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字——探绕注排防,是整个宜万铁路工程的高度凝结与概括。齐岳山铁军成功地创新并且实践了这些中国铁路隧道施工法。董裕国和他的弟兄们,绝地坚守7年,春夏秋冬,严暑寒霜,先干完自己的活儿,又干完兄弟局未完成的活儿。他们抵御了22次突泥突水,5次战胜洪水淹洞,先后穿越了187个鬼怪地质溶腔——平均每前进20米,每隔11天,即要遭遇和处理一个风险溶洞。在地层深处往复铺设排水管道25公里,装卸沙袋多达28万件,总投入2万多个劳动力,完成了世界上最难的铁路隧道工程,竟无一人死亡。
我敬佩这些“有头脑的硬汉子”,我甚至从他们身上,联想到昔日坚忍不拔的晋商群体,万里征程,不辞艰难:指挥长董裕国忍痛把儿子从省城中学转到深山守候;副指挥赵西民,长年奋战洞中,致使全身关节肿痛风湿严重,还要一瘸一拐下洞指挥;总工程师席继红,日夜坚守在洞口山坡小屋值班,仿佛一个单位里看守门房的人。那天一聊,方知他从二十出头来到深山,快三十了也没顾上处个对象。
一个人最好的青春年华,全部搁在遥远的山林中了。席工说,谁能想到,我们从2003年秋冬开山进场,这一件活儿就干了这么些年?这里没有恋爱条件,除了焦渴读书,就是迎战风险。请看席工周围一群年轻战将:谢铁军、齐华亮、王建军、郝国强、许福明,当然还有都强,清一色院校毕业,哪个顾得上谈情说爱呀。
我玩笑道:大工程师还缺美女?我给你介绍一个吧?席工含羞无语。我转而想到:城中美女谁会来这里寻爱苦守呢?
筑路人,在天涯,南飞雁,最思家……
董裕国自有强大后盾
然而筑路人不是孤立的。董裕国这套班底这帮人马,也并非孤胆英雄。他们大获成功因素多多,同样不是孤立的。写好报告文学,应当关注和挖掘人物事物背后相互联系的深刻关系。事实上,老董他们身后,有一个强大后盾,这就是叱咤风云的中铁十二局集团。好一个具备军人本色,极端崇尚男儿信誉的坚强集团,其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二师。旗下几大工程公司,乃原先第二师某团建制。比如齐岳山项目由二公司完成,其前身便是二师七团。书中有叙,铁道兵诞生于1948年东北辽沈战役之前,转业于1984年改革开放之际,全体将士由兵种改工企,并入铁道部,2000年完成公司制改造,划归中央企业工委,2003年隶属国资委管理,简称中铁十二局。他们早已取得了一系列国际质量管理认证,2009年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认定,是目前国内同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名牌集团,多次创造了隧道单口月掘进429?郾5米等多项国内最佳纪录和世界纪录。
董裕国、赵西民所部在齐岳山最终取胜,正是建立在本集团夺取过许多大胜基础上。京九铁路、京沪高速、青藏铁路、城市地铁、超大桥梁,十二局早已处处领先。当时,国内最长特大隧道,一在秦岭终南山,全长将近19公里;二在兰新线上乌鞘岭,长达20余公里,十二局将士都立了头功,后者还是全亚洲第一大隧道呢。近三年间,十二局完成隧道里程居然达到了200公里,委实不可思议。
董裕国、赵西民、席继红,他们每一个人也许是很普通很平凡的,但他们合在一起,背靠集团,就可以创造出惊天业绩。如此一个个精锐团队相加起来,使这个大集团形成了那种既英勇又科学,既传统又新锐的企业文化传统,这文化这传统又反过来造就出更多的精锐组合团队,进而完成更加了不起的业绩。于是铁十二局从容斩获詹天佑大奖3项、鲁班奖7项、国优工程奖17项、省部优工程奖42项,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该集团在中国铁路建设市场信用评价中,年年第一,竟然保持了极难获取的“八连冠”,触动了同行业很多人的讨论与沉思。其深处,正是坚韧不拔、恒动不衰的企业文化传统在有力地发挥着作用。
