学家杰克豪尔在题为“从自己的专长开始成功”的报告中,非常明确地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是聪明与不聪明的比赛,而是不同专长的比较,或者说各自在专长方面显示的能力如何,成功者是因为在专长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智能优势,而失败者是没有专长的,总是盲目的被动者。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的专长上发挥86%的能力指数,那么他就已经可以成功了。”
有雄心想成大事的你,一定要记住:该花心血的时候,一定要投入,该有过程的时候,一定要付出努力。
摸准信息的事,有的放矢地去做
有的放矢的人是精明的,一旦你收集到可靠的信息,就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做事。
鸽子即使飞出千里远,也能凭借独特的信息找到家,而信息的巨大作用,更令任何一个置身于事务中的人们不容忽视。为了取得有利的信息,大量收集信息当然是你义不容辞的事情了。但收集的信息多了,一定会让别人甚至是你本人都觉得杂乱无章而厌烦透顶的。
人人都希望自己收集的信息是准确、可靠、翔实、具体、有可行性和有利可图的。但如何定位哪些信息应当重视有加、哪些信息又可不屑一顾呢
香奈儿公司鞋艺制造厂曾经生产了一种纯白色涤纶高跟女鞋,很受欢迎,不少用户前来订货,包括埃旨顿在内的一大群职工都暗自为这种现象高兴。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A地的一家超市却来信要求退货。紧接着,鞋厂CEO也要求工人们开始加班改造新款女鞋,而所谓的新款式不过是将前面的纯白色涤纶高跟女鞋改变了颜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