再看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是我国管理和指导全局性铁路专线建设的权威部门。对于宜万铁路,从部长刘志军、副部长卢春房,到中心前后主任施德良、张梅,副主任朱鹏飞,从副总工程黄鸿健、教授级高工张民庆,到十二局三任集团董事长金普庆、张宗言、史道泉和正副总经理宋津喜、和万春、祁玺剑,从中铁建总公司到宜万指挥部,再到齐岳山上的董裕国、赵西民、席继红一班人,上上下下重重叠叠,大家都能够万众一心,同乘一条渡船,这在中国官本位背景之下,是极不容易做到的。只有敢于改革旧体制,引进新工艺,尊重和信赖第一线将士们的创新精神,使齐岳山工程集中体现出管理、科技和综合实力的高水平,才是老董他们创造奇迹之保证。我在齐岳山采访中得知,掌子面上不少普通工人常常对下一步进行特殊地质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他们眼睛看、耳朵听,乃至鼻子闻、手指摸,都会得到比别人更直接更切身的心得体会,因此,他们对施工对安全一旦提出建议,就会立即被高层指挥体系纳入决策范围,从而在高风险状态下一边拉响警报,一边奋勇前进。
老董的笔记本分量重
不久前,我又见到了出生于山西万荣的董裕国先生。他正在和聚少离多的妻子悠闲地坐在一起,认真观看古装戏《狸猫换太子》。这种蒲剧光盘,老董总是随车随身带往全国各地,即时观赏。不过,儿时熟悉的乡音戏曲,如今早已改得有些崇洋变味了。老董便皱着眉头对我说:赵作家呀,依我看,对这些传统戏曲,还是少改为好。要改,只能比原先改得更好听才算数,总不能越改越难听吧?引进新科技,也要用对地方。把老戏曲改得洋腔洋调,就把传统宝贝丢了,蒲剧就是蒲剧嘛。
对于他的话,我若有所思。
改革,在中国真是慢不得又急不得,越往后头越艰难。
老董这人直挺着腰杆,神情阳刚,却心细如发。他一边和我搭话,一边整理他的工程笔记。一摞笔记本七八册,一个样式,一般大小,是市场上最简单也最便宜的那种。显系老董一次买了好多本,用完一册,下一册接着来,只须主人在软皮儿上头写个日期编个号,就可以了。
经过允许,我取过本子翻阅,只见蝇头小字密密麻麻且画了不少简图,总有几十万言。一看便知主人是一位专心攻关、宁静致远的人。检看内容,除了私事不写,十分丰富有趣,国政事工程事行业事日常事,有感而发,深入细致,可圈可点。比如他在最后一册本本上写了这样一段话,自是极好。老董写道:
“震响了七个年头的风险警报,现在即将解除了。我们在齐岳山流了许多汗水,流了许多泪水,就是没有流淌血水。”
这几句话,说起来很轻松、很安心的样子,要实际做到真难啊。
我进而发现,这位老董确实是一位思考型的“万荣家”,本来工程和安全已有操不完的心,他偏偏还有浑厚兴趣,要抽空关心一下时政——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处处都有感想要写要说。
在笔记本中,老董时而站在国务院立场,谈一段台湾问题,要求“刚柔相济,务实主动”,贯彻落实“与时俱进,守住底线”新政策;时而站在交通部角度,对当前高速公路布局规划发表看法,解说什么叫做“7918新路网”;时而痛惜埃及“萨拉姆98号”客轮于2006年沉没于红海,1400名乘客仅有387人幸免于难,灾害仅次于泰坦尼克号;时而赞叹普京语录“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时而回顾几十年前章伯钧观点,沉思为什么“思想与政见不必人人尽同”,强调民主自由之可贵;时而赏析谭嗣同、罗隆基、聂绀弩的诗词佳句,借以明志修身;时而强调“文明生产就是一种专制”,用人中对于有争议者,不妨“如架上的葫芦先挂一段”,但最终还要敢于任用讲真话有能力的人;时而谈及文化修养是人们自身素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文化知识,就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生存和发展”。他时而惊叹中国第一个登月卫星发射成功,时而感慨中国举办奥运睡狮终于醒来;时而怀恋军队生活思念战友,时而叹息地方困苦百姓艰辛!不一而足,丰富多彩。至于隧洞新工艺新科技的应用,以及古典文学名著的读后感、名人名言警句摘录、实用歇后语简记,更是随处可见,遍布全“书”。显而易见,老董接受的是中国正统文化的熏陶,遵循的是农家子弟—部队军人—社会责任这条纲绳,是当代中国发展建设的中坚人群。
我还从这些笔记中体味到,修筑铁路的人们,从指挥部成员到一般员工,常年钻在深山里,整个思想感情生活作风,与正常人有着极大差别。但是他们都有一种本领,那就是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克服厌战退却的念头,保持完成任务的信念不倒。常务副总指挥朱鹏飞曾经对我说:一部分工程领导干部产生厌战情绪,是正常现象,甚至有些干部由于常年压力太大,几乎精神崩溃,险些就要疯掉。这并非夸张之语,我们从董裕国笔记中可见一斑:2005年春节,除夕这天,铁道部工管中心前任主任施德良,率队深入洞中检查工作,全体将士坚守岗位,挥汗劳作。